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真的是穷,落后吗?为什么灭亡?

站在北京看世界


清王朝的灭亡,是封建制度没落的趋势下,与当时主流的资本主义制度冲击下的必然。

在封建王朝的体制下,社会的财富主要集中于官僚、地主手里,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是贫穷的。封建的小农经济,与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大国相比较,经济缺乏竞争力和长足发展的潜力。

另外,整个王朝都以“天朝上国自居”,对于国外的先进思想、技术都缺乏正确的认知,盲目的贬低国外的一切事物;而国内依旧是科举八股,禁锢着读书人的思想,在现代文化、科技等领域不能有所发展。

清朝后期,政治腐朽,贪官横行,而且政府朝堂上的掌权者,造就着大清朝堂上的保守固化、内耗争权、挥霍无度的昏暗政治。特别是慈禧太后,为过生日,可以挪用军费,造成日后北洋舰队有炮无蛋的窘境。尽管有着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等一系列的能臣,却也不能够扭转乾坤。

外国势力的不断入侵,清王朝在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实力等都不如别人的情况下,被迫签订了一纸纸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赔偿着一笔笔战争赔款。这一笔笔赔款的真金白银,都加在老百姓的身上,触发了不断的农民起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严重的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将清王朝,进一步拖进了灭亡的深渊。

因此,仅仅是经济的贫穷落后,一个王朝也不会那么容易的倒下,大清王朝的灭亡是其所处时代下新旧制度冲击,和清王朝本身面临的内忧外患的必然结果。


闲话精彩


中国古代史的结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探析清政府灭亡的原因无疑能够帮助我们更深一步的了解中国近代史。而一个存在了267年的政府,它覆灭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我们需要通过多个角度去分析尽可能地去追寻这段历史的真相。  关键词:清政府;灭亡原因;  清政府灭亡的内部原因:  清政府灭亡的内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原因: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于受皇权独尊和皇位世袭制的影响,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与皇帝本身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关系。在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之后,清代的君主专制成为了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最高峰,可想而知清朝十二帝对清政府的影响该有多大。而说起清朝十二帝对于清政府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就不得不提到乾隆帝,清朝在乾隆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盛,然则盛极必衰,清政府也正是在乾隆帝在位后期日渐衰落的。乾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加上清太祖清太宗),准确的来讲乾隆算是个“富三代”。祖父康熙帝、父亲雍正帝,前者是安邦定国一代雄主,后者是经国治世一代英主。他们为清政府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很良好的基础,乾隆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凭借着祖上留下的一片基业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然其在位后期由于好大喜功、宠幸奸佞致使朝中风气败坏,贪污流弊之情日甚一日。