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41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一年在历史上这么的重要?

苍鹰105350496


这一年是中国信史的开端,在此之前的历史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只能是考古文来推断。北京世纪坛前有一条长长的中国历史时间轴路,就是以这一年为中国历史的开端。



这一年是西周共和元年;按照现在的历法,这一年是猴年;是“国人暴动”的年份;也是周厉王被驱逐的年份。而且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每一位帝王的在位、驾崩时间,全部有了明确记载至到宣统退位(共计2752年)。

一、从共和元年说起

对于共和的解释历史上有三种说法,随着历史考古的发掘,似乎司马迁“周公、召公共同执政”的正史说法越来越被证明有误。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公元前841年,此时在位的周厉王刚愎自用,行事暴虐封杀言论,对敢言其不是的国人实行高压手段,《国语·周语上》有载:"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最终酿成"国人暴动",导致厉王逃出王宫"出奔于彘"。

下面我将这三种说法列下来,供大家参考:

1、共伯和执政

共和:人名,亦作历史年号。西周时厉王失政,国内乃推举共伯和(姓共,名和,爵位为伯)执政,至宣王立,中间十四年。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这一观点最早见于《汲冢纪年》:十二年,王亡奔彘。国人围王宫,执召穆公之子杀之。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摄行天子事。十四年,玁狁侵宗周西鄙。召穆公帅师追荆蛮,至于洛。二十六年,大旱,王陟于彘。周定公、召穆公立太子靖为王。共伯和归其国,遂大雨。

这一观点得到近年出土的清华简《系年》证实:厉王大虐于周,卿李(士)、诸正、万民弗刃(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彻(彘),龙伯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又叫龙伯和。

2、共和行政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

《史记·周本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史记正义》:"彘之乱,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号曰共和也。"



《明正统论》:"昔周厉王之乱,天下无君,周公、邵公共行其政十四年,而后宣王立,是周之统尝绝十四年而复续。然为周史者,纪周、召之年谓之共和,而太史公亦列之于《年表》。"

《史记》的说法首先与多种先秦典籍相左,也与其后《汉书》相背。"孤证不立",随着晋代《汲冢纪年》的发掘,人们更加相信,这可能是司马迁的错误记载。但这种错误说法已经广为流传。

2008年以来,随着《清华简·系年》的发掘整理,我们可以明确《史记》之说错误。

3、卫武公执政

有一种说法共伯和即卫武公。周厉王时期,卫武公入朝任职。卫国国都在“共”(河南辉县),所以卫国国君又叫共伯。但是这种说法被后世证实为伪说。

二、国人暴动的问题

1、国人与野人

国和野,周朝所分封之贵族及其所率领的公社农民进驻新占领的区域后,首先是建立一个军事据点,这样的据点称之为“城”,也称之为“国”。而“国”之外广大区域称之为“野”。王朝的畿内和诸侯国都有这种国野之分,即乡遂之别。

王畿以距城百里为郊,郊内为乡,郊外为遂。王朝六乡六遂,大国三乡三遂。周代的“国”和后来的商业城市不同,它对“野”没有调节生产的功能,其生计一般都要仰赖“野”的供给。

国人就是居于国中之民,他们与统治贵族是同族,有较为疏远的血缘关系。周代之宗法制推行,由于按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这一顺序分封,最后总有人沦为平民。这样的平民就是称之国人。国人既与统治者同族,自然享有较多的政治权力。



国人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其干预政治的方式很多,或决定国君的废立,或过问外交和战,或参议国都迁徙,大凡中原的中小国家如郑、卫、宋、曹、陈、许或山东半岛的莒、纪等表现得最为明显,这可能是这些国家中保留原始公社的遗习较多的缘故。

野人,即居于野之人,亦称庶人。与周的统治阶层没有血缘关系,他们的来源是被征服的民人。武王灭商和东征胜利以后,他们对被迫迁于成周的殷民称之为“殷庶”或“庶殷”。对一般被征服的部族和小国,则称之为“庶邦”庶人与“国人”之不同,在于前者是外族,后者是本族。他们的地位差别,表现非常明显。当时的“野人”虽也保有公社组织,但在古籍中没有野人参政的例子。

野人虽不能不参政,但是他们亦不是奴隶。野人与国人一样,都必须服役,而且亦与国人一样可以享受一定免役。但野人所服之役比国人要差许多。如兵役,野人仅负责军械的搬运等粗笨之活,以及照顾侍侯国人,他们多无参战之权力。但野人地位虽低,毕竟尚属平民阶层,他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自己的公社组织。周人在征服东方广大区域后,并没有破坏该地区原有之公社机构。甚至其公社中之贵族亦不更换,只是让他们转而效忠服侍他们而矣。与国人一样,贵族无权对野人随意进行处置和杀戮。

