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迁都到洛阳?

蚌埠达人


都城,对于一个帝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经济、文化、政治乃至对帝国对属地的掌控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上出现过几次迁都的现象,但无一例外皆是有大魄力的统治者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而且古时的迁都可不像现在的搬家那么简单,永乐四年的时候,朱棣就开始筹划迁都的事情,整整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最终完成迁都,这里面需要花费多少的人力物力简直难以想象。

因而历史上但凡提出迁都的,毫无意外都会遭到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最后大多都不了了之,比如说宋太祖赵匡胤,他就一直力主将北宋的都城迁至洛阳,可最终都没有落实,带着遗憾就走了。

那么为何赵匡胤那么想要迁都洛阳呢?

  • 洛阳乃太祖出生地,意义非凡

先来说第一点原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讲究的叫“落叶归根”,洛阳是太祖皇帝赵匡胤的出生之地,天生就带有情感上的认同,太祖皇帝十二岁出游,戎马数十年,一直未有机会回到家乡,这下当了皇帝,自然是想要荣归故里了。

而且,洛阳是历代的古都,本身就底蕴深厚,宏伟大气,再加上太祖故地的缘故,自然就成了迁都的极佳选择。

有这样想法的也不仅仅是赵匡胤一人,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称帝之后,也一度想将都城迁往自己的老家安徽凤阳,甚至连宫殿都造好了,但出于种种原因,最终还是放弃了迁都的念头。

  • 迁都可以削弱赵光义的势力

宋太祖之后,皇位并没有传到当时的太子手中,相反是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坐上了龙椅,虽然历史上也有出现过兄终弟及的继位方式,但那已经是商朝的事情了,随着私有观念的进一步加强,父死子继早就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形成了专门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还在太祖皇帝在世期间,赵光义的狼子野心就昭然若揭,他在开封当了十几年的府尹,暗中培植了大量亲信势力,并且一直在做精心的准备。迁都洛阳对于赵光义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所以他也是最先站出来反对的。

  • 迁都影响宋朝百年气运

很多人都会认为宋太祖迁都的想法是一时心血来潮,其实不然,如若真的迁都洛阳成功,或许像“靖康之耻”这样的悲剧就可以避免。

汴梁,也就是如今的开封,地处黄河南岸的平原之上,地势开阔,无险可守,北方游牧民族更是在黄河以北虎视眈眈,仅一河之隔,随时可以挥师南下,以汴梁平坦开阔的地势,又如何能够抵挡。

太祖皇帝雄才大略,自开国之后就不断开疆拓土,自是具备非凡的战略目光,也自然会意识到汴梁作为都城将面对的巨大风险隐患。

只可惜,太祖皇帝刚刚萌生了这样的想法,几个月后就离奇死亡,令人唏嘘,“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必尽敝”更是不幸被他所言中。


古今嘚吧嘚


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即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的最后一年,正月某日,宋太祖下诏,决定在当年四月去洛阳,祭拜自己的父亲赵弘殷。

  春四月,宋太祖率文武百官来到洛阳,参观了城中修葺一新的宫殿。

  宋太祖出生在洛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忽然觉得这里比都城开封老旧的宫殿好多了,于是向百官提出了迁都的想法。

  宋太祖的理由是:开封城无险可守,需要数十万禁军防御,不仅劳民伤财,还会出现冗官冗兵现象,造成国家财政支出巨大,而洛阳据成皋之险,易守难攻。

  《续资治通鉴》记载:宋太祖迁都的理由充分,决定也合情合理。



老李学历史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来到河南洛阳出巡,洛阳不仅是赵匡胤的出生地,也是他生活多年的地方。赵匡胤回到洛阳后,心情非常愉快。甚至还从旧居的某个角落找出了儿时的玩具石马,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当时宋朝国力鼎盛政治清明,随行的文武百官看到皇帝如此高兴,也都非常轻松,尽力哄赵匡胤开心。这次西巡洛阳看上去像是君臣共饮的,还怀旧之旅。

没有想到,这种轻松的氛围被一个炸弹般的消息打破了,赵匡胤突然宣布他要迁都洛阳。

赵匡胤的提议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赵匡胤所幸在洛阳住下来,拒绝回到开封都城。甚至提出一迁洛阳再千长安,赵匡胤在洛阳住了两个月。最后在赵光义的劝说下,赵匡胤才心有不甘地打消了迁都的念头。心有不甘的回到都城开封。