更兼大兴土木,四处征战而战不得法耗费国力,为清政府的衰落与灭亡埋下了伏笔。其后嘉庆帝继位虽然惩治了和珅这等巨贪,但终究未能遏制贪污舞弊之风。且社会危机不断民族矛盾加深,嘉庆帝算是个守成之主然面对此等困局,其时手下又没有太得力的臣属,便也只得一筹莫展。清朝也便无可奈何地日益衰落了。其后的道光帝是平庸之人又在皇储问题上选择失误、咸丰帝实是昏君庸主、同治帝虽有中兴之名然“同治中兴”不过昙花一现,且有名无实,再之后的光绪帝非但志大才疏且更是大权旁落,而那位末代的宣统皇帝也只是个空担帝号的傀儡罢了。他们都未能真正解决清政府存在的危机,而除了这几人之外还有另外一些人对清政府的灭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可以说清政府灭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在政治上的,而政治上的问题又有相当一大部分原因出现在这些清政府的主要当权者手中。这些人或是才德平庸、或是不思进取、或是党争内耗、或是走错了路……总之是庙堂运筹出现了极大的失误。而庙堂运筹失误更深层的原因除了这些人的能力才干和立场品行等原因外更重要的还是清政府腐朽落后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清政府的政治制度已经逐渐的不适用了。这就直接导致了吏治腐败还有税收漕运河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常年累月的堆积最终使清政府积重难返走上灭亡的道路。林则徐被贬之后虽然清政府推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但前者未能逃出时代的局限,改革及表不及里。妄图在保留腐朽封建制度的同时学习西方先进器物来达到其救亡图存的目的,那么最终的失败也是必然的了;后者的改革较前者有所进步从器物层面拓展到了制度层面,可一来变法无群众基础、君主立宪制在当时中国社会尚不得人心。二来改革者手中并无足够权力进行改革,且过于激进。三来改革阻力过大,而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难度太大,中国有两千多年封建历史,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度远超世界列国。在这样的国情与形势下想要发动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来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显然难度很大。是以最终两场改革并未成功,虽然在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历史与社会进程的发展,但终究也让清政府彻底走向了灭亡。  (二)军事原因: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与列强交战败多胜少。其后又有了同太平天国和捻军的作战,前期几乎是屡战屡败。虽然后来因太平天国的内斗和捻军的分裂再加上英法等国相助,曾国藩和张之洞左宗棠等人陆续平定了这几方的割据势力,可清政府在军事上的接连受挫也使得其军力大损。清朝自乾隆帝身故之后军队作战能力每况愈下,早已不复昔年盛况。虽然因对付农民起义,曾国藩创立了十万湘军,终究也是独木难支。洋务运动因政治上的缺陷,军队作战意识不强,军械生产动力不足。更兼官员贪污舞弊使得军队战力和军械装备始终无法达到质的飞跃。李鸿章等人的强军梦,最终也只得沦为一个美好的幻想。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后,洋务运动随之破产。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自此清军几乎再无重新崛起之可能,便只得任人宰割了。事实上自康熙帝之后,清政府军队的创新意识便渐渐消耗殆尽了。康熙时,入关已久的八旗铁骑便因贪图享乐而雄风不再,旗人上不得马、拉不开弓。康熙帝起用汉人为清军主力,革新军队火器,其后因收复台湾又建立了大清水师。因“九龙夺嫡”的愈演愈烈,康熙被迫放弃了大清水师的扩建,自此清朝军队在鸦片战争甚至是洋务运动之前几乎一直保持着康熙时的军制,如此政府如此军队清政府最终的灭亡也就不难想见了。

