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在母亲自杀而死后,为什么不再次投奔刘备?

文史砖家


《三国演义》中,刘备前期武有关张赵,但是缺乏熟通兵法的谋将,导致一直处于混乱纷争、颠沛流离的局面。刘备求贤若渴,拜见司马徽,成功将徐庶纳入自己的帐下,成为刘备第一位谋士。不料曹操使计,抓徐庶老母于许昌。徐庶是一孝子,只好拜别刘备赶往许昌,徐庶母亲恨儿子只顾儿女私情不顾大业,自缢而死。然徐庶母亲死后,并没有重新回到刘备哪里。为何?小廊同学为大家分析一下。



徐庶自认为无用武之地

徐庶自认为无用武之地,不能再刘备身边施展才华了,为何这样说呢?

大家知道徐庶是刘备第一位军师,指挥作战了一场战役,成功反击了曹仁大军的进攻,这不仅得益于他自己的才华,也得益于刘备重用他,把军事权力交由他一人。所以说任用是施展的基础。

在徐庶得知老母亲被曹操抢夺而去,徐庶向刘备告别,但告别中不仅仅说一些来日方长之类的话,他向刘备推荐了一个大师级别的人物,就是诸葛亮。以前刘备只是听说过卧龙凤雏,而不知谁是卧龙凤雏。这下子徐庶直接将诸葛亮的家庭住址告诉了刘备。无疑是帮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最有用的一步。


这也为自己挖了一个坑。

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因为徐庶与诸葛亮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布阵兵法,而徐庶只是懂,还没有达到通晓的地步。徐庶让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肯定会任用诸葛亮为军师,也必定会撼动自己的地位,那时候只能是诸葛亮一枝独秀,不会是徐庶的舞台。所以徐庶只会沦为一个小军师,没有用武之地。

徐庶无心于政治

在徐庶拜别刘备时,徐庶说了这么一句话:

某才微智浅,深荷使君重用。今不幸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

从中我们能看到,即使是曹操相逼,徐庶也不会为曹操谋划一个计谋。这是徐庶对刘备的承诺,也是他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徐庶被迫入曹操军营,已经做好了不再为谋士的打算。


后经历了丧母之痛。而丧母的缘由就是自己政治的抉择。可以说徐庶已经痛恨出谋划策了,老母亲的死可能是他永远的伤疤。他或许已经对政治不感兴趣了,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演义中,徐庶又在庞统使连环计那一节出现一次,徐庶明明看透了连环计,但并没有向曹操汇报。也能很好的证明徐庶已经无心于政治。

徐庶重情谊

徐庶是一个非常重情义的人!

从两方面可以看出:第一是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不再为曹操谋划(徐庶当过刘备的军师,对刘备的军事机密了如指掌,这样可以保全刘备;第二是徐庶走之前,并没有一走了之,考虑到刘备将来的帝王大业,徐庶又为刘备推荐了一位军师。

来到许昌后,徐庶母亲丝毫未伤,还好吃好喝的被招待,徐庶是一百个感恩。

以后的日子里曹操也没有亏待徐庶,徐庶心底虽然有意效劳刘备,但对曹操起码也是有点感恩之心。对比两方面,谁都亏待不得,所以徐庶选择了中立,不帮助任何一个人。

总结

徐庶母亲死后,徐庶不愿再回到刘备身边,主要是自身因素而起,其一不再有心政治,其二对曹操有感恩之情,其三认为自己回到刘备身边也没有什么用。

三国故事,有因有果令人回味。


文史长廊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是当初他临走时对刘皇叔的承诺。

徐庶:我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我要是跟着你,你养我啊?

阿瞒:我养你啊。


都说好了养他一辈子。你觉得曹操会放他走吗?按照曹操的秉性。对于徐庶这样的经天纬地之才,曹操是绝对不会放过的。如果实在留不住。宁愿杀了他,也不会放过他。

比如曾经救曹操于水火的陈宫,如果不是他把曹操从董卓那里救出来。曹操早就死了。然而陈宫看不惯曹操的无情无义。最后离开了他。本想在走之前给他一刀子,奈何心软,没有下手,不然世上又少了一位枭雄。

但是后来陈宫被曹操俘虏。劝其归降。怎奈,他也是个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主,一碗酒之后,曹操亲自送他上路了。

