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其一生渴望平凡而非偉大

很多人因為《朗讀者》知道了本哈德·施林克,我是在讀完《你的奧爾加》才知道了《朗讀者》,昨天看完朗讀者的電影之後,才對作者有了初步認識。

終其一生渴望平凡而非偉大

本哈德·施林克

本哈德·施林克,德國法學教授,小說作家,法官。在新教家庭長大,他的父親是大學神學教授。1995年出版了代表作《朗讀者》,是首本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首位的德語小說。根據《朗讀者》所改編的電影獲2009年金球獎和奧斯卡金像獎。

在《朗讀者》的電影中,麥克是一名律師,他的父親則是一名法官,漢娜曾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一名看守,一次偶遇中麥克與漢娜成為了情人,隨後漢娜不告而別。再次見到漢娜是在德國對納粹戰犯的庭審中漢娜成為被告,為了保守秘密,最終被判終身監禁。在電影片尾,麥克最終決定將漢娜的遺產用於掃除文盲與社會基礎教育中。

終其一生渴望平凡而非偉大

電影朗讀者海報


終其一生渴望平凡而非偉大

漢娜——《朗讀者》劇照

奧爾加與朗讀者有諸多相似,悲劇色彩的愛情故事;寫作結構的相似性,奧爾加用第三人稱,第一人稱,與書信集三個部分講述了一個女人的一生,朗讀者用影視鏡頭的講述了漢娜的一生;反對戰爭的題材;小說角色身份與作者身份不謀而合;不同的是在奧爾加的身上,可以看到了一個女人的另一種可能,通過閱讀與學習,儘可能改變自身所處的環境。漢娜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奧爾加的影子,緊固的下巴,結實的顴骨,寬大高聳的額頭,一張有力的面孔,兩個女人彷彿就這樣重疊在了一起。


終其一生渴望平凡而非偉大

你的奧爾加

奧爾加與赫伯特的愛情正如書中所寫:“兩個人永遠都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抵達對方附近,遇見是喜出望外的,摟抱是倉促匆忙的,愛情的承諾是提心吊膽的。”每一次匆忙的見面後的再次分離都將面對未知結局,他們在這種分離中走向悲劇,甚至來不及做最後的告別。愛情終究以這樣的方式落幕。

奧爾加的愛情緣何走向悲劇?

1、性格迥異使兩個人互生愛慕,對生活不同追求也成為悲劇緣由之一。奧爾加渴望平凡世俗的生活,她的愛情觀是一種尊重與成全,包容與理解。即便再多的不捨與痛苦,最終仍會支持赫伯特的每一次選擇。赫伯特喜歡奔跑與自由,他的目光始終追尋著遠方的未知,崇拜英雄敢於冒險,赫伯特的生命止於最後一次東北地島的探險。留給奧爾加的則是無盡的等待。

2、貴族與平民的階級差距。赫伯特出身於地主家庭,奧爾加只是一個鄉下姑娘,儘管對於彼此而言,他們認為自己橫亙於階級之間,卻並沒有受到約束。事實上家庭的差距依舊成為了他們愛情裡的難題,尤其來自赫伯特父母及妹妹維多利亞的多次干預阻撓,赫伯特的一次次離開更像是一種無聲的反抗與現實的逃避。奧爾加則從始至終對兩個人的感情看得足夠清楚,也足夠理智。正如她對赫伯特所說:“你永遠不會和我結婚,現在不會,因為你還不到結婚的年齡,以後也不會,因為你的父母將為你找到一個更好的結婚對象。”這是現實的殘酷,生活總是充滿遺憾。

3、戰爭中一個女人的命運。在血與土的民族文化中,男人們渴望征服,發動戰爭,希望成為世界中心的主宰。奧爾加卻無法理解這樣的偉大,她需要的不過是一份平凡的愛情,而這種平凡,在赫伯特眼裡也許是苟且偷生的庸俗。奧爾加失去赫伯特,在戰爭中也失去了她的兒子艾克。艾克在1936年參加了納粹黨,加入了黨衛隊,1939年,德國對波蘭發動戰爭,波蘭大片領土淪陷,英法聯合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的硝煙瀰漫到了奧爾加所在的村莊,在戰火呼嘯中,奧爾加卻被萬籟俱寂所包圍,逃難的路途中看到了無數死亡,屋舍被炸燬,樹林被燒燬,一切都在被毀壞,人們像老鼠四處逃竄。艾克也在二戰中被俘,1955年從蘇聯獲釋後,奧爾加與艾克不再來往。

奧爾加的一生都在渴望平凡,然而無論赫伯特亦或是艾克,這兩個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一生的目光總是在追逐偉大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