这在历史上被称作为“迁都之议”。

其实,赵匡胤并不是出于自己对洛阳的偏好,而做出的冲动决定。迁都洛阳的想法实则是为深谋远虑富有远见的明智之举。后世研究者认为,赵匡胤的想法没有付诸实施其实为宋朝留下了亡国之患。如果当时赵匡胤真的迁都洛阳或许宋朝的历史将会得到改写。

赵匡胤西巡洛阳的时候,宋朝已经建国十余年,天下初定。雄才大略的赵匡胤发现了定都开封的巨大弊端。那就是开封无险可守,易攻难守。而北方的辽、契丹等政权正虎视眈眈的看着大宋王朝,随时可以挥师南下,威胁大宋王朝。以开封这样一个平坦开阔之地,想要阻挡敌人的铁骑,只能是加强防卫。久而久之,庞大的军费支出必然是个巨大的消耗。赵匡胤就是提前想到了这一点才提出来迁都洛阳的方案。

可惜赵匡胤的远见卓识没有得到群臣的支持。当他提出迁都洛阳来决定之后,群臣以各种理由反对。有的大臣指出洛阳城市破败不堪、经济凋敝、交通不便,根本不适合作为都城。有的大成指出开封交通方便,漕运四通八达全国各地的粮食和物质都很容易就能运到此处。如果迁都别处,就会动摇国家根本。最终让赵匡胤放弃迁突决定的是赵光义提出的“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这一理由。

据历史记载,放弃了迁都计划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忧心忡忡地说:“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赵匡胤的这句话在此后变成了现实。

开封是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内粮食和物质的主要来源地是长江下游。漕运对于开封的安危非常重要。因此,在整个北宋时期运河的开挖和维护是头等大事,动用了无数民力,老百姓徭役负担很重。此外,为了保卫开封,宋为了保卫开封,宋朝还在开封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军队,消耗了大量财力。

果然如赵匡胤所料,过了不到百年北宋民力几乎耗尽,庞大的军费开支使政府和老百姓都入不敷出。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国挥戈南下,包围开封。第二年,金兵占领开封北宋灭亡。


历史趣闻轶事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选择都城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军事方面,建都之地要善于内外防守;经济方面,建都之地及附近地区要经济发达,物资运输方便;地理方面,建都之地要处于整个国家的中心地区,或者有便利的交通线路通向全国各地。

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策划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开封。赵匡胤是从后周统治者手中夺来的天下,他最初定都开封不是一种主动选择,而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承袭。

历史上,开封号称“七朝古都”。就地理环境而言,历朝历代大多选取地势艰险、易守难攻之地建都,很少选择地势平坦的开放之地建都。而开封地处中原和华北大平原的西部边缘,一马平川,是一个无险可守的地方。它之所以被多个朝代选作都城,关键在于开封地处黄河中游的南岸,黄河在这里做放射状,很适合开凿运河,有四通八达之便。除此之外,由于多个朝代在此定都,开封城市规模大,商业繁荣,经济发达,有利于“居中御远”。

赵匡胤西巡洛阳的时候,宋朝已经建国十余年,天下初定。雄才大略的赵匡胤发现了定都开封的巨大弊端,那就是开封无险可守、易攻难守,而北方的辽、契丹等政权,正虎视眈眈地看着大宋王朝,随时可以挥师南下,威胁大宋王朝。以开封这样一个平坦开阔之地,想要阻挡敌人的铁骑,只能是加强防卫,以兵御险,久而久之,庞大的军费支出必然是个巨大的消耗。赵匡胤就是提前想到了这一点,才提出了迁都洛阳的方案。

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赵匡胤选择迁都洛阳是个明智之举。从地形来看,洛阳不仅位居“天下之中”,而且“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洛阳因为有如此的地理优势,常被很多统治者定为都城。洛阳号称“九朝古都”,历史上的秦朝、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都曾建都于此。赵匡胤如果把都城迁到洛阳,既有利于防守,还可以省去大量军费开支,减少百姓徭役支出,减轻国家的负担。
可惜赵匡胤的远见卓识没有得到群臣的支持,当他提出迁都洛阳的决定之后,群臣以各种理由反对。有的大臣指出,洛阳城市破败不堪,经济凋敝,交通不便,根本不适合作为都城;有的大臣指出,开封交通方便,漕运四通八达,全闰各地的粮食和物资很容易就能运到此处,如果迁都别处,就会动摇国家根本。最终让赵匡胤放弃迁都决定的,是赵光义提出的“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这一理由。
据历史记载,放弃了迁都计划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忧心忡忡地说:“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赵匡胤的这句话在此后变成了现实。

