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文化】南懷瑾先生:如此大休息,百病皆銷證菩提

【國學文化】南懷瑾先生:如此大休息,百病皆銷證菩提

念休息。這可不是光睡覺,而是萬緣放下。實際上真得休息就是禪定。真得休息,可以證果,為什麼?楞嚴經也告訴你八個字: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中國話“歇”就是休息。大休息就可以證菩提。我們睡覺是假休息,身心皆空,萬緣放下,才是真休息。身也休息,心也休息,空也休息,把空的境界都休息掉了,那才叫大休息。所謂念休息,是要你行、住、坐、臥,隨時隨地,念念放下。

——《如何修證佛法》


【國學文化】南懷瑾先生:如此大休息,百病皆銷證菩提

我們人都在六道輪迴中生生死死,如果真明瞭道,“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的話,真的放下,立刻不再入六道輪迴,這叫作大休大息。對於學禪的人來說,這個教理上的說明,清楚透澈,解釋得好極了。什麼是真的放下?你以為肩膀上沒有擔子,衣服也脫掉,你就放下了嗎?那是假的,真放下在一念之間,可以停止生死輪迴,超出三界,這叫作休息。

“休息者,心與法爾境相合時,妄念客無聚散,於本住大法性盡,獲止息之義。如旅客疲而求止憇,鬆懈一切而住,與休息相同”。什麼叫休息呢?我們的心與自然法爾境界相配合,老子說得對:“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你們如果能做到,自己的心真像生下才一百天內的奶娃兒一樣,此心活活潑潑的,沒得妄念,就是休息了。一個奶娃兒,你逗逗他,他也會笑笑,你說那笑有意義嗎?那你才見鬼;沒有意義嗎?有意義,他就喜歡笑,笑過了沒得事;他要哭就哭了,哭也沒得事。“心與法爾境相合”的時候,客塵煩惱的妄念,無所謂聚,無所謂散。……

“於本住大法性盡”,我們本來有的本性就是這個樣子,是本住的;這個時候是無明盡,所以,《心經》上告訴你:“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十二因緣一路講完了。你以為無明斷了,才能成佛嗎?錯了!“亦無無明盡”,無始無終,你能這樣懂了,悟了,就得到真正大休息的道理。

這個時候,“如旅客疲而求止憇,鬆懈一切而住,與休息相同”。他這個境界,等於我們在外面奔波了幾十年,作官做生意,忙忙碌碌,搞了半天,好無聊哦!這樣子的旅客,人生過了幾十年的就曉得,“無物可離虛殼外,有人能悟未生前”!就像“旅客疲而求止憇”一樣,算了,回來睡大覺吧!這一下,什麼都不管,佛也不修了,坐也不打了,一切鬆懈,打呼睡覺去了。你有本事,睡得發了胖,算你本事大,我封你一個佛號叫“胖胖佛”。

你們現在學佛,打坐、修道,在那裡緊張得要死,都在那裡求佛,求一個境界,不能鬆懈一切。真能一切放下,這個境界就是與休息相同。你想,一個人如果這樣休息下去,縱使身上有百病也會好的!真的,這樣休息下來,年紀大了的,一定返老還童。

——《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

【國學文化】南懷瑾先生:如此大休息,百病皆銷證菩提

佛證道時說:“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證道後欲入涅槃,帝釋跪請住世,佛曰:“止!止!我法妙難思。”

要見本來面目嗎?誰見過了?人是世界上最可憐的動物,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能看到。想看到嗎?妄想放下來,“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老子說:“吾之大患為吾有身。”又說:“外其身而後身存”。一、要能公而忘私。二、功夫上講則是充塞宇宙之間,天地與你合一,法身圓滿遍一切處。如何辦呢?放下!休息去!大休大歇去!你早就做到了。只是有一個修道的心把你捆住了,求希奇,求玄妙,一切放下!本來面目就見到了。鼻子不要牽在別人手裡。參!……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種種修持,種種辦法,無非讓你們把妄心放下, 坐不知坐,行不知行,兩手放開,林×不要抓得太緊。放下,連放下的也要放下。本來無一物,執著本來無一物,早黏上了。

“不見一法即如來,是則名為觀自在。”睜開眼睛,清清明明,這一堂多清淨啊!都在淨土裡了,心淨則佛土淨啊,還學什麼佛。狂性自歇,大休大歇去!莫妄想!放下即是。走!(行香)

——《習禪錄影》

一切放下,放下的亦放下,當下即清淨自在。有個什麼?……今汝等方知一切自然自在,自出孃胎以來,何曾有迷,云何求悟?本來逍遙自在,蕩蕩無為,云何自苦?乃至有人參得愁眉苦臉,又何必哉!

——《習禪錄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