  (三)经济原因:

  清政府因政治和军事的问题导致财政收入出现了越发严重的危机,其主要表现为:官吏贪污、河道漕运和税收等问题。鸦片流入中国后中国积贫积弱的程度再次加深,而这之后为了应付战争和各种不平等条约,清政府的财政支出日益增加。鸦片战争之后小农经济又逐步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又发展艰难,清政府的“经济危机”日甚一日。庞大的开支和微薄的收入最终导致了清政府财政的瘫痪,而经济问题又严重影响了政治和军事,三者间最终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

  (四)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原因:

  除了政治、军事和经济之外,在清政府灭亡的内部原因中,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自明代八股取士以来中国文化本已暮气沉沉更兼士风败坏。清代大兴文字狱,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学、道学、理学逐步僵化窒息,限制了科技的发展,从主观上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封建礼教对民众的迫害以及科举制的腐朽弊端日益显露,民众愚昧最终也造成了清政府的愚昧,或者说从开始清政府的愚昧造成了民众的愚昧,而民众的愚昧是清政府更加愚昧,最终腐朽愚昧的清政府也只有束手无策的等待入侵者的炮火将国门打开,最终使得清政府本身承受不住国内外的压力而烟消云散。

  社会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民族矛盾: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而清政府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且满清贵族素有重满轻汉的传统。其中最明显的一个例证便是自清廷入关之后直至请政府的最终灭亡,“反清复明”这一口号的呼声虽然时高时低但却一直可以听到回响。早在清初清政府便颁布了《剃发令》随后更是大兴文字狱,又下令禁止满汉通婚,通过一系列手段打击了汉族的民族自信心又防止了满族被汉族所彻底同化。所以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康熙皇帝是满清贵族中少有的先进之人,但他虽然本人积极向西方学习却禁止除他本人之外的任何人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和知识。其原因也不难想见,汉族的开放性胜于满族即使开明如康熙皇帝也未免对汉族的戒惧。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才造成了中国的落后与清政府的腐朽。自清政府的衰败和西方列强入侵以来民族矛盾就在不断地深化。最终清政府的覆灭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民族矛盾没能得到很好的处理。

  (二)社会的改变和列强的入侵:

  由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国策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而当入侵者的炮火打破了古老封闭的国门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固有模式和清政府的统治便“哗喇喇似大厦倾”。列强的入侵使中国社会的积贫积弱局面更加严重,清政府原本举步维艰的统治也变得更加艰难了,这直接造成了清政府的灭亡。而随着列强势力进入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思想理论也被带入中国。小农经济解体,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中国兴起,先进的中国人也找到了救亡图存的道路。而此时的清政府面临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相匹配的困境,由此清政府的灭亡则就成了必然之局。

  历史的进程

  就历史学和哲学来看,清政府的灭亡是必然。因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社会性质和生产关系必然会发生转变。清政府由于跟不上历史的进程,没能准确把控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自然也就会被历史所淘汰。





易述浮生


清政府的灭亡不仅仅是因为穷和落后而导致的,其灭亡涉及诸多历史原因,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清朝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与时代脱节造成的,具体原因且由我为您一一阐述。

首先,我们来反问一下,清朝真的穷吗?

一、我们来看看清朝的经济体量。

在纪录片《大国兴衰》中讲到,据经济史学者贝罗克的统计,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宝座直到1890年才被美国抢去。同时,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预测: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在经济上的表现相当出色。1700年到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的比例也从22.3%增长到32.9%。与此同时,中国人口从占世界总量的22.9%增长到36.6%。

从上面可以看出,清朝直到19世纪末,经济总量GDP才被美国超越,退居世界第二,说明清朝的经济规模在世界上仍是靠前的,国家是拥有巨大的隐藏实力的。

二、我们来看看清朝的军事实力。

清朝建立后,军事实力是十分强大的。清朝创立的“满八旗”“汉八旗”军事制度使军队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实力。在“康乾盛世”时,清军与沙俄雅克萨之战、与葛尔丹漠北之战、清军收复台湾、乾隆时远征缅甸等战役,无不体现了清朝军队的战斗力及其在周边国家的威信。

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政府见识到了西方火器的厉害,1852年组建湘军,1862年组建淮军,一大批新式军队成了清王朝的军事支柱。清朝军队开始向近代军队转型。

随后,洋务运动兴起,在李鸿章主导下,开办了上海造船厂、汉阳铁厂等近代军工企业,清朝军队开始全面武装近代热武器。

洋务运动时,清朝建立了四支海军,同时向英国购买了4艘新式铁甲舰,著名的定远、镇远就是其二。到1882年时,清王朝拥有约50艘西式战舰,其中半数为自造 。

所以,在1895年甲午海战前,清朝的军事力量是亚洲第一,连日本也是不如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清政府的灭亡?关于清政府的灭亡,历史自有定论,此处我仅描述一下宏观历史下清朝灭亡的大致原因。

一、我认为清朝的经济体制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19世纪第一次工业开始以来,英国占有印度、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叙利亚广大的殖民地。可为工业化提供源源不竭的原材料和市场,所获得的利润又不断投入新的工业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发展迅猛。

德国1871年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同时在国内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因德国统一较晚,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迫使德国需要寻找新的殖民地,这也是战争的由来。

1868年,日本通过学习西方,实行“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经济、军事、教育、交通、宗教、司法等领域全面西化。“明治维新”使日本在短期内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摆脱了被殖民的厄运。

