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教育孩子,家長“音量”大,孩子會有抵觸,溫柔易接受,為何?

俏漁妹海鮮


當孩子犯了錯誤,我們做父母的第一反應肯定是責罵,“怎麼搞得,掃個地滿屋子都是灰塵,洗洗碗,滿地都是水”,其實久而久之,當孩子犯了錯,他們的第一反應是該怎麼解釋,或者怎麼才能躲過去捱罵,而不是想,這次我做錯了,哪裡出了問題,下次如何避免!當我們大嗓門喊出來的那一刻,犯錯誤的本質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把孩子逼上了如何去躲過一劫,而不是在錯誤中成長,如果遇到孩子犯了錯的情況,先慢慢說表明態度,和孩子一起去解決,不要開口就責罵,孩子一定成長的更快,情商也會很高,我們常常談言傳身教,其實高情商的孩子,背後一定有高情商的父母!


康康Energy加油站


音量大其實本身不代表什麼,但是在談話中會放大情緒。音量大的談話比之輕柔對話顯得更具有威懾力、更有壓迫感、更強調地位主次,儘管你的意思可能不是這樣。

每個人都會有保護機制,受到威脅,就會縮進安全區域。有時候路人會有爭吵,比如買菜,就是因為嗓門大,感覺兇巴巴的,又被冒犯到之類的感覺。

在家長與孩子的對話中,音量這個問題其實視情況而定,是家長本來嗓門就大還是出了問題脾氣急躁。

提倡溫柔教學,是因為一方面孩子會覺得你很親切溫柔,就是唱白臉的,能交心。很多家庭都是一嚴一慈的教育模式,一般孩子都跟慈母慈父親近一些。

另一方面,如果說大嗓門是刺蝟背上豎起的硬刺,輕柔的交談就像柔軟的腹部。孩子知道你是為他好,但是如果你方法用的不對,雙方因為情緒等原因就會溝通不起來,但溫柔的交談就像是推心置腹,我把我的柔軟交給你,你也不能傷害我哦。你輕聲跟他說,他會更容易接受,也難以拒絕你溫柔的教導,或者說牴觸情緒會減弱。

家庭裡父母和孩子出現爭吵不是因為他們不愛彼此,而是他們互相表達愛的方式傳達不了他們的本意。溫柔教育其實代表的更是一種耐心、鼓勵、互動的家庭交流氛圍,更直白得通過語音、肢體告訴孩子我愛你,我是站在你這邊的。


枝丸子


我的一個鄰居,在孩子做錯事總是嚴厲批評孩子,哪怕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現在孩子看上去怯生生的,感覺這樣嚴厲的批評會讓孩子膽小怕事,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做錯了事,需要批評,但不能過於苛責,要心平氣和的和孩子說,這樣孩子也願意接受。如果在孩子青春期,家長更不應當大聲呵斥孩子,因為這時候的孩子已經有自主想法,發生呵斥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作為家長,和孩子應該更有耐心的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呵斥。





玉樹臨風路人賈


高聲呵斥帶不來教育的權威,反而讓孩子學會了以偽善向“語言暴力”妥協。溫柔的說教更容易建立平等的交流關係,孩子有了真實敞開的勇氣,教育才有生根發芽的機會。

PS:任何說教,一旦失去了尊重的前提,就已經淪為了刺耳的鳴叫。


黃SIR侃電影


每個女人其實都是溫柔的!只是小學生要輔導作業時,有時確實讓人無法溫柔啊,嘻嘻…


點滴生活每日精選


我個人認為對,譬如天氣,沒有狂風暴雨哪能體會天氣晴好?沒有寒風刺骨,哪能體驗溫暖如春?

孩子也一樣,你不嚴厲,他不知道錯了!

上課時,老師一個眼神就能阻止一個搗亂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