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為什麼不傳位給兒子,反而傳位給弟弟孫權?

月光侃歷史


孫策為什麼不傳位給兒子,反而傳位給弟弟孫權?

  熟悉三國曆史的朋友都知道,孫策是個小霸王,魅力還是很突出的,即使是在名將如雲的三國時代,也相當耀眼。他在父親的基礎上,打下了江東,做了一系列任命,基本穩定了江東,可惜的是,二十六歲那年,他卻死了。

  臨死前,他對張昭等人說:“請張昭等謂曰:“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孫策為什麼要傳位給弟弟呢?其實孫策說的很明白了。

  第一是天下形勢。孫策所說,中原方亂,其實不單是中原,整個天下,都是亂的,有能者萬千,但地盤就那麼多,想要得一塊不簡單。吳越之地其實也並不安寧。雖然江東被平定了,但是基業並不穩定,平靜的表面是洶湧的暗流,外來入主的孫家,想要真正收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孫紹太小,根本不能服眾,不能成事,而孫權已經成年,比孫紹更有說服力,也更容易穩住江東,大家更好抱團做大事。

  第二是孫權本人的能力很強。孫策打仗很厲害,軍事能力一流,但是江東已經拿下了,這份能力暫時就不再適合了,此時適合的是什麼呢?是守成,是舉賢任能保江東。事實證明,孫權的確是個能力出眾的人物,任用重用的,都是江東百年不世出的名將、智囊,三分天下穩穩的。就連鋒芒大盛的曹操,也來拉攏孫家的勢力。

  其實選什麼樣的繼承人,是根據形勢來定的。上一代能穩定局面,有相當得力而私交好人品貴重的權臣,可以傳位給兒子,國家依然能力穩步向前,這是嫡長制的優勢,比如說劉備傳給阿斗。但是嫡長制也有它的缺陷,那就是繼承人各項能力不足,穩定係數不夠高,重臣重而不一定忠,傳位給小兒無異於冒天大的風險,這個時候,就不能拘泥,必須優中選優,完成他們未定的大業,以求實現他們天下一統的願望。


葉之秋


孫策是三國曆史上一顆璀璨的將星,他在十七歲時就子承父業,帶領一干人馬橫掃江東六郡,最終開疆裂土,創立了東吳的基業。然而他在二十六歲時就被人暗算丟掉性命,在臨死前他沒有傳位給兒子,卻傳位給弟弟孫權,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決定,其實也是孫策深思熟慮後作出的。

我們先來看看當時孫家主要繼承人的情況,孫策的父親孫堅在三十七歲戰死時,留下了四個兒子、一個女兒。當時,長子孫策十七歲,他在創業的過程中娶了江東的大喬,後來陸續生下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孫策去世的時候,他唯一的兒子孫紹尚在襁褓之中,最年長的女兒也不過四五歲。於是,他面臨的繼承人選擇就有兩個方案:


第一個方案是父業子承,擁立孫紹。這個接班人方案就是擁立孫策之子孫紹為江東之主,再由孫策一班老臣在一旁輔佐。其中,張昭便是最好的輔佐大臣之一。當然,周瑜等人也在輔佐大臣之列。孫紹是孫策唯一的兒子,子承父業,合乎法理,理所當然。但是,該方案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在這漢末亂世,弱肉強食,唯強者是瞻,江東讓一個幼弱小兒做領袖,恐怕軍心難以穩定,人心容易離散,難逃土崩瓦解的結局。

第二個方案就是弟承兄業,擁立孫策之弟。這個接班人方案就是從孫策的三個弟弟之中選擇一人繼承孫策之位。孫策有三個弟弟。孫匡年齡太小,又與曹氏結親,顯然不適合做江東之主。孫翊驍悍果烈,有兄孫策之風采,看來是最佳的繼承人選。而且孫策本人也對孫翊這個弟弟格外青睞,寄予厚望。孫權也不錯,很早就隨兄長左右,性格比較溫和,也頗得孫策欣賞。另外,孫權的優勢是年齡在兄弟之中最長,相對最成熟。


