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在母親自殺而死後,為什麼不再次投奔劉備?

文史磚家


《三國演義》中,劉備前期武有關張趙,但是缺乏熟通兵法的謀將,導致一直處於混亂紛爭、顛沛流離的局面。劉備求賢若渴,拜見司馬徽,成功將徐庶納入自己的帳下,成為劉備第一位謀士。不料曹操使計,抓徐庶老母於許昌。徐庶是一孝子,只好拜別劉備趕往許昌,徐庶母親恨兒子只顧兒女私情不顧大業,自縊而死。然徐庶母親死後,並沒有重新回到劉備哪裡。為何?小廊同學為大家分析一下。



徐庶自認為無用武之地

徐庶自認為無用武之地,不能再劉備身邊施展才華了,為何這樣說呢?

大家知道徐庶是劉備第一位軍師,指揮作戰了一場戰役,成功反擊了曹仁大軍的進攻,這不僅得益於他自己的才華,也得益於劉備重用他,把軍事權力交由他一人。所以說任用是施展的基礎。

在徐庶得知老母親被曹操搶奪而去,徐庶向劉備告別,但告別中不僅僅說一些來日方長之類的話,他向劉備推薦了一個大師級別的人物,就是諸葛亮。以前劉備只是聽說過臥龍鳳雛,而不知誰是臥龍鳳雛。這下子徐庶直接將諸葛亮的家庭住址告訴了劉備。無疑是幫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最有用的一步。


這也為自己挖了一個坑。

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因為徐庶與諸葛亮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諸葛亮通曉天文地理,佈陣兵法,而徐庶只是懂,還沒有達到通曉的地步。徐庶讓劉備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肯定會任用諸葛亮為軍師,也必定會撼動自己的地位,那時候只能是諸葛亮一枝獨秀,不會是徐庶的舞臺。所以徐庶只會淪為一個小軍師,沒有用武之地。

徐庶無心於政治

在徐庶拜別劉備時,徐庶說了這麼一句話:

某才微智淺,深荷使君重用。今不幸半途而別,實為老母故也。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

從中我們能看到,即使是曹操相逼,徐庶也不會為曹操謀劃一個計謀。這是徐庶對劉備的承諾,也是他自己內心的真實寫照。徐庶被迫入曹操軍營,已經做好了不再為謀士的打算。


後經歷了喪母之痛。而喪母的緣由就是自己政治的抉擇。可以說徐庶已經痛恨出謀劃策了,老母親的死可能是他永遠的傷疤。他或許已經對政治不感興趣了,只願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

演義中,徐庶又在龐統使連環計那一節出現一次,徐庶明明看透了連環計,但並沒有向曹操彙報。也能很好的證明徐庶已經無心於政治。

徐庶重情誼

徐庶是一個非常重情義的人!

從兩方面可以看出:第一是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不再為曹操謀劃(徐庶當過劉備的軍師,對劉備的軍事機密瞭如指掌,這樣可以保全劉備;第二是徐庶走之前,並沒有一走了之,考慮到劉備將來的帝王大業,徐庶又為劉備推薦了一位軍師。

來到許昌後,徐庶母親絲毫未傷,還好吃好喝的被招待,徐庶是一百個感恩。

以後的日子裡曹操也沒有虧待徐庶,徐庶心底雖然有意效勞劉備,但對曹操起碼也是有點感恩之心。對比兩方面,誰都虧待不得,所以徐庶選擇了中立,不幫助任何一個人。

總結

徐庶母親死後,徐庶不願再回到劉備身邊,主要是自身因素而起,其一不再有心政治,其二對曹操有感恩之情,其三認為自己回到劉備身邊也沒有什麼用。

三國故事,有因有果令人回味。


文史長廊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是當初他臨走時對劉皇叔的承諾。

徐庶:我這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這也不會,那也不會,我要是跟著你,你養我啊?