陆麒麒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个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出于防卫与财力考虑。开封城处于平原地带,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需要养活大量的军队来防卫,浪费财力、物力和人力;但洛阳城山河拱戴,有关可依,有险可守,无需养活太多的军队、以至于更多地消费财力、物力和人力。二是出于政治、尤其是正统延续方面的因素考虑。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已封其二弟、开封府尹赵光义为晋王,名义上已让其居于他一人之下;但是否会在百年之后传位给他,历史上对此多有争论。我倾向于赵大是不愿意的、也是不会的。因为他自己有两个成年儿子,即赵德昭、赵德芳;公元976时,德昭已22岁、德芳也已17岁。虽然暂未给他们封王,但也在通过多种方式培养锻炼他们(两人当时的职位及政治地位也很高);一直末立太子,估计是在二人之中还末最终确定人选。而他本人自以为岁数不大、身体康健,继承人问题还可暂不考虑和确定;但赵二凭借着为赵大黄袍加身时的拥戴之功、凭借着开封府尹的首府要职,十多年来在朝中、在开封府暗地结交大臣、收买人心,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因而赵大为削弱赵二势力,消除其对自己、对后代的不利影响、就不得不考虑迁都了!而洛阳本是十三朝古都,具有建都的天然优势及政治基础。三是出于对家乡的亲近与建设考虑。赵大出生于洛阳夹马营,对家乡洛阳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同时,洛阳城当时比较破败,如建都于此,必然会重新建设;此外,不排除赵大与项羽一样,也有一种衣锦还乡的想法吧!当然,最终在一些大臣、尤其是赵二“在德不在险”的劝阻下,赵大的愿望未能实现;事实上,在他有生之年也不可能实现了!因为976年他从洛阳考察回来后的那个冬天,他就驾崩了!给后人留下了一桩“斧声烛影”的疑案。如果1127年,他在地下得知,金人的铁蹄踏破了开封城墙的时候,他一定会把赵二及几个反对迁都的重臣叫起来,很很地抽打他们吧!








博勃儿


开封,位于河南省东部,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声名显赫,有七个朝代定都于此,有“七朝都会”之称,也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有名的历史名城。宋太祖定都开封,为何后来又打算迁都洛阳呢?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光宗耀祖、落叶归根。赵匡胤是洛阳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回家,这是一种情愫,带着光环荣归故里是很多人心底都有的想法。另外,他也是个乡情很浓的人,从离开洛阳经过永安陵之时,将一箭之地定为自己死后之所,可以看出来,他有很浓的落叶归根之情的。

二是赵光义在开封根基深厚。宋朝建立以后,赵光义被封为大内都部署、同平章事、开封府尹等职,这都是实权职位。经营开封十几年的赵光义,如果有不臣之心的话,开封对别人来说是繁华之处,对赵匡胤来说却是危险之地。其弟赵光义如果有图谋绝不会没有任何破绽,那赵匡胤也不可能没有任何察觉。杯酒释兵权这事来看,赵匡胤绝不是嗜杀的人,更何况面对的敌人可能是自己的兄弟。想通过迁都来将这种不确定的危险性化解的可能性是有的。

三是开封的战略位置太差。北宋之前,开封为前朝旧都,非常繁华也有便利的水运条件,但是这里的劣势也非常明显。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在和平年代开封作为都城倒是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在面临强敌来袭的时候,开封就是四战之地,没有山川作为屏障,基本上无险可守。唯一可以凭借的黄河并不靠谱,冬季有可能会被冰封,而且即使不结冰的情况下,开封也有可能被再水淹一次,毕竟有过先例。这种情况下,更有地利的洛阳显然要比开封更适合做国都:伊、洛水交汇的洛阳,北有黄河之险,周围被群山环绕,北有太行山、王屋山,东有嵩山,南有熊耳山、伏牛山、外方山,西有崤山、邙山、中条山等,这样好的地缘条件,绝对是易守难攻的好地方。


