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去世前為何送給朱元璋一筐魚,以致讓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大腳姑娘碎碎念


首先劉伯溫送朱元璋一筐魚的記載,我查不出任何的出處,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或許是我孤陋寡聞了吧。



再是我看到很多答主都提到《明史》有這樣一段記載:“上知誠意伯薨(hong),涕袍而悲,撫籍而嘆,獨不知魚為何意,喟左右宮人:劉基善弄巧謀,影弓昭危,死亦為之,其性如此”。這段記載請恕我眼拙,因為我查遍明史關於劉伯溫的記載,我都沒有發現有這段記載。恕我直言,恐怕這段話是某些會自創歷史的“小說家”自創的吧。



《明史.劉基傳》載:“抵家,疾篤,以《天文書》授子璉曰:“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又謂次子璟曰:“夫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連絡。我欲為遺表,惟庸在,無益也。惟庸敗後,上必思我,有所問,以是密奏之。””。

以上是明史關於劉伯溫臨死前的唯一記載。

文章提到的劉伯溫唯一讓自己兒子交給朱元璋的東西,是一本叫《天文書》的書,而不是什麼一筐魚。



1375年2月,深感自己已時日無多的劉伯溫在床榻前向兩個兒子交代起了後事。他先是將一本名為《天文書》的書交給長子劉璉,然後對他說道“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交給皇上,一點都不能耽誤。之後凡我劉姓子嗣,不要再學者命理之術了”。



之後他又對次子劉璟說道““為政者,當要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需要做的就是重教化,而輕刑罰,在位者若是能以身作則,以德教化百姓,則勢必要比施重刑效果來的好。再者若是刑法能做到簡而易懂,一視同仁的話,那麼百姓就能很好的去尊守,這樣一來一個法律通暢,民皆守法的社會,必能護佑佑我朝永命萬年”,我本來是想把這些話寫在摺子裡然後給皇上看的,可是胡惟庸現在還在,說了也沒用。你要記住等胡惟庸死後,皇上一定會因思念我,而詔你入朝,到時候切記一定要把這話說與皇上聽”。



劉伯溫真的看透了朱元璋的本性,他猜準了朱元璋日後必定會想他,他也猜準了日後劉璟一定會被朱元璋召見,於是乎他把那些想說給朱元璋聽的,都說於劉璟。而事後也的確如此,在劉伯溫、胡惟庸相繼死後,朱元璋果然是“念基,每歲召璟同章溢子允載、葉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機,入見便殿,燕語如家人”。



當然劉伯溫臨終時想要朱元璋採納的那個“以德化民,以德服民,以法治國”的諫言。他希望日後的明朝能夠以法治國,劉伯溫認為法治是一個王朝能夠賴以生存的根本,法律的制定要相對寬鬆,但是在執行時一定要嚴格執法,只有這樣百姓才能信服,朝廷才能有公信力,朝廷的仁德才能被百姓真正所接受,也只有這樣大明朝才能做到真正的長治久安。

不過最後朱元璋似乎只做到了“以德化民,以德服民”,而“以法治國”理念卻並未被朱元璋採納,在往後的治國中,朱元璋往往是“隨性而為”,想殺就殺,絲毫不顧律法的存在。



但說實在的,朱元璋對律法的置若罔聞,往往只是對貪官汙吏而言,對於百姓大多能做到公平對待,官員若犯法,他就允許百姓直接將其捉拿扭送至上級官吏,交由他們處置,如果他們也不處置,可直接上京告御狀,朱元璋親自幫他們處置。這等對待百姓的,恐怕歷朝歷代也只有朱元璋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