反观同时期的清朝,一直是以自然经济为主,虽然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由李鸿章主导了“洋务运动”,开办了一些近代工厂和学校。但开办的工厂和学校都是为了保护清政府的统治而建,没有在国家经济整体层面作出大的改变。

  • 洋务运动时的机器

其次,我认为清朝政治体制注定了它是要被时代淘汰的。

19世纪50年代-19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纷纷走上了殖民道路,不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较早的英法美,还是起步较晚的德、日、俄,通过改革建立了一套与资本主义道路相匹配的政治制度。

观之清朝,仍是封建专制制度,虽然在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和洋务运动刺激下,清政府在1896年实行了“戊戌变法”。但是变法实行不久,就被慈禧太后打断,光绪帝遭到软禁,变法失败。迫于压力,慈禧后期成立了“皇族内阁”,内阁阁臣十三人中,满人九人,而其中满人皇族又占七人。这是一个以满人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对于政治进步毫无意义可言。

  • 1911年,清廷的皇族内阁

总结

我个人认为,清朝并不是输在了穷和落后上面,日本也穷、也落后,但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被殖民的厄运,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清朝可谓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清朝的经济、政治体制决定了它在当时的世界是注定要被推翻的,即使没有外国力量入侵,它最终仍会被国内不断发展的生产力要求所推翻。


我是【湘沅说事】,关注我,一起解答历史,畅谈历史。


湘沅说事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高产粮食作物土豆,红薯等的推广,中国18世纪初,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整体稳定,对内平定三番,收复台湾,改土归流,稳定西北边疆!茶叶,陶瓷出口西方,清政府的经济规模在十八世纪上叶经济规模在全球占比30%!

清政府主要对外不平等条约

1. 中英 广州和约

2. 中英 南京条约

3.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4. 中英 虎门条约

5. 中美 望厦条约

6. 中法 黄埔条约

7. 中俄 瑗珲条约

8. 中俄 天津条约

9. 中美 天津条约

10. 中英 天津条约

11. 中法 天津条约

12. 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条约

13. 中英 北京条约

14. 中法 北京条约

15. 中俄 北京条约

16. 中俄 勘分西北界约记

17. 中美 增续条约

18. 中英 新修条约普后章程

19. 中日 修好条约

20. 中日 北京条约

21. 中英 烟台条约

22. 中俄 里瓦几亚条约

23. 中俄 伊黎条约

24. 中法 会议简明条款

25. 中日 天津条约

26. 中法 新约

27. 中英 烟台条约 续增条约

28. 中葡 北京条约

29. 中英 印藏条约

30. 中美 华工条约

31. 中日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场面

32. 中日 辽南条约

33. 中俄 密约

34. 中德 胶澳租借条约

35. 中英 展拓香港界址条约

36. 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37. 中英 续定印藏条约

38. 中日 会议【满州善后条约】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就是中英南京条约,中俄的所有割让领土的条约,中日马关条约,同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赔款上亿两白银,丧失领土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加剧了百姓的苦难,加剧了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也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从文化上,清朝后期的愚民政策,包括统治阶层的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

军事上:1895年清海军力量居世界第八,亚洲第一!陆军从太平天国开始也装备了世界一流装备!

而清政府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就是统治阶级不能代表广大地主阶级和新兴工商阶层的利益!




房产百晓生


Hello,大家好,我是专注于于历史领域的创作者,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平时特别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比如太史公的《史记》。今天能被邀请回答这个问题,我感到很荣幸!

晚清政府真的很软弱吗?清政府究竟有没有奋斗过?

对于晚清时期的印象,大多数人都觉得清政府十分的软弱无能,签订着各种各样的不平等条约,各种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百姓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多少人都觉着清政府的存在简直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耻辱,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但是,咱们换个角度来看,近代中国的清政府,又何尝不在奋斗,努力使自己融入到世界当中呢?

