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表活著,曹操攻取荊州,他是選擇抵抗還是投降?

一德格天1


劉表作為標準的漢室宗親,在關東聯軍討伐董卓的時候屬於堅定的王朝擁護者,曹操屬於挾天子以令諸侯,北方穩定後開始南下,首戰荊襄之地,但即使劉表活著,他也不會去抵抗曹操了,但讓劉表去做投降的事情,劉表也是不會的,我們可以從劉表佔據荊州到最終去世具體分析以下幾點原因:

一、出身黨人階層,佔據荊州全靠士族

劉表是漢景帝之子劉餘的後人,又是三國名士王暢的學生,東漢末年屬於很有社會知名度的黨人階層,因為黃巾之亂的影響,朝廷改刺史為州牧,各地有了相當大的自主權,但是初期的地方長官,還是要皇帝自家人,所以劉表去了荊州,劉焉去了益州。

但是劉表這個人雖然名聲在外,但是去荊州的時候只有一紙詔書,沒什麼兵馬,地方讓在劉表到任的時候剛剛被孫堅這傢伙搞的一團糟,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劉表的任命得不到地方豪強,士族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一般人看到這樣的爛攤子很可能就甩手走人了。

但是劉表有個好朋友叫蒯越,蒯姓氏荊州的大族,蒯越建議劉表盛世重仁義,亂世重權謀,蒯越有不少朋友,可以幫忙劉表現平定荊襄之地的匪首,這樣老百姓就會信服劉表,再加上士族的支持,劉表就可以在荊州立足了。

劉表採納了蒯越的建議,屬於完全依靠士族的力量,這才在荊襄之地站穩了腳跟。

二、錯失良機,缺少魄力

隨著漢末的地方割據越來越厲害,劉表慢慢也成為了手握重兵的一方軍閥,但是劉表好像沒什麼野心,做事情總有些患得患失,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寫信請求劉表幫助自己,襲擊曹操的後方,但是劉表表面答應,卻一直沒什麼動作,如果劉表當時動了,官渡之戰的結果真不好說,但最後的結果卻是曹操大勝。

官渡之戰之後,劉備投靠劉表,因為曹操要遠征烏桓,戰略眼光獨到的劉備就建議劉表在曹操大軍遠征之時,去襲擊曹操,結果劉表本身就對劉備懷有戒備,加之蒯越,蔡瑁等人的勸說,最後還是放棄了襲擊曹操的計劃。

戰場瞬息萬變,這個定律不論在什麼時候都適用,錯過了兩次絕佳攻擊曹操的機會,劉表等到的卻是曹操的大軍南下。

三、年事已高,憂愁成病,鬱鬱而終

當聽說曹操率大軍而來要打上門的時候,劉表開始睡不著了,這個時候的劉表已經67歲了,距離他來到荊州已經20多年了,這20多年荊州依靠長江天險很少用兵動武,反倒因為劉表的文人作風,劉表把政務和經濟乾的不錯,所以荊州成了很多士族的避難之地,而荊州的士族也已經習慣了這種相對和平年代的安逸生活。

可是曹操不一樣,曹操的這20年基本就是在打仗中渡過的,身經百戰的曹操和20多年沒打過什麼像樣的仗的劉表遇到一塊,別人不清楚,劉表心裡是很清楚的,和平雖然美好,但是亂世和平太久是要害人的。

劉表想明白的有點晚了,但以劉表的社會地位,投降肯定太沒面子,打一仗又實在抖不起來精神,也就是在這種煎熬中,劉表憂鬱成疾,最後病死了。

總結:通過劉表一生佔據荊州的性格特點來看,劉表這個人有一定的能力和很好的社會聲望,但是不善於領兵打仗,追求安逸,關鍵時候缺少魄力,放在和平年代屬於實幹家,又因為皇室宗親的身份肯定是忠於漢朝統治的,所以儘管荊州的士族安於現狀,但是劉表要活著,絕不會立刻投降,況且劉表手下的10萬多士兵精通水戰,因此劉表要是活著很可能的結局是硬著頭皮和曹操打一仗,以局部的利益損失換取一場拉鋸戰,最後曹操也可能佔領一部分地盤就走了。


