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趙魏三家分晉,為何韓國在三晉中最為弱小?

潘欣冉


韓國的弱小,幾乎是天生註定的。地少罷了,偏偏還擠在一堆強國中間。本來在這一堆強國之中,還有一個好兄弟魏國一直罩著他,結果末了又勾結旁人把好兄弟魏給害了——這樣的韓國,你還指望它怎樣?

首先,韓家,當初在晉國的六卿時代,就不是一個強者。著名的智伯索地事件,首先就發生在韓家,當時的韓氏當家的是韓康子,一聲不吭就讓出了一萬戶的土地,為什麼?就是因為韓氏是最弱的,如果敢於抵抗智伯的強索,立馬就會有亡族之災。同樣,當時也尚未強大的魏家,所採取的就是與韓家類似的方法。而智伯將此種方法用在趙家身上之際,趙家立馬就爆了,為什麼?因為在晉國,趙家是可以與智家平起平坐的勢力。

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形勢,韓家只能做一個尾隨者,起初他尾隨智伯去討伐趙家,而當趙家反擊之際,他又成了趙家的尾隨者,不論是站在哪一邊,他都是一個第三方的角色,為何?就是因為力量不足,當不了主角,只能做配角。

隨後,當三家分晉,韓家依舊是第三方,因為當時的強者,就是趙,其次是魏。但經歷數十年的發展之後,魏迅速富強。公元前408年,中山國入侵趙國,趙國居打不過,要向魏國求救,甚至不惜割讓智地(今山西省永濟、蒲州古城、臨猗縣一帶)。由此可見魏已經強於趙。隨後,魏國更向趙國借道,一舉滅了中山國,而趙國只能做壁上觀。

而韓國,在這個時候不能說完全沒有努力,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並遷都新鄭,就是韓國最大的努力。但此後再無擴大勢力的可能,因為韓國四面被秦、趙、魏、楚四個強國包圍,無論你怎麼頑強,都不可能打敗任何一個。

對於韓國而言,最好的選擇,就是跟著大哥混。魏國就是此時的三晉大哥,三家伐齊、伐楚、伐秦,都以勝利告終,而韓跟著魏,也過了一段好日子。

但到公元前343年,當魏國稱王之際,韓國選擇了背棄這個盟友,於是魏兵圍韓,韓向齊國求救,齊國圍魏救韓,結果魏國主力軍在馬陵被孫臏設計殲滅——魏國霸業從此一去不復返。

然而對於韓國而言,這反而是更大災難的開始。因為魏國畢竟是你的大哥,過去一直罩著你,現在你勾結齊人把魏國廢了,難道你就能做大哥了嗎?當然不是,因為此時秦國迅速崛起,韓國不但沒有做老大的可能,反而成了無人關照的小癟三,此後的歷史,便是韓國不斷捱揍、不斷割地,直到割無可割的亡國。

所以,世上有些事,是無可奈何的。韓國在戰國七雄之中,始終是一個弱者,不可能成為強者。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戰國七雄裡的屌絲

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號稱戰國七雄,但韓國的表現一直很弱雞,綜合實力基本穩定在第七名。

比較神奇的是,在我國後世建立的封建政權中,齊、楚、燕、趙、魏、秦的國號都曾經被用過,唯獨“韓”,一次都沒有用過。

或許有人會說,那個燕國也很弱,和韓國一個半斤一個八兩。拜託,燕國雖然住得遠,家裡比較冷,但好歹也是個立國超過八百年的老牌諸侯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況且老燕彪起來,把東胡收拾的服服帖帖的,還差點把東方六國之首的強齊KO了,小韓可沒這等輝煌戰績。


其實不想弱,其實我想強

韓國的老祖宗是晉國的大夫,晉國是春秋五霸之一,響噹噹的中原霸主,但在春秋末期王權開始旁落,實權被智、趙、魏、韓四家大夫把持了。

而智家當時的掌門人智伯瑤自以為實力最強,不注意搞好同事關係,想佔其餘三家的便宜,結果被三家合起來一頓胖揍。

在公元前453年晉陽大戰中,趙、魏、韓三家聯手把智家滅了,順便把晉國也分了。韓家出的力沒趙、魏兩家大,最後分的地最少。

韓家先人韓厥將軍(《趙氏孤兒》劇照)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去洛邑見領導周威烈王,要求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畢竟周天子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嘛。