我猜想徐庶的结局无非有三种。第1种就是逃不掉,曹操真的要养他一辈子。

第2种结局就是与陈宫的结局一样的。为了防备他投靠敌手被曹操杀害了。

第3种结局就是徐庶在母亲死后悲痛欲绝,无心参与天下纷争,曹操养了他一辈子。

徐庶是刘备遇到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谋士。所以说刘备比曹操更希望徐庶留在自己身边,因为他是真心舍不得。所以徐庶在临走之前把自己的好朋友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这也算是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吧。

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呗,谢谢啦,如果你有不同的观点,欢迎留言评论。


有趣猪


不管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徐庶都是因为娘被曹操一方设计骗到了曹营,并以名义假冒书信,从而迫使徐庶离开刘备来到曹营。结果和娘相见后才知道中计。


二者的区别在于徐庶被骗到曹营之后的事实。

作为小说,演义中为了增加冲突,徐庶母亲见到徐庶的那一刻就心灰意冷,感慨徐庶“弃明投暗”,之后就自杀了。徐庶悲痛之下,不光恨自己愚蠢,同时也暗暗发誓,终生不为曹操谋一计。

而真实的历史中,徐庶肯定不是如此的对待曹魏。因为如果他真的做个哑巴一言不发,不至于在曹魏一步步往上升。可能都不一定善终。

延康元年(220年),徐庶以徐福之名列入曹丕的劝进表

黄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从以上官职可见徐庶不光是发言了,为曹魏设计谋。而且可以说是积极的,因为作为三足鼎立中实力最强的一方,想在曹魏集团混出来,不积极点,不争取机会如何能出来。

所以针对“徐庶他娘死后,徐庶为什么不回去投刘备”的问题就比较清楚了。

首先从演义中说。

徐庶之母被曹操间接逼死,徐庶就算记恨曹操也不能再回去了。

第一:曹操虽然手段不光彩,但毕竟徐庶是投过去了,在那个非常讲究忠义节气的年代,改换门庭是非常忌讳的,徐庶不得已投靠曹操,曹操是第二个主公,如果再回去刘备那里,就是三次了。那就和吕布三姓家奴性质一样了。就是吕布这相比较头脑比较简单的武将,当面对要换主公时也多多少少经历了一番心理斗争。只是因为个人素质不高 没抗住。

而徐庶这样的高学识之人,又和诸葛亮这些高人是密友。他更不会愿意背上这种名声,武将不想,这些文人就更不用说了。

第二:徐庶已经推荐了诸葛亮,自己再回去,多少显得多余。自己也明白比不上诸葛亮。再加上母亲的墓也在曹操这边,所以索性留下来吧,但是心里决定了不和曹操走太近。

至于真实历史上的情况。前面说了,历史上的徐庶在曹魏还算顺风顺水,肯定是自己尽心尽力出力的结果。所以历史上的徐庶在曹魏混的那么好,也就没心思去想着回去了


集论社


我觉得徐庶在母亲自杀后没有再次投奔刘备,正说明了徐庶这个人的聪明,因为他已经看出了局势的发展对曹操是最有利的,而刘备实际上已经处于很弱势的一方,如果再投奔刘备只会给自己挖坑,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转投主子对徐庶来说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首先是徐庶投奔曹操应该是另有隐情的,不单单是因为自己的母亲被曹操抓了。

因为当时的徐庶母亲并不是曹操刻意去抓他,而是在征讨刘备时的一个意外收获,曹操也没有专门以此要挟徐庶归顺自己,徐庶就自己跟诸葛亮说,因为自己的母亲被抓了,所以必须要到曹操那边去才能解救自己的母亲,而且还承诺不会给曹操献上一个计策。

实际上呢,徐庶不可能没有给曹操献上一个计策,因为无论是曹操,还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对徐庶都是很重用的,最后徐庶甚至做到了御史中丞的官职。如果徐庶真的不为曹操献计献策,曹操和曹丕可能会重用这么一个人吗,肯定是不会的。

所以他肯定是没有信守承诺的,而且他归顺曹操很可能就是他事先策划好的事情,只是以他母亲被曹操抓了为理由罢了。

其次就是东汉末年的文人都是很讲究气节的,徐庶先投刘表,再投刘备,最后投曹操,如果再回刘备阵营,对徐庶来说,跟吕布就没有什么差别了,也肯定会被后世所唾骂,所以他既然已经找到一个这么好的归宿了,也没必要再搭上自己的名誉去投奔刘备。