夢九霄


自從劉焉向漢靈帝建議以州牧代替刺史管理地方之後,東漢末年的地方勢力儼然開始了割據,經朝廷內亂火拼,董卓作亂之後,東漢中央政府已經名存實亡,於是原本郡縣制之下的地方官開始了割據與世襲,把原本屬於國家的地方權力據為己有,比如劉焉身為益州牧,去世之後就把益州牧這個朝廷命官世襲給自己的兒子劉璋。

東漢末年的地方勢力其實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像袁紹、袁術、曹操那樣心存統一天下之志的勢力,這一批勢力要麼有地盤、要麼有資源、要麼有能力,他們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統一天下,自己當皇帝,比如袁紹袁術,或者控制天下的權力,當個太上皇,比如曹操。

東漢末年地方割據勢力

第二種是像公孫瓚、孫權、馬超那樣想稱霸一方,無統一天下之志的勢力,他們只想著稱霸一方,擴大自己的地盤和實力,獲取更大的利益,比如公孫瓚想佔河北,孫權想得荊州,因此不停地對外發動戰爭,以求擴大實力。

第三種是像劉表、劉璋這樣只想守住自己的地盤,保住一畝三分田,在動亂的年代做個富家翁而已,既不圖對外稱霸,也不圖統一天下,只想著偏安一隅,比如劉璋佔著益州這一塊千府之國,默默地當著他的山大王,不想被其他勢力吞併,也不想改變現狀,只想著維持現狀。

三國人物

但劉表其實是與劉璋有很多區別的,劉璋是官二代,劉表可不是,他是官一代和創業者,劉表當年好歹也是“單騎入襄陽,一人定荊州”的孤膽英雄,依靠荊州地方豪強實行“以荊治荊”的政治目的,典型的空手套白狼操作,劉表是玩得相當熟練。

荊州處於天下之中,四通八達之地,同時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劉表非常清楚這一點,為了保住他的一畝三分地,劉表作了很多努力和措施,比如劉表聯盟張繡,給張繡出錢出糧出地出人,讓張繡成為抵禦曹操勢力南侵的一面屏障,這一面屏障到了後期就由劉備來代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起到了抵禦曹操南下的作用,守護了荊州的北境安全。

劉表

劉表在東、西兩個方向的戰略是阻止孫氏西進和打擊劉璋東進,依靠山川、河流等天險,孫權攻打荊州江夏郡,愣是打了七八年,才拿下三分之一的江夏郡,即使孫權殺了劉表任命的江夏太守黃祖,也沒能再繼續前進一步,保住了東吳的勢力無法逾越江夏郡。對於西邊的劉璋,劉表也是採取積極打擊、阻止的行動,甚至還直接派人策反了劉璋手下的沈彌、婁發、甘寧等人背叛劉璋,主動引發劉璋內亂,劉璋亂了,當然也沒有能力和實力威脅劉表,從而保住西部邊境的安全。

劉表在南方則採取了前進戰略,積極向南邊的交州拓展勢力,與交州牧張津朝廷了四年的戰爭,還派出了官吏搶佔了交州的職務,劉表積極進取的努力無非就是為了維護南境的安全,因為荊州的南邊一直不太平,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曾經長年反對劉表,如果這部分勢力與交州聯合起來,劉表的荊州將不復存在,或者只有長江以北的地盤了,那樣的話,劉表也不可能安穩佔據荊州了。

荊州七郡

郭嘉說劉表是坐談客,只知道誇誇其談,沒有實際行動的那一種人,實際上這個評價還是不太準確的,郭嘉之所以這麼說,應該是為了解除曹操有後顧之憂的擔心而已,至少劉表在控制荊州的時候,還是有不少行動的,這些行動的目的都是為了保住一畝三分田,誰來就跟誰拼命,所以把劉表評價為“守財奴“應該更準確

如果曹操攻打荊州,劉表當然也會一意抵抗,況且這事已經發生過了,比如發生在公元202年的葉縣之戰,是劉表主動挑起針對曹操勢力的軍事行動,由劉備率軍攻打葉縣的夏侯惇、于禁、李典,還打敗了夏侯惇,但是沒能佔據城池。

公元208年,當曹操解決了整個北方的後顧之憂後,真的率領大軍南下攻打荊州時,劉表卻病死了,如果劉表沒有病死,他選擇抵抗還是投降?他會你自己的兒子劉琮那樣投降曹操嗎?