周威烈王想,人家早就享受諸侯待遇幾十年了,我還能有不同意?來見我說明心裡有我,這個面子必須給。

周威烈王大筆一揮,就把三家轉正了,韓、趙、魏正式位列諸侯。

韓家雖然有了諸侯的正式名分了,但很悲催,因為學習成績不好,經常被其他諸侯欺凌,司馬遷的《史記》中的《韓世家》所記:景侯九年,鄭圍我陽翟;列侯九年,秦伐我宜陽;懿侯二年,魏敗我馬陵。。。。。。桓惠王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王安五年,秦攻韓;王安九年,秦虜王安,盡入其地,為潁州郡,韓遂亡。

數了一下,秦國揍了韓國二十三回,同是三晉兄弟的魏國和趙國把韓國幹了八回,連鄭、宋這些二流小國都來打過秋風,《韓世家》簡直就是一部韓國被其他諸侯反覆蹂躪的血淚史。


屌絲也有絕活

雖然排名墊底,但在強敵環伺的戰國,韓國也頑強堅持了兩百多年,應該說屌絲也是有自己的拿手絕活,韓國的絕活就是本國造的武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國防科技技術含量高。

在戰國時期,武器已經從青銅2.0升級為生鐵1.0,韓國雖然土地資源有限,但土豪家有礦啊,五星級的宜陽鐵山為韓國國防裝備註入了雞血。

《戰國策》所記“天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造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這簡直就是戰國版的馬克沁機槍。

韓國造的劍“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鋒利得不要不要的。憑藉武器裝備的加成,韓國穩穩超越了宋、鄭、魯等。

但一個國家的軍隊不能光靠裝備支撐,士兵素質和思想靈魂才是戰鬥力的關鍵,2000多年後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穿著膠鞋、扛著三八大蓋,愣是把武裝到牙齒的M國從鴨綠江趕回了三八線。

所以韓軍的整體戰鬥力還是要遜於秦、趙、魏等的,還需依託本國山川河流的險要,抵擋秦、魏等的暴力入侵。


短暫的榮光

韓國的第六代諸侯韓昭侯也是個有上進心的老闆,為了改變落後捱打的局面,韓昭侯高薪挖來了法家重要創始人申不害,實行變法圖強。

申不害上任後第一板斧砍向了俠氏、公釐、段氏三大家族,特權收回,城堡拆除,財富收歸國庫。窮了辣麼久,終於有錢花了,把老闆韓昭侯樂得合不上嘴。

第二板斧是“整頓吏治”,對各級官員進行KPI考核,老虎蒼蠅一起打,老百姓都拍手叫好。

申不害兩板斧下去後迅速贏得了老闆的信任,俘獲了民心,變法事業開展得順風順水。

“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屌絲終於揚眉吐氣了一把,老百姓日子過得滋潤,國家兵強馬壯,其他諸侯也不敢過來搞事了。

但幸福的日子沒有持續多久,申不害一掛,韓國又迅速回復弱雞模式。

申不害(《大秦帝國》劇照)

隨著商鞅變法,大秦登上了七雄頭把交椅,把戰國初期的頭號霸主魏國打得節節後退。

魏國盡失河東之地後,韓國終於與強秦正面相迎。

面對開了掛的秦軍,韓軍毫無還手之力,今年敗一仗,明年失兩城。

公元前230年,秦軍攻克韓都新鄭,俘獲韓王安,韓國成為東方六國第一個滅亡的國家。

但天道輪迴,秦滅韓24年後,韓人張良輔佐劉邦在藍田大破秦軍,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韓國先人泉下有知,也會感到欣慰了。


給小米奇講歷史故事


韓趙魏三家分晉,首先要明確的是兩點,第一點是三家分晉是非常漫長的過程,不是說立馬就實現的分割;第二點是瓜分過程中,魏國和趙國佔了先機,而韓國是一開始就落了下風的。

