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李娟的文章好像在刻意迴避痛苦,這樣的寫作選擇可取嗎?

竹林聽雨75987279


我想你說的應該是阿勒泰作家李娟吧。正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讀完李娟的散文,感覺跟你恰恰相反。我覺得她沒有刻意迴避痛苦,只不過是一個有趣的人記錄了一些她認為有趣的事。她對生活細節的描述非常細膩,又用一種幽默、輕快的文風表達了出來,讓人覺得草原生活多姿多彩、富有樂趣。而實際上,只要靜下心來換個角度想想,她所描寫的這些生活情節其實是清苦的、寂寞的、無聊的,多讀幾次就能感覺到那渡了一層幽默感的苦難。她並沒有刻意迴避,只是用一種簡單、樂觀的態度在看待生活。同樣的世界,不同的人感受不一樣而已。


靜子讀書記


有幸讀過李娟的文章。我來回答一下吧。

1.關於刻意迴避痛苦的問題。

每個作家的寫作都是基於他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也是如此。誠然,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有悲歡離合,因此,絕大多數作家的作品都包含悲歡離合,就彷彿我們的人生一樣。但是,有的人總是悲觀的,有的人總是樂觀的。就像民國時候的魯迅和周作人兄弟,一個悲天憫人、針砭時弊,一個怡然自樂、縱情生活。就我瞭解的李娟來說,她跟她的母親兩人生活在新疆。那裡既沒有霧霾也並不擁擠,她也並不想買車買房升職加薪。因此,她的生活總的來說是恬靜與滿足的;是規律且充實的,相信她生活中的痛苦是遠少於快樂的。所以試想一下,一個快樂、豁達、平靜的人以寫痛苦、煎熬的文章來表達、消遣,這樣的事是不合邏輯的。林黛玉總得寄人籬下、父母雙亡才能養成那時常滴淚的性格。

所以我個人認為她並沒有刻意迴避痛苦,只是痛苦在她心中留不下印記罷了。

2.這樣的做法可取嗎?

我認為,一個寫嚴肅文學的人寫的大多是心中的所思所感。世上的人有千千萬,所思所感亦有千千萬,想的什麼就寫下來罷了,又有什麼不可取的。如若心口不一,那寫得還有什麼樂趣。而網絡文學則不同,大多數人寫網絡小說不過是為餬口罷了。他們大多不得不對讀者妥協,以致主角總能夠絕處逢生,男女主角總能成眷屬,乃至每天都得寫上幾千上萬字。他們才是刻意迴避痛苦的人,從寫作上來說自然也是可以這麼寫的。

以上是我的個人見解。


講道理的說


這需要會看。

在《遙遠的向日葵地》和《我的阿勒泰》中,看似一再以歡鬧的筆調讓人看著捧腹大笑。其實底下全是淚。只有真正生活過的人才能懂。比如她寫那隻偷鞋的狗,多少人是笑出眼淚來的,但在笑的後面,是那種人跡罕至的孤獨。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

當然,李娟也有直接寫痛苦的文集,那是她未經修飾的很自我的一本表達《走夜讀請放聲歌唱》,可以看看這個。


如果貓會用手機


我想你這裡的痛苦也許用苦難來形容更確切,在你看來李娟在她的散文裡用溫和的筆調回避阿爾泰地區人們生存的艱辛。這首先要看你怎麼看待文學,生活與兩者之間的關係。有的把生存的艱辛寫得很真實,但文學價值卻並不高。李娟是用一種回憶的筆調去寫過去的生活,每個人的兒時和少年時期,其實並不會對生活的苦難有多大的感覺,而少年時期卻是每個人最美好的時期。而且拋開文學,直言生活,無論是哪一種生活,都需要每個人用自己的心態去面對。



轉角風情


我沒有讀過李娟的作品。也許不是刻意迴避痛苦。是她的一種寫作風格吧。我感覺莫言的寫作手法就是把一切的不如意都描寫得很美好啊!


黎艾文


作者只管寫作,作品一但發表,就交給了讀者,讀者怎麼看,怎麼理解評判等等,都是讀者的事,任每個讀者評說。作者不會做任何解釋或修改。


素抱樸



老六212788


可不可取,她都寫了,而且你還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