劉表與劉琮

劉表是荊州第一任創業者,他所佔據的荊州凝聚了自己終生的心血,從劉表本的意志來說,他是絕對不可能投降的,但劉表佔據荊州依靠的勢力是荊州當地的士族豪強,比如蒯越、蒯良、蔡瑁等人,劉表進入荊州只有他一個人和一張朝廷的任命書,他管理荊州也只能與這些士族豪強共享,也只能依靠這些人來管理,所以就難免受制於人。

曹操大軍來襲,即使是劉表,在選擇是抵抗還是投降的政策時,也難免會受到當初支持他成功奪取荊州的士族豪強的脅迫,劉表不像孫權,孫家是用自己的勢力打下江東的,有自己的權力基礎和話語權,劉表完全是依靠他人,沒有自己的權力基礎和話語權。

東漢末年的很多地方官,其實是被當地豪強勢力左右和控制的,只不過劉表是檯面上的那個人,他在做決定時不能損害當地士族豪強的勢力,否則的話那些擁有勢力的豪強就會拋棄劉表,轉而投靠曹操,事實上這種可能性非常大。

劉表病重

因為蔡瑁、蒯越等人本就與曹操相識,尤其是蔡瑁與曹操私交很好,曹操奪取荊州後親自到蔡瑁家裡拜訪,而蒯越更是在曹操佔據荊州後封為九卿之一的光䘵卿,如果劉表執意抵抗曹操,讓這些豪強士族去拼命,去消耗糧食、錢財、人口,豪強們肯定不會同意,如果投降能免除戰爭,同時獲得利益,個人覺得蔡瑁、蒯越肯定會拋棄劉表,轉而脅迫劉表投降曹操,畢竟劉表在荊州就是個孤家寡人而已。

所以,答案是:如果曹操南下攻荊州,劉表即使想抵抗曹操,但也會在蔡瑁、蒯越等人的脅迫下投靠曹操,如果劉表一意孤行的話,那麼很可能會被蔡瑁、蒯越所殺,然後再獻出荊州投降曹操,畢竟對於士族豪強們來說,家族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不那麼重要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備是皇叔,劉表也是皇叔。據《後漢書》記載,劉表出身漢室宗親,是漢魯恭王之後。