2、国人暴动的过程

周王朝的统治自周穆王之后达到顶峰,而到了周厉王时期,公元前878年,周厉王即位。他在位期间,民不聊生,贵族们却依然沉湎于酒色。



公元前844年,为了聚敛更多的财富以供挥霍,厉王任用虢公长父和荣夷公实行"专利" :强行富布山林川泽为王有,不许平民入内樵采渔猎。 从而触犯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怨言四起。厉王又拒绝接受芮良夫的忠告,提拔荣夷公为卿士,继续实行专利。

于是举国怨怒,街头巷尾,至处都有人发泄不满。厉王从卫国找来巫师,让他用巫术监视发表"谤言"的怨恨者,并告谕国中,有私议朝政者,杀无赦。 卫巫假托神灵。肆意陷害无辜,不少人死于非命。于是,人们不敢再公开场合言语,路途相见也只能以目示意。 厉王认为他已消除民人诽谤。



召穆公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旦决口就无法收拾。他主张广开言路,让上至公卿大夫,下至百工庶人的各种人士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厉王充耳不闻,一意孤行。不到三年,广大国人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公元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逃到彘(山西霍州)。 太子静藏在召穆公家中,国人闻而围之,召公以自己的儿子代之,太子得以脱险。 周厉王逃亡在彘,史称"彘之乱"。

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这一年的记载

1、为什么司马迁从这一年记载?

司马迁在自己编纂《史记》时,觉得以前的历史就像一团乱麻,他很想理出个头绪,但却觉得力不从心。因为年代太乱了。他翻史料越多越乱。因为不同的史料记载同一个事件的年代不一样,记载年代的方法不一样。



最后司马迁终于发现,虽然记载年代的史料很乱,但在共和元年以后的记载却都没有矛盾,能捋清楚,时间惊人的一致。所以他确定,公元841年是有史可查,有凭有据的纪年开始。

2、公元前841年之前纪年有没有记载?

有,而且司马迁说,自黄帝时代以来都有确切的纪年。可是不同的资料说法也有所不同,真实的历史纪年没法确定,于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司马迁没有把它们记录下来。随着历史的演进,那些有着公元前841年以前的纪年的珍贵史料渐渐湮没失传了,流传下来最早的年表就只有史记的十二诸侯年表了,因此我们取公元前841年作为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的开始。

3、诸侯十二年表这一年的记载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公元前841年。这一年为:宋厘公十八年,周厉王三十七年、共和元年,齐武公十年,陈幽公十四年,蔡武侯二十三年,曹夷伯二十四年,燕惠侯二十四年,鲁真公十五年,楚熊勇七年,卫厘侯十四年,晋靖侯十八年,秦嬴仲四年。

这一年,晋靖侯逝世。晋靖侯,姬姓,名宜臼,字喜父,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六任统治者,晋厉侯之子。晋靖侯十八年(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残暴不仁,周人将他赶出镐京,晋靖侯于同年去世,子僖侯司徒立。


常棣tandy


公元前841年,即周厉王37年,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值得所有中国人都必须记住!这一年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周厉王被赶跑,周王朝进入“共和行政”时期。

公元前841年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正式进入“信史”时期,也就是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历史事件才开始有了准确的纪年。在此之前,中国历史是“断片”的,给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带来极大困难。
也就是说,公元前841年,是中华文明历史研究的一个分水岭,由此向前的历史断代学,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课题。

周厉王失国与共和行政

周厉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暴君,不过说实话,他是一位被抹黑的国君。周厉王即位的时候,周王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民生凋敝、政治腐败、王室大乱。

为了摆脱困境,周厉王决定改革,首先在用人上,他以荣夷公和虢公长父为辅政大臣;在经济上,他将山川水泽收归国有;在权力结构上,他试图走王权独裁之路。周厉王之所以这么做,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井田制的崩溃和诸侯国不尽义务,经济改革非常迫切;

其二、改革核心必然触及权贵利益,只能从山川水泽边缘经济开始;

其三、王权受到旧贵族掣肘,利益阶层的弄权,导致王权旁落

尽管周厉王采取了尽量回避触及权贵阶层的核心利益,但是依然与他们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改革仅仅三年,以召公和周公为首的旧贵族,挑起国人暴动,将周厉王驱逐。

