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霸主"查理五世,為何突然選擇退位,歷史上的急流勇退

導語:

查理五世皇帝在1556年徹底退位,並在偏僻的修道院度過他的晚年,這個不同尋常的決定震驚了世人。顯而易見,這個決定並不符合子孫後代的利益。老教皇保祿四世認為查理失去了理智,並且宣稱他和他母親一樣瘋了。新教教徒只將他的退位看作是他已經氣餒絕望的行為。他們將此歸因於查理五世在德意志遭受到的意料之外的敗北,因為在此之前,這位幾乎無所不能的君主曾經誇下海口,要在德意志重新實現天主教的統一,並將王權統治擴張至德意志。但那些曾是其手下敗將的路德教徒和已經對他俯首稱臣的諸侯們團結一致,將他的宏偉藍圖突然推翻。很多天主教徒從腓力二世迫切繼承大統,儘早取代他的野心中尋找他的父親查理五世提早走下皇位的原因。

查理五世雕塑

關於查理五世決定退位的各種猜測

對查理五世作此決定的動機的各種猜測還擴展到了對他退位之後情緒感受的揣測。有些人斷言他有過短暫的懊悔:他們聲稱查理會很快厭倦這種孤獨寂寞而重新坐回王位,另一些人正相反,他們認為查理五世會在尤斯特修道院過上如修士一般清苦節制的生活:在他們看來,查理遠非一個暗藏勃勃野心並會反悔的人。從他身上,他們看到了一個虔誠的宗教教規奉行者,他嚴守宗教禮儀,甚至會蹈矩循規地像修士們一樣,同他們一起在教堂中唱詩。

桑多瓦爾和羅伯遜(Robertson),前者文筆浮誇,後者追求真實,兩位歷史學家儘管風格迥異,卻在這位統治歐洲30年的偉大政治家退位後在尤斯特修道院的這段歷史上達成了一致:在他們的著作中,查理五世在尤斯特,並非以一個從世界事務中抽身,退居幕後的君主的姿態生活,而是過著真正隱居者的窮苦日子;查理五世對修道院以外的一切事務都無動於衷,對其曾經統治過的王國事務毫不知情。且基於對聖哲羅姆教派編年史作家的信任,人們相信查理五世是在奇怪的葬禮之後去世的,並認為他在世時給自己舉行葬禮是出於他虔誠的修行和迷信怪癖的發洩。

查理五世時期的人物形象

查理五世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才退位的。他對自己這個出於本心並且謹慎緩慢完成的行動從未有過一絲後悔。他非常睿智且經驗豐富,儘管身處修道院,他仍然對西班牙王朝的所有事務瞭如指掌,並且對其中最重要、最棘手的問題,他的兒子都會來諮詢查理的建議。他的兒子對他一直敬重且孝順。在修道院中,他按照自己習慣,享有曾為君主的尊榮,與修士分開居住。

儘管他對宗教極為虔誠,這位狂熱的基督徒仍舊是一位最堅定的政治家。他希望他的兒子在意大利被教皇保祿四世襲擊之後,不能像他當年寬恕教皇克萊芒七世(Clément Ⅶ)那樣,再遷就這個野心勃勃的保祿四世。可是懦弱的腓力二世卻於1557年9月,在他捷報頻傳時結束了這場毫無好處和尊嚴的戰爭,驕傲的查理五世覺得這場與羅馬教廷的和平締結得過於草率和倉促。最終讓他備受折磨的舊疾毫無徵兆地復發;他的生命就像之前所發生的一樣,如此簡單地結束了,但是他的高貴令人敬仰和他的偉大與生俱來。

查理五世時期的藝術畫像

查理五世突然退位的徵兆

查理五世很早就有過交出權力並遁隱的想法。他第一次萌生這個念頭是1535年遠征突尼斯之後,這次遠征順風順水,戰績輝煌。他在歸隱尤斯特之前幾天,在哈蘭迪利亞城堡一次秘密的會談中曾經向葡萄牙大使洛倫佐·皮雷斯·德·塔沃拉證實了這種說法。同時當他來到尤斯特修道院居住時,也曾對這裡的修士們提及此事。由此看來,這個計劃一直縈繞在他憂傷的情緒周圍長達近20年,直到他最終付諸實行。當他的妻子伊麗莎白皇后(L'impératrice Isabelle)在世時,他已經喜歡獨處。