韓國為何是最弱小的一個,原因不外乎是這幾個:

1.論統治力,韓國的水平一般。

趙、魏、韓三國,魏國是最早變法的,也是實力最強的。在變法之後,魏國挑起了與周圍國家的戰爭,在各個擊破以後,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原本拿下了鄭國,跟魏國一起混的韓國,在魏惠王時期徹底遇到了水逆,趙國大佬出來了。

在趙國與魏國徹底決裂後,接連打敗魏國與齊國,控制了大片土地,而韓國當時先是被魏國擊敗(馬陵之戰)、又被秦國擊敗、甚至還被宋國擊敗,連自己都是站不穩的狀態,韓國不弱小誰弱小?

2.論分配地利條件,韓國得到的太差了。

趙、魏、韓三家分晉時,魏國佔了先機,好地方都佔了,晉西南、河西地(關中渭北平原東部)、河間地(商朝核心地域)這些產糧地都在手中;而趙國則分到了太原盆地、河北山麓平原等產糧地,另外還有晉北、河套牧場,出產戰馬;韓國實力最弱,也就只分到了河南中部平原這一點點產量地,少而且危險。

因為韓國還跟著魏國走,果斷被魏國當作抵禦楚國的緩衝地……

3.論經濟發展實力,韓國也是不行。

韓國不像齊國和秦國,對商業有鼓勵或者壓制的管控政策,而是沿襲晉國舊制,發達的商業不管不顧,導致韓國的商業雖發達,商業很強,但是沒有被好好利用,所以韓國的整體經濟並不強。

而且因為政治體制沒有深入改革,只是停留在表面,一直落後所以被魏國壓制,因此也始終處於三晉末尾的水平。



這些歷史要讀


在很多人看來,韓國這個國家一直是以弱國、小國的面貌而為大家所知。當然,事實上的韓國也的確不夠強,即使是在其進行申不害變法之後,也才勉強強盛了不到十幾年,但很快便又衰退下去了。故而,很多人或許會想不通,既然是如此這麼一個弱國,韓國又是如何活過戰國那殘酷的一百多年呢?又怎麼會被稱為“勁韓”呢?

沒錯,韓國是不強,但這卻並不是韓國本身的問題,而是韓國限於其天然的地理情況所導致的。因為其坐落於中原腹地,所以也導致了韓國成為了戰國之中名副其實的四戰之國。再加上其周圍還都是強國大國,所以韓國在領土面積上始終無法得到重大突破,故而,這才是韓國積弱的根本原因。

但,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韓國固然沒辦法通過向外擴張而真正走向強大,但為了自強自保,韓國便走上了一條全新的道路,而這條道路便是工業化的道路。當然,我這裡所說的工業化道路和近現代的工業化不是一個意思,而是相比當時其他國家來說,韓國擁有著更加完善和強大的軍工體系。

而這套體系具體的體現,就是韓國軍隊所列裝的各式強大裝備。在冷兵器時代軍隊作戰中,除過騎兵與步兵的區別之外,能夠真正增強一支軍隊的實力,最主要的武器還是兩種,其一是弓弩;其二便是刀劍。

先說著這第一點,如蘇秦所言:“天下之彊弓勁弩皆從韓出。”由此這一句話,相信大家便能看出那個時代的人們對於韓國的軍工武器的讚美,天下之中所有強大的弓弩,基本上都是出自韓國,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另外蘇秦還用了這樣的話來進行解釋:“韓卒超足而射,百發不暇止,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說白了就是,韓卒的弓弩兵號為天下雄,沒錯,韓國軍隊雖然規模小,但是韓軍卻可以通過遠程武器而彌補這一點。

而再說第二點,還是如蘇秦所言:“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谿、墨陽、合賻、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革抉簠芮,無不畢具。”事實上,韓國的軍工能夠如此發達,也是依賴於韓國國內的資源環境。