周厉王逃往于彘地后,王位空缺,周王朝进入卫武公代政,召公和周公联合辅政的阶段。卫武公又称“共伯”,名“和”,所以历史上将这段历史称为“共和行政”,时间起点公元前841年。

史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共和”纪年,公元前841年就被称为“共和元年”。“共和十四年”,周厉王病逝于彘,周宣王即位,“共和”时代结束。

“共和”纪年,开创了独一无二的以大臣称号为纪年的历史。

历史的年轮从此开始

当然,公元前841年开始的“共和行政”,虽然是很重要的历史事件,但是却不是它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最为历史精确年轮的开端,才是公元前841年最有价值的光辉点。

我们经常讲,中国有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周王朝之前还有商朝,商朝之前还有夏朝,《竹书纪年》里还记载了虞朝,再向前推还有三皇五帝。不过,在相关史料与出土文物验证之前,这样的记载不能当做“信史”,而只是传说。

遗憾的是,中国准确的历史纪年并不算遥远,它的起点就是公元前841年,即共和元年!为我们留下这个宝贵遗产的,就是司马迁。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从共和元年开始,中国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有了准确的时间节点,而在此之前,所有的历史事件都丢失了历史的年轮。确认时间节点的最重要文献,就是《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它记载了共和元年,对应各诸侯王年表如下:

宋釐公十八年,周厉王三十七年、共和元年,齐武公十年,陈幽公十四年,蔡武侯二十三年,曹夷伯二十四年,燕惠侯二十四年,鲁真公十五年,楚熊勇七年,卫釐侯十四年,晋靖侯十八年,秦嬴仲四年。

司马迁在解释纪年缺失时说,自黄帝以来,中国就有纪年,可是由于他所看到记载并不一致,加之资料的缺失,已经无法判断真伪,只好如实记录。

为了找回丢失的历史年轮,我国曾在九十年代组织了一次“夏商周断代工程”,力图将史书中断裂的年表续接上。

据当时的研究成果说,他们将武王伐纣的时间,准确地找到了,即公元前1046年,由此将历史年轮准确到了夏朝。可惜这个成果后来遭到了很大质疑,不知所终。


寻根拜祖


因为三个原因,所谓它非常重要。

第一个原因是,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周厉王残暴统治下,百姓苦不堪言终于发起了暴动,愤怒的百姓将这位君王赶出了都城,这是历史的拐点,周王室权利威严尽丧,这直接导致诸侯不在敬畏周天子,为此后的春秋战国时代,拉开了序幕。

第二个原因是,开启了贵族共和执政,也是这一年中国有了明确的历史年份记载,这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史学都意义重大。

第三个原因是,这是首位被自己的臣民赶出自己都城的君王,为后世君主、百姓所鉴,其意义源远流长。

这件事的发生,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这一年才这么重要。


想跟你聊故事


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下令调兵遣将。臣下回答说:“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并于公元前828年(周共和十四年)病死于该地。

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便转而寻找太子姬静。召穆公将姬静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竹书纪年》记载:“(国人)执召穆公之子杀之”。

在大臣周定公、召穆公的劝解下,国人平息了一些怨恨,纷纷离去。此时宗周无主,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这种政体,称为共和(一说由共国国君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关于“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两者相比,“共和行政”说较胜。



胡杨1954


为什么公元前841年如此重要呢?因为这是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时间。

自从轩辕黄帝时期以来,中国其实是有确切的纪年的,但是有许多不同的资料说法时间会有所不同,所以有些事情的真实的历史时间没有办法确定。

公元前841年的时候,中国是周厉王当政,周厉王实行暴虐,导致国人暴动,周厉王被迫逃亡。之后在国人的共同推动下,召公和周公二相临时当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共和行政”,并且把这一年定为元年,中国历史的准确年代记载,从此时开始。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从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才给出了准确的纪年。如今,史学界也把公元前841年作为我国有确切纪年历史的开始。


鼠疫世界史


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因为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年份记载。而在这一年之前,在前面写了好几千年,明确写出年份的也有一千多年,但那些年代,都是大致年份,并不是有文字确切记录的年份。只有到了公元前841年,我们才敢于充满信心地将哪一年的事归于哪一年。感谢伟大的司马迁先生,他以他的付出,为我们这些后世历史工作者及爱好者,梳理出了一条准确的历史通道。

当然,公元前841年之所以了不起,还不仅仅因为这一年是准确记年之始,这一年所发生的"国人暴动",让中国进入了一个"共和"时代。国人暴动的起因很简单,那就是典型的官逼民反。上一节我们谈到过,周厉王以其残酷的统治,辅以特务手段,成功地使国内的老百姓再也没人敢于抨击他的暴政,不仅不敢抨击,评论也不敢了,又不止不敢评论,说话都不敢了。让人连话都不敢说的政府,不管他有多么强横的手段,也注定不长久。