查理五世對這位王后深懷柔情蜜意,當她於1539年早逝時,查理陷入了痛苦的深淵,而退位的願望也更深入內心。當伊麗莎白王后的遺骸被從托萊多皇宮(Palais de Tolède)移駕安葬到格拉納達的皇家禮拜堂(lachapelle royale de Grenade)時,這個教堂裡還安葬著他的外祖父阿拉貢的費爾南多二世(Ferdinandd'Aragon)、他的祖母卡斯蒂利亞的伊麗莎白(Isabelle de Castille)、他的父親"美男子"腓力一世(Philippe le Beau),它也將成為他所有家族成員的墓地,他自己卻閉關在拉西斯拉(la Sysla)的聖哲羅姆派修道院中。

查理五世畫像

唐·弗朗西斯科·波吉亞(don Francisco Borja)當時為倫巴第侯爵(marquis de Lombay),不久後又成為甘迪亞世襲公爵(duc héréditaire deGandia),並最終成為耶穌會(société de Jésus)的第三任會長。他曾是皇后——葡萄牙的伊麗莎白的侍衛,並被查理五世指派護送她的遺體到墓地。將他高貴美麗的女主人的棺材放入墓穴後,倫巴第侯爵讓聖哲羅姆教派作為墓地的看守。她的面部輪廓因為死亡而扭曲,他甚至認不出棺木中的皇后。人類的美麗和權勢如此迅速地被破壞,並且最終屈身於這樣狹小的陋室之中讓他對這些感到厭惡,正是此時他決意要投身宗教生活。在他護送皇后屍骨回來後,他將自己的打算告訴了查理五世,查理五世也將他將來退位的秘密告訴了他,這個秘密於1542年告知阿拉貢議會。

當他初次對至高權力感到厭煩時,他還不到40歲且正值權力鼎盛時期。

查理五世終結了戰爭,稱霸地中海

他終結了西法之間為爭奪意大利統治權從世紀初就已開始的戰爭,並且大獲全勝。阿方索一世連續3場戰爭之後,他戰勝了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er),同時還打敗了教皇克萊芒七世,攻佔了所有的意大利獨立邦國。國王和教皇都成了他的階下囚,一個長期紛爭的國家也被他馴服,聽從他的安排。他在那不勒斯王國(le royaume de Naples)和米蘭公國(leduché de Milan)建立了不可撼動的統治,他授予美第奇家族(les Médicis)佛羅倫薩統治權,並重新恢復了費拉拉公爵在摩德納(Modène)及雷焦(Reggio)的統治權,他還給予曼託瓦公爵(lesmarquis de Mantoue)兼併統治蒙菲拉託(Mont-ferrat)的合法地位,這些安排加強了他與以上家族的關係。他還獲得了熱那亞共和國,海軍上將安德烈亞·多里亞(André Doria)在他的支持下領導了這次戰役,後者在1528年聯合西班牙艦隊、那不勒斯艦隊、西西里艦隊光榮完成了解放熱那亞的任務,使他的祖國實現了光復。這也使得查理五世稱霸地中海。

查理五世和他的子民

結語:

查理五世使得威尼斯共和國真正中立,教皇也懾於其威勢之下聽命於他,為了保證威勢能夠在其後代中延續,他力圖促成了其私生女奧地利的瑪格麗特(Marguerite d'Autriche)與教皇保祿三世(Paul Ⅲ)的孫子奧塔維奧·法爾內塞(OctaveFarnèse)的聯姻,奧塔維奧·法爾內塞起初為卡斯特羅公爵(duc de Castro),接著又被封為帕爾馬公爵(duc de Parme)和皮亞琴察公爵(duc dePlaisance)。如此一來,查理五世就佔領了意大利南部和北部面積最大的兩個邦國,同時或通過許以利益,或加以威懾來統治其他意大利邦國。

查理五世的軍隊

查理五世在意大利半島建立的領土和政治秩序在以後延續了幾個世紀,然而這種統治讓本就孱弱的查理五世身體日漸消瘦,很多情況下查理五世的突然退位一方面來自於對地區的絕對統治和政權的穩固性,另一方面也正事因為管理一個碩大的國家所需要耗費的精力已經不是他所能負荷的了,這幾個主要因素是造成他突然選擇退位的客觀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