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赵魏三家分晋,为何韩国在三晋中最为弱小?

潘欣冉


韩国的弱小,几乎是天生注定的。地少罢了,偏偏还挤在一堆强国中间。本来在这一堆强国之中,还有一个好兄弟魏国一直罩着他,结果末了又勾结旁人把好兄弟魏给害了——这样的韩国,你还指望它怎样?

首先,韩家,当初在晋国的六卿时代,就不是一个强者。著名的智伯索地事件,首先就发生在韩家,当时的韩氏当家的是韩康子,一声不吭就让出了一万户的土地,为什么?就是因为韩氏是最弱的,如果敢于抵抗智伯的强索,立马就会有亡族之灾。同样,当时也尚未强大的魏家,所采取的就是与韩家类似的方法。而智伯将此种方法用在赵家身上之际,赵家立马就爆了,为什么?因为在晋国,赵家是可以与智家平起平坐的势力。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形势,韩家只能做一个尾随者,起初他尾随智伯去讨伐赵家,而当赵家反击之际,他又成了赵家的尾随者,不论是站在哪一边,他都是一个第三方的角色,为何?就是因为力量不足,当不了主角,只能做配角。

随后,当三家分晋,韩家依旧是第三方,因为当时的强者,就是赵,其次是魏。但经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魏迅速富强。公元前408年,中山国入侵赵国,赵国居打不过,要向魏国求救,甚至不惜割让智地(今山西省永济、蒲州古城、临猗县一带)。由此可见魏已经强于赵。随后,魏国更向赵国借道,一举灭了中山国,而赵国只能做壁上观。

而韩国,在这个时候不能说完全没有努力,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并迁都新郑,就是韩国最大的努力。但此后再无扩大势力的可能,因为韩国四面被秦、赵、魏、楚四个强国包围,无论你怎么顽强,都不可能打败任何一个。

对于韩国而言,最好的选择,就是跟着大哥混。魏国就是此时的三晋大哥,三家伐齐、伐楚、伐秦,都以胜利告终,而韩跟着魏,也过了一段好日子。

但到公元前343年,当魏国称王之际,韩国选择了背弃这个盟友,于是魏兵围韩,韩向齐国求救,齐国围魏救韩,结果魏国主力军在马陵被孙膑设计歼灭——魏国霸业从此一去不复返。

然而对于韩国而言,这反而是更大灾难的开始。因为魏国毕竟是你的大哥,过去一直罩着你,现在你勾结齐人把魏国废了,难道你就能做大哥了吗?当然不是,因为此时秦国迅速崛起,韩国不但没有做老大的可能,反而成了无人关照的小瘪三,此后的历史,便是韩国不断挨揍、不断割地,直到割无可割的亡国。

所以,世上有些事,是无可奈何的。韩国在战国七雄之中,始终是一个弱者,不可能成为强者。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战国七雄里的屌丝

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号称战国七雄,但韩国的表现一直很弱鸡,综合实力基本稳定在第七名。

比较神奇的是,在我国后世建立的封建政权中,齐、楚、燕、赵、魏、秦的国号都曾经被用过,唯独“韩”,一次都没有用过。

或许有人会说,那个燕国也很弱,和韩国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拜托,燕国虽然住得远,家里比较冷,但好歹也是个立国超过八百年的老牌诸侯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况且老燕彪起来,把东胡收拾的服服帖帖的,还差点把东方六国之首的强齐KO了,小韩可没这等辉煌战绩。


其实不想弱,其实我想强

韩国的老祖宗是晋国的大夫,晋国是春秋五霸之一,响当当的中原霸主,但在春秋末期王权开始旁落,实权被智、赵、魏、韩四家大夫把持了。

而智家当时的掌门人智伯瑶自以为实力最强,不注意搞好同事关系,想占其余三家的便宜,结果被三家合起来一顿胖揍。

在公元前453年晋阳大战中,赵、魏、韩三家联手把智家灭了,顺便把晋国也分了。韩家出的力没赵、魏两家大,最后分的地最少。

韩家先人韩厥将军(《赵氏孤儿》剧照)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去洛邑见领导周威烈王,要求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毕竟周天子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嘛。

