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第一章 水平测试卷(含答案)

1. 2018年2月4日晚,台湾花莲1小时内发生12起地震,其中7起达到4级以上。如图所示,一架执行救援任务的直升机悬停在钻井平台正上方,救生员抱着伤病员,缆绳正在将他们拉上直升机,若以救生员为参考系,则处于静止状态的是(  )

A.伤病员 B.直升机 C.钻井平台 D.直升机驾驶机 答案 A

解析 以救生员为参考系,则处于静止状态的是救生员抱着的伤病员,直升机、钻井平台、直升机驾驶员都相对于救生员向下运动,故A正确,B、C、D错误。

2.北京已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如图所示为部分冬奥会项目,下列关于这些冬奥会项目的研究中,可以将运动员看作质点的是(  ) 答案 A

解析 当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质点。研究速度滑冰运动员滑冰的快慢时,运动员的形状对研究的问题而言可以忽略不计,能看成质点,A正确;研究自由滑雪运动员的空中姿态时,运动员的形状不能忽略,不能将运动员看作质点,B错误;研究单板滑雪运动员的空中转体时,运动员的动作不能忽略,不可以将运动员看作质点,C错误;同理,研究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花样动作时,不可以将运动员看作质点,D错误。

3.金丽温高铁的开通,大幅缩短了沿线各城市的时空距离。金华到温州线路全长188千米,从丽水乘坐动车到杭州只需要1小时34分,最高时速可达300 km/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小时34分是指时刻 B.全长188千米指位移 C.300 km/h指瞬时速度

D.300 km/h指平均速度 答案 C

解析 1小时34分是时间间隔,A错误;全长188千米是铁路线的长度,是路程,B错误;最高时速可达300 km/h,指的是瞬时速度,C正确,D错误。

4.2018年11月24日,某中学举行运动会,高一新生在各个比赛项目中展现了较高的竞技水平。下列有关校运会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跳远冠军张小杰的成绩是5.30 m,这是他跳跃过程中的路程

B.在200 m短跑决赛中,李凯同学在第一道,他跑完全程的位移为零

C.研究俞小辉同学跳过1.55 m横杆的跨越式动作时,能把他看作质点

D.在100 m短跑决赛中,小史同学获得冠军,决赛选手中他的平均速度最大 答案 D

解析 跳远成绩是跳跃过程中的位移,A错误;在200 m短跑决赛中,第一道的选手,初、末位置不同,故跑完全程的位移不为零,B错误;研究俞小辉同学跳过1.55 m横杆的跨越式动作时,不能把他看作质点,C错误;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知,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小史同学在100 m短跑比赛中,所用时间最短,故平均速度最大,D正确。

5.某人驾车从德州到潍坊用时4 h,车上里程表的示数增加了300 km,根据地图上的相关数据得到出发地到目的地的直线距离为240 km,则整个过程中汽车的位移大小和平均速度的大小分别为(  )

A.240 km 60 km/h B.240 km 75 km/h C.300 km 60 km/h D.300 km 75 km/h 答案 A

解析 位移大小为两点间直线距离的长度,由题意可知,位移大小为240 km,平均速度为v=t(x)=4(240) km/h=60 km/h,故A正确,B、C、D错误。

6. 我国将“高分4号”卫星成功发射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卫星轨迹是以O为圆心、半径等于R的圆周。P、Q为轨迹上两点,且OP⊥OQ。则关于卫星从P沿箭头环绕方向运动到Q的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路程先增大后减小,最终为2(πR) B.位移先增大后减小,最终大小为R

C.若运动时间为t,则平均速度大小为t(2R) D.若运动时间为t,则平均速率为2t(3πR) 答案 A

解析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故路程始终在增大,最终为2(3πR),A说法错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位移,故位移先增大后减小,最终大小为R,B说法正确;若运动时间为t,则平均速度大小为t(2R),平均速率为2t(3πR),C、D说法正确。

7.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5 m/s,1 s后速度的大小变为8 m/s。在这1 s内该物体的(  )

A.速度变化的大小可能等于5 m/s B.速度变化的大小可能大于13 m/s

C.平均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5 m/s2 D.平均加速度的大小可能等于8 m/s2 答案 C