爱读书的小蝎子


赵匡胤当初是极力想要迁都洛阳的,这里面既有他个人的情感在里面,也有一个优秀的军事家远见的洞察。赵匡胤不仅想迁都洛阳,还想再从洛阳迁都长安。只是最终的阻力太大,赵匡胤即使以帝王之尊,依旧没能实现自己的设想。

赵匡胤对洛阳的感情

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童年及少年的成长经历,自然使得赵匡胤对洛阳极有感情。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说的就是这种心态了。

(宋太祖)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宋史》)

据说宋太祖回到故居后,找到许多儿时的旧物,赵匡胤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即使赵匡胤迁都洛阳的提议被群臣反对,可他依旧在洛阳坚持呆了两个月。赵匡胤的这种执拗和坚持,更像一个小孩子在赌气。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自然和赵匡胤对洛阳的感情密不可分。不过赵匡胤毕竟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他之所以提出迁都洛阳,是深深地洞察了开封无险可守的窘境。

开封无险可守的窘境

北宋定都开封,是沿袭五代割据政权的惯性。因为除了漕运外,开封作为一国之都,是有些不理想的。因为开封四周都是平原,无险可守。要想保障国都的安全,则必须驻扎大量的军队,以人为险。

尤其是作为北方屏障的燕云十六州,此时掌握在契丹手中。对方的骑兵,从幽州出发,只要两三日便可耀武于开封城下。可以说,开封时刻处在对方兵锋威胁之下。为了应付这种局面,北宋当初只能多种树或者多开水田,借此延迟对方骑兵的速度。

但这种意图被契丹侦悉后,即使水田也不让开。而洛阳或者长安,周围都有关隘或者河流可以为险,可极大地缓解国防压力。赵匡胤具有优秀的军事素养,自然是乐于迁都洛阳。否则,开封周边长期维持几十万的军队,光是财政就足以拖垮宋朝。

赵匡胤对宋朝传承的私心

烛光斧影的故事,历来被许多人认为确有其事。那么此时的赵匡胤对自己弟弟赵光义的野心是否察觉了呢?毕竟赵光义在开封经营十几年,势力早已是盘根错节。如果能迁都洛阳,无疑可以最大程度上化解这个难题,使自己儿子可以高枕无忧地登基为帝。

即使赵匡胤没有察觉赵光义的野心,但他迁都洛阳的初心,恐怕也有为后世子孙长远考虑的因素。凭借着天险,即使敌人打到城下,子孙后代也可以恃险自守,静等各地的勤王之师。为了赵宋江山的传承久远,赵匡胤也有足够的理由要迁都洛阳。但最终为什么失败了呢?

第一,洛阳宫室残破,漕运艰难。经过多年战乱,洛阳宫室破坏严重,不足以担当起国都的作用。再者,相比于开封,洛阳的漕运也疏于打理,粮食、兵器等难以运进来,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因素。

第二,文武百官的根基都在开封。赵匡胤是通过“禅让”获得江山,并没有展开武力清洗,许多前朝的官员依旧得到重用。而这些人的根基,早已深深扎在开封。如今要突然迁都洛阳,无疑会极大触动他们的利益,阻力自然非常大。

第三,历史上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从秦汉以来,政治中心一直有往东移的趋势,经济中心则是由北到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即使不被当时的人们所察觉,但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今赵匡胤想要逆趋势而动,成功的机率自然是大打折扣。

第四,赵光义的“在德不在险”的一剑封喉。无论赵光义出于何种目的,但他一句“在德不在险”,确实起到了一剑封喉的作用。但这句话过大地夸大了“德”的作用,忽略了天险、关隘、河流等对国防的重要性。不过占据了朝堂主要力量的文官信这个,这句话便无可辩驳了。

当然,赵匡胤之所以没能迁都洛阳,也与其本人迁都的意志不坚定、没有做好迁都准备密切相关。宋太祖预料到,开封养大军以维护安全,不出百年必耗竭民力。等到后来“靖康之耻”发生时,无疑印证了赵匡胤的担忧是正确的。


北辰飞雪


赵匡胤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我的回答如下: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在巡视洛阳之后,隐然有了迁都洛阳的想法,遭到了他弟弟赵光义以及群臣的反对,最终也没能如他所愿。宋太祖赵匡胤想迁都洛阳考虑的无非就是,自己江山不稳,皇位受到威胁。这种威胁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外部,游牧民族的威胁。内部,御弟赵光义的政治威胁。