周威烈王想,人家早就享受诸侯待遇几十年了,我还能有不同意?来见我说明心里有我,这个面子必须给。

周威烈王大笔一挥,就把三家转正了,韩、赵、魏正式位列诸侯。

韩家虽然有了诸侯的正式名分了,但很悲催,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经常被其他诸侯欺凌,司马迁的《史记》中的《韩世家》所记:景侯九年,郑围我阳翟;列侯九年,秦伐我宜阳;懿侯二年,魏败我马陵。。。。。。桓惠王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王安五年,秦攻韩;王安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州郡,韩遂亡。

数了一下,秦国揍了韩国二十三回,同是三晋兄弟的魏国和赵国把韩国干了八回,连郑、宋这些二流小国都来打过秋风,《韩世家》简直就是一部韩国被其他诸侯反复蹂躏的血泪史。


屌丝也有绝活

虽然排名垫底,但在强敌环伺的战国,韩国也顽强坚持了两百多年,应该说屌丝也是有自己的拿手绝活,韩国的绝活就是本国造的武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国防科技技术含量高。

在战国时期,武器已经从青铜2.0升级为生铁1.0,韩国虽然土地资源有限,但土豪家有矿啊,五星级的宜阳铁山为韩国国防装备注入了鸡血。

《战国策》所记“天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造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这简直就是战国版的马克沁机枪。

韩国造的剑“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锋利得不要不要的。凭借武器装备的加成,韩国稳稳超越了宋、郑、鲁等。

但一个国家的军队不能光靠装备支撑,士兵素质和思想灵魂才是战斗力的关键,2000多年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穿着胶鞋、扛着三八大盖,愣是把武装到牙齿的M国从鸭绿江赶回了三八线。

所以韩军的整体战斗力还是要逊于秦、赵、魏等的,还需依托本国山川河流的险要,抵挡秦、魏等的暴力入侵。


短暂的荣光

韩国的第六代诸侯韩昭侯也是个有上进心的老板,为了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韩昭侯高薪挖来了法家重要创始人申不害,实行变法图强。

申不害上任后第一板斧砍向了侠氏、公厘、段氏三大家族,特权收回,城堡拆除,财富收归国库。穷了辣么久,终于有钱花了,把老板韩昭侯乐得合不上嘴。

第二板斧是“整顿吏治”,对各级官员进行KPI考核,老虎苍蝇一起打,老百姓都拍手叫好。

申不害两板斧下去后迅速赢得了老板的信任,俘获了民心,变法事业开展得顺风顺水。

“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屌丝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老百姓日子过得滋润,国家兵强马壮,其他诸侯也不敢过来搞事了。

但幸福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申不害一挂,韩国又迅速回复弱鸡模式。

申不害(《大秦帝国》剧照)

随着商鞅变法,大秦登上了七雄头把交椅,把战国初期的头号霸主魏国打得节节后退。

魏国尽失河东之地后,韩国终于与强秦正面相迎。

面对开了挂的秦军,韩军毫无还手之力,今年败一仗,明年失两城。

公元前230年,秦军攻克韩都新郑,俘获韩王安,韩国成为东方六国第一个灭亡的国家。

但天道轮回,秦灭韩24年后,韩人张良辅佐刘邦在蓝田大破秦军,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韩国先人泉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了。


给小米奇讲历史故事


韩赵魏三家分晋,首先要明确的是两点,第一点是三家分晋是非常漫长的过程,不是说立马就实现的分割;第二点是瓜分过程中,魏国和赵国占了先机,而韩国是一开始就落了下风的。

韩国为何是最弱小的一个,原因不外乎是这几个:

1.论统治力,韩国的水平一般。

赵、魏、韩三国,魏国是最早变法的,也是实力最强的。在变法之后,魏国挑起了与周围国家的战争,在各个击破以后,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原本拿下了郑国,跟魏国一起混的韩国,在魏惠王时期彻底遇到了水逆,赵国大佬出来了。

在赵国与魏国彻底决裂后,接连打败魏国与齐国,控制了大片土地,而韩国当时先是被魏国击败(马陵之战)、又被秦国击败、甚至还被宋国击败,连自己都是站不稳的状态,韩国不弱小谁弱小?