孫策在一番深思熟慮後,果斷地選擇了第二個方案,並且挑選了孫權作為了最終的接班人。

他在臨死前拉著孫權的手說:“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任賢舉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意思就是說:打天下創業你不如我,但是守住基業我不如你,兄弟你一定不要忘了父兄創業的艱難,好好的經營守住江東。由此可見,孫策作為一名傑出的的領袖,他的眼光還是很準確的,他深刻地認識到了孫權的性格和能力,都是那個最適合守住江東基業的接班人,於是他才義無反顧地沒有傳位給兒子,而是傳位給了弟弟孫權。而孫權也沒有辜負他的厚望,繼位後迅速的鞏固了江東的地位,最終開創了三國鼎立的格局。


漢時明月


孫策英年早逝,在過世前,為何他遺命傳位於孫權,而不是傳位於兒子?原因有三:



一,事發太突然,孫策被刺殺而死,當時年僅二十六歲,年輕力壯,根本想不到會出其橫禍,自然也不會為他的兒子繼位鋪路,而其子孫紹才十歲左右,自然也沒有自己的勢力,將這樣一個孩子,置於亂世,其結局不是江東被別人吞併,就是兒子成為別人傀儡。而傀儡結局,漢末皇帝就是眼前,其處境,尚不如普通百姓。孫策為兒子著想,也不願傳位於兒子孫紹。



二,當時正是亂世,豪強並起,孫策雖然繼承了他爹孫堅的一部分勢力,但其實還是白手起家, 他拿下江東以後,並沒有得到當地世族的支持,局勢並不穩定,而且,江東雖是孫策拿下來的,但也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孫家處境也並不安全,需要一個有膽有識有實力的人來平穩人心。而孫權就是那個可以有決斷,有能力,能掌控大局的人。

三、孫權人脈實力威望等方面不輸孫策,甚至在舉賢任能知人善任方面強於孫策,堪當大任。孫權雖然不如孫策能征慣戰,但他從小跟隨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南征北戰,在隊伍中有很高的威望,並且在處理與文武大臣關係以及與當地士族關係上,手段也強於孫策,孫策雖是馬上將軍,卻也深知當時形勢,大勢所趨,若是孫策不傳位於孫權,江南不能保,妻兒也無立足之地。



孫策一生戰功驍勇善戰,最後卻死於刺客之手,為了保住自己所創基業,他卻不得不棄兒子而選兄弟,想來內心也是痛苦的,只是為了大業,卻不得不如此。


萍風竹雨123


孫策有記錄的兒子叫孫紹,孫策死的時候只有26歲,就算孫策13歲結婚,14歲生長女,15歲生長子孫紹的話,孫紹在孫策臨死前只有11歲,而當時的孫權已經19歲了。

和平年代或者大一統朝代,選一個幼子即位,再選幾個輔政大臣輔佐,這沒有問題,因為國內穩定,不需要君主立即親政,比如漢昭帝劉弗陵即皇帝位時,只有8歲 ,後在霍光等人的輔佐下,仍然是一代明君。



但是戰亂年代就不一樣了,戰亂年代需要君主立即掌握大權,親自理政,因為原本就是亂世,江東政權雖然由孫堅、孫策打下了基礎,但是內有山越隨時叛亂,又有當地豪強不服孫家,更有劉表、曹操等外部勢力隨時介入,如果君主不能掌握大權,會有很多人偷窺權力。

君本無罪,懷壁其君。這個“壁”也可以是權力和最高職位。



如果孫策傳位給自已的兒子,而自已的兒子年紀又小,又不理政,只能由輔政大臣代勞,就會有很不懷好意的人對孫策兒子下手,以方便奪取江東權力,在那個位置上,就要承擔巨大的風險,到時候全族滅門,都有可能。