雖然上天沒有給予韓國廣袤的領土,但是,卻給予了韓國一座戰國時代最大的鐵礦山,即宜陽鐵山。由此,正是依賴於這座規模巨大的鐵礦山,才讓韓軍裝備了當時列國之中最為精銳的近戰武器,雖說削鐵如泥是有點誇張,但韓劍的製作也確實是當時各國最為眼紅的技術之一。

在這裡我還想多說一句的就是,或許當年秦國首先選擇吞併韓國,也是為了韓國強大的軍工系統,如此,這或許也能解釋後人在兵馬俑中所發現出的秦國強大軍工體系的真正來源了,不過,不管真假,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後期秦國那般發達的軍工科技之中一定是有韓國的軍工科技為補充的。

如此,在擁有了冠絕天下的韓劍與韓弩之後的韓軍,正如蘇秦所言:“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人都道三晉多勁卒,卻多不知,其中最為強大的,既不是魏武卒,亦不是趙國胡服騎射之後的騎兵軍團,反而是擁有強大裝備的韓卒。

如此,這才能解釋了為何領土面積及人口都遠遠不及秦國的弱韓,卻能夠在強秦長達數十年的攻伐中存在那麼長的時間。只是可惜了,國力弱是硬傷,所以才能被秦國步步蠶食,直到最後的徹底覆滅。

但能叫做“勁韓”,還是名副其實的。

而再回顧韓國這一百多年的歷史,的確,韓國是弱,但韓國卻也是弱而不滅,小而彌堅,被秦國那麼瘋狂打壓了數十年,才最終結束了它的歷史。不過韓國也的確是真正走到了山窮水盡了,軍隊規模不夠,那就用武器來填補;軍事上打不贏,那就派遣自己王族之內最優秀的法家名士韓非去親自遊說秦王;遊說不能,便派遣自己國內最優秀的水利學家鄭國通過為秦國修築大型水渠從而削弱秦國國力,但很顯然,最終都失敗了。

所以韓國最後的滅亡,應該也算是山東六國之中最無奈、最絕望的吧,畢竟韓國是真正使勁渾身力氣的,但無奈國家太小,實力有限。


城北


三家分晉時,韓國分的土地很好,經濟條件一度在趙國之上,建國後還滅了曾經的小霸主鄭國。韓國之所以變弱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處在四戰之國的位置上,每個大國崛起韓國都首當其衝;其二、變法不徹底,中途而廢。基於上述兩個原因,韓國成了七大戰國中最弱小的一個。

韓國地處中原核心地帶,土地肥沃,水利發達,農業文明十分興盛,還有宜陽鐵山存在。因此韓國立國之初實力是較為強盛的,他經濟發達,商業繁榮,就富裕程度而言強於趙國。韓國立國後,很快發動了對鄭國的戰爭,鄭國雖是春秋前期一小霸,但是到了戰國初期也衰弱了,韓國通過多年戰爭將鄭國吞併,遷都新鄭。

韓國佔據富庶之地,周圍的秦、魏、趙、楚皆是強國,韓國好比一個漂亮的小娘子,周圍都是垂涎她的壯漢,故她的處境十分艱難,經常受到四強的侵略。除了申不害相韓的那十幾年裡,韓國兵強馬壯,諸侯不敢侵韓外,其它時間段韓國飽受欺凌。申不害死後,魏國首先對韓國發起滅國大戰,齊國救了韓國,但是韓國也在抗魏之戰中衰弱了。之後大秦崛起,對韓國進行了長達一百多年的的蠶食,韓國不得不親秦而賄秦;最終韓國小得只有秦國一郡之地,秦王政時代,內史嬴騰將軍一戰滅韓,韓國結束了他近兩百年的歷史。如果韓國如同燕國一樣,偏居幽燕,與中原列強遠離,那麼韓國也不至於早衰。

