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去世前为何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以致让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大脚姑娘碎碎念


首先刘伯温送朱元璋一筐鱼的记载,我查不出任何的出处,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了吧。



再是我看到很多答主都提到《明史》有这样一段记载:“上知诚意伯薨(hong),涕袍而悲,抚籍而叹,独不知鱼为何意,喟左右宫人:刘基善弄巧谋,影弓昭危,死亦为之,其性如此”。这段记载请恕我眼拙,因为我查遍明史关于刘伯温的记载,我都没有发现有这段记载。恕我直言,恐怕这段话是某些会自创历史的“小说家”自创的吧。



《明史.刘基传》载:“抵家,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又谓次子璟曰:“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

以上是明史关于刘伯温临死前的唯一记载。

文章提到的刘伯温唯一让自己儿子交给朱元璋的东西,是一本叫《天文书》的书,而不是什么一筐鱼。



1375年2月,深感自己已时日无多的刘伯温在床榻前向两个儿子交代起了后事。他先是将一本名为《天文书》的书交给长子刘琏,然后对他说道“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交给皇上,一点都不能耽误。之后凡我刘姓子嗣,不要再学者命理之术了”。



之后他又对次子刘璟说道““为政者,当要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需要做的就是重教化,而轻刑罚,在位者若是能以身作则,以德教化百姓,则势必要比施重刑效果来的好。再者若是刑法能做到简而易懂,一视同仁的话,那么百姓就能很好的去尊守,这样一来一个法律通畅,民皆守法的社会,必能护佑佑我朝永命万年”,我本来是想把这些话写在折子里然后给皇上看的,可是胡惟庸现在还在,说了也没用。你要记住等胡惟庸死后,皇上一定会因思念我,而诏你入朝,到时候切记一定要把这话说与皇上听”。



刘伯温真的看透了朱元璋的本性,他猜准了朱元璋日后必定会想他,他也猜准了日后刘璟一定会被朱元璋召见,于是乎他把那些想说给朱元璋听的,都说于刘璟。而事后也的确如此,在刘伯温、胡惟庸相继死后,朱元璋果然是“念基,每岁召璟同章溢子允载、叶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机,入见便殿,燕语如家人”。



当然刘伯温临终时想要朱元璋采纳的那个“以德化民,以德服民,以法治国”的谏言。他希望日后的明朝能够以法治国,刘伯温认为法治是一个王朝能够赖以生存的根本,法律的制定要相对宽松,但是在执行时一定要严格执法,只有这样百姓才能信服,朝廷才能有公信力,朝廷的仁德才能被百姓真正所接受,也只有这样大明朝才能做到真正的长治久安。

不过最后朱元璋似乎只做到了“以德化民,以德服民”,而“以法治国”理念却并未被朱元璋采纳,在往后的治国中,朱元璋往往是“随性而为”,想杀就杀,丝毫不顾律法的存在。



但说实在的,朱元璋对律法的置若罔闻,往往只是对贪官污吏而言,对于百姓大多能做到公平对待,官员若犯法,他就允许百姓直接将其捉拿扭送至上级官吏,交由他们处置,如果他们也不处置,可直接上京告御状,朱元璋亲自帮他们处置。这等对待百姓的,恐怕历朝历代也只有朱元璋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