孫策之所以沒有傳位給自已的兒子,而是傳給了自已的弟弟孫權,有幾個目的:

1、為了保全自已的家族。



年幼的兒子如果繼承事業,又不能獨自處理政事,將會給別有用心的人提供藉口,所謂的主少國疑就是這樣,到時候纂位者針對的就是自已的兒子,到時候孫策自已的整個家族都會成為被攻擊的目標,孫策為了保全自已的兒子和家族,而選擇了放棄權力。

2、為了整個江東的基業。

江東的基業是從孫策的父親孫堅開始打下基礎的,經孫策發揚光大,到了孫策26歲臨死前,當然還是希望將基本傳承下去,因為孫家的江山原來就是靠武力打下來的,當然也害怕其他人用武力來奪取。



因此選擇一個年長,能夠自主處理政事的接班人,才是首選。

3、孫策選孫權,是看中孫權的舉賢任能、保守江東的能力。

孫策不止孫權一個弟弟,但是最年長的弟弟就是孫權,除了孫權,孫策還有一個非常像孫策的弟弟叫孫翊,不是長得像,而是性格和處事風格像。



孫策是什麼性格啊?

年輕好鬥,爭強好勝,武力爆表,很有拼搏精神,在孫策遇刺時,以張昭為首的文官們首先選擇的接班人不是孫權,而是孫翊,理由就是孫翊最像孫策,一定會和孫策一樣,繼續開發江東,將江東的地盤繼續擴大。

可是孫策拒絕了,對,你沒看錯,孫策不同意讓孫翊接班,理由可以從孫策對孫權所說的話中得出。



孫策在臨死前對孫權說:

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

說得通俗點意思就是:打仗你孫權不如我孫策,治國我孫策不如你孫權。



換句話說,孫策尋找的接班人首選治國人才,孫策並不希望他選的接班人和他一樣衝鋒陷陣,和他一樣四處殺人,最後和他一樣被人刺殺,那樣的話,江東的基業就無法傳承下去。

孫策選孫權,就是為了改變自已去世後江東的戰略,以穩妥治理代替向外擴張,因為孫策在臨死前,也意識自已的征戰,殺人過多,會帶來很多副作用,比如自已的被刺身亡,這不是一個政權的長治久安,因此孫策選了孫權這樣一個善於治國的弟弟來當繼承人。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孫策如果不傳位給孫權,而是傳給兒子,恐怕他的兒子的性命不能保存,甚至他們孫家一家都不能保存。自古為了爭奪繼承權,發生了無數的慘劇,在權利面前,什麼親情都要靠邊站。孫策死的時候,正當壯年,為37歲,如果不能妥善的解決繼承人的問題,他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恐怕就要易人了。要知道,孫家在江東的基礎還不穩如磐石,他的兒子不足10歲,還是一個幼稚的兒童,而他的弟弟孫權,年齡已經超過18歲,又上過戰場領過兵,這才是繼承人的最佳人選。

如果孫策選擇把權利交託給兒子,那些老將,比如說黃蓋,周瑜,朱治,韓當,程普,他們會心甘情願的輔佐一個幼稚兒童嗎?而弟弟孫權,正當血氣方剛,他會聽命於自己的侄子嗎?如果選擇讓自己的兒子繼位,就會產生主弱臣強的局面,有能力的人必定不甘心效命於弱者。以他的弟弟孫權的個人能力,已經在江東很有名氣,可謂深孚眾望,如果他不服氣,會不會起來爭奪位子?如果孫權這樣做,一旦爆發了內亂,他們江東孫家還能控制住局面嗎?孫策很明顯是想到了這些因素。現在是一個亂世,自保尚且勉強,面臨強敵在側虎視眈眈,每一個諸侯都戰戰兢兢,稍有不慎就會被淘汰出局,選擇了孫權,就是選擇了一條對孫家最划算,最穩妥,最有前途之路。所以,孫策沒有把權利交給兒子繼承,而是傳給了弟弟孫權,這是很明智的舉措,保證了未來幾十年孫家的富貴事業。


懷疑探索者


自古江東子弟多才俊,三國時期東吳也有著諸多的青年才俊,最亮眼的當屬當家人孫家。父親孫堅曾經把董卓趕出洛陽,無奈中了埋伏而死。之後孫策繼位,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平定了江東六郡。但是東吳內部重重,孫策終於還是被刺殺死了。

孫策被刺殺之後為何不推選自己的兒子,而是讓孫權繼位?