2.论分配地利条件,韩国得到的太差了。

赵、魏、韩三家分晋时,魏国占了先机,好地方都占了,晋西南、河西地(关中渭北平原东部)、河间地(商朝核心地域)这些产粮地都在手中;而赵国则分到了太原盆地、河北山麓平原等产粮地,另外还有晋北、河套牧场,出产战马;韩国实力最弱,也就只分到了河南中部平原这一点点产量地,少而且危险。

因为韩国还跟着魏国走,果断被魏国当作抵御楚国的缓冲地……

3.论经济发展实力,韩国也是不行。

韩国不像齐国和秦国,对商业有鼓励或者压制的管控政策,而是沿袭晋国旧制,发达的商业不管不顾,导致韩国的商业虽发达,商业很强,但是没有被好好利用,所以韩国的整体经济并不强。

而且因为政治体制没有深入改革,只是停留在表面,一直落后所以被魏国压制,因此也始终处于三晋末尾的水平。



这些历史要读


在很多人看来,韩国这个国家一直是以弱国、小国的面貌而为大家所知。当然,事实上的韩国也的确不够强,即使是在其进行申不害变法之后,也才勉强强盛了不到十几年,但很快便又衰退下去了。故而,很多人或许会想不通,既然是如此这么一个弱国,韩国又是如何活过战国那残酷的一百多年呢?又怎么会被称为“劲韩”呢?

没错,韩国是不强,但这却并不是韩国本身的问题,而是韩国限于其天然的地理情况所导致的。因为其坐落于中原腹地,所以也导致了韩国成为了战国之中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国。再加上其周围还都是强国大国,所以韩国在领土面积上始终无法得到重大突破,故而,这才是韩国积弱的根本原因。

但,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韩国固然没办法通过向外扩张而真正走向强大,但为了自强自保,韩国便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便是工业化的道路。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工业化道路和近现代的工业化不是一个意思,而是相比当时其他国家来说,韩国拥有着更加完善和强大的军工体系。

而这套体系具体的体现,就是韩国军队所列装的各式强大装备。在冷兵器时代军队作战中,除过骑兵与步兵的区别之外,能够真正增强一支军队的实力,最主要的武器还是两种,其一是弓弩;其二便是刀剑。

先说着这第一点,如苏秦所言:“天下之彊弓劲弩皆从韩出。”由此这一句话,相信大家便能看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韩国的军工武器的赞美,天下之中所有强大的弓弩,基本上都是出自韩国,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另外苏秦还用了这样的话来进行解释:“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说白了就是,韩卒的弓弩兵号为天下雄,没错,韩国军队虽然规模小,但是韩军却可以通过远程武器而弥补这一点。

而再说第二点,还是如苏秦所言:“韩卒之剑戟皆出於冥山、棠谿、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簠芮,无不毕具。”事实上,韩国的军工能够如此发达,也是依赖于韩国国内的资源环境。

虽然上天没有给予韩国广袤的领土,但是,却给予了韩国一座战国时代最大的铁矿山,即宜阳铁山。由此,正是依赖于这座规模巨大的铁矿山,才让韩军装备了当时列国之中最为精锐的近战武器,虽说削铁如泥是有点夸张,但韩剑的制作也确实是当时各国最为眼红的技术之一。

在这里我还想多说一句的就是,或许当年秦国首先选择吞并韩国,也是为了韩国强大的军工系统,如此,这或许也能解释后人在兵马俑中所发现出的秦国强大军工体系的真正来源了,不过,不管真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后期秦国那般发达的军工科技之中一定是有韩国的军工科技为补充的。

如此,在拥有了冠绝天下的韩剑与韩弩之后的韩军,正如苏秦所言:“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人都道三晋多劲卒,却多不知,其中最为强大的,既不是魏武卒,亦不是赵国胡服骑射之后的骑兵军团,反而是拥有强大装备的韩卒。

如此,这才能解释了为何领土面积及人口都远远不及秦国的弱韩,却能够在强秦长达数十年的攻伐中存在那么长的时间。只是可惜了,国力弱是硬伤,所以才能被秦国步步蚕食,直到最后的彻底覆灭。

但能叫做“劲韩”,还是名副其实的。

而再回顾韩国这一百多年的历史,的确,韩国是弱,但韩国却也是弱而不灭,小而弥坚,被秦国那么疯狂打压了数十年,才最终结束了它的历史。不过韩国也的确是真正走到了山穷水尽了,军队规模不够,那就用武器来填补;军事上打不赢,那就派遣自己王族之内最优秀的法家名士韩非去亲自游说秦王;游说不能,便派遣自己国内最优秀的水利学家郑国通过为秦国修筑大型水渠从而削弱秦国国力,但很显然,最终都失败了。

