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閒情偶寄》:女子穿衣打扮有“三貴”

李漁在《閒情偶寄.聲容部》“治服第三”篇中論述了女子選擇衣服的常見問題,認為“婦人之衣”應有“三貴”,即“不貴精而貴潔,不貴麗而貴雅,不貴與家相稱,而貴與貌相宜。”

首先,貴“潔”。

“婦人之衣,不貴精而貴潔”,女子的衣服不在於精緻而在於乾淨。相比製作工藝的精美來說,潔淨更為重要。因為“綺羅文繡之服,被垢蒙塵,反不若布服之鮮美,所謂貴潔不貴精也”。綾羅綢緞製成的衣服,如果沾上髒東西或灰塵,反倒不如干淨的布衣看上去鮮美,所以說,衣服的乾淨整潔才是第一位的。

李漁《閒情偶寄》:女子穿衣打扮有“三貴”


其次,貴“雅”。

“紅紫深豔之色,違時失尚,反不若淺淡之合宜,所謂貴雅不貴麗也。”李漁認為,大紅大紫等色彩飽滿而豔麗的衣服,與時尚相比,不如色彩淺淡而素雅的衣服更為合宜養眼。所以,女子的衣服色彩應以典雅為貴,衣服的選擇要注重雅緻而不是色彩豔麗。

第三,貴“與貌相宜”。

女子穿衣不貴與家相稱,而貴與貌相宜。“貴人之婦,宜披文采,寒儉之家,當衣縞素,所謂與家相稱也。“有錢人家的女子穿衣華麗貴重,貧窮人家的女子穿衣樸素簡單,這就叫作“與家相稱”,與人的身世、身份相稱。這是約定俗成的著裝規範。服飾不僅僅是避寒遮羞的實用之物,還是一個人的財富、地位等社會屬性的反映和象徵。然而,人的身份地位都是外在的東西,依靠這些外在的標準定位自己“宜披文采”還是“當衣縞素”,看似沒有什麼不妥,其實不然。因為,穿衣的主體是人,是自然的人。繡戶和衡門,貧家或富室,女子不管家世背景如何,相貌都有美醜的區別,膚色都有深淺的不同。是謂“美女未嘗擇地而生,佳人不能選夫而嫁”。所以,穿衣首先要考慮的是人的自然屬性——相貌。人的臉型有方圓大小,面色有黑白深淺,體型有高矮胖瘦等,選衣服的主要原則是“與貌相宜”。“然人有生成之面,面有相配之衣,衣有相配之色,皆一定而不可移者。今試取鮮衣一襲,令少婦數人先後服之,定有一二中看,一二不中看者,以其面色與衣色有相稱、不相稱之別,非衣有公私向背於其間也。”每個人都有天生的相貌,這種與生俱來的相貌就有特定相配的衣服;而特定款式的衣服也有最合適的色調與之相匹配諧調。這種搭配規律是固定的,即“一定而不可移者”。今天你拿出一件新衣讓幾個女子試穿,一定有人穿上好看,有人穿上不好看,這是因為衣服與女子的面色有相稱的,有不相稱的,並非衣服對穿衣的女子有什麼偏好向背的私情密意。“使貴人之婦之面色,不宜文采而宜縞素,必欲去縞素而就文采,不幾與面為仇乎?故曰不貴與家相稱,而貴與面相宜。”貴婦也有黑臉婆,村姑也有顏如玉。如果一個貴婦的膚色容貌,不適合穿著華麗的色彩而適宜樸素沉靜的色調,卻因為自己的身份地位,一定要穿著華麗的衣服,那不是和自己的臉有仇嗎?與自己的臉作對嗎?所以,穿衣首先要與作為”自然的人“相配,其次才要考慮與作為”社會的人“相配。即”不貴與家相稱,而貴與面相宜“。

李漁《閒情偶寄》:女子穿衣打扮有“三貴”


那麼,女子如何選擇衣服才能與自己的“面相宜”呢?原則就是“務從其近而已”,即穿衣的顏色與質感要與自己的膚色、膚質接近。

“大約面色之最白最嫩,與體態之最輕盈者,斯無往而不宜。色之淺者顯其淡,色之深者愈顯其淡;衣之精者形其嬌,衣之粗者愈形其嬌。”如果一個女子面色白嫩,體態輕盈,她身上沒有任何缺陷需要通過服飾來修正或掩飾,所以,她穿什麼樣的衣服都合適。衣服的顏色清淺能顯出她的白晳,顏色濃重會襯托得她更顯白晳;李漁認為肌膚之美,以白為先,即俗語中的“一白遮百醜”。精美的衣服顯其嬌媚,是為諧調;粗陋的衣服會襯托得她更加嬌美,是為相反相成。這樣的女子完美無瑕,堪稱國色,她們就不需要知道這些穿衣服的訣竅。但這樣的人世上能有幾個呢?世人多的是“稍近中材者”,即中等姿色的女子,她們如果穿衣得宜,可揚長避短,這其中就大有學問了。

李漁《閒情偶寄》:女子穿衣打扮有“三貴”


