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云江湖】1920年,华北特大旱灾,华洋合力赈济千万灾民

1920年(民国五年),中国华北五省(直-即河北、鲁、豫、陕、晋)发生了四十年来未有的大旱灾,灾区面积达9万方英里,灾民人数高达3500万,这是继1879年,“丁戍奇荒”后的又一大旱之年。单以河北(即直隶)而言,全省120县中,颗粒不收的就有90多个县,其余二三十县也只有一二成的收入,几乎是全部遭灾。此次大旱灾,是由于长时间不下雨导致,从1919年夏秋开始,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就出现了严重的旱情,河北南部更是连续15个月不曾下雨,致使土地龟裂,河道干涸,禾苗枯死。持续的干旱使得靠天吃饭的老百姓两三季都没有收成,粮食断绝。

【烟云江湖】1920年,华北特大旱灾,华洋合力赈济千万灾民

灾民

很多人只得靠吃树皮、树叶、野菜为生。1920年夏秋,整个华北赤地千里,不但各地的庄稼吃完了,就连山上的草、树上的叶也被吃得一干二净,人们迫于饥饿,常常为争抢树皮草根而斗殴致死。很多人为了生存流浪他乡,路上饿死的不计其数。有的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卖儿鬻女。到了1920年底1921年初,灾情更为残酷,饥饿的同时,更加上寒冷的威迫,冻死、饿死的人遍地都是。顺德县是受灾较重县份之一,到了寒冬季节,更是雪上加霜,据顺德天主堂神父给报刊写来的信介绍:1921年1月,“顺德灾民,已将草根树皮掘刮净尽,已无物可食,皆啼饥号寒,坐以待毙”。在这次残酷的旱灾打击下,华北五省几乎成了人间地狱。

【烟云江湖】1920年,华北特大旱灾,华洋合力赈济千万灾民

华北地区受灾地,负责维持赈灾秩序的军队士兵

据当时不完全统计,约有3千5百万人因此次大旱沦为灾民,而资料显示,灾区伤亡人口已逾五十万。中外各界人士纷纷参与赈灾活动。

【烟云江湖】1920年,华北特大旱灾,华洋合力赈济千万灾民

华北地区受灾地,赈灾粮食的发放现场。

民国年间,各种天灾人祸频发;因为当权者的腐败、战乱频发等原因,当时的统治者们在组织救济方面,常常效果不佳。这个时期,民间的慈善团体有很多;同时,国外人士捐款亦非常积极;弥补了当时政府部门的低效、失职。

【烟云江湖】1920年,华北特大旱灾,华洋合力赈济千万灾民

华北地区受灾地,赈灾者的合影。

此次华北地区巨灾发生时,国内外的各种义赈组织多数属于临时成立,他们往往独自展开救济行动,缺乏各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当年11月,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曾经专门为此邀请各地的赈灾团体,组织召开了赈灾联席会议。

【烟云江湖】1920年,华北特大旱灾,华洋合力赈济千万灾民

华北地区受灾地,当时的受灾乡镇街景。

当时,华北地区的赈款来源,是以国外、国内的慈善捐款为主;大部分捐款来自国外,其中,美国各地的捐款最多。当时赈灾主力为中外人士合办的慈善机构,约计9个,一般都称“华洋义赈会”。上海商界在1910年发起组建的华洋义赈会是其中较有代表的一个,也是其他从事赈灾的慈善团体纷纷取同名的来源。

【烟云江湖】1920年,华北特大旱灾,华洋合力赈济千万灾民

(上海)华洋义赈总会第二届年会合影

1910年,上海商务总会成立的华洋义赈会,由议董沈敦和、朱葆三、祝兰舫、丁维蕃会同福开森等国际人士发起,专事赈灾劝募,以借助国际的力量救助灾民。著名的华洋义赈会,亦是美国传教士创建的;华洋义赈会在成立之初,就将救济工作偏重在河北省的广大农村。

【烟云江湖】1920年,华北特大旱灾,华洋合力赈济千万灾民

华北地区受灾地,来到灾区发放物资的美国教会传教士,穆里尔·韦伯·特里曼(中,坐在人力车上者)

华洋义赈会会华北总干事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留洋归来的章元善担任,他后来称为“姑苏五老”之一,早年入清华学堂,后赴美留学。归国后曾在著名的华洋义赈会任副总干事,参与创办欧美同学会,在南京政府实业部当过司长,是民建的发起人之一。建国后,任政务院参事。

【烟云江湖】1920年,华北特大旱灾,华洋合力赈济千万灾民

章元善先生

当然,作为历史,要实事求是的说,这次华北赈灾,洋人是出了大力的。在中国的外交使团面对中国严重灾情,各国公使发起组织了救助活动,他们规定在中国居留的外国人,都应拿出百分之二的资金助赈,如果有个人愿意多出资捐助,会被另行定为特别捐,以襄善举。并准备设置“华北赈灾事务总会”来具体负责此事。天津的领事团也以友邦情谊,予以筹款赈济。

1920年9月19日,驻津各国官绅各界为筹划赈济中国北方旱灾事务,特召开会议,英国总领事柯韪良、美国总领事福禄尔、日本总领事船津、法国领事苏馨,意国领事义康纳施白根等参加了会议,共商救济华北灾荒事宜。9月21日,中英美联合会正式成立,英国总领事柯韪良为主席,决定救灾措施三条:

1.与直隶灾区救济会协同合作;

2.鼓吹各界在京畿设立万国救济会;

3.要求政府筹划巨款,同本会救济灾黎。

【烟云江湖】1920年,华北特大旱灾,华洋合力赈济千万灾民

正在排队等待领取赈灾粮食的灾民

题外话:在今天看见的实景照片中,还有很男人仍然留着清朝的辫子。事实上,早在晚清时期,有识之士们就在倡导剪辫、易服;这个时期,衰弱的清廷对此并不严禁,学界、军界在国内首兴剪辫、易服之风。

【烟云江湖】1920年,华北特大旱灾,华洋合力赈济千万灾民

正在领取赈灾粮食的灾民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内务部就曾经颁布严格的剪辫令。但是在普通百姓中,有些人是非常抵制的;另外,在广大城市与县城,各级政府部门虽然也开展过集中剪辫子行动;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并非十分严格。

【烟云江湖】1920年,华北特大旱灾,华洋合力赈济千万灾民

正在发放赈灾粮食的美国教会传教士

根据民国十七年(1928年)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京城男人中,未剪辫子的还有近五千人。一直到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在我国的农村及偏远地区,还有少数男子仍然坚持留着辫子。由此可见,剪辫子行动的难度。

【烟云江湖】1920年,华北特大旱灾,华洋合力赈济千万灾民

民间义赈组织的工作人员与捐赠救灾物资的士绅

建国后,相关部门曾经大规模开展了江河治理行动;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持续增强。从近百年的华北灾情分析,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救结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