解析 当末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相同时,v0=5 m/s,v=8 m/s,t=1 s,Δv=3 m/s,则加速度a=t(Δv)=1(3) m/s2=3 m/s2,加速度的大小为3 m/s2;当末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相反时,v0=5 m/s,v′=-8 m/s,t=1 s,Δv′=-13 m/s,则加速度a′=t(Δv′)=1(-13) m/s2=-13 m/s2,加速度的大小为13 m/s2,故C正确,A、B、D错误。

8.一个物体沿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像OA段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AB段表示物体静止 B.在0~9 s内物体的运动方向不相同

C.在第9 s时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都为零 D.在6~9 s内物体的加速度与9~12 s内的加速度相同

答案 D

解析 AB段表示物体速度不变,做匀速运动,故A错误;在0~9 s内物体的速度图像一直在时间轴上方,速度始终为正值,故运动方向相同,B错误;由v­t图像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可知,在第9 s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为零,故C错误;在6~9 s内与9~12 s内的图像的斜率相同,所以加速度相同,故D正确。

9.关于小汽车的运动,下列说法哪些是可能的(  )

A.小汽车在某一时刻速度很大,而加速度为零 B.小汽车在某一时刻速度为零,而加速度不为零

C.小汽车在某一段时间,速度变化量很大而加速度较小 D.小汽车加速度很大,而速度变化很慢

答案 ABC

解析 当小汽车做速度很大的匀速运动时,加速度为零,故A正确;小汽车刚启动时,加速度不为零,速度为零,故B正确;加速度是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的变化量大,若时间很长,则加速度可能很小,故C正确;加速度是反映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很大,则速度变化很快,故D错误。

10.一枚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0~ta段火箭的加速度小于ta~tb段火箭的加速度 B.在0~tb段火箭是上升的,在tb~tc段火箭是下落的 C.tb时刻火箭离地面最远 D.tc时刻火箭到达最高点 答案 AD

解析 0~ta段图线的斜率小于ta~tb段图线的斜率,则0~ta段火箭的加速度小于ta~tb段火箭的加速度,故A正确;0~tc段速度都为正值,速度方向并未改变,说明火箭一直处于上升过程,在tc时刻火箭到达最高点,故B、C错误,D正确。

11.雨滴从高空由静止下落,由于空气阻力作用,其加速度逐渐减小,直到为零,在此过程中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

A.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小 B.速度不断增大,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

C.速度一直保持不变 D.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小 答案 BD

解析 下落过程中,加速度变为零之前,速度和加速度方向都向下,雨滴做加速运动。随着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小,但速度一直变大,当加速度变为零时,速度不再变化,雨滴做匀速运动,故B、D正确。

12.如图为甲、乙两质点做直线运动的x­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甲、乙两质点在2 s末相遇 B.甲、乙两质点在2 s末速度相同

C.在2 s之前甲的速率与乙的速率相等 D.乙质点在第4 s末开始反向运动 答案 ACD

解析 由图像知,2 s末甲、乙两质点在同一位置,所以A正确;在x­t图像中图线上某点的切线斜率为物体在该点的速度,2 s末v甲=-2 m/s,v乙=2 m/s,所以B错误,C正确;乙质点从第4 s末开始位移逐渐减小,所以它在第4 s末开始反向运动,D正确。

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2分)

13.(4分)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低压________(填“直流”或“交流”)电源,工作电压6伏以下的计时仪器,通过纸带可以得到位移和________。当电源频率为50 Hz时,它每隔________ s打一个点,若每隔四个点选取一个计数点,则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 s。

答案 交流 时间 0.02 0.10

解析 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通过纸带上打的点可以得到位移和时间,当电源的频率为50 Hz时,它每隔0.02 s打一次点,每隔四个点选取一个计数点,则相邻两计数点间有5个间隔,即t=5T=0.10 s。

14.(8分)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一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如图1所示,在其上取A、B、C、D、E 5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没有在图1中画出。

(1)由纸带上的数据计算vB=________ m/s,vC=________ m/s,vD=________ m/s。(此题计算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在如图2所示坐标系中作出小车的v­t图线(以A点为计时起点)。

答案 (1)0.69 1.32 1.95 (2)图见解析

解析 (1)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则每打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0.02 s,由每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可得相邻两个计数点的时间t=5T=0.10 s。在计算各点瞬时速度时,可以用与该点相邻的两个计数点间的平均速度表示该点的瞬时速度。

