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林西縣:高擎黨旗譜寫脫貧攻堅奮進曲

 春日的林西大地,群山含黛,翠松染青。在脫貧攻堅戰役中,赤峰市林西縣高擎鮮紅黨旗,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帶領全縣24萬人民投身脫貧攻堅大潮。以強烈的使命擔當,一路攻堅克難,啃下塊塊“硬骨頭”,打破層層脫貧“壁壘”,率先闖出一條邊疆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2018年8月,林西縣正式退出國貧縣行列,成為內蒙古首個實現脫貧摘帽的國貧縣,並獲得“2018年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殊榮。


【頭條】林西縣:高擎黨旗譜寫脫貧攻堅奮進曲


  林西縣現有人口24萬,其中農業人口18萬。早些年十年九旱,農業生產極其薄弱。“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簸箕,下一鍋”生動地表達了農民心中的無奈。在林西人的記憶裡,“貧窮”如揮之不去的夢魘,始終纏繞在百姓的心頭。


  1986年,林西縣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到2014年,全縣仍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484戶、20068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0.9%。大批青壯年農民外流,老齡化凸顯、空心村逐年增加,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在發展脫貧產業、健全工作機制、激發內生動力等方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林西縣實現脫貧摘帽“任重而道遠”。


  “路雖遠,行則必至。”林西縣以國家之任為任,以百姓之心為心,做出了擲地有聲的莊嚴承諾: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頭條】林西縣:高擎黨旗譜寫脫貧攻堅奮進曲


  扛責任 謀全局 下好脫貧整盤棋


  在脫貧攻堅的決勝時期,林西縣以黨建引領為主線,把黨建與各項工作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為攻克貧困堡壘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林西縣堅持圍繞脫貧攻堅統籌謀劃縣域經濟發展思路、產業佈局、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制定《林西縣脫貧攻堅實施方案》和20個配套方案,形成“1+20”精準扶貧政策支撐體系。


  建立“四級聯動”包聯工作機制,做到每個村有一支工作隊、1名第一書記,每戶貧困戶有1名黨員幹部幫扶,實現了黨員幹部幫扶貧困戶全覆蓋。


  創建“黨建+易地搬遷”“黨建+健康扶貧”“黨建+電商”等一系列幫扶模式,構建起三級書記抓扶貧、全縣黨組織和黨員促脫貧的工作格局。


  “組織先行引領、政府投資建廠、企業租賃經營、貧困戶多渠道受益”的“金雞扶貧”模式在林西得到了生動的演繹。2017年,德青源公司落戶林西,為了儘早發揮產業基金效能,縣委政府出資建設並組織施工,在全國創造出了德青源金雞扶貧項目“當年立項、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的“林西速度”。讓2985名貧困人口實現穩定增收、101個貧困村年均增加集體收益3.2萬元。


  在黨建引領脫貧攻堅的實踐中,林西縣堅持以重點產業項目為載體,依託佰惠生、正邦、德青源、天拜山等龍頭企業帶動,積極整合涉農資金,重點發展了“甜菜、生豬、金雞、中草藥、野果”5種富民產業,將貧困人口緊緊嵌在產業鏈上,從中獲得生產性、財產性、勞務性和資產性4方面收入,形成了“1+4+5”產業扶貧的“林西模式”,實現貧困人口產業措施全覆蓋、保增收。


  打基礎 強核心 攻堅克難泰山移


  “幹了30多年的村支部書記,最大的幸運就是遇上了脫貧攻堅,踏上了擔當作為的舞臺”。林西縣十二吐鄉西山根村黨總支書記劉佔林只要提起脫貧攻堅就神采飛揚、激情滿滿,談到當面向習總書記彙報交流,更是難掩內心激動。


  林西縣十二吐鄉西山根村兩級黨組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創新開展工作,建成以設施農業、肉牛養殖等為主要產業類型的達康田園綜合體,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1.5萬元。村民口袋鼓了、頭腦活了、見識廣了,外出多年的人回來了,懷揣夢想的外鄉人趕來了。感受到變化的還有全縣104名村黨組織書記和7000餘名農民黨員,以及10餘萬名農民群眾。


  好馬好人上一線,精兵強將抓脫貧。林西縣注重在脫貧攻堅一線選拔幹部,向脫貧攻堅一線選派優秀幹部,60名群眾認可、工作突出的優秀年輕幹部選進鄉鎮班子。49名能人黨員成功當選村黨組織書記,面向社會選聘11名黨員優秀人才進村任職,村書記、主任“一肩挑”比率達到74.8%。堅持實施“三培兩帶”工程,把1362名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820名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122名致富能手、合作社負責人、復轉軍人、大學生村官培養成村幹部,造就一批致富帶頭人和帶領貧困人口脫貧的先進典型。


  在強化基礎保障上,林西縣同樣毫不含糊。投資1.5億元新改擴建400平米以上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114處,梳理服務事項116項。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104個村全部有穩定的集體經濟收入。全面推行“四議兩公開”、村財民理鄉代管、財務監督和“三務”公開等制度,在貧困戶識別、幫扶、退出各環節充分發揚民主、全程公開透明。


