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日本人為什麼只吃米飯很少吃菜,背後的原因很無奈

近年來,赴日旅遊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青睞,日本多元的民族文化及製作精緻的美食,讓異國旅客在歷覽美景之後又能一飽口福。與日本當今花樣繁多的美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戰國時期的日本,與日本古裝電視劇所演的情景一樣,那時就算是日本的權貴人士,他們的的餐桌也不過僅有一碗白米飯、一道葷菜與一小碗素菜,這種水平,有時還不如中國一個普通的百姓家庭

為何古代的日本,飲食會如此寒酸?

應仁之戰後,隨著室町幕府的沒落,日本走向了一個全新的里程碑-戰國時期,這段時期的重要性與三國在中國的地位差不多,同樣都是戰爭不斷,群雄並起的年代。在這種動盪不安的年代,社會生產停止, 上至天皇下至百姓,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急需得到保障,這時農業就顯得尤為重要。

戰國時期的日本人為什麼只吃米飯很少吃菜,背後的原因很無奈

當時的日本實行的年供六公四民,意思就是所產出的糧食,需上繳60%歸公家所有,但剩下40%還要扣除地主的地租等等之後才歸入到農民的手中,但並非所有領主都按六公四民的政策實施,有個別的會把稅額訂至七公三民,更有甚者只留了兩成給農民,在層層剝削下,普通日本百姓日子的艱辛可想而知。

為了彌補糧食的匱乏,日本的農民會在旱田裡種植小米,在水田裡種植稗、紅米。收成好的的時候,百姓還能吃上混合著大米、稗與小米的“美食”,如果天公不作美,碰上旱災,那隻能用稗與小米果腹,才能勉強生存下去,除了這些主食,為了填飽肚子,農民還會去挖野菜、撿貝殼捕魚等來充飢。

儘管如此,饑荒仍然是當時日本面臨的一大難題,為了能生存下去,很多日本人一天只吃兩餐,古人一向奉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規律,白天要勞作,早飯與午飯是必不可少的,晚上只要早早休息,便可省下一餐,除了普通百姓,連天皇、武士、權貴人士都保持著同樣的習慣,不過達官貴人的飲食相對在豐富一些,偶爾會給自己加些夜宵,但不外乎也只是一些水果、糕點之類的點心。

戰國時期的日本人為什麼只吃米飯很少吃菜,背後的原因很無奈

肉類在戰國時期的日本餐桌是很難見到的,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與日本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關係,公元6世紀的時候,佛教傳入日本,並被整個社會所接受,作為虔誠的佛教信徒,日本的天皇下令禁止在國內四腳捕殺動物,所以在19世紀以前,除了個別偏遠的地區,農戶仍有捕殺野生動物的習慣以外,在日本人的餐桌上是基本見不到與雞、鴨、豬、牛、羊肉等家禽相關的美食的。

另外一方面畜牧業是一個高成本高耗時的產業,當時日本的國土面積僅有2000萬石,這麼少的面積根本無法大規模地發展畜牧業,在這種背景下,海鮮當成了當時日本百姓攝取營養的首選,不過這也僅限於海域附近的村落,內河山區的百姓,想要靠捕魚為生,難度就非常大,內河水流小且急,想要把魚網架在上面,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雖然沿海地區的百姓有地理位置的優勢,但捕魚對他們而言也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近海捕撈的魚頭非常小,且當時的魚網價格昂貴,處於飢不果腹的普通百姓根本購買不起,如果想要上好的海魚,唯一的辦法就是冒著海上的風險,遠渡到太平洋,不過前提條件是必須擁有一艘質量上乘的漁船,否則根本無法抵抗太平洋的風浪,漁船的購買費用依然還是平民百姓無法逾越的鴻溝,這兩點也是當時日本漁業無法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

戰國時期的日本人為什麼只吃米飯很少吃菜,背後的原因很無奈

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普通的農民能吃一頓小米飯外加兩塊蘿蔔就已經是不錯的伙食了,即使是當朝的富人們,吃飯時也堅持分餐制,每人面前擺放著一份大米飯外加一點葷菜、一碟醃蘿蔔、一份白水煮野菜與醬湯一小碗,能在正餐里加入一些魚或貝類已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了。

