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没练过楷书直接练行书,练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书法惠老师


每个人练不好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强调是因为没有练过楷书的因素,大可不必。

有楷书基础自然更好,而没基础,直接学行书,当然也行!

尚在纠结“不会走就想跑”的朋友,可看我6月3号我主页发表了文章,写的很是详细,也参考了大量书法家的观点,不再累赘了!

从起源上,大家练的楷书可是行书的弟弟,楷书是晚于行书而产生的,至于又说行书源于“楷书”,可是源于如下“楷书”――隶意十足八分体。


练不好行书的原因,据我的观察,有如下原因:

1、 新手,直接学古代行书,多效果不佳。

软笔行书,硬笔去临摹是难以把握的。再加上有的朋友是新手,对于行书的结构,线条的虚实,甚至是笔顺都把握不到位的情况下。

这样临古贴,容易陷入画字的囹圄而不能自拔,笔力浅,气脉凝滞不畅。门还未入,就直接“取法其上”了。


我一直就是这个观点:入门以现代硬笔字贴为宜,有一定审美功底,临摹功底后,再学古代经典一点不迟!

2.说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其实也有道理的一面。但行书毕竟是动态书体,楷书是静态书体。

行书的线条,是流畅的,楷书式的顿笔很少。 有的朋友分得不太清,把楷书很多的顿笔,节奏感,带到行书上去了,甚至于牵丝,也是刻意的。

这是对行书的结构认识不深刻的原因,建议可以多观察古贴中的结构。

3,\t只知道临摹,不知道学以致用。

我理解的行书,一定是自然书写的――不是追求快,更不是描字,而是回归到行书应有的书写速度下,写正确行书的结构,才能写出行书流畅的气韵。

学以致用,说点争议的――

“铁”的行书写法,有朋友说是繁体,简体不能这样写。


别太在意,沈鸿根、荆霄鹏等名家的简体行书都这样写(如图),何必纠结这个问题呢?

再者,“钅”改变笔顺,牵丝连带一下,不也是如图效果吗?“钅”和“釒”本来一脉相承,多看多想别教条。

况且,繁简不能混搭这个规矩,比赛姑且就不说了,就练字而言,你想想有多大意义?一、二、三,想想是不是挺无聊的?

好吧,行书是一门独立的书体,会楷书对练行书有好处,会隶书对练行书同样有好处。


行书一点通


没练过楷书直接写行书,行不行呢?我的意见是,如果只是业余爱好,写着玩,那无所谓你先练什么。如果是想正正规规练书法,那么只要是负责任的老师,都是先建议你练楷书,然后再写行书。如果直接跳过楷书练行书,很容易练不好,原因有下面两点:

行书对控笔要求更高

写过楷书的我们都知道,楷书写的时候是一笔一画,比较慢速地在写。刚开始练书法的时候更是这样,特别是临帖的时候,我们都是看一眼写一笔。楷书本身就是一笔一画地,所以初学这样写问题不大。

而行书写的时候,会有很多的牵丝萦带,很多笔画是连在一起的,书写的时候速度也是比较快的,或者说是有节奏变化的。但是对于初学书法者来说,一开始慢慢写都是问题,一上来就要完成难度更高的运笔,这对初学者要求实在有点太高了。

练到后来很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气,例如用笔不流畅,写出来的字缺乏连贯的气势,没有节奏的变化等等。

点画形质不过关

学习书法最基本的用笔就是提按,行书就要求在快速运笔过程中完成一些提按动作,但是如果没有楷书基础的话,提按功夫往往不过关,写出来的字就不沉稳、流于浮滑。不论是楷书还是行书,点画的形质是很重要的。


没练过楷书的人,直接写行书,往往点画质量不过关,缺少基本的提按笔法,线条缺少变化,比较单一。启功先生曾经说过:楷书要当行书写,行书要当楷书写。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没有楷书的基础,直接练行书,一个字你可能要写二、三十遍才能练好,而且会感觉很吃力,不得法很容易走歪了。可是如果有楷书的基础,你临帖的时候一个字可能不到十遍就写好了,而且能读懂字帖的精妙所在。