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为:

vB=2T(xAC)=0.2(13.80×10-2) m/s=0.69 m/s,

打C点时小车的速度为:

vC=0.2((30.15-3.75)×10-2) m/s=1.32 m/s,

打D点时小车的速度为:

vD=0.2((52.80-13.80)×10-2) m/s=1.95 m/s。

(2)小车的v­t图线如下图所示:

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

15.(8分)一质点沿直线做单向运动,若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4 m/s,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6 m/s,求:

(1)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

(2)其他条件不变,若物体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4 m/s,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6 m/s,则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是多少?

答案 (1)5 m/s (2)4.8 m/s

解析 (1)设一半的时间为t,由平均速度公式可得:

x1=v1t,x2=v2t,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1=2t(x1+x2)=2t(v1t+v2t)=2(4+6) m/s=5 m/s。

(2)设一半的位移为x,

则由平均速度公式可得:t1=v1(x),t2=v2(x)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2=t1+t2(2x)=v1+v2(2v1v2)=4+6(2×4×6) m/s=4.8 m/s。

16. (10分)爆发性的加速度往往是跑车的卖点。如图所示的这款跑车由静止加速至108 km/h只需4 s。

(1)求此车的平均加速度;

(2)假设普通私家车的平均加速度为3 m/s2,它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由静止加速至108 km/h?

答案 (1)7.5 m/s2 (2)10 s

解析 (1)末速度vt=108 km/h=30 m/s,

平均加速度a=t(vt-v0)=4(30-0) m/s2=7.5 m/s2。

(2)所需时间t′=a′(vt-v0)=3(30-0) s=10 s。

17.(10分)如图为某物体的位移—时间关系图像,则:

(1)物体在0~4 s内速度是多大?

(2)物体在6~10 s内做何种运动?

(3)物体在第11 s内的速度是多大?

(4)画出物体在0~11 s内的v­t图像。

答案 (1)1.5 m/s (2)静止 (3)4 m/s

(4)图见解析

解析 (1)在x­t图像中斜率表示速度,

由图像可得物体在0~4 s内的速度为:

v1=Δt(Δx)=4(6-0) m/s=1.5 m/s。

(2)物体在6~10 s内静止不动。

(3)物体在第11 s内的速度为:

v2=Δt(Δx)=t11-t10(x11-x10)=11-10(0-4) m/s=-4 m/s,负号表示速度方向与正方向相反。

(4)由图像可得物体在4~6 s内速度为:

v3=t6-t4(x6-x4)=6-4(4-6) m/s=-1 m/s,负号表示速度方向与正方向相反。

根据各时间段速度值作物体的v­t图像如下图所示。

18.(12分)有些国家的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交通安全,特别制定了死亡加速度为500g(g=10 m/s2),以醒世人,意思是如果行车加速度超过此值,将有生命危险,那么大的加速度,一般情况下车辆是达不到的,但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时,将会达到这一数值。试问:

(1)一辆以72 km/h的速度行驶的货车与一辆以54 km/h的速度行驶的摩托车相向而行发生碰撞,假设碰后摩托车驾驶员以72 km/h反向弹回,碰撞时间为2.1×10-3 s,摩托车驾驶员是否有生命危险?

(2)为了防止碰撞,两车的驾驶员同时紧急刹车,货车、摩托车急刹车后停下来所需时间分别为4 s、3 s,货车的加速度与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多少?

答案 (1)有生命危险 (2)1∶1

解析 (1)两车碰撞过程中,取摩托车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摩托车驾驶员的速度变化量为

Δv=v2-v1=-72 km/h-54 km/h

=-20 m/s-15 m/s=-35 m/s,

两车相碰撞时摩托车驾驶员的加速度为

a=Δt(Δv)=2.1×10-3 s(-35 m/s)≈-16667 m/s2=-1666.7g,

1666.7g>500g,因此摩托车驾驶员有生命危险。

(2)设货车、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2,根据加速度定义式得:a1=Δt1(Δv1),a2=Δt2(Δv2),

所以a1∶a2=Δt1(Δv1)∶Δt2(Δv2)=4(20)∶3(15)=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