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閒情偶寄》之取景在借:須彌山藏芥子中

生如芥子有須彌,心似微塵藏大千!

作為明末清初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李漁一生工於詩文書畫,又擅於園林曲賦,光緒年間《蘭溪縣誌》評其:

李漁性極巧,凡窗欄、床榻、服飾、器具、飲食諸制度,悉出新意,人見之莫不喜悅,故傾動一時。所交多名流才望,即婦孺亦介知者李笠翁。

李漁《閒情偶寄》之取景在借:須彌山藏芥子中

笠翁一生才情四溢,著作頻非,有如《風箏誤》、《連城璧》、《閒情偶寄》及《無聲戲》等,其《笠翁對韻》至今尚能被三五幼童朗朗讀誦,《閒情偶寄》更因囊括詞曲聲容、居室器玩等八大生活內容,加之‘寓莊論於閒情’的莊重詼諧而深得人們喜愛!

有如《閒情偶寄》之《取景在借》,李漁以其輕鬆歡脫之筆調,書之生活之美學,隱現個人之人世認知,實為巧也!

船舶扇窗互借景

李漁一生才識淵博,卻又不曾受約束於其中,他生性不喜盆中之花、籠中之鳥、缸中之魚以及桌上有底座的石頭,原因是這些刻意為之的東西,總令人有種侷促不安、被囚禁的感覺,因而,對於生活的百事萬物,李漁的認知也屢屢異於常人。

有如窗欄居室,富庶之家求富麗豪華,才子文人求素淨雅逸,至於李漁,則求隨心而至,因此,對於窗欄之事,李漁的認知全然跳脫採光、擋風、隔寒透氣之傳統思維,在其看來,窗之功作,在延續其實用價值的同時,則重在借景。

如其《閒情偶寄》之《取景在借》所述:開窗莫妙於借景,而借景之法,予能得其三昧。

關於這一點,李漁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稱其曾居住在西子湖畔的時候,有一度時間特別想購置一條小船,為什麼想要購置一條小船呢?是為遊山玩水出行方便?不不不,他只是想將傳統的船艙窗戶改良一下!而此改良之思想,便是建立於其對窗戶‘開窗妙於借景’之思。

李漁《閒情偶寄》之取景在借:須彌山藏芥子中

於此,李漁提出了一番設想:

四面皆實,獨虛其中,而為‘便面’之形。實者用板,蒙以灰布,勿露一隙之光;虛者用木作框,上下皆曲而直其兩旁,所謂便面是也。純露空明,勿使有纖毫障翳。是船之左右,止有二便面,便面之外,無他物矣。

此間‘便面’即為‘扇面’,李漁設想將船舶之窗改為完全虛空的扇面形狀,這樣坐在窗裡的人可以隨著船隻的移動將窗戶外山水石峰盡收眼底,而窗外之人也可透過窗戶,觀得艙內遊者把酒言歡的場面。

在李漁看來,這樣的扇面窗戶造價並不昂貴,可是為什麼常人卻總是沿襲傳統模式而去制窗,卻不肯加以變動呢?而這樣的變動在李漁看來,幾乎不費什麼麻煩,便能將平常之物,借於書畫之中,可遺憾的是他這個願望最終因為遷居,並沒有實現。

後來李漁只能將這樣的設想用於新家的裝飾之中,平日依窗觀景,倒也愜意,只是這種想法的實施與其本意有些微出離,不過倒也無所謂了,至少他將這種設想記錄並保存了下來,也隱現了其個人對於人事風物的不同之解。

李漁《閒情偶寄》之取景在借:須彌山藏芥子中

尺幅窗之無心畫

康熙元年,李漁自西子湖畔遷居古都南京,因仰慕六朝名士周處,便於城東南隅的‘周處臺’置地造園,取名芥子園,為南京園林一絕。

芥子園設浮白軒,浮白軒後有一座小山,山雖不高,但卻景色秀麗,而此山此軒卻僅因一位善於雕塑的朋友于此為李漁雕了一尊雕像,因李漁其號笠翁,所以朋友便將他雕成垂釣的造型。

這閒釣的造型深得李漁歡心,但又開始思慮:既執綸竿,必當坐之磯上,有石不可無水,有水不可無山,有山有水,不可無笠翁息釣歸休之地!

