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张仪、苏秦等纵横家的巧舌如簧之下,各国的王都跟“智障”一样,任人摆布?

韩雨虹


我字多,看我!不是各国的君王太傻,傻只是一部分,还有其他原因,具体请细看。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齐鸣对当时以及后世来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贯穿历史的儒家思想,帮助秦国统一天下的法家思想等,但如果说当时最热门的流派就是非纵横家莫属了,按当时的情况看,纵横家绝对是稳压其他流派的。

纵横家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春秋战国的格局,各国国君都希望有一个纵横家可以为自己出谋划策,并且对纵横家的话言听计从,也正是因为如此闹出了不少笑话,一些普通人都能看出的骗局作为一国之国君竟然还深信不疑,造成这样的现象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逐步分析:

纵横家玩弄君王的经典:张仪戏楚

秦国宰相张仪就是纵横家的传人,时值六国合纵对付秦国致使秦国难以发展,为了针对这样的现象张仪出使楚国,意在破坏齐楚两国之间的关系,没有了齐国和楚国,合纵联盟自然瓦解。

张仪到了楚国之后受到了良好的待遇,原因无他,正是因为张仪是纵横派传人,张仪像楚怀王提出秦国愿意送出六百里土地,但是需要楚国和齐国划分界限,楚怀王照做之后张仪就送出了土地,但是只有六里,当楚怀王攻打秦国的时候发现秦国已经跟齐国交好共同对抗楚国,经此之后楚国国力就一再削弱。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就比如苏秦为了帮助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燕国,就留在齐国当中给齐国出谋划策,但是最终的受益人都是燕国。

虽然只举了一个例子,但是我们从这个事例中就可以看出纵横家为何能在战国中如此吃香让其他国君言听计从。

时代所必然

在战国最吃香的是什么?自然是谋略家,因为相同时期内,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还在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人选择用儒家治国,而法家虽然可以让国家强大,但是这是建立在变法的基础上,如申不害、商鞅等,这类人的任用自然会让贵族产生不满。

再加上纵横家远不如其他流派人数之多,所以就出现一种现象,只要出山的纵横家就会成为各国争抢的目标,时间一长纵横家就是强大的象征,因为有那么多国家因纵横家强大,所以对于他们所说的话自然言听计从。

国君的贪婪

为什么各国愿意听纵横家的话?自然是想让国家变得强大从而侵略别人的土地,这就是贪婪,张仪戏楚就是利用了楚怀王的贪婪从而破坏合纵联盟对楚国造成损失。

纵横家最大的本领是什么?没错,就是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给你画一张大饼,就如张仪对楚怀王一样,一切都还没有但是楚怀王就相信了,这就是贪心,同理,苏秦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抗秦国也是利用的这一点,因为贪心所以相信。

确有真才实学

这一点是基础,前面两点都是建立在有真才实学的基础上,很多人认为纵横家都是靠忽悠,但这何尝不是一种真才实学,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自然不会让各国国君相信,就如苏秦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最终联合六国对抗秦国,如若只是靠坑蒙拐骗和利用六国的贪心自然是做不到这一步的。

结语

纵观战国时期的历史,就会发现纵横家才是幕后的主使人,整个战国就如一盘棋,而各国国君和将士都是棋子,纵横家才是下棋人,有多少大战因纵横家的介入而开始,又有多少大战因为纵横家的参与而宣告结束,纵横家的思想和学问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就是您对文青创作内容的最大认可,谢谢。


文青聊史


并不是张仪苏秦这些纵横家巧舌如簧各国君王就像智障任人摆布,实际上合纵连横的基础并非是个人的所欲所求,而是国家利益。

只要纵横家们能在表面的利益腾挪之中,将目标国的利益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么这些目标国家就会遵从纵横家的计策,更改改自己的一部分国家政策。这无关乎纵横家们是否有其他阴谋。每一个人都不是傻子,就像我们做生意一样,当一个推销员说自己根本不赚钱,但却让你赚钱的时候,聪明人根本对其不屑一顾。再傻的人都知道,这种人是绝对骗人的。

但纵横家们并不是如此,尤其是以苏秦张仪为首的这些人。他们不仅能够说出我为你谋得什么国家利益,同时他也相应的表达,我在帮助你之后,我能得到什么?我们两个国家之间的利益是相捆绑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虽然做不到长期容损。但是就某一个事件,双方的利益所需达成一致,那么没有人会拒绝纵横家们的巧舌如簧。