所以韩国最后的灭亡,应该也算是山东六国之中最无奈、最绝望的吧,毕竟韩国是真正使劲浑身力气的,但无奈国家太小,实力有限。


城北


三家分晋时,韩国分的土地很好,经济条件一度在赵国之上,建国后还灭了曾经的小霸主郑国。韩国之所以变弱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处在四战之国的位置上,每个大国崛起韩国都首当其冲;其二、变法不彻底,中途而废。基于上述两个原因,韩国成了七大战国中最弱小的一个。

韩国地处中原核心地带,土地肥沃,水利发达,农业文明十分兴盛,还有宜阳铁山存在。因此韩国立国之初实力是较为强盛的,他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就富裕程度而言强于赵国。韩国立国后,很快发动了对郑国的战争,郑国虽是春秋前期一小霸,但是到了战国初期也衰弱了,韩国通过多年战争将郑国吞并,迁都新郑。

韩国占据富庶之地,周围的秦、魏、赵、楚皆是强国,韩国好比一个漂亮的小娘子,周围都是垂涎她的壮汉,故她的处境十分艰难,经常受到四强的侵略。除了申不害相韩的那十几年里,韩国兵强马壮,诸侯不敢侵韩外,其它时间段韩国饱受欺凌。申不害死后,魏国首先对韩国发起灭国大战,齐国救了韩国,但是韩国也在抗魏之战中衰弱了。之后大秦崛起,对韩国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的蚕食,韩国不得不亲秦而贿秦;最终韩国小得只有秦国一郡之地,秦王政时代,内史嬴腾将军一战灭韩,韩国结束了他近两百年的历史。如果韩国如同燕国一样,偏居幽燕,与中原列强远离,那么韩国也不至于早衰。

韩国一直以王道德治治理国家,因此在战国初期错过了第一波变法,魏国最先变法成了战国第一霸主。韩国感受到了魏国的强势后也开始变法,也就是申不害变法,在韩国变法的这段时间里,天下诸侯莫敢侵韩者。魏国灭赵失败后,把目光转向韩国这位美丽而富有的小娘子,起三十万大军灭韩,韩国奋力抗击魏军,在齐国的帮助下虽然存国,但也实力大损。之后韩国废除变法内容,恢复王道治国传统,想以小弱姿态求生存,不想秦国崛起,对韩国鲸吞蚕食,最终灭了韩国。因此以王道治国,国必削至亡,韩国用他的历史证明了王道治国的结局。


大秦铁鹰剑士


在三晋中,韩国从来没有当过老大,其地位在老二与老三之间徘徊,并非从始至终都是最弱小的。下面我就来说说韩国的实力的变化史。

第一,在晋国分裂前,韩氏在三家中的地位

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共同灭掉知氏,初步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这时,赵氏是三家的老大,在瓜分知氏的领地时,赵氏捞到最多的好处,比韩、魏二氏多分到十余座城邑。韩氏与魏氏两家实力相当,势均力敌。


然而,到了公元前425年,赵氏掌门人赵无恤去世后,赵氏集团内部由于权力之争,连续爆发两次兵变,大大削弱赵氏的实力。这个时候,魏氏在掌门人魏斯(即后来的魏文侯)领导下,开始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成为三晋的领袖。

随着魏氏的崛起,韩氏沦为三晋中的最弱者。当赵氏内部发生兵变时,韩氏掌门人韩启章竟然动了歪念头,打算与魏氏联手,灭掉赵氏。然而,魏斯义正辞严地拒绝韩启章的无理要求。后来赵氏得知后,对韩氏十分痛恨,也想联合魏氏灭掉韩氏,同样遭到魏斯的拒绝。

第二,三晋独立后,韩国积极开疆拓土

公元前403年,魏、赵、韩三国正式被册封为诸侯。最开始时,三家虽然成为独立的国家,但实际上仍保持密切的联系,有点类似于“独联体”。

此时韩国仍然是三晋中最弱小的。自从三家分晋后,韩国人深知自己的地盘太狭小,倘若不积极向外扩张,难以在国际上立足。从一开始,韩国便有非常明确的战略目标:吞并郑国。

韩郑战争始于公元前423年,当时韩尚未被周王正式册立为诸侯,韩武子率军队进攻郑国,杀死郑幽公,郑国人另立国君,坚持抗战。到了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给了郑国致命一击,最终实现吞并郑国的梦想。之后,韩哀侯迁都到郑国首都新郑,由于韩国占据了郑国的地盘,后来有时也把它称为郑国。

