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唐宋时代的“国务院”

政事堂是唐、宋宰相集体办公的地方。唐初开始叫政事堂,最早设在门下省,后迁中书省。开元十年(公元723年),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因为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

政事堂:唐宋时代的“国务院”

唐代宰相很多,朝堂之上往往同时有十几名宰相。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同朝宰相更多达二十七名。唐朝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和门下省长官侍中任宰相,以其他官职任宰相的,则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官职等同于中书令、侍中(均三品官)。又在大臣中选任数人,给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即为事实上的宰相,简称平章事。

中书、门下二省本是政务中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的意思。唐朝君主让“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平章事”等行宰相事,参加议决军国大事,是因为他们品位不高易于控制。

政事堂:唐宋时代的“国务院”

具体来讲中书省起草政令,实际是皇帝的秘书班子;门下省掌出纳帝命,另负有审查诏令的权力,如有不妥有权批改、封驳。每遇大事,皇帝综合听取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的意见后决策。而大量的具体的事务性的工作则由三省机构去做。

为了提高效率,从唐太宗时期开始,中书、门下省往往联合办公,官署即称为“政事堂”,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唐朝皇帝常常在上朝之后召见尚书、中书门下长官,共同讨论国政,有专门的记录员记录皇帝与宰臣的谈话,再由宰臣负责整理成《时政记》作为档案备查收藏。

政事堂:唐宋时代的“国务院”

唐朝军国大事一般均由宰相和其他相关官僚集体讨论,这时候包括宰相在内的众多官僚就是皇帝的智囊团。而中书、门下二省的宰相则集结政事堂议事、出主意并提出预案。皇帝在广泛听取群臣意见的基础上作出最后决策。这是唐朝政治的一般情形,是唐朝民主政治(当然与近世民主政治有别)的体现。这种比较开明的政治风气是在唐太宗“贞观之治”过程里逐渐形成的。唐朝皇帝从此摆脱孤家寡人独断朝纲的局面,且可掌控全局,政治心态相对轻松愉快(与前朝比)。

宋朝情况与唐朝相似,同朝有很多宰相、副宰相(参知政事等)。对中书省内的政事堂,则简称中书。其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神宗元丰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集体办公地点,时亦称都堂为政事堂。

政事堂:唐宋时代的“国务院”

唐宋宰相政事堂的集体办公,是朝廷集中智慧、集思广益的有效形式。经此向皇帝提出的解决问題的方法或预案,因是经过充分分析、论证、讨论后作出的,往往会被接受,不易否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