1,形式複雜,他兒子年幼難以支撐大局。孫策被刺殺的時候只有26歲,他的兒子最多十來歲,如果少主繼位,肯定不利於東吳的長治久安。所以選擇年齡更大一點的孫權更加合適。

2,孫權年富力強,從小就顯示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當年曹操就感嘆到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確實也很有能力,性格沉穩,待人真誠,當時的文臣武將也願意服從他。


3,東吳內部也不允許,東吳的天下不是孫策一個人打下來的。還有周瑜,黃蓋,張昭等人。如果孫策把位置傳給兒子,這些老將們肯定不願意。而且當時的朝廷也不會進行確認,雖然只是名義上的。


長談汽車


孫策是孫權之兄,作戰勇敢,是江東政權的奠定人之一。本來在古代多少父死子繼的情況。而孫策卻不同,孫策臨終前,卻把江東之主的位子交給了其弟孫權,而非其子。

那孫策為什麼不傳位給兒子,反而傳給弟弟孫權呢?

首孫策臨終前,江東政權基本已經奠定,剩下的就是需要經營和發展。而要經營和發展,就需要一個能知人善用、舉賢任能的主公,相對於衝鋒陷陣,這樣的主公更重要。

在江東未定之前,確實是需要一個勇猛的將領主公去衝鋒陷陣、攻城拔寨爭奪地盤。孫策臨終時,是需要一個能守住、穩固、發展實力的主公掌政,這個人孫權最適合。

正如孫策所言,論帶兵打仗、衝鋒陷陣孫權確實不如他。但是孫權的優點就是知人善用、任用賢人這是很重要的,並且他還仁而多斷,這些都是孫策自嘆不如的。把江東重任交給孫權是有利於江東發展的。

再則,那時割據實力嚴重,天下未定,同時亦為形成後來的三分天下局勢,在這樣的局勢上,一個陣營主公的能力是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孫策被刺重病時,他的兒子尚小,在天下混亂的局勢下,一個年幼的人掌政江東就是對江東的不利。同時年幼人的能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何況若其子年幼接位,就會有全權的輔政大臣,若此大臣一如既往的忠心還好,但若有二心、君臣猜忌,情況也是很危險的。

所以孫策在臨終時不傳位給他的兒子,而且傳給了他的弟弟孫權。

當然後來孫權接掌江東,在張昭、周瑜等人的輔助下,先穩固了江東局勢,後來又赤壁之戰大敗曹操而奠定三分天下的局面。到後來孫權稱帝,江東則得以和蜀漢、曹魏鼎足三分天下。


中孚鑑



因為孫策死的時候兒子還小,根本壓不住場面。所以孫策只能傳位給弟弟孫權,只能說這是沒有選擇的最好選擇。

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孫策是漢末群雄之一,有著“小霸王”之稱。父親是破虜將軍孫堅,弟弟則是三分天下的吳大帝孫權。

孫策可以說為弟弟孫權三分天下打下很好的基礎,在195年孫策徵得袁術同意以後,率領父親孫堅的舊部一千多人渡過長江,前往江東打天下,經過幾年的征戰孫策在亂世之中殺出一條血路,初步統一了江東。

孫策在有了一番基業以後,還沒來得及再度施展抱負,在丹徒狩獵之時被許貢門客所傷,不久後身亡。

孫策之所以在臨死的時候將事業交給弟弟孫權呢,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孫策身亡之時是26歲,雖然有一個兒子,但很明顯不可能有多大,也就是幾歲,指望這個兒子肯定不可能鎮壓住當時局面。

