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家長情緒波動太大,神獸們如何拯救爸媽?

山川異域,風月同課。

豈曰無門,與子同學。

母子成仇,奈何網課,

惟盼開學,讓我能活。

這個疫情肆虐的春日,繼民政局工作人員發出“離婚預約爆滿”的驚歎後,因為網課搖身變成班主任的眾家長,也不斷髮出“再不開學,不是我瘋,就是娃亡”的哀嚎。

這絕對不是玩笑話。

近期家長情緒波動太大,神獸們如何拯救爸媽?


3月3日,石家莊一小區,因為孩子睡懶覺,不想上網課,上課也總是抓耳撓腮,左顧右盼,家長忍不住一大早訓斥了娃幾句。

誰想到,這個孩子竟然一怒之下跳了樓。

家長驚恐地報了警,跑到樓下抱著受傷的孩子痛哭:

“彼此明明相愛,緣何如此相待?”

3月6日,上海媽媽劉女士,在家輔導孩子上網課寫作業,她讓娃認真嚴肅,娃非自由散漫,她期待娃勤奮努力,娃偏要馬虎偷懶。

絕望之際,劉女士跳河輕生。

消防人員迅速趕到河邊營救,劉女士哭著說:

“不要救我,我太累了,他(指她自己生的娃)就希望我去死啊……”

和“神獸”們同處一室,朝夕廝磨,鬥智鬥勇。一天兩天、十天半月,日子被算計著慢慢的熬著。孩子缺少自律,沉迷遊戲、短視頻的海洋裡,一玩就是大半天。家長和子女的關係日漸㬵著,往日隱藏的許多問題逐漸顯現,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短板也是一天天的凸顯。

近期家長情緒波動太大,神獸們如何拯救爸媽?


神獸們的家庭教育,成為我們家長面前的現實難題

加長版假期,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教育契機,如何利用好是我們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做好家庭教育,才能讓孩子與家長和諧共贏。

1.讀懂孩子心理需求

今年春晚由賈玲、張小斐等人主演的小品《真假老師》得到了觀眾們的一致好評。其中一句“孩子需要的是陪伴,不是錢”的經典臺詞更是折射出了當今社會的教育問題。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在陪伴中孩子會潛移默化的受到家長身上良好品格的影響。

近期家長情緒波動太大,神獸們如何拯救爸媽?


家長有效的陪伴,需要了解孩子內心深處的感受,孩子每個成長階段的心理需要是不一樣的。

小學階段的兒童是希望“我是被愛的被關注的”。同時,他有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認可,希望“我能行”,有被肯定感、有價值感,在班級、家庭當中被接納。

中學階段,孩子獨立意識增強,有追求權力和渴求關注的需要。有一部分孩子是為了追求刺激,還有一部分孩子追求接納,一些孩子更是為了尋找家長的認可——我在家長眼裡都是不好的,那我就自暴自棄。所以自暴自棄也是這個年齡段一些獨特的內心寫照。

家長的陪伴要建立在讀懂孩子的基礎上。家長可以做很多策略性的事情,但背後的理念是——讀懂孩子、瞭解孩子需求,這才能讓親子溝通在一個良性的軌道上運轉。有效的陪伴,需要了解孩子內心深處的感受。這次疫情恰好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陪伴的機會。

近期家長情緒波動太大,神獸們如何拯救爸媽?


2.做好計劃的執行

不少家長一直在抱怨孩子根本沒有計劃,或者訂了計劃根本做不到,甚至提醒了也不動,計劃訂得清清楚楚,和他溝通,他也答應得好好的,信誓旦旦,可該起床了,不動;該聽課了,磨蹭;該運動了,手機放不下來……我們認為孩子對家長的提醒不當回事,用各種方式進行對抗,不斷挑戰家長的耐心和威信,也許並不是孩子故意為之,而是孩子無法戰勝自己,需要家長給予更有力的支持。很多時候,孩子對於家長的提醒無動於衷甚至強烈牴觸,往往是缺少尊重,老是居高臨下發布命令式的指責,忽略孩子的感受,比如對著孩子大喊大叫,甚至不斷嘮叨數落指責。這種方式都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讓孩子產生厭煩心理。

