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臺灣最落後的鄉:僅有幾十位居民,流行講莆田方言

沒去過烏坵 ,很難體會烏坵為什麼被臺灣人稱為“離島中的離島”。金門縣、烏坵鄉兩地經常被聯想在一起,然而兩地距離有72海里,且金、烏兩地並無交通船。在金門、馬祖紛紛開放觀光以後,烏坵現為臺灣最後一座“仍有非軍方人民居住的要塞堡壘”,島嶼的治理現況仍是以軍領政。

烏坵鄉目前由金門管轄,其實這裡歷史上一直屬於福建省莆田縣,與湄洲島相隔僅18海里,面積僅1.1平方公里,島上流行莆仙話。1949年以後,該島實際由臺灣當局控制,1954年設烏坵鄉,改由金門縣代管至今。

常住居民只有幾十人,島上空屋比人多

金門縣長楊鎮浯透露,作為金門縣6鄉鎮之一的烏坵鄉,常住鄉民只有幾十人,現住人口主要為臺海軍陸戰隊官兵。

揭秘臺灣最落後的鄉:僅有幾十位居民,流行講莆田方言

烏坵遠眺

鄉公所是當地最高的行政機關,除鄉長、秘書之外,只有三名職員,服務全島將近幾十位居民,因為島上年輕人都到外地工作,孩子也跟著爸媽到了城鄉,公所人員打趣地說,“如果不算駐軍,島上空屋比人多”。

居民吳金財說,烏坵多年來可說沒有建設,島上只有三輛摩托車、兩輛休旅車,島上交通“就是11路公車,只能靠兩條腿”。

烏坵燈塔是島上的地標,於1874年啟用,在清末五口通商後扮演國際貿易重要港口的指引,1954年因戰略需求,烏坵燈塔吹起熄燈號,但燈塔的油漆及保養工作持續進行。幾年前,烏坵燈塔重新復燈。

島上物資缺乏,吃喝都要靠臺灣運補

烏坵距金門72海里,但兩地之間並無交通船,島上物資缺乏,吃的東西全靠臺灣運補,每十五天才有一艘往返臺中港的軍艦,報紙通常是一次拿半個月的份,島上僅有一家雜貨店,飲料、餅乾、泡麵的價格,都比臺灣本島還貴八到十元新臺幣,登門消費的多是駐軍。

淡水水源也相當缺乏,飲水靠每15天一次的運補船,因此家家戶戶都有儲存雨水備用的習慣。

烏坵因為屬於“要塞堡壘法”管轄,除駐軍及島嶼居民外,臺灣其他地方老百姓無法登島,除非事先申請才可能成行。

幾年前,曾有臺灣記者跟隨金門縣府人員,乘坐海巡艇登上烏坵。報道稱,“入目所見,盡是斑駁老屋,路面柔腸寸斷,走在路上寸步難行,很難想象臺灣還有這麼落後的地方。”

據瞭解,臺海軍已完成烏坵碼頭整建先期規劃,預算為5億元新臺幣,預計在2021年動工興建。

揭秘臺灣最落後的鄉:僅有幾十位居民,流行講莆田方言

烏坵燈塔

臺軍方表示,如果碼頭興建完成,除了可改善因潮汐、湧浪和天候所衍生的交通問題,並可建立烏坵到金門、烏坵到馬祖、烏坵到澎湖,以及烏坵到臺中等定期海上運輸航線,對區間人員及物資交流都有助益。

島上僅有的烏坵小學,也在十年前關門

烏坵以前還有一所小學,島上的孩子小學畢業就必須離鄉背井到外地念書。

揭秘臺灣最落後的鄉:僅有幾十位居民,流行講莆田方言

島上風光

小學畢業典禮上,有畢業生的家家戶戶,小孩、大人幾乎都紅著眼眶,因為要出遠門唸書,這一別至少要來年暑假才能返家。

行政區屬金門代管的烏坵鄉,學區在金門縣,但烏坵與金門間無交通工具可供往來。

烏坵鄉的“小留學生”,必須先搭20多個鐘頭的船到高雄,等候往金門的船班,再搭20多個鐘頭的船到金門。

烏坵、金門一趟往返不易,出門唸書想再回烏坵團聚,只有暑假了。除夕家家戶戶團圓圍爐,烏坵的“小留學生”因船期無法配合,幾乎都是在宿舍共度。

烏坵學子多數是到金門金城初中,長達三年都住在防空洞改裝的宿舍裡。

時至今日,因島上年輕人外出工作,孩子也跟著爸媽到城鄉,學校招不到學生,就連僅剩下的烏坵小學十年前被迫關門。

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 )綜合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