阿瞞:我養你啊。


都說好了養他一輩子。你覺得曹操會放他走嗎?按照曹操的秉性。對於徐庶這樣的經天緯地之才,曹操是絕對不會放過的。如果實在留不住。寧願殺了他,也不會放過他。

比如曾經救曹操於水火的陳宮,如果不是他把曹操從董卓那裡救出來。曹操早就死了。然而陳宮看不慣曹操的無情無義。最後離開了他。本想在走之前給他一刀子,奈何心軟,沒有下手,不然世上又少了一位梟雄。

但是後來陳宮被曹操俘虜。勸其歸降。怎奈,他也是個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的主,一碗酒之後,曹操親自送他上路了。

我猜想徐庶的結局無非有三種。第1種就是逃不掉,曹操真的要養他一輩子。

第2種結局就是與陳宮的結局一樣的。為了防備他投靠敵手被曹操殺害了。

第3種結局就是徐庶在母親死後悲痛欲絕,無心參與天下紛爭,曹操養了他一輩子。

徐庶是劉備遇到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謀士。所以說劉備比曹操更希望徐庶留在自己身邊,因為他是真心捨不得。所以徐庶在臨走之前把自己的好朋友諸葛亮推薦給了劉備,這也算是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吧。

喜歡的話點個關注唄,謝謝啦,如果你有不同的觀點,歡迎留言評論。


有趣豬


不管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徐庶都是因為娘被曹操一方設計騙到了曹營,並以名義假冒書信,從而迫使徐庶離開劉備來到曹營。結果和娘相見後才知道中計。


二者的區別在於徐庶被騙到曹營之後的事實。

作為小說,演義中為了增加衝突,徐庶母親見到徐庶的那一刻就心灰意冷,感慨徐庶“棄明投暗”,之後就自殺了。徐庶悲痛之下,不光恨自己愚蠢,同時也暗暗發誓,終生不為曹操謀一計。

而真實的歷史中,徐庶肯定不是如此的對待曹魏。因為如果他真的做個啞巴一言不發,不至於在曹魏一步步往上升。可能都不一定善終。

延康元年(220年),徐庶以徐福之名列入曹丕的勸進表

黃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國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從以上官職可見徐庶不光是發言了,為曹魏設計謀。而且可以說是積極的,因為作為三足鼎立中實力最強的一方,想在曹魏集團混出來,不積極點,不爭取機會如何能出來。

所以針對“徐庶他娘死後,徐庶為什麼不回去投劉備”的問題就比較清楚了。

首先從演義中說。

徐庶之母被曹操間接逼死,徐庶就算記恨曹操也不能再回去了。

第一:曹操雖然手段不光彩,但畢竟徐庶是投過去了,在那個非常講究忠義節氣的年代,改換門庭是非常忌諱的,徐庶不得已投靠曹操,曹操是第二個主公,如果再回去劉備那裡,就是三次了。那就和呂布三姓家奴性質一樣了。就是呂布這相比較頭腦比較簡單的武將,當面對要換主公時也多多少少經歷了一番心理鬥爭。只是因為個人素質不高 沒抗住。

而徐庶這樣的高學識之人,又和諸葛亮這些高人是密友。他更不會願意背上這種名聲,武將不想,這些文人就更不用說了。

第二:徐庶已經推薦了諸葛亮,自己再回去,多少顯得多餘。自己也明白比不上諸葛亮。再加上母親的墓也在曹操這邊,所以索性留下來吧,但是心裡決定了不和曹操走太近。

至於真實歷史上的情況。前面說了,歷史上的徐庶在曹魏還算順風順水,肯定是自己盡心盡力出力的結果。所以歷史上的徐庶在曹魏混的那麼好,也就沒心思去想著回去了


集論社


我覺得徐庶在母親自殺後沒有再次投奔劉備,正說明了徐庶這個人的聰明,因為他已經看出了局勢的發展對曹操是最有利的,而劉備實際上已經處於很弱勢的一方,如果再投奔劉備只會給自己挖坑,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轉投主子對徐庶來說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