因此,如果有楷书的基础,再把行书练好,算下来要花的时间反而比直接练行书少。所以有很多人上来就练行书,练着练着又开始回头练楷书了。

一个书家最基本的也要掌握楷书和行书两种书体,楷书其实是学习书法者一门逃不掉的功课,现在不学,早晚要学,还不如一开始就按照书法的基本规律来,从楷书入手学习。


翰墨今香


一、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从书法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虽然书体不一样,但是他们内在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书法的传承一直到现在,但是越近的,我们越容易掌握,越越容易上手,唐楷发展到鼎盛,所以学习书法的顺序却是倒过来,先学习楷书更容易上手。

二、苏东坡在《书说》里说:“真(即楷书)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的确如此,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自然之理。楷书是书法的基础,这个基础体现在用笔,掌握自己的结构,运笔方法等等。就打牢了这些基础在练其他的书体更能掌控。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

三、从社会价值看,楷更具实用性,更容易书写和识别;从中国书法的发展史来看,楷和行草一脉相承;从书法角度来讲,楷的法度更严谨,更完善。

综上所述,所以个人建议学书法还是从楷书入门打牢基础,再学行草书,才有更高的水平。



落地雄鹰666


可能问题不在于练没练过楷书。

行书在临帖模仿古人的过程中,因为其笔画连续从而构成一个整体性更强的结构体,反而较之楷书更容易模仿和上手。换句话说,更容易学得像并记得住,同时符合实用书写习惯,更加容易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而有明显改变和提高。

至于说楷书对行书的影响,并不是直接见效。也就是说,楷书写好了并不能自然地带来行书的提高。有很多人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写楷书已经相当不错了,可要写行书就完全不那么回事。所以说楷书到行书之间还需要个转化过程。



楷书学习对整个书法学习的作用其实是更加基础性。笔画规范能力、结体构成能力等静态汉字的造型能力会是更加动态的行草书法的基础,但由于这个一静一动,一个笔画独立一个笔画连续的差异也必然地决定了楷书与行草书的巨大差异。最简单的比方就是站立、行走和奔跑。

所以,练不好行书主要原因还是模仿不到位,结构理解不到位。行书有行书的结体和笔画体系,而楷书的静态平衡和行书的动态平衡是不同的两个体系,楷书功底的影响是基础性和间接性的。



老陈聊书法


孔圣人说过:十五而志于学至七十而随心所欲而不踰矩,如真心想把写字✍当成书法,自愉的同时还能分享大家,使人知道你渊源有自,还是要学习法度毕备的楷书,打好基础后,完全可以楷行並学,就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佛祖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然还是应知何为法,才懂得如何舍。




队长74545485


什么是书法?如果让一百个人来回答,可能会得出一百答案。我这话的意思就是,学习书法,先练那一种书体也是没有一定,就邀请者所言,各家各体楷书不下数十种,哪种楷书是最适合自己的呢?在沒练习之前谁也不知道,比如我当初学书法,最先练柳体,一练二三年,一天写一大堆纸,可就是出不了帖,后来听说柳体出自颜真卿,又转而学颜体,可我本人不喜欢颜体肥嘟嘟的字,虽然强迫自己练,但还是出不了帖,后来发现钟体,结果一下就上手,可别人不喜欢,写出来的字都说不好着,没人叫好,还是不练了。楷书练不下去就行书吧,还是有人说走都没学会,就去跑,注定练出来。就折回去练赵体,就这样兜兜转转过了很多年。


一天偶听体育老师说到田径,他说练田径,不是说你能跑,力气大就会出成绩,短跑靠速度,长靠耐力,铅球靠臂力,各有侧重不同。这让我想到练书法的事,书法不一样吗?篆隶真行草这么多字体,虽然都是字,但各有各的侧重点,先练什么书体并不冲突。


记得几年前有个朋友给我讲过一个练书法的故事,说有个到深圳打工的年轻人,由于文化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在用完所代的钱之后仍沒有找到工作,最后只能乞丐,一次饿昏在街上被一老头所救,人虽救活可他的心都死了,以为自已这一辈子都没希望。老头觉得他虽然文化不高,但脑瓜子不笨,于是对那年轻人说,我教你一个技能,条件就是给我养老送终,年轻人答应了老头。