一、這個皇叔不簡單,並非虛有其表。

首先,長相不簡單。他“身長八尺餘,姿貌甚偉”,可謂一表人才。



其次,學識不簡單。他“少知名,號八俊”,師承經學名家王暢,受儒家文化薰陶,是當時備受世人推崇的清流人士。

再次,從政手腕不簡單。他單馬入宜城,說服荊州大族蒯氏和蔡氏取得他們的支持,一年之內平定荊州。

此後,從建安三年(198)起至建安十三年(208),劉表獨佔荊州的事業達到巔峰時刻。

其間,劉表也並非如人所說的只是“坐談客耳”。面對如狼似虎的群雄,劉表或攻,或守,夾縫裡尋求生存。



一、東邊,劉表多次主動出擊孫權控制下的豫章郡的艾縣、西安縣,迫使孫權調太史慈到前線才得以抵禦。

二、南邊,劉表染指交州,任命賴恭為交州刺史、吳巨為蒼梧太守,意圖控制交州。但因曹操、孫權插手,劉表失利。

三、西邊,劉表告發劉璋僭越,策反益州甘寧、沈彌反動叛亂,惹得劉璋派兵進駐朐忍,荊益邊界一度緊張。

四、北邊,劉表與張繡結成聯盟,曾一起擊敗曹操。後來,劉表支持劉備,於建安七年(202)博望坡伏擊曹魏夏侯惇。

但是,劉表的軍事才能確實一般,在時人眼裡,“不見事變,多疑無決,”缺乏變通,不能多謀善斷,這在亂世之爭中,是大忌。

曹操遠征柳城的時候,劉備曾建議劉表乘虛而入襲擊許都。劉表沒有聽從,後來深深後悔錯失良機。



劉表的對外策略是與遠在河北的袁紹結成攻守盟約,互相聲援。但是在曹操跟袁紹作戰的時候,劉表又不肯救袁紹,充當了騎牆看客。

此外,劉表在統治上所依賴的荊襄豪族,大多限荊州自保,抵抗曹操,他們時絕對不會支持的。

據《三國志》記載,從事中郎韓嵩、撤駕劉先順表曰:“夫以操公之明哲,天下賢俊皆貴之,其勢必舉袁紹,然後稱兵以向江漢,恐將軍不能御也。故為將軍計者,不若舉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將軍,長享福祚,垂之後嗣,此萬全之策也。”

尤其是曹操平定北方之後,修築玄武湖訓練水軍,做出南下荊州的姿態,對劉表的震懾力非常大。袁紹父子坐擁四州之地都難免北吞併,更何況,荊州一隅彈丸之地。

正如後來東曹掾傅巽對劉琮所說的那樣:“人臣能打得過人主嗎?荊州能打得過整個國家嗎?劉備能打得過曹操嗎?這三點都是短板,咱還要去抗拒王師,不是自找死路嗎?”

所以,面對曹操的大舉進攻荊州,劉表此時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無論視野、精力、能力,都限制了他的抗爭。

歡迎轉發、評論和點贊,請多關注,謝謝。


閒將西話


如果劉表沒死,則荊州尚穩,在劉表是肯定不會投降曹操!具體什麼原因有老劉娓娓道來!

說回正題,劉表不死,曹操南攻荊州,演義裡面已說過且縱觀整個三國及日後走向,荊州是當時全國地理位置中心,是三國共有邊界,這是非常好的戰略要點。

曹操和孫權都想佔下它,且荊州民富糧廣,諸葛亮一直指示劉備要佔住他,可見劉表為荊州牧雖然他沒多大志向,但佔盡地利成一方諸侯。問題來了,倘曹軍侵荊州,劉表能用的將沒多少,有點名氣的是蔡張剻還有他大兒子劉琦,這時他必會抽掉新野皇叔一夥過來幫手,皇叔因與表同屬宗親及與操有舊仇加以他的仁德必定幫忙,這時如果曹操不聯合東吳的話,劉表還是能對抗一段時間,以守為主,發信到西涼馬騰韓逐侵操後方許昌,操軍糧不繼,必回師驅馬騰,荊州逐可守;

但最壞一種情況,魏吳聯合,曹操與孫權當時人才濟濟必然實力最強,只要曹操答應殺劉表後與孫權同分荊州則東吳一定答應的,因東吳與劉表有仇,這種情況比第一種情況難守甚至不可守,如果硬要起死回生的話,可由皇叔方面派說客與東吳交涉,但成效不大。

1. 當時沒收到諸葛亮,這問題不是重點

2.

3. .劉備與東吳沒有什麼瓜葛,除了虎牢關時有一臉之緣但真的沒任何交情可言,人情牌打不動

4. 劉表部下黃祖殺了孫堅,東吳與劉表有世仇,非說客能解決

5. 最後只有利益換朋友,但劉表也不傻,不可能用荊州地盤給東吳換來對抗曹操的資本,這樣代價太大,搞不好東吳就先滅劉表了,驅虎吞狼之計走不通,因此剩下少得可憐的勝算只能看老天爺發動地震海嘯搞亂曹孫聯合吧,但其位置不太可能。