韓國一直以王道德治治理國家,因此在戰國初期錯過了第一波變法,魏國最先變法成了戰國第一霸主。韓國感受到了魏國的強勢後也開始變法,也就是申不害變法,在韓國變法的這段時間裡,天下諸侯莫敢侵韓者。魏國滅趙失敗後,把目光轉向韓國這位美麗而富有的小娘子,起三十萬大軍滅韓,韓國奮力抗擊魏軍,在齊國的幫助下雖然存國,但也實力大損。之後韓國廢除變法內容,恢復王道治國傳統,想以小弱姿態求生存,不想秦國崛起,對韓國鯨吞蠶食,最終滅了韓國。因此以王道治國,國必削至亡,韓國用他的歷史證明了王道治國的結局。


大秦鐵鷹劍士


在三晉中,韓國從來沒有當過老大,其地位在老二與老三之間徘徊,並非從始至終都是最弱小的。下面我就來說說韓國的實力的變化史。

第一,在晉國分裂前,韓氏在三家中的地位

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共同滅掉知氏,初步形成三家分晉的局面。這時,趙氏是三家的老大,在瓜分知氏的領地時,趙氏撈到最多的好處,比韓、魏二氏多分到十餘座城邑。韓氏與魏氏兩家實力相當,勢均力敵。


然而,到了公元前425年,趙氏掌門人趙無恤去世後,趙氏集團內部由於權力之爭,連續爆發兩次兵變,大大削弱趙氏的實力。這個時候,魏氏在掌門人魏斯(即後來的魏文侯)領導下,開始異軍突起,後來居上,成為三晉的領袖。

隨著魏氏的崛起,韓氏淪為三晉中的最弱者。當趙氏內部發生兵變時,韓氏掌門人韓啟章竟然動了歪念頭,打算與魏氏聯手,滅掉趙氏。然而,魏斯義正辭嚴地拒絕韓啟章的無理要求。後來趙氏得知後,對韓氏十分痛恨,也想聯合魏氏滅掉韓氏,同樣遭到魏斯的拒絕。

第二,三晉獨立後,韓國積極開疆拓土

公元前403年,魏、趙、韓三國正式被冊封為諸侯。最開始時,三家雖然成為獨立的國家,但實際上仍保持密切的聯繫,有點類似於“獨聯體”。

此時韓國仍然是三晉中最弱小的。自從三家分晉後,韓國人深知自己的地盤太狹小,倘若不積極向外擴張,難以在國際上立足。從一開始,韓國便有非常明確的戰略目標:吞併鄭國。

韓鄭戰爭始於公元前423年,當時韓尚未被周王正式冊立為諸侯,韓武子率軍隊進攻鄭國,殺死鄭幽公,鄭國人另立國君,堅持抗戰。到了公元前375年,韓哀侯給了鄭國致命一擊,最終實現吞併鄭國的夢想。之後,韓哀侯遷都到鄭國首都新鄭,由於韓國佔據了鄭國的地盤,後來有時也把它稱為鄭國。

滅鄭是韓國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也使得韓國的軍事力量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與魏、趙兩國並駕齊驅了。

第三,韓懿侯錯失當老大的機會

說實話,韓國的實力還是很強大的。

在魏武侯去世後,魏國也因為內部權力鬥爭而爆發內戰。當時魏國內戰的雙方是公子魏罃與公子魏緩。當時公孫頎向韓懿侯獻計說:“如今魏罃與魏緩相鬥,魏罃佔據上黨,控制大半個國家。只要除掉他,必然大破魏國,這個機會不可失。”

對於韓懿侯來說,現在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難得機會,倘若抓住了,韓國的歷史便要改寫,取代魏國成為三晉老大自不必說,甚至可能稱霸中原呢。於是韓懿侯與趙成侯聯手,進攻魏國。

公元前369年,韓、趙兩軍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進軍,夾擊魏罃的軍隊。雙方在濁澤(即涿澤)展開大戰,魏軍大敗。這是魏文侯以來,魏國在歷年戰爭中最大的慘敗之一。魏罃的主力被韓、趙聯軍團團圍困,危在旦夕。

可是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發生了。韓國與趙國兵團在勝券在握的情況下,莫名其妙地撤軍了。原來韓懿侯與趙成侯兩人意見不統一。趙成侯的意見是殺掉魏罃,立公子魏緩,逼迫魏國割地求和。韓懿侯卻主張把魏國一分為二,分別由公子魏罃與公子魏緩統治,以達到分解、削弱魏國的目的。