老头所谓的技能就找来一本王羲之的《十七帖》,让年轻人就在桥洞下自己练,每天从天亮开始直到黑为止,除了练字甚么也不做,连饭都是老头送到手里。你们猜一猜他用了多长时出帖?告诉你们吧,一年,仅仅一年他就把《十七帖》吃透了。接下来,老汉就天天代着年轻人地铁站卖字,人们见到那一手漂亮的王羲之小草,还以他是一个大书法家嘞。


通过上的事例,说明一个道理,不管练什么书体,只要是用心去作了,都会有收获,都会有回报。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里的“易”,其实是变化的意思,赵孟頫所传达的信息就是,书法用笔从未有过变化。


最后,我借用《卖油翁》中的一句话赠给广大书法同好:无他,但手熟尔。


四宝斋


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学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任何一种书体都是可行的。不见得学行书非要从楷起始。当然先学楷再而行,也是完全可以的。至于学行而不佳,主要是没有認真的读帖和临摹。读帖在学书中非常重要。读帖主要是要体悟每个字的点画间架结构,以及字法,笔法,章法,墨法,气势,和整幅书作的神韵。多看多读,领会的多了,临就会一笔一画的,慢慢地临好。比较熟练了,再由慢而快。即可取得自已想要的结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叶小舟82704


很多人没练过楷书直接练行书,练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就这个问题的前提看来,大多数没有练过楷书直接练行书的人,大多都是爱好者,或者是把书法当做业余兴趣,且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培训等“正统”渠道学习的人。


因为通常来说,一般把书法当做特长或者技能等,相对愿意长期坚持练习、学习的人,都会选择正式培训或者“拜师”等等,系统去长时间学习,那么,“正常”来说,一般的老师教书法入门,都会从楷书或者隶书学起,还有的会从小篆开始学起,但很少从行书入门的。


由此,可以这么认为,如果没练过楷书直接练行书的话,练不好是“必然”的,原因如下:

1.先学“走”,再学“跑”:

诸如楷书、隶书,还有小众一点的篆书,其实都可归为“正字”一类,以楷书为例,一般入门楷书大多数会从颜体或欧体、柳体学起,并不是因为它们名气大,还是因为其字比较“正”,也就是与我们日常所习惯的硬笔字相近,作为入门练习起来会比较“稳”;

就像是小孩学走路一样,最开始时,必定摇摇晃晃,很易摔跤,那必须使用“工具”去稳定身体,学书法一样,我们刚开始接触毛笔之时,肯定不习惯,软软的笔尖很不好控制,那么如果从入门开始学楷书的话,此类字体方方正正的,临摹起来也比较好控制笔尖的走向;


而行书就不同了,对比楷书,更像是在“跑”:

因为行书,一来此字体连笔较多,初学者很难找出“笔顺”;

二来看似“顺滑”的笔划,实则极难控制,一不留神就会划走,或者临摹起来不像在写字而是“画”字。


如此一来对比的话,跳过学走路,直接跑的话,必然是不行的,也是练不好的。


2.万丈高楼平地起:

再来,其实从楷书和行书的具体展现,就可以看出相对的难易程度,肯定是笔划清晰,方正的楷书看着比较简单,写起来、临摹起来比较容易,而行书一看就很难辨别笔划走向,那些连笔、省略的结构部分看起来相对较难,写起来更是摸不着头脑。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当然是先学习笔划,然后再进入字形结构的学习,最后才是整个字的临摹,那么如此一来楷书这种字体就成为了“最佳”的选择,而行书则因结构各异而难以入门才对。


重点是,通常以楷书来说,虽说各家风格各异,但总体而言,都离不开“严谨”二字,所以无论学那家的风格,字形结构及变化都是相对较小的;

以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为例,字体清丽有力,结构严谨且方正,走势圆润且笔锋凛冽;

颜真卿的《颜卿礼碑》则笔意雄浑,筋力铮铮,“肥、瘦”兼宜,拙而不板。

而行书则不然,各书家的风格极为迥异,有豪放的,有婉约的,有严谨的,有“潇洒”的等等风格,不仅因人而异,还因地而异,因“派”而异;

如最出名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一篇带着“气氛”而一口气书成的流畅、飘逸之作,其实严格来说不具备“日常”功能,作为作品是非常好的 佳作,但拆开学习单独字,是很难的,尤其是其中“点睛”的连笔处,既拆不得,也很难一同学习;


