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倪光南能掌控聯想,那今天的中國芯會是怎樣?

龍虎耍微風


中國芯,與倪光南被離開的當年聯想不可能聯繫上,在今天的聯想則連想都不能想。

要不然的話,當年倪光南不會被離開,而是會與柳傳志一直做搭檔掌控聯想,甚至後來也作為技術領軍人與楊元慶搭檔,今天的聯想會至少與華為一樣由於科技自立、創新驅動,而成為中國高科技領域的雙驕。

1 一錯

(1)路線之爭

認為,當年的倪柳之爭,倪光南若勝出,也沒有可能掌控聯想,而是很可能依舊與柳傳志做搭檔。

但是,有沒有這2個可能不關鍵,為什麼?因為,根本不是2人話語權力或掌控權力之爭,而是2條經營路線之爭。

(2)決定於第三方

倪柳之爭,經第三方裁決,柳傳志勝出,即在聯想,貿工技路線替換了之前的技工貿路線,確定下來、執行下去了,成就了後來的聯想。

也就是說,當時,柳傳志主要是以贊成或主張貿工技路線而勝出,後來不過是執行了這條路線。

(3)時勢勝出

怪第三方?可以怪,因為可以說是預先設定了立場,即認為貿工技路線當年可行。

偏偏,倪光南不識相,非爭不可,科技人本就這樣的相貌,殊不知,第三方認為倪光南當年的主張不合時宜,或者還有太過超前、太有風險的認為。

又可理解第三方,確係受當年的歷史侷限,眼前先把經濟發展起來是當務之急,沒顧及甚或沒認識到用科技發展作長遠支撐這一層,也就不認同倪光南的主張。

第三方更沒有悟出倪光南給聯想打下的技術底子之與當時聯想組裝和銷售繁榮的重要價值,尤其是沒有悟出把既有技術堅持下去、提升上去,對未來工和貿的重大意義。

(4)柳傳志有錯

柳傳志也沒認同、沒悟出?不像。

自創始聯想起,倪光南帶領下研發出的創新性先進技術支持了聯想十來年,創造了當時一枝獨秀般的製造和銷售繁榮,柳傳志自己也有實際主張與領導和推動與把控之功,怎麼會不認同、悟不出?

很可能是為贊成第三方的立場而贊成,而由後來親口明言的技術創新不適合之說可見,更可能是因為不願承擔相應的風險而才贊成第三方,或才向第三方主張。

於是,也就助長、加重了第三方對倪光南路線的不認可。

(5)柳傳志錯不算小

如果前文分析屬實,當時,柳傳志若是甘願冒犯和承擔技術風險呢?

於是,便能與倪光南共同力主技工貿,估計,十有八九,第三方也會認同。

結果,應該是柳傳志仍然掌控聯想全面、倪光南仍然掌管聯想技術,而這個組合在當年稀缺、夠強,那麼,今天的中國芯片會是怎樣?

應該說,此為柳傳志的第一次錯。

2 再錯

(1)接班人以貿為強項

楊元慶成為接班人,是柳傳志仍然堅持和主張貿工技路線的結果。

楊元慶正是以貿為強項,在倪光南們推出的技術支持下,當時由楊元慶帶領下取得的銷售業績可謂輝煌,無出其右。

(2)楊元慶執行著柳傳志主張

楊元慶成為CE0時,走的當然是貿工技路線,也必須得走,因為老大正是長期主張這條路線的,以背景+組裝+人脈也真在當時讓銷售獲勝了。

楊元慶自柳傳志辭去董事長而由自己擔任的2004年,至2011年柳傳志連董事會主席都不當、僅當名譽董事長時,還是在執行那條路線,不折不扣,也仍然有必須得執行的原因或理由。

何況,聯想在此期間還穩坐世界PC老大的位置。

3 三錯

(1)錯之所在

曾回答過,即使在企業界教父級大佬柳傳志僅僅當名譽董事長之後至今的七、八年裡,楊元慶也有不得不執行或遵守貿工技路線的苦衷。

自然苦的是聯想,八年期間裡,聯想從世界笫一的位置跌落下來,剛剛重新坐回,這就是犯錯了,是聯想掌門人所犯的第三錯。

(2)錯之主因

——是怯懦?

楊元慶如果真是原來認同或後來改認技工貿路線,到了自己全面主政時就會真的願意並實行,哪怕是慢慢來,卻沒有實行,就凸顯了作為後輩的掌門人實在怯懦,過於畏懼前輩了。

如果真是這樣的,那麼,對日前柳傳志發出的"聯想生存法則″,楊元慶還得從、仍得聽。

——是怯懦!

主要原因不在於畏懼前掌門,以及不好駁其面子,而是畏懼技術研發和創新風險,同前掌門一個調子、一樣心思,儘管彼此年齡差不少、所處時代不一樣。

執行和踐行前掌門的路線多年,經歷過一起成功、獨自失敗,聯想已呈保二爭一之勢,實力減弱、強手環伺,而美國又打壓著、限制了另一家中國企業的高科技,於是,越幹越沒底、越沒底就越害怕,那,就守已成吧、別冒險了,冒險將失去現有之成、現呈之勢,得不償失。

再於是,也就沒有認錯和改錯的跡象,費大勁重返第一之後,也未見要改變路線,仍在致力於以銷售保住PC的世界第一寶座。

對這一切,局外人怎麼可能會深深切切地體會到。

最後寫:與中國芯發展相聯繫,往遠了看,毛主席那個時代的中國,寧可當了褲子也要發展核武器,也真就搞出來了,不信邪,根本就沒怕因為搞核武器而有得罪美國的風險,往近了看,中興事件之後,曾經有著名中國經濟學家等公知先生,就今日的中國將不惜一切代價研製高端中國芯發表了不同看法,怕因此而得罪以至激怒美國,何況投入太大,又很可能搞不出來,總之是風險太大、太多,但中國沒聽,如果聽了,今天的中國芯會是怎樣的?

最後寫的這個,會不會是總癥結、深根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