很多人都在说,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是因秦国崛起而起,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秦国当时确实崛起了,但在崛起之后的50年内秦国都没有绝对的实力压迫六国,而六国也没有清晰的认知认为秦国能完全成为自己的掘墓者。在秦国崛起50年内,秦国对于山东六国的政策以及山东六国之间的强国,对于相互之间的政策大同小异。合纵不仅对秦更是对齐,连横不仅有助于秦国包括东方的强国齐国和楚国也曾经使用过。

只不过到最后秦国居高而下,对六国产生了压迫态势,我们才会出现熟知的合纵伐秦的历史事件。与其说是因为苏秦张仪之流凭口舌之力搅动战国风云,倒不如说苏秦张仪凭借其策士之能,对各国的利益所求了如指掌,顺势而为才能使纵横家们表现出表面上的辉煌成就。

而且苏秦张仪也并未在所有的事件当中料事如神,合纵连横。苏秦第1次游说就连盘缠都用尽了,也没有说服任何一个诸侯王,还遭到家人耻笑。张仪也因为连横太过张扬而导致攻秦,迫使秦国严守函谷关。虽然对于秦国的总体战略影响并不大,但这也确实是张仪的一个人生污点。可以说只要一个纵横策士可以凭借自己对天下大事的评判,对于战国格局的分析,都可以成为战国这一棋盘的旗手。

各国是他们的棋子,当然也可以相互调换。各方之间的利益似乎只有纵横家们更为了解。这也是为什么在表面上各国君主都对苏秦张怡言听计从,甚至仅此二人就可搅动战国风云的原因。因为他们愿意把国家利益在抛出道德的所谓束缚之下。掰开了,揉碎了将各国利益明确的摆在各国君王面前。这一点任谁都无法无视张仪和苏秦的口舌之力,是一种相互成全的关系。当然最终苏秦张仪都是有自己更大的利益作为隐藏的。这也导致了参加苏秦和张仪利益棋盘当中的一部分国家最终利益受损。但这是由利益不对称导致的,而并非君王无能。能在政治界纵横疆场一二十年的人都不是傻子,只存在比自己更聪明的人。


大秦泰西廷尉府


在纵横家的游说下,各国国王如“智障”一样任人摆布,这绝对是一种假象。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纵横家是在战国时期特殊的“国际形势”下,利用各国生存态势开展的的外交攻势,以众弱联合以攻伐一强,或分化瓦解多国的联合。

纵横的思想和纵横家的活跃都是国际形势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

这是时势早就的,而并非仅是纵横家逞口舌之力推动的。

如张仪、苏秦活跃的时期,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愈激烈,国际形势变化迅速而频繁。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形势是秦齐两强对峙,或者说秦齐争霸,两国都企图通过合纵连横运动来遏制对方的势力发展,以有利于本国的发展壮大。

张仪、苏秦等纵横家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名闻天下的。

各国选择合纵或连横,最重要的都是基于从本国利益角度出发的。

生存或利益才是各国最为看重的,各国选择和哪一国联合或对立,都是出自本国利益的需要。有时候,左右摇摆,忽敌忽友,也并不是一国反复无常,而是形势变化太过,它的利益也在随着变化。

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各国都是选择最适合自己利益的。

人治时代,国君的看法可以左右一国的决策。

其实,各国都是有一个统治阶层,统治阶层中不乏精英,人才,能促使一国做出对本国最有利的举措。

但是国君的态度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明君与昏君,在这个时候也就能看出他对一个国家的价值的。

有一些国君,被纵横家的说辞打动,或者说欺骗了,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如同题中所说的“智障”一样,这其实很正常,人治时代,人君的素质真的很重要的。

但是,这毕竟是少数,不是普遍现象。

纵横家时代,纵横家纵横捭阖,是在大形势下的人才智慧的比拼,也是各国战略决策的比拼,当然,也是各国国君的比拼,比拼对时局的洞察,对人才的选择和国策的选择。


微史春秋


战国时期的哪些国君傻吗?被张仪等人玩儿的像是智障一样?