风扬之水


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史可考的一年,对中国历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从是年“共和行政”起,我国历史才有了准确的、不间断的纪年,从此周王的地位受到了沉重地打击,它的宗法统治秩序动摇了。

这一年,发生了著名的“国人暴动”。周厉王贪婪残暴,任用荣夷公作卿士,实行专利。国人不满,发出怨言,厉王又使卫巫监谤,用武力压制舆论,使得矛盾激化,国人相与叛变,武装袭击厉王。厉王逃奔到彘(今山西霍县)。厉王的太子静藏匿在召公家,也被国人包围,召公用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交给国人,才使太子逃脱。国人暴动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群众武装暴动。



眞愛壹丗


公元前841年,岁次庚申,猴年。是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共和元年”。“共和”这一新概念,当时是指不要国王了,有多位贤臣共同来执政,求得一种和谐与和平。这个“共和”制度肯定比周厉王一人独裁好,是没有疑问的。而且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每一位帝王的在位、驾崩时间,全部有了明确记载至到宣统退位(共计2752年),这也是世界史上没有的。至于召公会不会实行他那十二条了解下情的办法,没有史书记载,不好瞎说。

又过了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厉王死于彘。这时太子(姬静) 也在召公家里读书学习长大成人了。周、召两公就和大臣商量撤下了“共和”这个招牌,又复回了禹王的老传统,拥立太子为周宣王。宣王继位一开始十多年还算好。二十年后,他老爸周厉王的毛病又在他身上复发了。不再听大臣的忠谏,结果打了一次败仗,七年后去世。又换上了周厉王之孙(周幽王) 继了位,这是西周最后的一位亡国之君。

公元前的西周、东周姬家王朝长达790年,从公元前大约1046年(见《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周武王姬发,到公元前256年的周赧王姬延),它是一个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比较牢固而又漫长可怕的奴隶、封建、以君为本的社会。

公元前841年,如果仅仅以年份而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因为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年份记载。从此之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完全信史时代。而在这一年之前,在前面写了好几千年,明确写出年份的也有一千多年,但那些年代,都是大致年份,并不是有文字确切记录的年份。


唐明国亮


公元841年,这是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这一年发生的两件大事是足以载入史碑的,什么事呢?

第一件事周厉王下台,贵族共和执政。

第二件事从公元841年开始历史上才有明确的时间记载。


周厉王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暴君的代名词,因为在他残暴的治理下,所以他的属民就一起联合起来把他赶跑了。

事实上,周厉王其实是一个比较聪敏的人,因为到了他执政的时候,周朝已经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败了,因此为了挽救这一样一种情况,在经济上他开始对贵族收税,政治上也开始逐渐收军政大权。

所以周厉王的一直举动,引起了贵族们的一直不满,所以在贵族们的支持下就策划了一起“农民暴动”,周厉王被赶下台,于是贵族开始了短暂的“共和执政”。

第二件事就好理解了,从公元841年开始,历史上就有明确的时间记载,而在此之前,并没有详细记载说,那一年发生了什么事,在这以前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摸棱两可的都需要推测。

因此司马迁的史记就以历史上准确的记录时间的公元前841年编订纪年。


这个历史很正


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纪年。之前只能是模糊推论。哪怕96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也是自公元前841年开始前推。但是断代工程依旧只是自说自话,毕竟很多东西需要时间来进行验证,也需要考古等东西来发掘,比如以前西方不承认商朝,现在则是不承认夏朝,原因就是如此,没有文物对照也没有历史明确记载的时间。

话回过来说。公元前841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件事:西周厉王胡,被国人(自由民)暴动逐出首都镐京。

周厉王性格残暴,大肆占有山川河流与公共财产,利用巫蛊特务禁止百姓议论,国人在街上话都不敢说而只能用眼神交流。

暴动发生后,周厉王下令调集军队镇压,但大臣军官们说,国人就是我们的军队,如今国人暴动,哪找士兵来呢?

厉王无奈逃去了彘(山西霍州),太子静躲到召穆公家中躲避,国人包围,召穆公被迫以自己儿子代替。《竹书纪年》说:国人执召公子杀之。

国人被劝说解散,卫武公带军到首都,召公请共国君主和执政,代行王权,卫武公、召公、周公辅助,当年称共和元年。到共和14年(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次年太子静继位,是为宣王,共和行政结束。

此后,中国历史就能对应具体时间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