作為家長不要過於指責孩子,應當走近孩子,貼身且輕聲提醒,最好能夠撫摸孩子,給予愛和支持,推動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家長在適時提醒孩子後不要急著離開,要確定孩子動起來了再走。很多家長提醒過孩子就去做其他事,一段時間後孩子還是原地未動,這就變成無效提醒。

此外,家長在旁等待還向孩子傳遞了一份堅持,幫助他們在心理上挑戰突破自己。當然,也會有些孩子,即使家長在身邊提醒等待,也無動於衷,甚至故意挑戰“耍賴皮”。這時候,建議家長們態度堅定地向孩子發出提醒甚至“警告”,留出一些時間,一定要讓他動起來,不被自己的任性打敗。

近期家長情緒波動太大,神獸們如何拯救爸媽?


3.適時引導

由於寒假延期開學,孩子們有了更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有了更多和家人相處的時光。除了自己課本上知識學習、課外閱讀、特長訓練等任務完成後,家長可引導孩子發現生活中的學問。人生處處是課堂,疫情也是一本生動的教科書。疫情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危機和困境,也為我們提供了思考、發現、學習和探索的契機。關注認識病毒,不僅可以教會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同時還可能為孩子將來成為病毒專家或者科學家埋下一顆小小的種子。

家長和孩子一起關注抗“疫”過程中的一個個感人瞬間、珍貴細節時,能循循善誘地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它、應對它,為最終戰勝它盡己之所能,潤物細無聲地啟發孩子去發現醫護人員的無私與擔當;發現志願者和普通民眾的愛心和善良;感受國人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的抗疫力量,孩子終將會獲得一次難得的精神成長。

近期家長情緒波動太大,神獸們如何拯救爸媽?


4.學習責任擔當

我們身邊隨處可見這樣的孩子:家長苦口婆心地講,一個人要有責任感、懂得負責任,天天提醒孩子做事要認真、一板一眼,可孩子總是當耳邊風,依然粗心大意、寫作業馬虎、丟三落四。他們對什麼是負責任、怎麼負責,似乎並不理解。而當前疫情形勢下,關注疫情成為很多家庭生活內容的一部分,除了看電視,不少家庭也一起分享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信息,這其實正是向孩子滲透責任意識的好時機。

比如,家長可以趁機和孩子聊聊鍾南山、李蘭娟、喬傑等院士帶領的一大批醫護人員如何放棄家庭團圓、克服心理恐懼,在疫情最前線冒著生命危險勇敢地救治病人;說說全民動員防控疫情過程中一些感人的人和事,比如,有位護士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講,我們也是普通人,也有對死亡的恐懼。但是既然幹了這一行,這就是我們的責任。在病人面前,我們就得做好自己的事情。

人們常說,孩子是看著大人的背影長大的,當下發生了什麼、大人怎麼做,更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並嘗試模仿。家長可以嘗試把“責任”“擔當”“付出”具象為一個個真實的事件、一個個能夠感知的行為,讓孩子“聽見”“看見”,他們對“責任感”就會有比較深切的感受了。

近期家長情緒波動太大,神獸們如何拯救爸媽?


家庭教育需要好的方法,但並非有了好的方法就萬事大吉,任何好的教育方法都不能代替堅持的力量。陪伴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堅持不懈的付出,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更加需要我們在這條教育的路上堅持和不斷改進。

疫情期間家長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看著孩子在家學習遇到的種種挑戰,難免焦慮不安。而孩子們碰到的挑戰可能並非疫情導致,而是長期以來一直存在卻被忽視的老問題。事實上,孩子的很多問題都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消失,家長遇到的教育問題也不會隨著開學的到來而自然結束。因此,建議家長要重視已經發現的一些問題,把握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改進的關鍵點,多與孩子溝通交流,讓孩子收穫更多精彩。

我是蒙媽588,關注我,熱點話題,育兒知識,助你解決孩子成長中的煩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