首先是徐庶投奔曹操應該是另有隱情的,不單單是因為自己的母親被曹操抓了。

因為當時的徐庶母親並不是曹操刻意去抓他,而是在征討劉備時的一個意外收穫,曹操也沒有專門以此要挾徐庶歸順自己,徐庶就自己跟諸葛亮說,因為自己的母親被抓了,所以必須要到曹操那邊去才能解救自己的母親,而且還承諾不會給曹操獻上一個計策。

實際上呢,徐庶不可能沒有給曹操獻上一個計策,因為無論是曹操,還是曹操的兒子曹丕,對徐庶都是很重用的,最後徐庶甚至做到了御史中丞的官職。如果徐庶真的不為曹操獻計獻策,曹操和曹丕可能會重用這麼一個人嗎,肯定是不會的。

所以他肯定是沒有信守承諾的,而且他歸順曹操很可能就是他事先策劃好的事情,只是以他母親被曹操抓了為理由罷了。

其次就是東漢末年的文人都是很講究氣節的,徐庶先投劉表,再投劉備,最後投曹操,如果再回劉備陣營,對徐庶來說,跟呂布就沒有什麼差別了,也肯定會被後世所唾罵,所以他既然已經找到一個這麼好的歸宿了,也沒必要再搭上自己的名譽去投奔劉備。


牧之文化


曹操集團是效益良好的上市大公司,工資和福利都非常高,並且集團架構和人力資源配置非常齊全,上班工作清閒,責任輕,無壓力。集團老總有的是錢,且對員工慷慨大方,只是社會口碑不太好。

劉備集團是尚在發展中,目前只佔領了很小市場份額的小公司,經營效益還未達到盈虧平衡點,公司員工不但工資低,工作壓力大,而且還經常拖欠工資,只是因為老總人好,性格好,和員工打成一片,員工們樂意和他同甘共苦,並且老總的社會口碑很好,有過拾到別人的鉅款後主動聯繫並交還給失主的優秀事蹟。

徐庶本是劉備公司的CEO,每月拿的工資僅相當於曹操集團基層幹部的工資。後來因為母親居住的鄉下養老院接受了曹操的贊助,並且曹老總髮現徐庶是個人才,乃假其母寫信將徐庶誆到曹氏集團總部,將其留下擔任中層幹部。

於是徐庶在曹操那裡享受著比劉備那高几倍的待遇,並且老闆對他非常賞識和尊重。而他走後劉備已經聘任諸葛亮代替他的工作。

你說,如果是你,你還會迴歸劉備集團上班嗎?


上策視覺


答:“徐庶母親自殺而死,為什麼徐庶不再次投奔劉備”呢?

有人說,徐庶母親自殺是虛構的,徐庶走馬薦諸葛也是虛構的,徐庶到曹營一言不發也是虛構的,徐庶識破龐統連環計也是虛構的……

要這麼說,就忒沒意思了。

明擺著,提出“徐庶母親自殺而死,為什麼徐庶不再次投奔劉備”問題的網友,是就《三國演義》論事,那麼,大家就不要轉移話題、偷換概念,又拿正史混雜進來解釋,那樣就很亂了。

可不是?有人說,我查了正史了,徐庶跟隨劉備的時候不算短了,有七年之長,但這長年時間裡,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他對劉備失望了,不可能迴歸劉備陣營了唄。

又有人說,徐庶的母親根本就沒死,徐庶是在曹魏那邊侍奉母親,不能再投奔劉備了唄。

還有人說,徐庶到了曹營,並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而是積極為曹魏集團出謀劃策,仕途亨通,官一直當大,怎麼可能離開曹營?