由於韓、趙意見不統一,最後不歡而散,而魏罃則僥倖逃過一劫。最終魏罃重新統一魏國,是為魏惠王。魏國統一後,韓、趙兩國就沒機會了,韓懿侯也錯失當三晉老大的機會。

第四,在韓昭侯時代,韓國的實力要略強於趙國

韓昭侯是韓國曆史上最雄才的君主,也是厚黑學的代表人物。他起用申不害,實施變法。申不害相韓十幾年,在一定程度上為韓國富國強兵做出正面貢獻。《史記》是這樣評價的:“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不過,此時的韓國在實力上仍然不及魏國,但開始超越趙國。趙國走向衰微,主要是因為遭到魏國的沉重打擊。魏國一度攻陷趙國的首都邯鄲,趙國不得不最後屈服於魏國。直到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後,趙國才得以重新崛起。

此期的韓國,被稱為“萬乘之勁韓”,韓國有什麼厲害之處呢?據史料,韓國“帶甲數十萬”,其武器之精良冠絕諸侯,“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強弓的射程“皆射六百步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劍戟“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韓國士兵“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統而言之,韓國最厲害的就是武器的精銳。

後來,韓國由於遭到崛起中的秦國的輪番打擊,最後淪為二流國家。


君山話史


在三家分晉之前,晉國的土地基本上就已經被幾個大的世卿家族瓜分完了,中行氏和範氏率先出局,剩下了智氏、趙氏、魏氏和韓氏四家。其中智氏和趙氏所佔的地盤最多,魏氏其次,韓氏最少。在四個世卿家族中,韓氏的勢力也是最為弱小的。而且,在智氏的脅迫之下,韓氏和魏氏都曾主動把一部分封地獻給智氏,以求平安。

這也是和這幾個大家族在晉國的政治地位相呼應的,地位越高,所獲得的政治利益就越多,地位越低,能夠獲得的政治利益也就越小。在晉國的六大世卿家族中,除了被滅了的兩家之外,相對來說,韓氏的地位在這幾家中一直是比較低的,所以封地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少的。

在春秋晚期,君權旁落,卿士大夫執國命,這是各國都遇到了的情況。除了秦國通過商鞅變法打擊宗室公族,完成了君主集權,其它各國都要經歷一個政治權力重新集中的過程。齊國的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其實也都是各自集權的過程,也就是原來以僭主身份執政的卿大夫直接取代原來的君主。

齊國的這個過程中,田氏聯合實力較弱的鮑氏,先滅了另外兩家高氏和欒氏,但鮑氏本身實力比較弱,所以之後逐漸被田氏消滅,並未能取得獨立地位,齊國整個都被田氏所篡奪了。如果參考這個過程,可以說,韓魏兩家能在趙氏和智氏的鬥爭中存活下來,就已經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晉國實際上也是經歷了這個過程,智氏在不斷脅迫韓魏兩家獻地給他之後,又裹挾這兩家一起出兵,進攻趙氏。當時智氏的絕對實力是在趙氏之上的,如果是智氏和韓魏兩家一起滅了趙氏,那麼在瓜分趙氏封地的時候,很可能是智氏和韓魏兩家的實力差距進一步拉大,最終導致智氏直接消滅韓魏兩家。

相比之下,韓魏兩家還算比較幸運的地方在於,趙氏在被長期圍困之後,主動找到韓魏兩家,並說服了韓魏兩家反戈一擊,共同消滅智氏,然後一起瓜分了智氏的地盤。也是因為趙氏在之前和韓魏兩家的絕對實力差距沒有大到足以消滅這兩家的地步,在瓜分智氏地盤的時候,還是照顧了兩家的要求,而且最終參與了三家分晉。

不過,雖然韓氏的地盤比較小,兵的數量也比較少,但相對趙魏兩家而言,其實佔據的地盤相對算是晉國比較富庶的地區,而且封地相互之間聯繫比較緊密一些,趙氏和魏氏雖然底盤大,但相互分割,不能連成一片。趙氏的地盤更是分佈在太行山兩側,中間還夾著一箇中山國。