就算是社會的上層人士,他們對自己食材的攝取,也是極其嚴苛的,每餐裡都不會同時出現兩種葷菜,頂多就是僅夠幾口的小魚,或些少許的貝類,一些高級的大魚,只有在婚宴或者過年這種重大的日子裡,才能一飽口福,戰國日本人奉行“ 不妄食”的規則,即除了正餐,不會再去吃別的東西,當然就算想吃,也未必有條件吃。

古時日本人的飲食到底有多“寒酸”呢,這裡有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故事。

德川家康是江戶幕府的開創人,在平定戰國之亂後,他飲食依然還是非常節儉,平時基本都是吃白米飯配蘿蔔 ,偶爾才會吃一點魚。一次他在家中閒逛時,聽到底下的婢女們在議論府中的伙食太差了,僅有白米飯就醃蘿蔔,聽到這些的德川家康當即對他們說:“既然你們不愛吃蘿蔔,那以後就不用吃了。”從此婢女們的伙食吃剩下白米飯,連嫌棄的醃蘿蔔也吃不到了,這件事也從側面反應出了當時日本物質的匱乏,就算是在太平年代,要吃上一頓美味佳餚仍然是難以實現的。

戰國時期的日本人為什麼只吃米飯很少吃菜,背後的原因很無奈

戰國時期是日本空前的大混亂時期,一切的社會活動都圍繞著戰爭,那麼作為中流砥柱的將士們又是吃著怎麼樣的糧食,為自己的軍隊衝鋒陷陣的呢?

日本是一個水稻大國,幾乎所有的農田都在種植水稻,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大米對於普通百姓而言,猶如黃金般珍貴,大多數的百姓是沒有機會吃上大米,扣除被苛扣的部分,能到百姓手裡的大米微乎其微。

在電影《七武士》裡,就有這樣一段情節,因為山賊覬覦村民們的大米,為了保護僅存一點大米,村民們招募武士來保護他們的村莊,而給武士開出的條件不是真金白銀,僅僅只是每頓管飽的大米飯。雖然 這只是電影裡的情節,卻也從另一方面佐證了當時日本糧食匱乏的嚴重程度。

既然糧食如此稀有,而行軍打仗最不能少的又是軍糧,理所當然大米首要供應的就是軍隊。在戰國早期,武士們不僅要管飽自己的肚子,還要負責所招募的士兵們的糧食,直到戰國後期,才改由大領們負責。那時的日本交通十分不便,如果像中國那樣,帶著一堆做飯工具,勢必會成為行軍中的累贅,於是飯糰由此誕生了。


這種飯糰又叫“兵糧團”,一般由大米或者小麥粉、蕎麥粉等加上砂糖、酒水混合之後,在手心反覆壓實搓團而成。在製作這種飯糰時,要求要將食材清洗乾淨,再上鍋蒸熟,熟透之後還在放涼乾燥,等裡面的水分徹底揮發之後,再保存,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儘可能地防止食物發生黴變。

戰國時期的日本人為什麼只吃米飯很少吃菜,背後的原因很無奈

盛裝這些食物的器材一般有兩種,最簡單就是“打飼袋”,將袋子用紮成幾個不同小口,每個小口預留的空間要足以裝下一個步兵一餐的飯量,當需要食用的時候,只要打開其中一個小口,便可以輕鬆取出食物。

除了這種“袋裝”模式,還有一種類似我們今天所使用的飯盒工具,雖然他沒有袋裝來得輕便,但是飯盒的實用性更強一些,既然裝下食物,也可以用作平時飲水餐具來使用。

除了士兵個人製作的飯糰外,為了給手下的兵士提供公糧,領主的正式夫人也會帶著家中的婢女,集團製作飯糰。與現在的日本相同,古時領主夫人主要負責主內,除了照顧丈夫的日常起居與打理整個家庭外,她們還會與婢女一起去挖野菜,甚至是給一些戰俘處理屍體等,想要成為領主的正主夫人,除了要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還需要有相當的膽識。