在当时的国君之中,楚怀王看起来是有点傻的执牛耳,他陷入了张仪的连环诈骗,被诈光了楚国的积蓄。其中尤为著名的是“楚齐要是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

怀王信了张仪,他派人去骂了齐宣王,以显示与齐国断交的决心。据说这一年是公元前312年。接下来就发生了几场恶战,丹阳之战、蓝田之战和垂沙之战,由此之后楚国顿时由当时显赫的一代霸主堕入平原。

那么真的是楚怀王利令智昏,被张仪诈骗了吗?这一切需要我们倒推几年,看一下当时的国际形势。我们会发现,怀王与张仪之间正在进行一场相互的政治诈骗,而且这一行为背后隐藏的是战国时期两大阵营之间的大混战。

一开始魏惠王迁都大梁争霸中原,虽有“围魏救赵”的失利,却顿时重整旗鼓,胜楚胜齐俨然成为一代霸主,后经桂陵之战后,魏国虽有“徐州相王”,却已难掩颓势,战国第一代霸主陨落。多强格局开始形成。

继魏惠王而后的是魏襄王,当时魏国在东方大败于齐国,在西方被秦国骚扰,在南方大败于楚国。为了继续集中力量争夺中原地区,魏襄王折而向西投靠秦国。这时到了公元前314年

魏襄王二年(前317年),齐军在关津打败魏军。

魏襄王五年(前314年),秦派樗里子攻取魏国的曲沃,并在案门赶跑了合纵抗秦的公孙衍。

而在这之前,在魏惠王的弥留之际,正是楚国压倒齐魏无敌于天下的时候。

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前任打着送魏公子高返回魏国的旗号,派大司马昭阳带兵攻入魏国,在襄陵大破魏国军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夺取了魏国的八座城池,一血径山之耻。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带着韩宣惠王,一起投靠了楚国,表示魏国永远是楚国的小弟,就算秦国威胁自己,他也不会背信弃义离开楚国。

公元前318年,韩赵魏燕等国公推楚怀王为纵长,从东西两个方向攻秦。楚怀王声名大噪,俨然成为魏惠王之后的又一位霸主。但由于列国各有异心,合纵为秦所破。

几乎与魏惠王去世同时,他的老对手齐威王也离开了人世,继位的是齐宣王。

公元前314年,趁着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发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几乎灭亡燕国。

事件随着时间的发展开始收缩,齐国、秦国、魏国、楚国、宋国、韩国来到了公元前313年。

魏襄王六年(前313年),秦派人来魏国立魏公子遬为太子,魏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

公元前313年,齐楚联军攻取秦的曲沃,斩断了秦东出的触角。

这时的天下有了齐、楚、秦三个大国,楚怀王合纵击秦不成,韩魏反倒投靠秦国,为了对抗这股势力,齐、楚间便形成了联盟,位于中央之地的宋国,被齐、楚、魏环绕,自然倒向看起来人强马壮的齐、楚。于是秦韩魏与齐楚宋两大集团形成。

一切还在酝酿之中,公元前312年,张仪来到了楚国,告诉楚怀王“你要是跟齐国断交,秦国就给你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呵呵”。

跑到齐国的楚国使者大骂齐宣王,齐宣王表示自己很生气,紧接着他集中兵力联合宋国攻打了魏的煮枣。秦国派大庶长樗里疾与韩将韩冯率领秦、韩两军迅速回攻救魏。

而这时正是楚怀王到秦国要地却得到张仪只有“六里地”答案之后,率兵进攻丹阳之时。

请问楚怀王真的被张仪骗了吗?

本文由观众老爷,点赞转发评论三连赞助,谢谢。


目西


能在那个时代成为一国之主的人,有哪个是脑子瓦特的,要说那时各国的王,都是任人摆布的,那就太扯淡了。

再聊这个问题之前,咱先简单掰扯掰扯苏秦和张仪这两个人在当时有多么牛。

  • 先说苏秦

苏秦,战国时期纵横家。 年轻轻狂经历挫折之后,找了个地儿埋头苦读,钻研学术,感觉学成之后,就重新开始趟社会的水,由此开始,苏秦一路“过关打怪升级”,走向人生巅峰。

他游说了燕、韩、魏、齐、楚、赵这六个国家,那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分析天下局势,最后使得六国达成合纵联盟。而这个联盟的出现的后果就是,秦国这个大boss十五年没敢出函谷关。