也是因此,在三家分晉之後,比較弱小的韓國很快就成了三晉中首先強大起來的魏國的進攻對象,魏國一直不斷進攻韓國,迫使韓國割地給他。秦國更不用說,因為秦國只要東出函谷關,首先就要路過韓國的地盤,所以韓國頻繁受到秦國的攻擊。不過,韓國仍然先後滅了幾個小國,比如鄭國,就是被韓國滅了的。

在這種地緣政治環境之下,韓國能一直持續存在到秦滅六國,前期主要是依靠在秦國、趙國和魏國三家之間來回搖擺,後期則主要是依賴於趙國和魏國的保護。即便如此,韓國也還是要一直不斷給秦國割地,才能免於被秦國進攻。而最後引起秦國和趙國進行戰略決戰的長平之戰的誘發原因,就是秦國脅迫韓國,要把上黨郡割讓給秦國。

從地緣戰略的角度說,每次到大亂的時代,關中都很容易先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取得優勢,而關東地區往往是要分裂成幾個部分,山西、河北和山東是幾個主要的勢力。但如果關東這幾個戰略區能夠先統一起來,對關中就容易形成優勢,曹操就是如此。三晉的悲哀就在於,雖然他們瓜分了晉國,但地緣戰略又決定了他們實際上必須抱團取暖才能生存。


蕭武


我來說兩句,三家分晉,以地盤來說,趙國最大,魏國其次,韓國最小;以富裕程度來說,魏國最為富裕,韓國其次,趙國最窮;

以地緣來說,趙國離中原地帶最遠,受中原侵犯的危險最小。但同時趙國北鄰戎狄少數民族,長期對峙和幹仗,民風最為彪悍。所以趙國即便不富裕,但地緣的安全+彪悍的民風,自保綽綽有餘;再說魏國,魏國建立之初是葫蘆狀,國土分為河東與河內兩大塊,中間狹長走廊穿過。北趙南韓、西秦東齊、東南又是楚國,除了燕國,魏國幾乎與所有大國都有交界,處於五戰之地,地緣特別差;再說韓國,韓國就一整塊,雖然不大,但國土相對呈完整塊狀,地緣條件略好。

三家立國後,韓趙二國自視地緣條件和武力尚可,紛紛走向對外擴張道路,打打殺殺幾十年。趙國一無所得,老窮鄰中山國始終沒幹掉。韓國功績尚可,滅了小霸鄭國,遷都新鄭,國土面積擴大了不少。

與此同時,魏國卻選擇了內修的道路,法令、經濟、軍事全方位展開改革。很快就有了成效。魏國大將樂羊先拿中山國開刀,幫趙國一舉滅了中山國(雖然後面來來回回折騰了幾次),魏國一躍成為三晉盟主,於是魏國乘機會跟韓趙置換土地,改變了自身國土亂七八糟的窘境。

身為盟主的魏國一方面不斷西進,侵吞秦國的生存空間,吞併秦國河西高原和秦東地帶,硬是把秦國壓成一個貧弱小國。另一方面,繼續率領三晉聯軍打齊國、揍楚國。魏國一時如日中天,天下公認霸主大魏國。然而,韓趙被捆綁在三晉聯軍中卻苦不堪言,打仗叫上他們,分錢分地沒他們份。三晉同盟沒多久就散了。

盟主魏國欺負完秦國、齊國、楚國後。轉頭繼續欺負自家的兄弟韓趙。在魏國強大後。韓國地緣條件開始下降,四周都是大國,小國都分完了,沒有再開拓的空間了,於是乎一步一步沉淪衰弱下去,雖然中間出了個申不害變法,但也是曇花一現,改變不了小國處境。

趙國不同,面積大,又不富裕,加上民風彪悍,魏國欺負趙國有限,興趣也有限。所以趙國實力沒怎麼削弱。趙國自立國以來就公認為戰力強悍的大國,自身潛力很大,一旦明主上位,上下一變革,實力便豁然暴漲,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是很好的例子。