這些被製作好的飯糰,會用草蓆包裹,然後放在大車裡,隨軍一起出行,一般飯糰的製作量按軍中人數可維持在3-10天左右,兵士的飯量一般不大,一般一頓飯只需要一個飯糰就夠了,再加上因為日本當時的領域並不大廣,兩軍作戰的距離也不會差太遠,在路上花費的行軍時間就相對較短,這樣安排的飯量,一般在戰爭結束時都夠食用,偶爾碰到打持久戰時,領主們還會準備一些生米,以備不時之需。

在大軍集體休息時,領頭的武士會把這些飯糰分發到每個士兵手中,飯糰一般可以直接食用,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生起火堆,燒一鍋熱水,將飯糰用熱水泡一下再食用,有時士兵們也會把飯糰放在火上烤,這種烤熟的飯糰口感更美味。條件不好時,士兵們也會直接用冷水把飯泡開直接食用。

戰國時期的日本人為什麼只吃米飯很少吃菜,背後的原因很無奈

在行軍過程沒有帶別的炊具,口感單一的飯糰食用起來,也有些難以下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人會在裡面放些梅子,海苔之類的佐料。口感酸爽的梅子加上略帶鹹味的海苔,讓飯糰變得更加有滋有味,在沒有碗筷的情況下,用海苔包裹飯糰,也利於食用。

除了飯糰,日本兵士們還會攜帶其它糧秣,如炒米、味噌塊、莖繩等。炒米一般由玄米炒制而成,這種糙米的口感可想而知,不過好在它的營養比大米更多一些,可以額外給兵士補充一些營養。

除了吃飽肚子,兵士們也要解決行軍中口渴的問題,這時味噌塊就派上用場了,把它放在火上烤一下,然後放入湯中,也成了一鍋美味的味噌湯。

把味噌塊當成軍糧的有兩支大名鼎鼎的軍隊,一支是武田軍,他們所食用的味噌塊是混合了大豆、曲、鹽等“野味味噌”,這種味噌塊不僅口感好,還可以解除疲勞。另外一支軍隊是伊達政宗,與“野味味噌”追求味道不同的是,這種別稱為“仙台“的味噌,保質期非常長,當年日本侵略朝鮮時,因為戰爭耗時很久,很多武士的味噌都壞了,只有伊達政宗的武士們所帶的仙台味噌沒有發生變質。

莖繩由芋頭的莖編織而成的,一般是用來捆綁東西,不過在飢餓的時候,它也能變成一種食物來填充肚子,這跟紅軍食用皮帶,有些類似。戰國末期的著名加滕清正,在修建自己的城池時,所有的牆皮都是用這種芋莖眾所製作的,之所以會這麼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萬一在敵軍攻城時,守衛軍的軍糧短缺時還能將它當作最後的救命口糧。

戰國時期的日本人為什麼只吃米飯很少吃菜,背後的原因很無奈

到了戰國後期,甲斐武田家開始使用麵條作為軍中的主食了,不過這時的麵條並不能算真正意義的麵條,確切地說應該是日版的刀削麵,(日本開始擁有面條的確切時期,是在明代時才從中國傳過去的),軍隊在行軍休息時,將麵糰取出,架鍋燒一鍋熱水,再用刀直接把面削到鍋,快熟時再放點醃菜,撈出之後再用“野味味噌”調味,一道簡單又有營養的麵條就做好了。

除了麵條,由蘿蔔與野菜做成的鹹菜也是武田信玄極力推崇軍中兵士食用的,畢竟當時的物質條件有限,而行軍打仗,體能又是最為重要的,鹹菜又可以長時間保存又可補充兵士的營養,可謂一舉兩得。

或許是利益於武田軍隊長年以麵食為主的飲食習慣,無形中讓自己的部隊增加了體能,才能在當年那場著名的川中島合戰中,以八千士兵的弱勢抵擋了上杉軍強大的攻勢,硬撐到了援軍的到來,最後轉危為安。

結語

因為地理位置的因素,再加上戰國時期的日本大小戰役不斷,在這種吃飯是為了活著,活著是為了打戰的亂世時期,國家的發展必然受到很大限制,物質的提升更是難上加難,與其他國家同個時期相比,日本百姓的日子真的是苦不堪言。直到江戶時代,整體局面才有了很大的改變,社會局勢穩定,經濟開始逐步發展,百姓與武士的餐桌上也終於見到了久違的肉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