如米芾的《苕溪诗帖》一般,到是相对适合学习的行书字体,但是整篇学下来,除非有一定的楷书或者隶书的功力,要不很难去真正学习其中的运笔走势和连笔的关键节点所在,先从此行书字体学起的话,必然全篇临摹,只学单字是难以成形的。

所以,学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基础没打好。


3.“好”的定义的“错位”:

当然,还有一点原因其实还在于每个人对“好”的定义是不同的,如果一个人跳过楷书,先学行书的话,就容易先入为主,把行书“好”的标准与楷书“好”的标准混淆,或者话句话简单说,就是不容易去评价写的好不好的标准所在。


这么说,以行书《兰亭序》为例,想必很多跳过楷书先学行书的人,要么被其“天下第一行书”的名气所影响,要么单纯觉得其“好看”,生活中或者“特定”场景中使用起来极为“有用”等等原因。

但实际上这类如《兰亭序》般的看似“平常之作”的成品作品,是不太适合入门或者说日常练习字体、字形的:

一来,全文字数不多,且常用字较少,临摹还可,但想要学习则欠缺大部分的字形结构的基础类学习;

二来,此为“一气呵成”的气氛之作,所以个人风格尤为突出,单看其涂涂改改之处就可知,这种“作品”其实存在“运气”成分,不是如此特定的气氛、场景下是很难有“天作之合”的,所以根本就不具备,学习的目标——吸收成自己的风格,或者至少可以灵活使用其风格字体。


结束语:

其实说到底,这个问题的关键点还在于区分“专业”与“业余”,当做兴趣、爱好,还是特长、技能的根本“目的”者的想法区别。


之所以跳过楷书直接练行书,练不好的原因其实无非就是:

没有真正系统学习、“正统”培训过,就自学;

再来就是完全没有系统了解过关于书法的一些相关知识,就挑喜欢的,好看的字体学习;

最后就是,根本不懂“分辨”何为“美、丑”,“好、坏”。


长了鹿角的兔子


可以肯定的说,没练过楷书直接练行书是完全可以的!行书练不好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深入临帖,且不得要领,功夫不到家;再有就是悟性不够;还有就是天赋之因素。试问:练好楷书就可以把行书练好吗?回答是:不能!因为楷书和行书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学书法,有人硬是把楷书和行书联系起来,还搞了个“学书三步曲”,即:学楷书,就像一个人一样,先学会“站立”,楷书学好后再学行书,就像人站立后才“会走路”,学草书必先学行书,还说是行书是草书的基础,只有把行书学好后才可以学草书,这叫人学会走之后才能学会跑。这样的话似乎符合学习书法的逻辑,看起来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说这些话的人是对汉字演变和过程不了解,或者是全然不知的。根据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楷书早已行书,但行书创造者刘德升(东汉时期人)未必就先学过楷书。汉隶,才是草书、楷书和行书的基础。从用笔和结体来说,楷书与行书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说,学书法,完全可以从行书入手,不必先练楷书之后再练行书。

记得当代行书大家张旭光说过,学书法,完全可以从行书入门。当然,他的话是针对有汉字书写基础的成年人的,而不是针对小学生们说的。我的观点是,未成年人学书法,应先学汉隶,再学晋楷、魏碑和唐楷。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其实学习书法的人并不多,没有很多。怎么学也是各有各的说辞,愚以为,学习时首先看是什么年龄!为什么?高中一下,先从楷书入手,而且必须是现代通行的(大陆)国家规定的规范汉字,而不是什么繁体字,更不是其他书体——为何?孩子要考试,所以啊不用再啰嗦了吧?大学生,以及年龄大的,余以为你爱怎么学怎么学,关键是你想干嘛?成为书法家还是乐乐?自己定,书体,自己想怎么就怎么学啊。合法就好。

书法与写字不同,必须区别对待。这就是为什么高中一下,必须从楷书、从现代国家规定的字学习的原因,让孩子明白字理——国家规定的书写顺序,(书法在这点上可以不遵守纪律的。)。

书法没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别碰,不然就是瞎胡闹,耍猴的。文化底蕴不是这学位那学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