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起跑线”的思考


关于“教育起跑线”的思考


不知从何时开始,也不知由何人发明,一句煽动性极强、号召力极大、因而其实效性的影响力也便无以伦比的口号响彻于基础教育的各个犄角旮旯,那就是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由于现如今几乎每个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由于包括做教育在内的各种运作几乎都具备着所谓的万事开头难的相应特征,所以便共同决定了拿“孩子”说事情、说“孩子”于接受“教育”的发蒙阶段的“起跑线”上的事情的这句口号一经被喊出,就必然能够叫响“江湖”无疑。只是,打小便养成的“不盲从”的思维习惯却让笔者自然而然的设立其相应的标题而冷静并理性的做起了《关于“教育起跑线”的思考》。

思考1: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孩子发展、关系到民族未来,所以需要得到社会较为普遍、较为广泛、较为严密的关注。提出这样一句极具煽动性、极具号召力的口号而基于孩子、基于教育、基于孩子们所接受的起步阶段的教育并引起社会广泛的极度关注,这本身不是一件坏事情。就孩子的教育而言,其全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输,尤其是“起跑线”上就更是输不起。相应的口号把社会关注的热点引向了教育的“起跑线”,应该说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正所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教育当然也一样:如果能够在“起跑线”上便获得成功,那么后续的教育运作就能够取得先机而走向辉煌;如果在“起跑线”上能够做到不输、至少能够做到不输的过惨,那么后续的教育运作也还能够较为平稳、较为顺畅的走下去;但如果在“起跑线”上便已经输掉了根本,那么在后续的教育运作当中可能也就真的不能挽回了。从这个角度来讲,笔者愿意举起双手而赞同、并愿意随之而大声疾呼: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思考2:如是之思考基于教育的“起跑线”而明确了极为重要和极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不能输,而要赢。然而,接下来还需要冷静而理性思考的问题却是:在教育“起跑线”上的竞争,达成怎样的状态方能够算得上是“赢”、沦落到怎样的地步便会被称作为是“输”呢?非常遗憾的却是:率先以激昂语调提出如是之铿锵口号的智者可谓是“千虑一失”而没有能够在提出相应口号的同时一并提醒受众们关注到这必要和必须的后续性思考,被这铿锵口号煽动和蛊惑起来的善良受众们除了态度与情绪随着口号的铿锵表达语调而一并激昂起来外,对这必要的冷静和必须的理性却处在严重的缺失状态。于是,在教育的“起跑线”上被狂热而非理智的人们无端所掀起的就只能是一股不可遏制的、并被笔者冠名为所谓“教育抢跑”的狂潮。由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被驱使着参与了这狂热如斯、野蛮如斯、愚蠢如斯和残忍如斯的“教育抢跑”,所以便在教育竞争的“起跑线”上就都令人遗憾、令人惋惜、同时又让人无奈和无助的被理性和科学的游戏规则罚下了场而在这教育的“起跑线”上便已经输掉了根本。

思考3:在所谓的冷静与理性的思考当中,诸如“狂热”、“野蛮”、“愚蠢”、“残忍”等语词都不够“冷静”的接踵而被呼出,如是之表述似乎是不够“理性”的具体表现。其实,正是出于“冷静”的把握,正式基于“理性”的掌控,所以才会把上述这些似乎不那么“冷静”和“理性”的语词都给打起包来而一并用上了。在这里需要逐一做出如下说明:说到“狂热”,对相应的口号只认定“不能输”而丝毫不考虑“何谓输”便做出如此强烈的反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狂热”;说到“野蛮”,对相应的口号所做出的反应大多是有违教育本意和违反教育规律的举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野蛮”;说到“愚蠢”,对相应的口号所采取的举措有如马拉松项目的教练整日价拉着运动员在精神极度紧张的状态下训练起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愚蠢”;而说到“残忍”,则在相应的口号所造成的无情现实是使得无辜的孩子们惨遭蹂躏,这又不能不说是一种“残忍”。其实,在意识的层面上忍受着这所谓的“狂热”、“野蛮”、“愚蠢”和“残忍”之煎熬的同时,笔者还在一种“无奈”与“无助”的状态下被动的收获了多多的“遗憾”与“担忧”。