灭郑是韩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也使得韩国的军事力量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与魏、赵两国并驾齐驱了。

第三,韩懿侯错失当老大的机会

说实话,韩国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

在魏武侯去世后,魏国也因为内部权力斗争而爆发内战。当时魏国内战的双方是公子魏罃与公子魏缓。当时公孙颀向韩懿侯献计说:“如今魏罃与魏缓相斗,魏罃占据上党,控制大半个国家。只要除掉他,必然大破魏国,这个机会不可失。”

对于韩懿侯来说,现在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难得机会,倘若抓住了,韩国的历史便要改写,取代魏国成为三晋老大自不必说,甚至可能称霸中原呢。于是韩懿侯与赵成侯联手,进攻魏国。

公元前369年,韩、赵两军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进军,夹击魏罃的军队。双方在浊泽(即涿泽)展开大战,魏军大败。这是魏文侯以来,魏国在历年战争中最大的惨败之一。魏罃的主力被韩、赵联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

可是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了。韩国与赵国兵团在胜券在握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撤军了。原来韩懿侯与赵成侯两人意见不统一。赵成侯的意见是杀掉魏罃,立公子魏缓,逼迫魏国割地求和。韩懿侯却主张把魏国一分为二,分别由公子魏罃与公子魏缓统治,以达到分解、削弱魏国的目的。

由于韩、赵意见不统一,最后不欢而散,而魏罃则侥幸逃过一劫。最终魏罃重新统一魏国,是为魏惠王。魏国统一后,韩、赵两国就没机会了,韩懿侯也错失当三晋老大的机会。

第四,在韩昭侯时代,韩国的实力要略强于赵国

韩昭侯是韩国历史上最雄才的君主,也是厚黑学的代表人物。他起用申不害,实施变法。申不害相韩十几年,在一定程度上为韩国富国强兵做出正面贡献。《史记》是这样评价的:“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不过,此时的韩国在实力上仍然不及魏国,但开始超越赵国。赵国走向衰微,主要是因为遭到魏国的沉重打击。魏国一度攻陷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不得不最后屈服于魏国。直到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后,赵国才得以重新崛起。

此期的韩国,被称为“万乘之劲韩”,韩国有什么厉害之处呢?据史料,韩国“带甲数十万”,其武器之精良冠绝诸侯,“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强弓的射程“皆射六百步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剑戟“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韩国士兵“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统而言之,韩国最厉害的就是武器的精锐。

后来,韩国由于遭到崛起中的秦国的轮番打击,最后沦为二流国家。


君山话史


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的土地基本上就已经被几个大的世卿家族瓜分完了,中行氏和范氏率先出局,剩下了智氏、赵氏、魏氏和韩氏四家。其中智氏和赵氏所占的地盘最多,魏氏其次,韩氏最少。在四个世卿家族中,韩氏的势力也是最为弱小的。而且,在智氏的胁迫之下,韩氏和魏氏都曾主动把一部分封地献给智氏,以求平安。

这也是和这几个大家族在晋国的政治地位相呼应的,地位越高,所获得的政治利益就越多,地位越低,能够获得的政治利益也就越小。在晋国的六大世卿家族中,除了被灭了的两家之外,相对来说,韩氏的地位在这几家中一直是比较低的,所以封地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少的。

在春秋晚期,君权旁落,卿士大夫执国命,这是各国都遇到了的情况。除了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打击宗室公族,完成了君主集权,其它各国都要经历一个政治权力重新集中的过程。齐国的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其实也都是各自集权的过程,也就是原来以僭主身份执政的卿大夫直接取代原来的君主。

齐国的这个过程中,田氏联合实力较弱的鲍氏,先灭了另外两家高氏和栾氏,但鲍氏本身实力比较弱,所以之后逐渐被田氏消灭,并未能取得独立地位,齐国整个都被田氏所篡夺了。如果参考这个过程,可以说,韩魏两家能在赵氏和智氏的斗争中存活下来,就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晋国实际上也是经历了这个过程,智氏在不断胁迫韩魏两家献地给他之后,又裹挟这两家一起出兵,进攻赵氏。当时智氏的绝对实力是在赵氏之上的,如果是智氏和韩魏两家一起灭了赵氏,那么在瓜分赵氏封地的时候,很可能是智氏和韩魏两家的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最终导致智氏直接消灭韩魏两家。