1.外部,开封驻军巨大,消耗严重,洛阳比开封更具备防守优势

赵匡胤陈桥兵变和平取得后周政权,经历十余年,扫平南方政权,当战略转向北方时,京师开封的弊端便有所显现。开封地处黄河南岸的平原之上优劣分明,区位四通八达,漕运完善,全国输送物资方便;缺点处于平原之中,在军事上易攻难守,是个四战之地,自然比不上洛阳、长安天然具备关山之险的地理优势。再加上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送给了契丹人,北方门户大开,没有了长城这个防守屏障,游牧民族的骑兵更是如虎添翼,历史也证明,两宋王朝的战争苦主就是北方的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此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藩军强大,造成强枝弱干,地方不听朝廷指挥,结果是军阀混战,各地军阀头领轮流做皇帝。宋的解决办法是

尽收天下之兵,做大中央军,禁军数量有百万之多,屯兵于京师开封附近,这样确实解决了军阀之祸,但是维系如此大规模的驻军,中央财政压力必定很大。所以,颇具远见的宋太祖便想通过迁都解决开封安全性不足和冗兵繁重的问题。而且他本人也确实以“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作为说辞。

2,内部威胁,忌惮赵光义的势力(阴谋论)

据说赵光义在开封担任府尹期间,培植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而当时宋太祖也并没有立太子,赵光义的逼人气势已经让他深感不安。所以赵匡胤想通过迁都先下手,破解此局,但赵光义以“立都之本,在德不在险”让赵匡胤迁都洛阳的计划破产。后面发生的事情更离奇,赵匡胤从洛阳回都后一个月便诡异死亡,赵光义通过“烛影斧声”顺利登基,这不免让然怀疑是赵光义在背后捣鬼。这个故事后世皆有争议,皇权利益或许真与迁都有关。

总结:

虽然迁都没有成功,但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说,开封作为京师重地是没有错的。在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国家经济中心已经发生明显南移,长安、洛阳位置偏向西北,不利于南北方的交流,再加上汉唐千年以来的耕作、战争影响,城市发展已经达到瓶颈,无法满足更大规模的人口需求,而开封依靠发达的漕运系统能有效联系南方各地与北部政治中心。


钧州小哥说史


按照记载,赵匡胤迁都的意图,有以下四点:

一、“见洛阳宫室壮丽, 甚悦”。洛阳宫殿壮丽,毕竟是古都,前朝建筑尚存,比开封更具皇家气度。

二、“上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赵匡胤本人出生在洛阳,喜欢洛阳的风土人情,个人偏好。

三、“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迁都洛阳还不是最终的结论,将来早晚要迁都长安,洛阳只是权宜之计。

四、“吾将西迁无它, 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 以安天下也”。洛阳和长安有山河之险,可以免除都城防御大量养兵之弊。

四条理由角度各不相同,第一条是基于未来统一天下后,必然需要一个与之匹配的皇宫建筑,开封基础条件差,重新建耗费颇多;第二条纯属个人偏好;第三条基于现实,不能一步到位,分步实施;第四条才是最关键,都城的天险有利于防守,仿效汉唐。


C丶蔡


赵匡胤登上皇位后,其皇弟赵光义便担任了都城开封府尹,十几年的苦心经营,让赵光义在开封坐拥了极大的势力,一批批的文臣、武将被赵光义网罗进自己的府邸,培养成了自己的亲信。如果再继续留在开封,赵匡胤的皇位赵光义或许无法撼动,但赵匡胤的皇子想要接班或许就变得非常困难。赵匡胤执意迁都洛阳,实际上也是为了摆脱赵光义势力的干扰,好好培养自己的儿子。

宋太祖迁都的提议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认为宋太祖是在耍孩子气,因一时心血来潮就放弃开发已久的都城开封而迁都洛阳。对于群臣的反对,宋太祖也是满心不悦,就这样双方僵持了两个月。最后,赵光义劝动了太祖放弃迁都的念头,赵匡胤对赵光义说道:“我要把都城西迁,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想凭借山川地形的优势,来裁撤一部分军队,按周朝、汉朝的模式治理天下。”赵光义不同意赵匡胤的意见,只回了五个字:“在德不在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