苏秦也拿到了通关奖励,担任了六国的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

  • 再说说张仪

张仪,战国时期纵横家,他和苏秦做的事儿,刚好相反,他是秦国的员工,是这个公司的核心人物——国相,他实行的外交策略,寥寥几字就可说明,即“以连横之术破六国合纵之策”,使那几个国家从合伙儿抗秦变成了“亲秦”。




该回答问题了

从上面说的,就能搞明白一个事儿,就是苏秦和张仪,分别在他俩那个时代,让他们各自对接的国家之主,听了他们的话,然后出现了重大影响。

那当时这些国家的王是不是脑子瓦特了,任由这俩人说啥就是啥。这怎么可能的,能够做王的人,特别是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谁没点本事,怎么可能听风就是雨呢。



他们之所以听像苏秦、张仪这样的人说的话,只能是一个原因,就是他俩提出的建议,符合这些国家的利益,能给这些国家之主想要的,而且实行之后的效果确实不错。


說与山鬼聽


战国时期,谈起合纵连横,那么必定要提到张仪和苏秦。张仪是连横的代表人物,苏秦则是合纵的代表人物。“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说得就是这种纵横家。

然而,大多数纵横家的地位都不高,普通士子而已,为什么掌握生杀大权的诸侯王们会任由这些布衣摆布呢?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时代背景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知道当时的时代背景。合纵之策,其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力日增,逐渐成为了当时的超级大国,引起了山东六国的恐慌,所以才有了合纵之策。其本质就是单挑打不过,那就群殴。

连横之策也是一样,其产生的初衷,就是为了瓦解山东六国的合纵之势。毕竟,秦国再强大,也无法正面抵抗山东六国的联军,齐国差点被灭就是一个例子。

而这些合纵连横之策的提出者,就是张仪、苏秦这类的布衣士子。因此,各国的诸侯王们并不是真的想对这些纵横家们言听计从,而是当前的时代背景让他们只能听信这些纵横家的话。

并不是所有的纵横家都能让诸侯王听话

在《战国策》中常常能看到诸侯王们对于苏秦、张仪之类的纵横家说得话十分信服,但这只是个例。因为张仪和苏秦都是纵横家中的脱颖而出者,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纵横家都能如此风光。

就拿苏秦来说。苏秦一共有过两次游说经历。第一次就不说了,盘缠用尽了,苏秦也没有说服一个诸侯王,以至于他受尽他人的耻笑。于是,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潜心读书以后,再一次外出游说。

然而他先是来到了秦国,又来到了赵国,都没有诸侯王愿意听他的话,直到到了燕国,苏秦才算是遇到了明主,并得以以燕国丞相的身份为基础,陆续说服他国的诸侯。

苏秦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的纵横家呢?

另外,苏秦游说的经历也透露出了两个信息:第一,诸侯们并不是对纵横家言听计从,而是对对自己有利的纵横家言听计从;第二、苏秦在被燕公看中之前,也游说过赵国,但是赵侯并不理睬他,但是当苏秦位列燕国丞相以后,再去找赵侯,却得到了赵侯的赏识,这说明诸侯们对纵横家言听计从的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顾忌纵横家背后所代表的国家势力。

纵横家们是棋手,亦是棋子

纵横家们横空出世,依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国,搅动风云。比如齐国,齐闵王在苏秦的游说下,四处树敌,最终惹得天怒人怨,被五国联军打败,并被燕国几乎灭亡。

但是同样的,苏秦在齐国做间谍的事情,是受到燕昭王指示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报当年齐国攻打燕国之仇。

在这个过程中,苏秦既是棋子,也是棋手。齐闵王对苏秦言听计从,但是苏秦又受到燕昭王指挥。所以,没有什么所谓的言听计从,只看你愿不愿意罢了。


品茗论史


战国末期,大浪淘沙。

各国候王,都是独当一面的雄主,否则早已灭国。

合纵连横,更不是骗术,是各国仅存的两个选项,纵横家提炼出来,各路诸候各取所需。

那是个大破大立的政权拆迁时代,圣人夫子无用武之地,归隐不出,但他们培养了一批弟子,成为纵横家,兵家,下山入世,完成催枯拉朽的历史使命:公孙衍,苏秦,张仪;王翦,白起,李牧。

分别用阴谋阳谋,完成时代的大破大立。

弱国南北合纵,强国东西连横。

强秦不敢出函谷。

一将功成万骨枯。

纵横之术,连着天机轮糓,华夏国运。

金戈铁马,背靠天道破立,大势所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