“稍近中材者,即當相體裁衣…相體裁衣之法,變化多端,不應膠柱而論,然不得已而強言其略,則在務從其近而已。”中等姿色的女子就得相體裁衣,即根據自己的相貌特點來裁衣。雖然相體裁衣的方法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即“從其近”。具體來說,“面顏近白者,衣色可深可淺;其近黑者,則不宜淺而獨宜深,淺則愈彰其黑矣。肌膚近膩者,衣服可精可粗;其近糙者,則不宜精而獨宜粗,精則愈形其糙矣。”如果面色近白,衣色深淺皆宜;面色近黑,衣色宜深不宜淺。因為衣色越淺襯得臉色越黑;臉上皮膚如果比較細膩,那麼,衣服的材質精細或粗糙都適宜;如果皮膚粗糙,衣服的材質就宜粗糙而不宜細膩。如果衣服材質精細反而更襯托突顯其膚質之粗糙。從顏色到質地,衣服與人的皮膚都要以接近為原則。這就是衣與人“相稱”。”根據膚色、膚質而“相體裁衣”的一般原則可概括為白皙而細膩者無衣而不宜,“黑宜深,糙宜粗”。李漁像一個細心體貼的形象設計師,不偏不倚為 各階層的女子提供服飾著裝建議:“凡予所言,皆貴賤咸宜之事,既不詳繡戶而略衡門,亦不私貧家而遺富室”,彷彿自己的憐香惜玉之念,有同雨露之均施。


李漁《閒情偶寄》:女子穿衣打扮有“三貴”

衣服材質的粗糙與細膩決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選擇得當,可顯粗中有細或細中有粗的奇妙效果。比如,平時貧家女子多穿粗布苧麻的衣服,但如果“布與苧紗線緊密、漂染精工”,即是粗中之精;富貴之家的女子多穿綢緞。但如果“綢與緞之體質不光,花紋突起”,即是精中之粗。“布苧有精粗深淺之別,綺羅文采亦有精粗深淺之別,非謂布苧必粗而羅綺必精,錦繡必深而縞素必淺也”。因此,綢緞也可穿出粗糙濃重的質感;布苧也可穿出細膩清淡的質感。如何掌握其中的奇妙之處,還要看個人的修煉和存養功夫了,即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在女子的服飾色彩方面,李漁提倡黑色為首選。他認為黑色的優點最多,黑色是永恆的時尚,可掩敝彰豔,又抗汙適用。他說,“青之為色,其妙多端,不能悉數”,這裡的“青 ”即黑色。衣服雖然同為黑色,卻有飽和度與明暗度的千差萬別,故稱為“其妙多端”。所以,李漁所說的黑色衣服應該指黑色系衣服,其中包括深淺明暗的不同格調。

李漁《閒情偶寄》:女子穿衣打扮有“三貴”


李漁認為黑色衣服首先“宜於貌””。面白者衣之,其面愈白,面黑者衣之,其面亦不覺其黑,此其宜於貌者者也” 臉色白嫩的女子穿上黑色系衣服會顯得更白,臉色黝黑暗沉的女子穿黑色系衣服也不會顯得皮膚黑,所以說黑色和人的容貌相適應。

其次,“宜於歲”。“年少者衣之,其年愈少,年老者衣之,其年亦不覺甚老,此其宜於歲者也”。年齡小的女子穿黑色衣服會顯得年齡更小;年紀大的女性穿黑色也不會顯得年齡老,黑色衣服與所有年齡段的人都相適宜。

李漁《閒情偶寄》:女子穿衣打扮有“三貴”


第三,“宜於分”。”貧賤者衣之,是為貧賤之本等,富貴者衣之,又覺脫去繁華之習,但存雅素之風,亦未嘗失其富貴之本來,此其宜於分者也。”黑色衣服與所有人的身份都相適應。家境清貧的人穿黑色衣服是本色,而家境富裕的人穿黑色,讓人覺得是擺脫了繁華奢侈的習慣,擁有了高雅素雅的風度。

第四,“宜於體而適於用” 。窮人家女子和富貴人家女子都適宜選擇黑色衣服。黑色衣服可以保護窮人家女子不會顯得窮酸,“貧家止此一衣,無他美服相襯,亦未嘗盡現底裡,以覆其外者色原不豔,即使中衣敝垢,未甚相形也;如用他色於外,則一縷欠精,即彰其醜矣。”窮人家女子穿上黑色衣服,內裡沒有其他漂亮衣裳陪襯,就算內衣又髒又破,也看不出來;若是穿其他顏色的外衣,襯服有一點兒不精緻就會出醜了。富貴人家的女子穿上黑色的衣服反而更能襯托出“錦衣繡裳”“五色燦然”的華貴風度。“富貴之家,凡有錦衣繡裳,皆可服之於內,風飄袂起,五色燦然,使一衣勝似一衣,非止不掩 中藏,且莫能窮其底蘊。詩云“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此獨不然,止因外色最深,使裡衣之文越著,…”富家女子外穿黑色衣服,有錦繡衣衫可以襯在裡面,風一吹,五彩繽紛的衣角就會飄起來,顯得既端莊又富麗。《詩經》上說:“穿錦繡衣衫應該外罩粗布麻衣”,就是不喜歡鮮豔衣服的花紋太顯眼。穿上黑色的外衣,反而會讓華麗的內衣更加引人注目。“二八佳人,如欲華美其制,則青上灑線,青上堆花,較之他色更顯。反覆求之,衣色之妙,未有過於此者。”妙齡美女穿黑衣,會比其他顏色更出眾。來回挑選衣服的顏色,沒有比黑色更好的了。如果女子想讓自己的衣衫更為華美,可用綵線在黑衣上繡花,在黑底上繡的花紋最為精緻顯眼,即“較之他色更顯”。綜合以上的種種優點,李漁認為,女子挑選衣服時候,沒有比黑色更合適的了。

李漁《閒情偶寄》:女子穿衣打扮有“三貴”


其實,服飾的色彩偏好主觀性非常強,這和人的年齡、性格、家世甚至自我定位都密切相關。但整體來講,主流審美的標準相對還是穩定和統一的。文人雅士一向推崇簡潔精雅的服飾風格,以突出女性貞靜的韻味。李漁對女子服飾的審美偏好就代表了這種文人趣味,同時又兼顧了世俗心理。他在《閒情偶寄》中對女子的服飾美學提出了具有思辨性的、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值得所有愛美女性的重視和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