……

諸如此類的回答,都是文不對題的。

現在,讓我們回到《三國演義》,僅僅侷限在《三國演義》的範圍內討論這個問題。

那麼,該問題的背景是:劉備和曹操都非常欣賞和器重徐庶,但劉備以國士的標準來禮遇徐庶的;曹操卻玩陰的,接受了謀士程昱的建議,使出卑鄙下流、厚顏無恥的小人伎倆,劫持了徐庶的母親,讓人模仿徐母的筆跡寫家書一封,把徐庶誘騙至許昌。徐母見到徐庶,知道自己母子中了曹操計謀,為了讓徐庶可以了無牽掛的輔佐劉備,便上吊而亡。諾,在這樣的情況下,徐庶後來為什麼不找機會再次投奔劉備呢?

按照書中設定:

一、曹操對徐庶監控非常嚴密,這樣的機會不好找。

二、徐庶是個文士,不能效仿關二爺那樣,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

三、劉備已有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相助,徐庶認為自己可有可無,沒有必要再投劉備。徐庶在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就跟劉備說過,自己與諸葛亮相比,那是駑馬比麒麟、寒鴉比鸞鳳。

四、徐庶在曹營終生不獻一計一策,對曹操沒有任何幫助,反而可以充當臥底的角色,為劉備陣營刺探一些有用的情報。

五、徐庶是個大孝子,他將母親葬在了許昌城南,要時時祭祀,不忍心離開。

六、徐庶自己認為,之前離開了劉備,雖是被迫,但終究也是一種背叛行為;如果再背叛曹魏,就會被天下人恥笑為朝三暮四之人。

《三國演義》書中,曹操曾讓徐庶充當說客前往勸降劉備。劉備苦留徐庶不捨放歸。徐庶就認認真真地說了:“某若不還,恐惹人笑。”

由此可見,有這六種原因,徐庶是不會再次投奔劉備的了。


覃仕勇說史


這個問題可以分兩方面來考慮:

一、徐庶想去但去不成

二、徐庶不想去

我們先來說第一個方面。眾所周知,徐庶並不是心甘情願去許昌給曹老闆當軍師的,他是因為母親被曹軍抓走才被迫去的!試問假如是你好不容易才讓競爭對手大傷元氣,得到對方一位得力干將,你會把這種人才放虎歸山嗎?就算你放了他,其他人怎麼看你?天下人只會認為你呀殘忍狡猾卻又有婦人之仁,所以曹老闆乾脆壞事兒做到底,不放了!這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個方面:徐庶不想去。有人就想問“為啥啊?”對於這個結果我有幾點看法。

首先第一點:老生常談,說是劉備已經有了諸葛孔明輔佐,徐元直去了也沒他地方了!這個觀點我是不認同的,人多力量大嘛!誰會嫌棄自己身邊的人才多?求賢若渴的劉備自然更不會,況且當時的劉備處於創業期正是用人的時候,君不見龐統死後,劉備甚至沒有軍師可用,只能用法正這樣的人物?

第二點:礙於名聲。不管怎麼說,徐庶都是從劉備陣營投到了曹操帳下,名義上來說是曹操的屬臣,雖然有著所謂“一言不發”的美名,但是如果他從曹營回來了呢?徐庶的身份在劉備陣營是尷尬的,畢竟他在曹操那兒待過,又不像關公一樣義薄雲天,再說了天下人怎麼看他?他的同僚們怎麼看他?徐庶回到劉備陣營很可能豬八戒照鏡子——兩面不是人。我覺得這才是更有可能的答案。


見龍在田不在天


三國是一個最不缺人才的時代,其他的時期可能加起來都沒有三國時期人才之多,而且人才的流動也是十分大的,可能今天你就是輔佐這個君主,明天就換輔佐別的主上了,這是一件非常常見的事情,不過當時有一人卻有著疑點,當初曹操利用他的母親要挾他,他沒有絲毫的猶豫就果斷從劉備的陣營跳到了曹操陣營之中,而且劉備也是同意他的離開的,這個人就是徐庶。

“徐庶”這個人,寒門出身,能文能武,真正靠本事立足於三國亂世,非常難得。大家瞭解到他的故事主要是,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為母親投奔曹營,“身在曹營心在漢”三個典故故事。