畢竟當時局面很不穩定,尤其是孫策其實跟江東的世家大族相處的並不是那麼融洽,本身關係緊張,再加上自己遇刺命不久矣,肯定是暗潮湧動。

所以孫策只能在自己四個弟弟中尋找繼承人,來繼承自己的事業,保住他的成果,很明顯他最後選擇了孫權。

二是孫權能力很不錯。

孫策很瞭解自己的弟弟孫權,說道打天下弟弟孫權不如自己,若是治天下,自己是不如弟弟孫權的。

所以孫策綜合考慮之下,最後自然是傳位於弟弟孫權。不然傳位給幼子,以當時的局勢,那麼自己的心血很可能付之一炬,而且自己的兒子肯定不會有好下場,所以不如干脆傳位於弟弟孫權,可以說是最好的選擇了。


宋安之


您好!

古代皇位的更替有繼承、兄終弟及、禪讓這幾種方式,子承父業的比較多,後兩種比較少。東吳的孫策死後選擇弟弟孫權作為繼承人,而非他的兒子孫紹,無外乎有以下幾點原因:

1、當時的環境很複雜,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烽煙四起,孫策白手起家,打下江東,成為一方諸侯,要守下這份基業並不斷髮展壯大,沒有一個雄才大略的繼承者是不行的。

2、兒子年幼,孫策死的時候只有26歲,兒子孫紹肯定年紀不大。雖然傳位給幼子也沒什麼問題,找幾個強有力輔政大臣就是了,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當時是戰爭年代而非和平年代,外部環境很複雜,一個小孩肯定難以擔此重任;其次,幼子很容易被淪為傀儡,歷史這種例子也很多,有外戚、有權臣,把幼主玩弄於鼓掌,致使家業毀於一旦,到時候,不但兒子性命難保,江東恐怕都不是他孫家的了。

3、弟弟孫權有這個能力,孫策曾這樣評價他弟弟孫權:“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意思是說打天下他比孫權強,守天下孫權比他強,而當時的當務之急是先守住江東,穩住局勢,再以圖發展,孫權是最合適的人選,孫策的其他幾個弟弟孫翊、孫匡、孫朗都不具備這個能力,在這就不一一贅述了。

謝謝!


麓山有雨


如果能傳位給自己的兒子,相信孫策也不會選擇自己的弟弟孫權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倆點:一是孫紹太小;二是逢處亂世,江東內外不穩!

要知道孫策死的時候年僅26歲,生有一子二女,孫紹當時尚且年幼,不堪大任,簡單的來說就是鎮不住場子,要知道孫策以勇武著稱,手下一批驕兵悍將可以說是以孫策的勇武為凝聚力的。要讓這麼一批人去臣服一個幾歲的孩子,這是相當不靠譜的。更別說這會孫策的幾個弟弟已經成年,像孫權,孫翊等都已經開始展露自己的才華,而且以孫策的認知來說,他是不太相信孫權願意做周公的!

再說江東當時的政局,當時孫策剛剛一統江東不久,外有劉表隔江相持,內有江東士族蠢蠢欲動,這一切都是靠著孫策的個人威望在壓制,可想而知,孫策之死,對江東將會帶來多大的動盪,孫權最初掌管江東時,局勢動盪不安。廬江太守李術更是公開反叛,宗室內部廬陵太守孫輔通敵曹操、孫暠企圖奪權,丹陽太守孫翊和宗室重臣孫河遭到殺害,豫章、會稽等地數萬山越也伺機作亂。孫權登位之後,也是花費很長的時間,與江東士族達成了妥協,這才穩定了政局。

所以說,要說孫策為什麼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位給了弟弟孫權,只能說孫策死的太早了,外憂內患的情況下,傳位孫權是最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