1840年,由英国最先打开了清朝的大门,发动了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个不平等的条约。但是此时的中国是刚刚睁开眼睛,对世界还没有概念,即使是外国侵略的中国,对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起到太大的震动。《南京条约》对清政府来说,并没有让清政府觉得损失什么,于是鸦片战争一过,清朝又以天朝上国自居。

  随着时间的发展,国内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国外英法联军发动了对国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个时候,中国才慢慢的意识到,其实自己和国外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应该效仿外国,进行改革。

  但是老祖宗的东西由不能丢,于是由慈禧太后支持,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主办的洋务运动开始了。洋务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在洋务运动的这几年,由于国家垄断经济,各个方面的技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现代化的企业,学校也都建立了,还建立了一支在当时较为强大的北洋舰队。

  可是甲午战败,一巴掌给中国打醒了,光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并不能使自己的国家真正的强大起来,改变还要在政体上发生改变。此时中国民众也被激发起来了,上书申请变法。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不断的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变法之路。

日俄战争,让中国看到了方向,选取了君主立宪制为改革的制度,并且清政府还立马做出反应,让五大臣出国考察,归国后,清政府也是立刻付诸行动,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并预备九年预备立宪,国家的改革形势一片大好。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908年这一天,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去世了,国家权力陷入了真空。之后由宣统皇帝溥仪继位,隆裕太后垂帘听政。这个时候,立宪又陷入了困境,由于民众对清政府这样的政治结构的不信任,纷纷上书要求尽快迅速成立议会。

 清政府也在积极的回应,把预备立宪的时间缩短到了5年。在1911年就宣布了议会成员名单。可是这个名单,一下子让清政府陷入了困境,11个人当中,七个皇族,四个汉大臣,被称为皇族内阁。同年,清政府要收归铁路国有,但是对民众损失的钱却是不予理会,爆发了四川保路运动,最终发生了辛亥革命,让清政府退出来历史舞台。

  虽然清朝是灭亡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清政府在最后阶段,确实是努力的改革,想把国家变得更好,只是当时积怨已深,很多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最终也送葬了清政府。



草堂阅古今


清末用一句话可以形容,那就是民困国穷。

一个国家的财政情况不能看军队的武器装备,不然今日的印度岂不是国富民丰?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清朝是一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然后还要在加上两条,银本位和白银大量流失。

首先是贸易逆差,

光绪十一年,清朝的贸易逆差是2300万两白银

光绪二十一年,增长到了2800万两白银

光绪三十一年,增长到了2亿1000万两白银

中国并不是一个银矿丰富的国家,市场上的白银是整个明清时代从世界市场上吸收过来的,如此庞大的贵金属流失,国家的物质财富还能剩下多少?

晚清的田赋长时间维持在三千万两左右,同时到了清末膨胀到了四千八百万两,在白银不断外流的情况下,农民为了完税会直接承受物价下跌的双重剥削,在耕地和人口规模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田赋增加到了一半。

大家不要觉得这是一件小事情,觉得贸易逆差关农民什么事。

农民完税的时候,第一步是将农产品转化为铜钱,然后再将铜钱转化为银两,朝廷以银两计税。

市场上因为白银流失必然造成银价上涨,农民要卖出更多的农业剩余来完税。

大清的老爷们是不会懂也不会管这些事情的,即便是林则徐这样的精英士大夫也只能考虑到“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至于这之后更大的经济变化并不在孔孟之道的思维方式里。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样百姓还能有多少钱?

为什么一八四零年之后晚清的农民运动此起彼伏,为什么广东广西成为了最早出现农民起义的地区?这里面是有因果联系的。

同时清朝完成了厘金制度改革,在清末每年的厘金收入达到了四千八百万两

厘金是标准的恶税,在这里不多做描述,其本身对工商业的损害也不展开

这是一笔纸面上的钱,因为这笔钱是控制在地方督抚手里的地方财政

清廷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之间的矛盾,道光年就有所显现,“兹据户部查明,积年渐久,延欠频仍,综计欠解银数,除盐务悬引未完及帑利等款准其分别展缓外,其余拖欠有二千九百四十余万两之多”。

