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倪光南能掌控联想,那今天的中国芯会是怎样?

龙虎耍微风


中国芯,与倪光南被离开的当年联想不可能联系上,在今天的联想则连想都不能想。

要不然的话,当年倪光南不会被离开,而是会与柳传志一直做搭档掌控联想,甚至后来也作为技术领军人与杨元庆搭档,今天的联想会至少与华为一样由于科技自立、创新驱动,而成为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双骄。

1 一错

(1)路线之争

认为,当年的倪柳之争,倪光南若胜出,也没有可能掌控联想,而是很可能依旧与柳传志做搭档。

但是,有没有这2个可能不关键,为什么?因为,根本不是2人话语权力或掌控权力之争,而是2条经营路线之争。

(2)决定于第三方

倪柳之争,经第三方裁决,柳传志胜出,即在联想,贸工技路线替换了之前的技工贸路线,确定下来、执行下去了,成就了后来的联想。

也就是说,当时,柳传志主要是以赞成或主张贸工技路线而胜出,后来不过是执行了这条路线。

(3)时势胜出

怪第三方?可以怪,因为可以说是预先设定了立场,即认为贸工技路线当年可行。

偏偏,倪光南不识相,非争不可,科技人本就这样的相貌,殊不知,第三方认为倪光南当年的主张不合时宜,或者还有太过超前、太有风险的认为。

又可理解第三方,确系受当年的历史局限,眼前先把经济发展起来是当务之急,没顾及甚或没认识到用科技发展作长远支撑这一层,也就不认同倪光南的主张。

第三方更没有悟出倪光南给联想打下的技术底子之与当时联想组装和销售繁荣的重要价值,尤其是没有悟出把既有技术坚持下去、提升上去,对未来工和贸的重大意义。

(4)柳传志有错

柳传志也没认同、没悟出?不像。

自创始联想起,倪光南带领下研发出的创新性先进技术支持了联想十来年,创造了当时一枝独秀般的制造和销售繁荣,柳传志自己也有实际主张与领导和推动与把控之功,怎么会不认同、悟不出?

很可能是为赞成第三方的立场而赞成,而由后来亲口明言的技术创新不适合之说可见,更可能是因为不愿承担相应的风险而才赞成第三方,或才向第三方主张。

于是,也就助长、加重了第三方对倪光南路线的不认可。

(5)柳传志错不算小

如果前文分析属实,当时,柳传志若是甘愿冒犯和承担技术风险呢?

于是,便能与倪光南共同力主技工贸,估计,十有八九,第三方也会认同。

结果,应该是柳传志仍然掌控联想全面、倪光南仍然掌管联想技术,而这个组合在当年稀缺、够强,那么,今天的中国芯片会是怎样?

应该说,此为柳传志的第一次错。

2 再错

(1)接班人以贸为强项

杨元庆成为接班人,是柳传志仍然坚持和主张贸工技路线的结果。

杨元庆正是以贸为强项,在倪光南们推出的技术支持下,当时由杨元庆带领下取得的销售业绩可谓辉煌,无出其右。

(2)杨元庆执行着柳传志主张

杨元庆成为CE0时,走的当然是贸工技路线,也必须得走,因为老大正是长期主张这条路线的,以背景+组装+人脉也真在当时让销售获胜了。

杨元庆自柳传志辞去董事长而由自己担任的2004年,至2011年柳传志连董事会主席都不当、仅当名誉董事长时,还是在执行那条路线,不折不扣,也仍然有必须得执行的原因或理由。

何况,联想在此期间还稳坐世界PC老大的位置。

3 三错

(1)错之所在

曾回答过,即使在企业界教父级大佬柳传志仅仅当名誉董事长之后至今的七、八年里,杨元庆也有不得不执行或遵守贸工技路线的苦衷。

自然苦的是联想,八年期间里,联想从世界笫一的位置跌落下来,刚刚重新坐回,这就是犯错了,是联想掌门人所犯的第三错。

(2)错之主因

——是怯懦?

杨元庆如果真是原来认同或后来改认技工贸路线,到了自己全面主政时就会真的愿意并实行,哪怕是慢慢来,却没有实行,就凸显了作为后辈的掌门人实在怯懦,过于畏惧前辈了。

如果真是这样的,那么,对日前柳传志发出的"联想生存法则″,杨元庆还得从、仍得听。

——是怯懦!

主要原因不在于畏惧前掌门,以及不好驳其面子,而是畏惧技术研发和创新风险,同前掌门一个调子、一样心思,尽管彼此年龄差不少、所处时代不一样。

执行和践行前掌门的路线多年,经历过一起成功、独自失败,联想已呈保二争一之势,实力减弱、强手环伺,而美国又打压着、限制了另一家中国企业的高科技,于是,越干越没底、越没底就越害怕,那,就守已成吧、别冒险了,冒险将失去现有之成、现呈之势,得不偿失。

再于是,也就没有认错和改错的迹象,费大劲重返第一之后,也未见要改变路线,仍在致力于以销售保住PC的世界第一宝座。

对这一切,局外人怎么可能会深深切切地体会到。

最后写:与中国芯发展相联系,往远了看,毛主席那个时代的中国,宁可当了裤子也要发展核武器,也真就搞出来了,不信邪,根本就没怕因为搞核武器而有得罪美国的风险,往近了看,中兴事件之后,曾经有著名中国经济学家等公知先生,就今日的中国将不惜一切代价研制高端中国芯发表了不同看法,怕因此而得罪以至激怒美国,何况投入太大,又很可能搞不出来,总之是风险太大、太多,但中国没听,如果听了,今天的中国芯会是怎样的?

最后写的这个,会不会是总症结、深根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