綜上所述 按劉表性格,他的部下會勸說他投降,皇叔會主戰,劉表這種高級諸侯應該不降不戰,和公孫瓚一樣自溢而亡


老劉侃三國


如果曹操攻取荊州時劉表還活著,他肯定會抵抗一番,如果不行才會投降。

確實,劉表並非一個雄才大略的領導人。劉表野心不大,在官渡之戰時他既不幫助曹操也不幫助袁紹,心安理得偏安一隅,錯失了爭奪天下的良機。劉表用人也不大氣,劉備投奔到荊州以後。劉表雖然要利用劉備來對付曹操,但是又不敢放手任用劉備,反而加以猜忌。

劉備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使屯新野,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

應該說劉表和曹操、劉備等梟雄比起來差距是很大。但是要是認為劉表一無是處,面對曹操會不戰而降那就錯了。

劉表當年被任命為荊州刺史時,江南宗賊勢盛,袁術佔據南陽,蘇代割據長沙,貝羽盤踞華容,荊州動盪不安。然而劉表單騎入荊州,拉攏了蒯良、蒯越、蔡瑁等人,隨後以赴宴為名誘使宗賊五十五人前來,盡數斬殺。

此後劉表又招降了張虎、陳生,擊敗了袁術、張濟,從而基本收服了荊州,“帶甲十餘萬”,成為了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勢力,可見劉表做事也並非毫無魄力。

確實,在張繡歸降曹操以後,南陽郡已經被曹操控制。荊州北面的防禦力量遭到很大削弱。不過劉表手下有兵馬十萬,漢水之險,並非沒有一戰之力。劉表大可以先和曹操打一下再決定是否投降

這一點也可以從劉表臨死前把劉備從新野調到樊城可以看出。樊城和襄陽只有一水之隔,互相依託。劉表把劉備這個曹操的死敵放在樊城,明顯是想據城死守,而不是投降。

只不過曹操運氣比較好,劉表此時正好患病去世,劉琮不戰而降,讓他輕鬆奪取了荊州。


不沉的經遠


若曹操攻取荊州時,劉表尚在。劉表勢必不會講自己得來不易的荊州拱手相讓的。主要出於以下幾點原因考慮。

一、荊州得來不易

當年朝廷封劉表為荊州刺史時,正直江南各地賊寇、民兵各自稱霸,江南地面不太平。當時劉表為了能走馬上任,隻身一人輕裝簡行,才堪堪到了荊州。

劉表雖是朝廷指派,又是漢室宗親,但畢竟身單力薄。在世家門閥為主的東漢。他當時的處境一定十分困難。因此他不得不逶迤求全,結交攀附荊州世家蒯氏 蔡氏。史料裡並沒有對這一過程有詳細的記載。但據我個人分析,劉表一定對這兩家做了重要的許諾。不然,以世家當道的東漢來說,想要推翻一個太守不容易,但想要不配合他,卻綽綽有餘。

而在《三國志·劉表傳》中,卻明確記載,蒯氏 蔡氏十分支持劉表,蒯良、蒯越、蔡瑁不但給劉表出謀劃策,蔡家更是將自己的二女兒嫁給了劉表。而劉表穩定荊州後,重用蒯良、蒯越,蔡瑁更成為劉表手下的重將,也佐證了劉表當初對這兩家是有過重要許諾的。

可以說,荊州是劉表犧牲了部分個人利益換來的,再加上一路上的坎坷,可謂得來不易。經營多年的心血拱手相讓,換成任何一位諸侯,都不會同意的。想當初陶謙三讓徐州,那也是等自己死後,才正式讓劉備走馬上任。

二、荊州實力豪橫,有一戰之力

《三國志·劉表傳》記載:表遂攻並懌,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

從這裡可以看出,劉表當時的軍事實力,約有十萬甲士之眾。而據史料估計,曹操在赤壁之戰的時候,投入的兵力約有20萬,也就是說,曹操當時南下,也就是差不多10萬的兵力。所以從兵力上來看,劉表是不懼曹操的,至少是與南下時的曹操匹敵的。