【頭條】林西縣:高擎黨旗譜寫脫貧攻堅奮進曲


  嚴管理 重激勵 駐村工作顯朝氣


  “第一書記既要強班子、找路子、脫帽子,還要結對子、解樑子、樹牌子,時不時還會遇到撓頭事,沒有‘兩下子’就得“撂挑子。”林西縣新林鎮新合村第一書記何麗東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何麗東帶領村“兩委”從大年初二開始,就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同時開始謀劃著新一年的發展。


  脫貧攻堅伊始,林西縣根據貧困村實際,通過“自下而上提需求、自上而下派幹部、組織考核定人選”,從後備幹部和優秀青年幹部中選派459人,組建100個駐村工作隊,任命100名第一書記,全縣107個單位2314名幹部幫扶聯繫貧困人口全覆蓋。同時,安排459名本村能人黨員或基層優秀黨員,專門聯繫2286戶幫扶責任人為非黨幹部的貧困戶,確保黨員幫扶無死角。


  在駐村工作隊日常管理與考評上,推行“日考勤、月考績、季通報、年考核”制度。強化監督問責,對駐村不住村、措施不落實、出工不出力、不作為、慢作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問題單位、個人、包聯領導,在通報問責上較真碰硬動真格,先後召回駐村幹部12人,問責7人,取消後備幹部資格3人,約談22人,向上級主管部門通報條管單位3次。


  注重在脫貧攻堅中發現、培養、鍛鍊幹部,近年來,提拔的94名幹部中,脫貧攻堅一線的有52名,佔提拔幹部總數的55.3%。擇優篩選23名在脫貧攻堅一線事蹟突出的幹部進行表彰宣傳,形成學習先進、崇尚先進、爭當先進的濃厚氛圍。


【頭條】林西縣:高擎黨旗譜寫脫貧攻堅奮進曲


  拔窮根 摘窮帽 志智雙扶相統一


  十二吐鄉幸福院乾淨整潔,草木蔥蘢,鳥語花香。來自全鄉各村的50戶貧困戶和諧地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在這裡的居民沒有“閒人”,對於院內保潔、花草修整、樹木灌溉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們都積極投入其中,甚至附近的蔬菜大棚裡都有他們打工的身影。“我們要讓貧困戶站起來‘掙錢’,而不是躺下來‘拿錢’,扶貧更要扶志”十二吐鄉黨委書記謝豔麗說。


  為使困難群眾擺脫“等、靠、要”思想,激發內生動力,林西縣相繼推出了一項項創新舉措:推廣扶貧理事會群眾自治管理方式,公開公正遴12類公益崗,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強化基層治理;以“小養殖、小田園、小果園、小作坊、小買賣”為核心內容的“五小產業”讓貧困戶守著家門就能增收致富;通過幹部職工和企業捐助方式,設立“孝扶共助”基金,60週歲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子女自願參與、簽訂承諾書並主動認繳贍養金後,給予相應獎勵基金,既避免政府成為養老責任主體,又促進形成敬老孝親的良好社會風尚;統籌幫扶單位幫扶和社會各界愛心捐贈物資,設立“愛心超市”,搭建起獎勵激勵新平臺,讓貧困戶“比著幹”“爭著幹”;作為全區首批“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旗縣,積極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讓新理論新思想走進千家萬戶,激發貧困群眾主動參與脫貧的積極性。


【頭條】林西縣:高擎黨旗譜寫脫貧攻堅奮進曲


  抓黨建 勇創新 黨建相融聚合力


  一山之隔,兩種風景。一面鬱鬱蔥蔥、果香四溢,一面山禿嶺荒、蕭瑟荒涼。新城子鎮七合堂村的野果遠近聞名,人均年收入1.5萬元和內蒙“九佛山”野果品牌成為該村一張亮麗的名片。與它一山相隔的海棠湖村,有著相同的地理條件、資源稟賦,然而這裡的村民卻依然以地為生,望山興嘆。


  脫貧路上不落一人,何況一村?如何讓海棠湖村的鄉親們像七合堂村一樣,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豐厚回饋,新城子鎮在黨組織設置模式創新中找到了突破口,立足野果產業,聯合七合堂、海棠湖、小城子、大金溝和十二吐鄉的枕頭溝村,融合村幫扶單位、天拜山野果加工企業和相關涉農部門等22個黨組織成立了九佛山野果富民聯合黨委,從野果種植、政策和技術支持、倉儲物流、產品營銷等方面建立互需清單,定期召開聯席會議、觀摩交流,研究解決黨建工作和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目前,聯合黨委五個村成員黨組織經濟林面積近4萬畝,輻射帶動9800餘人從中受益。


  像這樣非建制性聯合黨委,林西縣共有44個,覆蓋全縣400餘個基層黨組織1萬餘名黨員。林西縣根據實際需要,積極進行黨組織設置模式創新,按照“組織相加、工作相融、黨建引領、發展共贏”的原則,將黨建工作作為一貫到底、強勁有力的“動力主軸”,以“黨建鏈”引領帶動“產業鏈”“工作鏈”和“服務鏈”。


  “千年脫貧夢,今朝終得圓”。脫貧摘帽後,林西縣絲毫沒有鬆勁,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指示精神,強化“四個意識”,建立長效機制,發展壯大產業、強化考核問責。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總結推廣“1+4+5”產業扶貧、“1351”健康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基金+低保雙兜底、孝扶共助等經驗做法。集中力量和資源向剩餘貧困人口發力,切實提升脫貧成效,確保小康路上一個不掉隊、一個不能少。

(張立文 屈樹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