相比之下,韩魏两家还算比较幸运的地方在于,赵氏在被长期围困之后,主动找到韩魏两家,并说服了韩魏两家反戈一击,共同消灭智氏,然后一起瓜分了智氏的地盘。也是因为赵氏在之前和韩魏两家的绝对实力差距没有大到足以消灭这两家的地步,在瓜分智氏地盘的时候,还是照顾了两家的要求,而且最终参与了三家分晋。

不过,虽然韩氏的地盘比较小,兵的数量也比较少,但相对赵魏两家而言,其实占据的地盘相对算是晋国比较富庶的地区,而且封地相互之间联系比较紧密一些,赵氏和魏氏虽然底盘大,但相互分割,不能连成一片。赵氏的地盘更是分布在太行山两侧,中间还夹着一个中山国。

也是因此,在三家分晋之后,比较弱小的韩国很快就成了三晋中首先强大起来的魏国的进攻对象,魏国一直不断进攻韩国,迫使韩国割地给他。秦国更不用说,因为秦国只要东出函谷关,首先就要路过韩国的地盘,所以韩国频繁受到秦国的攻击。不过,韩国仍然先后灭了几个小国,比如郑国,就是被韩国灭了的。

在这种地缘政治环境之下,韩国能一直持续存在到秦灭六国,前期主要是依靠在秦国、赵国和魏国三家之间来回摇摆,后期则主要是依赖于赵国和魏国的保护。即便如此,韩国也还是要一直不断给秦国割地,才能免于被秦国进攻。而最后引起秦国和赵国进行战略决战的长平之战的诱发原因,就是秦国胁迫韩国,要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

从地缘战略的角度说,每次到大乱的时代,关中都很容易先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取得优势,而关东地区往往是要分裂成几个部分,山西、河北和山东是几个主要的势力。但如果关东这几个战略区能够先统一起来,对关中就容易形成优势,曹操就是如此。三晋的悲哀就在于,虽然他们瓜分了晋国,但地缘战略又决定了他们实际上必须抱团取暖才能生存。


萧武


我来说两句,三家分晋,以地盘来说,赵国最大,魏国其次,韩国最小;以富裕程度来说,魏国最为富裕,韩国其次,赵国最穷;

以地缘来说,赵国离中原地带最远,受中原侵犯的危险最小。但同时赵国北邻戎狄少数民族,长期对峙和干仗,民风最为彪悍。所以赵国即便不富裕,但地缘的安全+彪悍的民风,自保绰绰有余;再说魏国,魏国建立之初是葫芦状,国土分为河东与河内两大块,中间狭长走廊穿过。北赵南韩、西秦东齐、东南又是楚国,除了燕国,魏国几乎与所有大国都有交界,处于五战之地,地缘特别差;再说韩国,韩国就一整块,虽然不大,但国土相对呈完整块状,地缘条件略好。

三家立国后,韩赵二国自视地缘条件和武力尚可,纷纷走向对外扩张道路,打打杀杀几十年。赵国一无所得,老穷邻中山国始终没干掉。韩国功绩尚可,灭了小霸郑国,迁都新郑,国土面积扩大了不少。

与此同时,魏国却选择了内修的道路,法令、经济、军事全方位展开改革。很快就有了成效。魏国大将乐羊先拿中山国开刀,帮赵国一举灭了中山国(虽然后面来来回回折腾了几次),魏国一跃成为三晋盟主,于是魏国乘机会跟韩赵置换土地,改变了自身国土乱七八糟的窘境。

身为盟主的魏国一方面不断西进,侵吞秦国的生存空间,吞并秦国河西高原和秦东地带,硬是把秦国压成一个贫弱小国。另一方面,继续率领三晋联军打齐国、揍楚国。魏国一时如日中天,天下公认霸主大魏国。然而,韩赵被捆绑在三晋联军中却苦不堪言,打仗叫上他们,分钱分地没他们份。三晋同盟没多久就散了。

