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高校為什麼還不能開學?專家們這樣說!

3月13日,《高校開學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專家共識》發佈,《專家共識》指出,雖然高校決定開學學生返校時疫情應是已經得到完全控制,但開學前期準備及開學後到新冠肺炎的疫情完全消除之前,疫情防控依然是重中之重,必須高度重視。

“面對從全國各地迴歸的師生、員工,如何有效地預防及避免可能發生的二次聚集感染成為高校開學疫情防控的關鍵問題。”《專家共識》從高度重視高校開學的疫情防控、建立健全疫情防控管理體系、做好開學準備、開學後關鍵環節管理、學生管理、醫療支持與應急隔離6大方面展開論述。

高校疫情防控為何嚴峻?

專家共識提到,高校人群的密集性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難度。

從人群數量來看,根據教育部 2018年教育統計數據,2018年全國高等教育在校人數總規模達到3833萬人,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63所,平均每所高校在校人數達1.4萬餘人。

同時,高校師生的活動空間相對有限,且存在活動的時間、空間、軌跡高度重合的現象。大量師生在高度重合時間內聚集教室、餐廳、圖書館等相對密閉場所,從而形成高校人群的高度密集特徵。

另外,高校人群組成的複雜性了增加疫情防控的風險。大多數高校招生範圍遍佈全國,開學後學生來自疫情狀況不同的各地,長途返校途中的疫情暴露情況也不可預知。同時高校人群構成不僅涵蓋在校學生、教職員工,還包括廚師、保安、保潔等。

高校疫情防控的嚴峻性體現在新冠肺炎本身的高風險,高校疫情防控的嚴峻性體現在防控過程的高難度。

第一,高校人群高度密集及強流動性增加了疫情防控難度;

第二,公共物品利用率高,極易受到病毒附著汙染,從而成為病毒傳播的媒介;

第三,高校閱覽室、報告廳、圖書館、辦公室、食堂等人員聚集場所普遍存在空間相對封閉問題,通風不暢的環境為病毒滋生與傳播創造了良好的“溫床”,極易產生群體性疫情暴發事件;

第四,校級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及基礎建設滯後,無法承擔疫情防治工作;

第五,疫情發生可能引發應急心理反應或心理危機,甚至導致群體恐慌事件;

第六,網媒介質下高校輿情傳播的控制難度較高。

如何建立健全疫情防控管理體系?

專家共識提到,各高校應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由黨政主要領導擔任小組組長,小組成員包括校級領導班子、學工處等部門負責人以及校衛生防疫人員。建立高校、院(系)、年級(班級)的校內三級防控工作聯繫網格。

各高校要兼顧疫情防控和開展正常教學活動的雙重任務,根據疫情防控的實際需要和變化情況建立完善疫情管理體制機制,主要管理制度建議:健康管理制度、信息報告與公佈制度、防疫資金與物資保障制度、校園出入、出差管理制度、日常監督與應急處置制度以及疫情防控總預案。

在“校園出入、出差管理制度”一項,《專家共識》提到,各學校應當只允許健康人員進出入。教職工上下班應儘量選擇步行、騎行、自駕等安全係數高的方式。原則上禁止不必要的來訪,應儘量減少來訪人員。

具體落實到開學後的“關鍵環節”管理上,《專家共識》提到,實施師生健康狀況每日“零報告”制度。師生出現異常症狀應及時報告疫情防控管理人員;加強對因病缺勤情況的動態管理。

做好師生的缺勤、早退、請假記錄,對因病缺勤的教職工和學生及時追訪和上報;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教學場所,避免過多人員聚集。鼓勵教師申請開展室外教學等多元化教學方式。

專家共識的形成

據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醫藥衛生管理學院網站3月14日消息介紹,《專家共識》由清華大學法學院聯合華中科技大學和湖北中醫藥大學提議,中國衛生法學會教學與學科建設委員會發起、組織,在華中科技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相關人員的努力下完成初稿,廣泛徵求意見後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