公元201年,劉備投靠荊州劉表,被派往新野抵抗曹操,徐庶經過觀察覺得劉備是一代明主,便欣然往之,徐庶在投靠劉備之後,打贏了曹仁,得到了劉關張的信任,就要一展宏圖。

沒曾想,曹操發現對手劉備陣營中的徐庶是個人才,於是把徐庶的母親騙到曹營,又模仿徐母的字寫信把徐庶騙到曹營。演義中說徐庶進了曹營後,其母自盡,徐庶立誓此生不給曹操出一計一策,不過正史上並無詳細記載。真實的歷史,徐庶的母親被擄至曹營,徐庶是個大孝子,不得已去了曹營,這是真的。曹操重視人才,徐庶在曹營受到優待,所以我覺得徐庶母親應該不會是見到徐庶就死了,但是可以肯定徐母離世比較早。

要說為什麼徐庶投奔曹操,其母去世後,為何不再回到劉備陣營,那肯定有據可循的。

第一:古人非常注重氣節,一臣不事二主,一旦跟定一個主公,終生輔佐,伴其左右。而徐庶被逼無奈,以孝為先,屈身於曹營在古人眼裡已算是貳臣,倘若再回去肯定會令天下士人所鄙視。所以這種思想作祟,也導致徐庶投身曹營之後,也沒有再仕劉備的打算。後來,曹操死後,徐庶出仕,在魏文帝時期,官至中郎將、御史中丞。

第二:徐庶就是想回去,也回不去,曹操這邊已經有了過五關斬六將的教訓,徐庶和關羽比起來,想闖出曹操的轄地,簡直難於登天,別忘了謀臣居於內城,不是想走就能走的。如果選擇逃跑,首先要出城,這一關就很難過,接下來種種關卡,無論如何是走不掉的,三國亂世,盜賊橫生,想走野路逃生也不太可能,再說,曹操反應過來定會派人追捕徐庶。

第三:徐庶有一段時間漂泊在外,一直客居在荊州,屬於客居荊州的名士。曹操,打敗陶謙、呂布、袁紹等大大小小的諸侯後,屠徐州等事件。荊州的名士,對這個外面侵略者,印象不怎麼地,當然包括徐庶在內,對曹操的印象並不好。

徐庶進了曹營之後,徐庶做了哪些職務呢?他做了典農校尉。這個是徹底改變徐庶對曹營態度的重要的一個職務,因為徐庶發現在他年少記憶的深處,那個亂世的北方,那個腥風血雨的地方,現在卻變成了一片樂土,安靜祥和。

農民有地種,至少能夠勉強吃飽。曹軍訓練有素,不需要打家劫舍,因為有豐富足用的糧草供給。這就是曹操強大的法寶之一,屯田制,分為軍屯和民屯,兩不相擾。這個不正是治世標本麼?徐庶於是在這個職位上安下了那顆迷茫憤怒的心,並且做得有聲有色。而他的好朋友石廣元也在郡守的職位上鞠躬盡瘁,到了後來,因為工作做的好,又官升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第四:徐庶在離開劉備之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聯吳抗曹,赤壁之戰、進蜀地等,徐庶如果再回劉備身邊,和之前相比,劉備未必能夠對他依靠如初。所以,徐庶歸順曹操雖然有些被動,這是事實。但從徐庶進入曹營後的表現可以看出,徐庶並不認為跟著曹操幹比跟著劉備幹差。

所以說,徐庶留在曹營並不是他的不忠,反而是他的一種效忠的表現,只不過效忠的對象不是劉備而是曹操。因為曹操對他的好,讓他必須做點什麼來回報,沒有理由讓他離開曹營,而再回到劉備身邊了!

