故鄉的油菜花又開了,奶奶卻說不喜歡,我鼻子一酸······

01》

故鄉的油菜花又開了,金燦燦的,很美。

我想此刻奶奶又坐在門前的青石臺階上,望著壩上的油菜花,想念著她的子子孫孫。

一年365天,奶奶大約有350天都這樣望著,看著眼前的莊稼隨著日月更替換了一撥又一撥,她知道當門口大樹的葉子都落了,他的子子孫孫也就回來了。

故鄉的油菜花又開了,奶奶卻說不喜歡,我鼻子一酸······

因為疫情的結束,我已經回到距離家鄉1000公里以外的深圳復工,前天臨行前,和弟弟一起回了老屋看望奶奶。

這段時間,村裡各大主要幹道都設了關卡,奶奶因為和我們不是住在一起,所以從春節之後,奶奶都沒有見到我們,日日夜夜盼望著我們的到來,卻又多次在電話裡叮囑我們注意安全,不要出門。

好不容易期盼著疫情結束,我們卻只有短短几個小時的陪伴。

從家到老屋的距離大約有1個小時的車程,聽說我們回來,奶奶馬上拾掇起來,她去村裡的小店裡買了新鮮的豬肉,把塵封已久的香菇浸泡在水裡,從瓦缸的最底層撈出了捨不得吃的魚面,用顫顫巍巍的雙手把鍋灶重新刷洗了一遍。因為擔心自己做的飯菜不好吃,她把姑姑請來了,她說:“你們一定要在我這裡吃一頓飯”

故鄉的油菜花又開了,奶奶卻說不喜歡,我鼻子一酸······

如果我不說,沒人知道這是一個已經87歲的老人在破舊的平房裡為我們這些孫子忙前忙後。兩鬢的頭髮已經斑白,腰也不直了,我看見奶奶端菜盤子的雙手已經不怎麼聽使喚了,一直在顫抖,我好怕奶奶手上的菜突然被抖掉,那她該有多難過。

吃完飯後,我和奶奶坐在門前的青石臺階上,天空藍藍的,微風徐徐吹來,門前的菜園裡支起來的大棚被風吹得唰唰響,壩上的油菜花開的正燦爛,景色是如此的美麗。我和奶奶有一句沒一句的搭著話,望著眼前的美景,我不由得感慨道:“油菜花好美呀,春天好舒服呀”,沒想到奶奶卻說:“油菜花有啥好 看的,油菜花一開,你們就走了,一走就是一年,我心裡總是想你們。”

我突然鼻子一酸,不知道說什麼······

02》

奶奶不喜歡油菜花的背後,是對子子孫孫的思念和漫長的等待。

爺爺走後,奶奶就一人住在這個壩下的小屋裡。她養了一隻母雞,每天與母雞為伴,母雞也通靈性,經常聽奶奶講話,也不跑遠,總是在奶奶目之所及之處。奶奶還有一臺老人機,她常常帶在身邊,但是她只會接電話,不會打電話,這個手機成了她在漫長的365天裡聯繫我們的唯一工具,她像寶貝一樣的呵護著它,睡覺的時候,就放在床頭的小櫃子上,所以無論什麼時候給奶奶打電話,電話那頭總能聽到奶奶親切的呼喚。

奶奶也不喜歡看電視,周圍也沒有什麼說得上話的老人,春天,她就在門前的菜園裡播種,夏天她就坐在門口乘涼,秋天,她幫姑姑剝點棉花,冬天她開始醃魚臘肉。村裡人沒有人主動去關心她,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煩心事。她時常一個人坐在門口的青石臺階上,望著遠方,又似乎在回憶著過去

奶奶和我說:“我有時候好幾天都沒有說過一句話。”

我問奶奶:“你怎麼不去和別人說話?”

奶奶說:“我一個老人,誰願意和我說話呀?”

我們走後,日子就成為了一種思念。 最難過的時候便是我們離開的這幾天,好不容易熱鬧幾天突然一下子冷清下來,周遭再也看不到我們這些孫兒活蹦亂跳的身影,聽不到叫她“奶奶”,那幾天奶奶常常想的睡不著覺。慢慢的,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就逐漸的適應了,反而沒那麼難過。後來日子便成了一種等待·····

故鄉的油菜花又開了,奶奶卻說不喜歡,我鼻子一酸······

03》

奶奶不喜歡油菜花的背後,是無數青年人對金錢的嚮往和陪伴的忽視。

“出門一把鎖,回來一盞燈”這是大部分農村老人最真實的寫照,我奶奶並非特例。

為什麼老人的子女都不願意留在農村呢,是農村真的無法生存嗎?但是我也見過, 身邊的同學有人放棄高薪生活選擇回到農村陪伴在家人身邊;是農村生活環境真的很差嗎?可是我的家鄉也曾被文人墨客描繪成“雄雞破曉,白鳥和鳴,晨曦微明,炊煙裊裊,魚塘‘繚繞東鳴水於凱,魚兒相逐尚相歡’,”這分明就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我分析著自己去分析著周圍的年輕人,發現我們內心對金錢的嚮往已經遠遠超過對陪伴的重視,這個時代告訴我們“笑貧不笑娼”,這個時代有一種眼神叫做“嫌貧愛富”,我們接受的教育是“好好讀書,將來才能走出去”。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子又曰,父母在,不遠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已經迷失在金錢的追逐裡,我們比著誰的工資高,我們日日夜夜幻想著一些暴富,我們在一年的年末回家,又在年沒有過完的日子離去,我們給著老人錢去彌補心裡的愧疚,可是也明知道老人不缺錢,可是

我們都沒有勇氣拋去城市的高薪和新鮮刺激來追求現實的陪伴與平淡·····

故鄉的油菜花又開了,奶奶卻說不喜歡,我鼻子一酸······

04》

奶奶不喜歡油菜花的背後,有農村孩子收入追趕不上父母老去步伐的無奈。

叔叔今年50多歲了,他在小縣城石頭廠附近找了個工作,那天他對奶奶說“一個月有2天假,等休假了就來看奶奶”。這是一個好消息,也是一個讓人心酸的消息。奶奶終於有人陪伴了,心酸的是堂哥說:“自己真沒用,父母年紀這麼大了,還要工作。” 這確實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農村,許許多多的父母到了六十多歲甚至七十多歲還在工作著,一生都在操勞著。農村的孩子不努力嗎?但是努力卻不一定能追的上房價的速度, 很多父母也許要窮盡一生才能改變孩子的出生戶口,教育資源等等。農村始終有著和城市相比固有的天然劣勢,而這種劣勢又進一步加劇陪伴的缺失。

叔叔見證著奶奶的老去,我和堂哥也慢慢見證著叔叔的老去,也許我們這一代人唯一能做的是在父輩的努力下和我們的努力下擁有更多的時間和能力去陪伴我們的父輩。


故鄉的油菜花又開了,奶奶卻說不喜歡,我鼻子一酸······

05》

最後的話

時代總是向前發展,世界是多元化的,在落寞的農村老人背後,我也看到一股新鮮的現象在興起

李子柒用一臺相機,一雙妙手記錄自己的生活,在陪伴老人的同時,實現財富自由;三農達人利用短視頻,直播賣貨,發家致富;80多歲老人親自出鏡,創意不斷,玩轉抖音。時代給予現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的機會,也會有有越來越多的流量風口,離開家鄉不再是農村青年的唯一選擇,陪伴與賺錢也會越來越好的兼容。

你瞧,陽光下的油菜花,多美!


故鄉的油菜花又開了,奶奶卻說不喜歡,我鼻子一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