到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地方督抚更是把握了财权,清廷虽然在光绪年数次加以整顿,但是效果寥寥,厘金从来都是停留在纸面上。

同时英国人控制的海关也能提供接近五千万两的财政收入

但是这个财政收入是建立在上面巨大贸易逆差的前提下的,本质上还是一杯鸩酒。

同时清王朝还有大量的外债和赔款。

先说赔款,清王朝的赔款规模是13亿两白银,这个就不细说了。

再说外债。满清外债的起始是咸丰三年为了镇压太平军所借银元13000元

到了灭亡时,五十八年间,清廷可以确认的外债共有280笔,约计13亿两白银。

比如1903年,当年清朝应赔偿的庚子赔款数额在2183万两,而之前外债的本息在2330万两,占当年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四十,支出的百分之三十三。

有朋友说晚清收入是两亿两白银,只要十年的财政收入就能够将赔款和借款全部付清。

对不起,真的不行。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相减的结果财政盈余才是你一年真正的所得。

而晚清的财政是标准的赤字财政。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的财政赤字是1290万两,到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财政赤字达到了3000万两,整个财政是连年恶化。

若说慈禧老佛爷远胜康乾,晚清吊打汉唐,那就真是窥一斑不能视全豹。

康熙时期户部里有六百多万两的白银盈余,乾隆晚期户部的白银盈余有一千多万两,老佛爷两亿多的财政收入其结果是户部里没有银子。

所以老佛爷吊打康乾真的是有些黑色幽默。

那么问题来了,两亿多的财政收入都用到哪里去了呢?

就是我上面说的,晚清两亿两的财政收入绝大多数都用在了赔钱上,占到了全部开支的百分之四十。

而行政支出,占到了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

另一方面清廷更加难以理解的是穷奢极欲的做派,清廷的外债在甲午年前就已经呈规模。

所有外债之中军费支出3400万两,国人引以为豪的定镇二舰就是十足的借款产物。

而用于轮船局、铁路、织布局等工业方面的外债投资只有470万两,更加惊人的是颐和园、三海等工程的工程款项也有外债所出,占到了450万两。

到了后期,巨大的财政压力更是逼得清廷涸泽而渔,出卖路权贷款加大盘剥最终引出了保路运动,而辛亥运动之所以能够彻底推翻清政府更是因为其财政的拮据。

在外国银行团不贷款的情况下,外国人控制的海关扣押关税款项之后,清政府连镇压的军费都没有。

如此大清焉能不亡?

这样的一个情况就是政府没钱,国家也没钱,谁都没有钱,看一看非洲人民的生活,就知道大清到底是个怎么样的活法。

殖民地人民的苦难不用多说。


最美是距离


封建制度异常强大,且有儒家伦理思想“忠君”“尽忠”的维护,人们的思想观念很难改变;

中国的自然经济异常分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革命力量不易集中;而且中国百分之80的人口都是农民,资产阶级并没有重视这部分力量;

资本主义经济异常弱小。仅凭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推翻强大的封建地主势力;

中国的殖民侵略者异常地多。英、法、日、德、意、奥、萄、西、美、荷等都不想让中国强大起来,他们极力与清政府勾结,镇压革命力量;

清政府的领导还是挺负责任的,清政府的衰亡还是因为封建统治的没落,官场的日益腐败,军事上的政令不一,在加上清政府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受到西方的资本主义冲击之后还一味保守,一会靠洋务运动造的武器,一会靠义和团,不改进自己的制度,是无法跟上资本主义的脚步的。


古今史外


清朝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海外来朝,“康乾盛世”是清朝最鼎盛时期、国力强盛、山河一统。但康熙晚年吏制腐败、国库空虚,九子夺嫡至使清朝国力大损、幸得雍正登基,呕心沥血,整顿吏治,通过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公等一列改革,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减轻人民的负担,使得清朝国库得以充实,国力得以恢复。

乾隆即位后坐享其成、乾隆精心治理,此时清朝国库充实、国力空前强盛 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清朝统治者收复台湾,统一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乾隆年间,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

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种衰败之象逐步显露出来,而清廷社会统治和管理能力日渐衰微 。

但如此强盛的清朝为什么会灭亡?