況且,劉表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宗親劉備。劉備在曹操與袁紹官渡對決的時候,捅了曹操背後一刀,因此與曹操結下了死仇。曹操揮軍南下,如果劉表倒了,劉備自然就成了刀俎下的魚肉。

所以劉備一定會堅定不移的站在劉表一方。劉備雖然無兵,但他手下可都是人中龍鳳,關羽、張飛號稱萬人敵,趙子龍更是英勇無雙,而新得軍師諸葛亮,號稱有鬼神莫測之才。有這些人協助劉表,曹操在荊州這塊地面上,是得不到任何好果子吃的。

三、劉表曾經得罪過曹操,投降曹操不和情理

曹操與袁紹對決時,袁紹曾拉攏過劉表。劉表雖然並沒有派兵偷襲曹操身後,但當時他明確表示支持袁紹。後來,劉表在曹操與袁紹之間糾結,不知道應該投靠哪一方,還專門派了韓嵩前往曹操處探聽虛實,但由於韓嵩一個勁的說曹操的好話,劉表差點定了韓嵩“賣主求榮”的罪。

有這兩件事佐證,由此可見,在劉表心底裡,他是不怎麼喜歡曹操的。

四、最關鍵的一點,劉表並非庸才

在《三國演義》裡,劉表好似碌碌無為,最後被曹操吞併了。但其實我們仔細想一下劉表入荊州後的一系列舉動,就能發現,劉表真的不弱於劉備、孫權等人。

首先,劉表隻身入荊州,沒有帶任何自己的勢力,就能憑紅口白牙說動當地世族甘心受他拆遷,並幫助他建立地方武裝,剿滅荊州賊寇。

其次,劉表坐上荊州牧的位置後,身邊卻樹立著當時野心最大的諸侯—袁術(袁術可在後來可是真真實實稱帝的)。可結果呢,劉表上表袁術為南陽太守,主動向袁術示好,穩固了自己在荊州的勢力。

其三,王粲所著《英雄記》記載:“劉表在任期間,開館立學,廣求名仕。”這可是三國時期明主的標準之一啊。


結語:綜合上述四點考量,劉表如果活著,是無論如何都要與曹操抗衡一番的。劉表雖然胸無大志,但也不會將自己奮鬥多少年的基業,拱手讓與他人。


始終先生


如果劉表活著肯定會抵抗,劉表當年單騎入荊州,能做上州牧那麼多年,沒點本事是真不行。不說別的荊州水軍可不比東吳水軍差,蔡瑁張允本事也不低,否則赤壁之戰前周瑜不會想方設法去除掉,陸軍方面可能差很多,,但是有劉備諸葛亮在肯定不會袖手旁觀,江夏還有大將文聘 長沙還有個老將黃忠,這樣的配置即使不能完勝也不會戰吧敗


在漂泊中相互取暖


回答這個問題要從內外兩方面來闡述,一是劉表的自身情況;二是外部的環境因素。

一是從劉表的自身情況來看,他並非一個凡凡之輩。年輕時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參加過太學生運動,後來單騎入荊州,收服當地的宗族勢力,打擊盜竊盜賊豪強,招降納叛,恩威並用,逐步控制了除南陽郡外的荊州七郡。

在控制荊州的時期,能籠絡其中的大部分士人,開學立官,博求儒士,史書講愛民養士,從容自保。

在戰爭和政治鬥爭中,劉表也表現了其很強的能力,連戰交州,先是與張繡聯合合擊曹操,後來又收留劉備為其據守荊州北部門戶新野,但不重用劉備,反映了他有很強的政治頭腦和多疑保守的性格。

從性格層面分析,劉表肯定是識時務者的俊傑。所以當遇到比自己強大的兵力來攻擊時,不會選擇玉碎,大概率會歸順曹操。


二是從當時的外部形勢來看,曹操戰勝袁紹,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席捲北方,可謂勢不可當。荊州作為當時的中心地帶,自然是戰爭的前沿陣地和橋頭堡,戰爭是避免不了的,曹操又以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著強大的政治工具,作為一名學者型的官員,劉表定然能夠看清大勢,順應時勢和民心,歸順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