什麼意思呢?如今人家既然雕了我執綸垂釣的樣子,那自然得坐於磯石之上,那有石就得有水,有水就得有山,有山有水也就得有我笠翁休息之地嘛!

李漁《閒情偶寄》之取景在借:須彌山藏芥子中

因此,有了此番思慮,才有了那山,有了浮白軒,也有了‘尺幅窗之無心畫’!原因是李漁將這一切建成之後才發現,隔軒觀山大有‘須彌山藏於芥子之中’的意境,於是他又開始在窗戶上動心思了。

這一次,李漁設計的是‘尺幅窗’,以山為畫,窗戶邊緣則設計成堂畫邊框的樣式 ,命童子裁紙貼於窗欞之上,卻令中間全空起來,目的是要顯現窗外山色,自成一畫。這樣窗戶就不只是窗戶,而是畫了!山也不只是屋後的山,而是畫中的山了!

林語堂在其《悠閒生活的崇尚》一書中言:一般人不能領略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是因為他們不深愛人生,把生活看得很平凡,刻板且無聊。而李漁的一生之所以極盡豐富,則在於他懂得於生活的平凡無聊間,發現它的美,從而盡享關於美好生活的命運饋贈!

李漁《閒情偶寄》之取景在借:須彌山藏芥子中

枯樹梅窗訖於此

扇面窗之異,尺幅窗之巧,足見李漁心思之巧致,然而這兩個作品雖然深得李漁歡心,卻又不非其得意之作,在《閒情偶寄》之《取景在借》這一篇章中,李漁稱‘生平製作之佳,當以此為第一’的卻是他用枯木製作的一扇‘梅窗’。

‘梅窗’的設計靈感來源於李漁家因久澇而疾而枯死的一棵石榴樹和一棵橙樹,原本因為天氣久澇不晴而被淹死的果樹,本來是被砍下來用作柴火的,但是無奈果樹木質密細,比較豎硬,不好劈開,於是便被閒置臺階數日,李漁數番考慮將這兩棵枯樹作何用處。

李漁《閒情偶寄》之取景在借:須彌山藏芥子中

有一天,又是陰雲密佈的日子,天光昏暗,李漁便又想到開一扇窗,緩解久雨不晴之煩悶之情,這時他突然就想到了那兩棵枯樹,於是找來工匠,一一吩咐,命其將枯樹主幹,按它們本來的形狀,截成窗戶的上下兩邊,這樣窗戶的外框就做成了,然後他又吩咐工匠選取兩段一面比較平直一面比較盤曲的樹枝來,做成兩棵梅樹的造型,再使兩棵梅樹一上一下,兩兩呼應,這樣窗體就已然大致成型了。

枯梅窗雖取其自然,但難免枯燥,李漁便又同家人僕傭製作了一些彩紙梅花以及綠萼裝飾其上,如此以來,曾經乾枯到似乎毫無用處的枯樹三下五除二地成就了一扇別緻的窗戶,窗間紅梅綠萼,便鮮活到令人叫絕的地步!連同李漁都在書中稱‘予之心思,訖於此矣’,意指梅窗之後,他再也沒有了這種令人叫絕的別出心裁的窗欞設計!

李漁《閒情偶寄》之取景在借:須彌山藏芥子中

無論是文學的修養還是生活的情趣,《閒情偶寄》一書實為書物,卻於無形中將鮮活的李漁納入其中,而李漁作為文人,受明末自然哲學思想影響的他,又將‘雅思巧舉、芥子須彌’這一生活理念借《閒情偶寄》書於後人,不得不說,實為相互成就之事也!

後記:李漁《閒情偶寄》一書,收錄囊括詞曲聲容、居室器玩等八大生活內容,窗欄之事僅為其一,大家想要了解其中詳細內容,可以使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閒情偶寄》’或‘李漁’進行詳細搜索,從而瞭解與其有關的更多信息!

李漁《閒情偶寄》之取景在借:須彌山藏芥子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