徐庶的出場是精彩的,全書的軍師和謀士中他只比諸葛亮的出場略遜一籌,周瑜,司馬懿等都是一筆帶過,舊小說中,像這種出場的人一般都是後面的主角或次主角,可徐庶卻就出場精彩,後面就淡出去了,讓人深深嘆息,一個本應大放光彩的人物只是像流星一樣一閃而過。











Zh上善若水W



關於徐庶進曹營,演義和正史的記載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徐庶進曹營的原因都是為了一個【孝】字。

《三國志》記載:曹操統一北伐後大舉南征,劉備則往江夏逃走。劉備逃至當陽時被曹軍追上,劉備狼狽逃走,曹軍俘獲大量百姓、物資(其中就包括徐庶的母親)母親被俘,徐庶心如死灰,於是決定告別劉備前往曹營以身贖母


【這事記載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裡】

《三國志》中沒有明確記載徐母自殺的事,當然徐庶也不可能只有母親被曹軍抓住。一旦進了曹營,幾乎就等於被軟禁。不管是官員還是士兵都會被朝廷安排定居於一處,以做牽制。

這就是徐庶進曹營後沒有重新回到劉備身邊的原因--因為徐庶以身贖母的舉動本身就已經不是以天下為先,而是以家為先【這種人是最好牽制的】

我們再看演義就不好解釋了:演義中的徐庶幫劉備擊敗了曹軍。曹軍便“抓”了身在許都的徐母【不同版本的演義的說法也各有不同,我們就不討論了】徐母被抓,徐庶決定以身贖母,並且有一言不發的典故。但是呢?徐母又自殺了,按理說此時無牽無掛的徐庶是有理由回到劉備身邊的,而機會也是有的,因為徐庶後來還以魏使的身份去過劉備那裡,劉備想留徐庶,而徐庶也沒有選擇留下。

這就解釋不通了。

以末將稀薄的一點點知識認為,演義此舉就是趨於正史的影響【因為作為演義,你細節方面可以和正史不同,但大方向一定不能變。就好像狠司馬家咬牙切齒的曹家就是殺不死司馬懿、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就是北伐不成功。這不是天意不可違,而是劇本不可違】

當然,演義中的徐庶主要講究的就是--孝,再一個就是說話算話(說進曹營就進曹營,說不離開就不離開,說一言不發就一言不發)【但是呢?徐庶對曹操說話算話了!那對劉備的承諾呢?所以演義中徐庶的舉動還真不好解釋】


左將軍


歷史上的徐庶,和演義中的徐庶,完全不同呦~

演義中的徐庶

徐庶化名單福,本來想去投靠荊州劉表,但是見到劉表後覺得劉表善惡不分,於是留書一封與之辭別,前往司馬徽那裡傾訴,被司馬徽稱有王佐之才。劉備躍馬檀溪回新野之後,徐庶在司馬徽的指引下,於市井上劉備的回城路上放聲長歌,表達自己想要擇明主而仕的意願。劉備聽到歌聲後前往接見徐庶,並拜徐庶為軍師。

曹操得知劉備於新野駐軍,派遣曹仁率領大軍前來攻打,徐庶用計遣張飛、趙雲大破曹仁前鋒,並將呂曠、呂翔斬殺。後曹仁親自點兵前來,李典又被趙雲殺敗,曹仁於是擺八門金鎖陣,但是徐庶很快識破陣中破綻,派遣趙雲率領五百軍士將前往破陣,殺敗曹仁。

曹操得知劉備用徐庶為軍師之後,在程昱的建議下,先將徐庶的母親擄至許昌,後程昱模仿徐庶母親的筆記給徐庶寫了一封信,徐庶見是母親親筆書信,向劉備告別,臨走之前向劉備推薦南陽諸葛亮,自己隻身前往許昌。徐庶到許昌見了母親之後才得知自己被騙,徐母在斥責徐庶之後自殺,徐庶也發誓終生不為曹操獻一計一策。

赤壁之戰時徐庶識破龐統的連環計,但嫌曹操逼死母親不向曹操說明。在龐統的指引下,徐庶製造謠言說西涼馬騰、韓遂造反,殺奔許昌,曹操無計可施之際,徐庶當即向曹操請命,領三千兵馬,以臧霸為先鋒,星夜離開赤壁。

演義裡的徐庶,因為孝道而辭別劉備,並向劉備許諾絕不為曹操獻一計一策,此事被藝術加工為“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歇後語,被廣為流傳。而徐庶也成為孝子的典範被加以稱讚。

那歷史上的徐庶,是什麼樣子的呢?徐庶真的如演義所言,終生沒有為曹魏獻計嗎?