盟主魏国欺负完秦国、齐国、楚国后。转头继续欺负自家的兄弟韩赵。在魏国强大后。韩国地缘条件开始下降,四周都是大国,小国都分完了,没有再开拓的空间了,于是乎一步一步沉沦衰弱下去,虽然中间出了个申不害变法,但也是昙花一现,改变不了小国处境。

赵国不同,面积大,又不富裕,加上民风彪悍,魏国欺负赵国有限,兴趣也有限。所以赵国实力没怎么削弱。赵国自立国以来就公认为战力强悍的大国,自身潜力很大,一旦明主上位,上下一变革,实力便豁然暴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很好的例子。

因为,综上来说,三晋里面,赵国始终都是自保能力最强的国家。魏国在强大的时候自保能力超强,一旦衰落,就成为其他大国的鱼肉。不过也亏魏国富裕,强国底子还在,虽然不断被侵略蚕食,但元气尚在,也是很长时间里公认的大国强国。韩国是最惨的的,国土最小,扩展空间几乎没有、战略纵深很小,自保能力最差。




话说天下大小事


我是日月千年依旧。读史可以知兴替,明得失。所以背下来是没有用的,要去提炼,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首先,晋国于晋文公时期建立三军六卿制度,韩国崛起最晚,直到赵氏第一次几乎灭族才有幸跻身六卿之一,底蕴无法比!


赵氏孤儿就是讲的这个事情!


其次在智伯瑶灭范氏、中行氏的时候并没有突出表现,分的一杯羹!


然后三家灭智的时候,首倡者并非韩康子,而是赵襄子!


最后就是地缘劣势和分晋之后的君主素质,魏国是魏文侯,在位时期任命李悝变法成为战国首霸,同时三晋土地交叉,它们之间经常易地,韩国最终被定在了最差的土地上!西接秦,北接魏,东南接楚;同时韩国变法最晚!直到韩哀侯时期才任用申不害变法,这种变法更强调君主术治,君死政消!


魏国虽然也是处于四战之地,但是也最大的继承了晋国的表里山河,而且地处中原,人口稠密!


而赵国也是同时期实行了公仲连变法,分晋时实力又最强,且最北边武力强悍!

所以无论从底蕴、地缘、变法时间、君主素质哪一点能证明韩国超过赵、魏?

历史如明镜


其实韩国并不弱小,且韩国一直有着“劲韩”的称号,而且弱小也不能够称雄一百多年,只不过因为地理位置以及国土大小才导致如今觉得弱小。


地理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韩国也不很强,但是这并不是他们本身的问题,很大程度是天然的地理情况而导致,韩国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原腹地,四周都是强国,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向外对外扩张非常难,能够保持领土不被占领就不错了,这就是韩国积弱的根本原因。

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虽然无法对外积极扩张,让领土不断变大,为了自强那就只能从内部出发,选择发展兵器也是不错的道路,就是如今的工业化道路。在当时韩国的冷兵器是最强一个国家之一,苏秦有一句“天下之彊弓劲弩皆从韩出”。天下中所有强大的弓弩,基本上都是出自韩国,可以从这句话看出,无论哪一个国家,都必须承认韩国的军工之精良。


冠绝天下的兵器

苏秦对此的赞美还不仅仅于此,“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意思就是韩国的弓弩可以连续发射很多发弓箭,在远处的远处的人依旧集中胸口,近处的直接贯穿。韩国的弓弩兵冠绝天下,四方都是大国,而韩国跻身在其中依旧能够靠一支强力的军队和精良的武器弥补不足。


当时不仅弓弩厉害,上天还给到韩国一个铁矿山,就是如今的即宜阳铁山,正是依赖于这座规模巨大的铁矿山,韩国士兵的武器非常锋利和尖锐。苏秦对韩国的其他武器还有这样的评价,“韩卒之剑戟皆出於冥山、棠谿、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簠芮,无不毕具。”强大的冶炼技术让周围的国家十分眼红却无可奈何。


韩国之殇

当初秦国想要最先将韩国吞并估计这也是一个原因之一,秦国后来的铁蹄后来能够踏遍天下,跟很早吞并韩国的军工系统有很大关系。

韩国能够在乱世中称为七雄之一,坚持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不消亡,自然也是有强大的地方,韩国也不是不想发展,而是没办法向外扩张。在日薄西山的时候出现了韩非,可惜已经无力回天,如果将韩非仍会几十年前,也许韩国能够更加精彩。


点个关注,一起研究分享历史,发现更过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