思考4:这一段思考的主体性内容是上述所谓的“遗憾”,而所以会感到“遗憾”的原因则主要有如下几种指向:第一,我为把这语词铿锵的口号做语调激昂的提出的智者的“千虑一失”而感到由衷的“遗憾”,这位不知究竟为何人的“智者”其“智”则“智”矣,但“遗憾”的是他竟然没有能够意识到这极具煽动性和号召力的口号其积极效能的发挥需要依赖于对“输”或“赢”形成准确的指认而丝毫马虎不得;第二,我为众多的媒体在尚未弄清这口号究竟是何所云便把其字面上的内容解读文本在醒目的版面上做连篇累牍的炒作而感到真切的“遗憾”,这口号所以能够对教育的有序运作形成如此强力的负面冲击,如果缺失了媒体那无以替代的作用发挥那将是不可想象的;第三,我为无辜的孩子们因为这口号的蛊惑而倍受摧残、为无助的家长们因为这口号的鼓吹而倍感无奈而感到极度的“遗憾”,孩子失去的除了宝贵的童年乐趣外更有持续性深度发展的基础,家长们得到的除了尴尬的抚育职责外更有对孩子未来的纠结与担忧;第四,最让我感到由衷、真切和极度“遗憾”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运作机构等,均在不作为的状态下默认与接受了这口号对教育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甚至还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发挥了所谓“推波助澜”式的负面功能与作用。

思考5:接下来的这段思考其主体性内容就应该是所谓的“担忧”了,所以会产生被一些朋友们笑称为是“杞人忧天”式的、而自己却辩解为是“匹夫尽责”式的“担忧”,则主要是集中指向了所谓对“教育伦理”受到了极为野蛮的践踏而引起的。具体来讲:教育的宏观功能是传承人类的文明与文化,其微观层面上的运作则是发生在人际间的活动,而这发生在人际间的教育运作活动,就应该自然的对相应活动的管理者、运作者和参与者提出所谓在“教育伦理”方面的相关要求。关于教育“起跑线”的那句铿锵口号所蛊惑起来的“教育抢跑”现象,其中的“抢”字所折射出来的相关内容和所映射形成的相应本质却是与相应的“教育伦理”要求格格不入。这所谓的“格格不入”,让笔者产生了“十分”的“担忧”;而“教育抢跑”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居然对这“格格不入”茫然无知,让笔者的“担忧”陡然增至“十二分”;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运作机构竟然对这“格格不入”听之任之,又让笔者的“担忧”骤然升高到“一百二十分”。径赛起跑时“抢”跑者将被罚下场,排队上公交时“抢”先者将会受谴责,可教育的“起跑线”上“抢”跑和“抢”先者却会在客观层面上受到各种不同形式的鼓励,这将会对我们的教育、对我们的社会、对我们社会的主流道德标准产生怎样的影响哟!

思考6:为了保证孩子的教育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在教育的“起跑线”上“抢”得先机,不仅各个家庭纷纷为孩子报名参加名目繁多的“补习班”、“提高班”、“精英班”,就连正规的教育运作机构也是在做所谓“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之类的“教育抢跑”。尤其是低年段教育中的“奥数班”,更是由于受到某些所谓“优质名校”招生时的青睐与认可,从而使得众多家长们不管孩子是否适合、是否适应、是否感兴趣、是否有必要等,均一拥而上趋之若鹜。在这支参加“奥数培训”的大军中,有多少孩子是因为对数学有兴趣和有潜质而在自觉和自愿的状态下、甚至是在一种迫切向往的心态驱使下参加的呢?曾经在和某“优质名校”的校长聊天时发表过如是之观点:由于教育主管部门不允许招生时进行相应的选拔考试,所以一些“优质名校”便要求孩子能够用“奥数竞赛”的获奖成绩和成绩册上的“全优记录”来证明自己的优秀。这样的举措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无奈”之举,而冷静的分析却可以、甚至是应该被认定为是一种对教育极具负面冲击而把“教育”蜕变为“教唆”的“残忍”和“无赖”的举措。说其“残忍”,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被折腾的够呛;说其“无赖”,则是因为学校在明知道众多家长们都在以不菲的代价而为孩子改换一份具有“全优记录”的成绩册的基础上仍然昧着良心而“无奈”的坚持这种“无赖”举措。关于如是之感慨或曰愤慨,笔者曾在《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参见附录)的标题下发泄过一通。“感慨”也好,“愤慨”也罢,可我们的教育却仍然是平静的按照如是之方式来运作、我们的社会也仍然是平静的接受和认可这夹杂着欺骗和充盈着谎言因而在客观层面上对孩子们形成了负面“教唆”的一切、我们主管教育的相关部门也仍然平静的在以“标价出售”的具体方式而向家长们提供用于说谎和欺骗的“学生专用成绩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