棄武從文 :東漢靈帝年間,徐庶的一位朋友因與當地一家豪門惡霸結怨而被害得家破人亡,萬般無奈之際,只好請少俠徐庶為其報仇雪恨。徐庶接受朋友的請求後,以白色堊泥塗抹面孔,隻身闖入惡霸家中,一劍刺死了這個仗勢欺人、為害一方的惡徒。徐庶正要離去,不幸被聞訊趕來的大批官差包圍。因寡不敵眾,失手被擒,官府對徐庶進行了嚴酷審訊,徐庶出於江湖道義,始終不肯說出事情真象。又怕因此株連母親,儘管受盡酷刑,也不肯說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官府計窮,派人將徐庶綁在刑車的立柱上,擊鼓遊街,要老百姓來辯認他的身份。老百姓感於徐庶行俠仗義,為地方除去一霸,所以無人出面指認。官府也無可奈何,後經徐庶的朋友上下打點,費盡周折,終於將其營救出獄。

這次事件,在徐庶思想上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他認識到僅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剷除人間不平事,誅盡天下害人蟲。因此,徐庶摒棄刀槍劍戟,潛心讀書求學,並因此結識了石韜。

到了漢獻帝時期,中原戰火不斷,為了避難,徐庶和石韜舉家南遷到荊州,結識了荊州當地的名仕龐士元、諸葛孔明、崔州平、孟公威等人。

力薦英才:荊州劉表曾多次禮聘徐庶出仕,但徐庶觀此人優柔寡斷,不是成大事之人。建安六年,劉備投靠劉表,屯兵於新野。徐庶投靠了劉備。

建安九年,劉備趁曹操出兵河北之時,北上掠地,奈何兵少將寡,且劉表拒絕出兵相助,劉備被夏侯惇連連擊敗。此時,徐庶建議放火燒寨,佯裝退兵,然後派關羽、張飛、趙雲等領兵埋伏以待曹軍追兵。此戰曹軍傷亡慘重,劉備以弱勝強,反敗為勝。

徐庶展現出來的軍事才能,讓劉備十分欣喜。但徐庶稱,自己的才能與好友諸葛亮比,猶如螢蟲之光與皓月之輝,並大力向劉備舉薦諸葛亮。隨後,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

孝母辭劉:建安十三年,曹操領軍南下徵荊州。劉宗不戰而降,劉備率20萬民眾向南撤離。當曹操追到長坂坡時,劉備大敗而逃,徐庶的母親也不幸被曹軍擄獲。曹操派人偽造其母書信召其去許都,徐庶得知此訊,痛不欲生,含淚向劉備辭行。劉備雖然捨不得讓徐庶離開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離,更怕萬一徐母被害,自己會落下離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揮淚而別。

赤壁之戰時,徐庶被派往鎮守長安,以防西涼馬騰,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相當於副丞相)。

徐庶到底有沒有為曹操獻計獻策?

個人認為,徐庶到曹營後,一定有為曹操獻計出力,不然不會有封官的功勞,只不過都即沒有涉及劉備集團,也沒有在軍事方面獻計,算是他完成了自己對劉備的許諾。

諸葛亮率軍北伐,聽聞徐庶與石韜官職都不太高,於是感嘆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這句感慨,既是出於好友的關係,感慨二人沒有受到重用,也是因為曹魏埋沒了二人的才能而感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