因為,綜上來說,三晉裡面,趙國始終都是自保能力最強的國家。魏國在強大的時候自保能力超強,一旦衰落,就成為其他大國的魚肉。不過也虧魏國富裕,強國底子還在,雖然不斷被侵略蠶食,但元氣尚在,也是很長時間裡公認的大國強國。韓國是最慘的的,國土最小,擴展空間幾乎沒有、戰略縱深很小,自保能力最差。




話說天下大小事


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首先,晉國於晉文公時期建立三軍六卿制度,韓國崛起最晚,直到趙氏第一次幾乎滅族才有幸躋身六卿之一,底蘊無法比!


趙氏孤兒就是講的這個事情!


其次在智伯瑤滅範氏、中行氏的時候並沒有突出表現,分的一杯羹!


然後三家滅智的時候,首倡者並非韓康子,而是趙襄子!


最後就是地緣劣勢和分晉之後的君主素質,魏國是魏文侯,在位時期任命李悝變法成為戰國首霸,同時三晉土地交叉,它們之間經常易地,韓國最終被定在了最差的土地上!西接秦,北接魏,東南接楚;同時韓國變法最晚!直到韓哀侯時期才任用申不害變法,這種變法更強調君主術治,君死政消!


魏國雖然也是處於四戰之地,但是也最大的繼承了晉國的表裡山河,而且地處中原,人口稠密!


而趙國也是同時期實行了公仲連變法,分晉時實力又最強,且最北邊武力強悍!

所以無論從底蘊、地緣、變法時間、君主素質哪一點能證明韓國超過趙、魏?

歷史如明鏡


其實韓國並不弱小,且韓國一直有著“勁韓”的稱號,而且弱小也不能夠稱雄一百多年,只不過因為地理位置以及國土大小才導致如今覺得弱小。


地理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韓國也不很強,但是這並不是他們本身的問題,很大程度是天然的地理情況而導致,韓國的地理位置處於中原腹地,四周都是強國,四面楚歌的情況下,向外對外擴張非常難,能夠保持領土不被佔領就不錯了,這就是韓國積弱的根本原因。

正所謂天無絕人之路,雖然無法對外積極擴張,讓領土不斷變大,為了自強那就只能從內部出發,選擇發展兵器也是不錯的道路,就是如今的工業化道路。在當時韓國的冷兵器是最強一個國家之一,蘇秦有一句“天下之彊弓勁弩皆從韓出”。天下中所有強大的弓弩,基本上都是出自韓國,可以從這句話看出,無論哪一個國家,都必須承認韓國的軍工之精良。


冠絕天下的兵器

蘇秦對此的讚美還不僅僅於此,“韓卒超足而射,百發不暇止,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意思就是韓國的弓弩可以連續發射很多發弓箭,在遠處的遠處的人依舊集中胸口,近處的直接貫穿。韓國的弓弩兵冠絕天下,四方都是大國,而韓國躋身在其中依舊能夠靠一支強力的軍隊和精良的武器彌補不足。


當時不僅弓弩厲害,上天還給到韓國一個鐵礦山,就是如今的即宜陽鐵山,正是依賴於這座規模巨大的鐵礦山,韓國士兵的武器非常鋒利和尖銳。蘇秦對韓國的其他武器還有這樣的評價,“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谿、墨陽、合賻、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革抉簠芮,無不畢具。”強大的冶煉技術讓周圍的國家十分眼紅卻無可奈何。


韓國之殤

當初秦國想要最先將韓國吞併估計這也是一個原因之一,秦國後來的鐵蹄後來能夠踏遍天下,跟很早吞併韓國的軍工系統有很大關係。

韓國能夠在亂世中稱為七雄之一,堅持一百多年的歷史而不消亡,自然也是有強大的地方,韓國也不是不想發展,而是沒辦法向外擴張。在日薄西山的時候出現了韓非,可惜已經無力迴天,如果將韓非仍會幾十年前,也許韓國能夠更加精彩。


點個關注,一起研究分享歷史,發現更過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