1,吏治腐败

清朝后期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2,鸦片盛行

清朝后期吏治腐败导致海关走私严重,鸦片贸易猖獗,1839年道光帝为解决鸦片的弊端,派林则徐到贸易中心广州宣布禁烟,从此清朝开始了诸多割地赔款之不平等条约、至使清朝国力衰退、国土丧失。



3,闭关锁国

清朝后期为维护极权统治、防范西方殖民主义者于是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在经济上自给自足,不依靠同时也很抵制外来商品。国防安全的出发,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合和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透,以免有间谍盗取本国资料。而且清朝政府对自己经济和政治实力的过分盲目自大。


胡言兑先生


 对于晚清时期的印象,大多数人都觉得清政府十分的软弱无能,签订着各种各样的不平等条约,各种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百姓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多少人都觉着清政府的存在简直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耻辱,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但是,咱们换个角度来看,近代中国的清政府,又何尝不在奋斗,努力使自己融入到世界当中呢?

  1840年,由英国最先打开了清朝的大门,发动了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个不平等的条约。但是此时的中国是刚刚睁开眼睛,对世界还没有概念,即使是外国侵略的中国,对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起到太大的震动。《南京条约》对清政府来说,并没有让清政府觉得损失什么,于是鸦片战争一过,清朝又以天朝上国自居。

  随着时间的发展,国内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国外英法联军发动了对国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个时候,中国才慢慢的意识到,其实自己和国外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应该效仿外国,进行改革。

  但是老祖宗的东西由不能丢,于是由慈禧太后支持,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主办的洋务运动开始了。洋务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在洋务运动的这几年,由于国家垄断经济,各个方面的技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现代化的企业,学校也都建立了,还建立了一支在当时较为强大的北洋舰队。

  可是甲午战败,一巴掌给中国打醒了,光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并不能使自己的国家真正的强大起来,改变还要在政体上发生改变。此时中国民众也被激发起来了,上书申请变法。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不断的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变法之路。

  日俄战争,让中国看到了方向,选取了君主立宪制为改革的制度,并且清政府还立马做出反应,让五大臣出国考察,归国后,清政府也是立刻付诸行动,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并预备九年预备立宪,国家的改革形势一片大好。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908年这一天,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去世了,国家权力陷入了真空。之后由宣统皇帝溥仪继位,隆裕太后垂帘听政。这个时候,立宪又陷入了困境,由于民众对清政府这样的政治结构的不信任,纷纷上书要求尽快迅速成立议会。

  清政府也在积极的回应,把预备立宪的时间缩短到了5年。在1911年就宣布了议会成员名单。可是这个名单,一下子让清政府陷入了困境,11个人当中,七个皇族,四个汉大臣,被称为皇族内阁。同年,清政府要收归铁路国有,但是对民众损失的钱却是不予理会,爆发了四川保路运动,最终发生了辛亥革命,让清政府退出来历史舞台。

  虽然清朝是灭亡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清政府在最后阶段,确实是努力的改革,想把国家变得更好,只是当时积怨已深,很多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最终也送葬了清政府。


哇哦你好美


清政府的穷和落后都是朝廷自身腐朽守旧所致,也是历史潮流之必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体制落后。二十世纪初,世界己进入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而清朝政府还处于手工业时代的农业社会。这种严重落后世界发展潮流,西方列强早己虎视眈眈,被动挨打己成必然。二是腐败无能,一遇外侮,割地赔款求和,把国家变成西方殖民国的提款机器,岂有不穷之理?三是世界先进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国人逐渐觉醒,遂奋起反抗,清朝政府终成人民公敌,故亡无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