牧之文化


曹操集团是效益良好的上市大公司,工资和福利都非常高,并且集团架构和人力资源配置非常齐全,上班工作清闲,责任轻,无压力。集团老总有的是钱,且对员工慷慨大方,只是社会口碑不太好。

刘备集团是尚在发展中,目前只占领了很小市场份额的小公司,经营效益还未达到盈亏平衡点,公司员工不但工资低,工作压力大,而且还经常拖欠工资,只是因为老总人好,性格好,和员工打成一片,员工们乐意和他同甘共苦,并且老总的社会口碑很好,有过拾到别人的巨款后主动联系并交还给失主的优秀事迹。

徐庶本是刘备公司的CEO,每月拿的工资仅相当于曹操集团基层干部的工资。后来因为母亲居住的乡下养老院接受了曹操的赞助,并且曹老总发现徐庶是个人才,乃假其母写信将徐庶诓到曹氏集团总部,将其留下担任中层干部。

于是徐庶在曹操那里享受着比刘备那高几倍的待遇,并且老板对他非常赏识和尊重。而他走后刘备已经聘任诸葛亮代替他的工作。

你说,如果是你,你还会回归刘备集团上班吗?


上策视觉


答:“徐庶母亲自杀而死,为什么徐庶不再次投奔刘备”呢?

有人说,徐庶母亲自杀是虚构的,徐庶走马荐诸葛也是虚构的,徐庶到曹营一言不发也是虚构的,徐庶识破庞统连环计也是虚构的……

要这么说,就忒没意思了。

明摆着,提出“徐庶母亲自杀而死,为什么徐庶不再次投奔刘备”问题的网友,是就《三国演义》论事,那么,大家就不要转移话题、偷换概念,又拿正史混杂进来解释,那样就很乱了。

可不是?有人说,我查了正史了,徐庶跟随刘备的时候不算短了,有七年之长,但这长年时间里,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他对刘备失望了,不可能回归刘备阵营了呗。

又有人说,徐庶的母亲根本就没死,徐庶是在曹魏那边侍奉母亲,不能再投奔刘备了呗。

还有人说,徐庶到了曹营,并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而是积极为曹魏集团出谋划策,仕途亨通,官一直当大,怎么可能离开曹营?

……

诸如此类的回答,都是文不对题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三国演义》,仅仅局限在《三国演义》的范围内讨论这个问题。

那么,该问题的背景是:刘备和曹操都非常欣赏和器重徐庶,但刘备以国士的标准来礼遇徐庶的;曹操却玩阴的,接受了谋士程昱的建议,使出卑鄙下流、厚颜无耻的小人伎俩,劫持了徐庶的母亲,让人模仿徐母的笔迹写家书一封,把徐庶诱骗至许昌。徐母见到徐庶,知道自己母子中了曹操计谋,为了让徐庶可以了无牵挂的辅佐刘备,便上吊而亡。诺,在这样的情况下,徐庶后来为什么不找机会再次投奔刘备呢?

按照书中设定:

一、曹操对徐庶监控非常严密,这样的机会不好找。

二、徐庶是个文士,不能效仿关二爷那样,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

三、刘备已有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相助,徐庶认为自己可有可无,没有必要再投刘备。徐庶在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就跟刘备说过,自己与诸葛亮相比,那是驽马比麒麟、寒鸦比鸾凤。

四、徐庶在曹营终生不献一计一策,对曹操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可以充当卧底的角色,为刘备阵营刺探一些有用的情报。

五、徐庶是个大孝子,他将母亲葬在了许昌城南,要时时祭祀,不忍心离开。

六、徐庶自己认为,之前离开了刘备,虽是被迫,但终究也是一种背叛行为;如果再背叛曹魏,就会被天下人耻笑为朝三暮四之人。

《三国演义》书中,曹操曾让徐庶充当说客前往劝降刘备。刘备苦留徐庶不舍放归。徐庶就认认真真地说了:“某若不还,恐惹人笑。”

由此可见,有这六种原因,徐庶是不会再次投奔刘备的了。


覃仕勇说史


这个问题可以分两方面来考虑:

一、徐庶想去但去不成

二、徐庶不想去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方面。众所周知,徐庶并不是心甘情愿去许昌给曹老板当军师的,他是因为母亲被曹军抓走才被迫去的!试问假如是你好不容易才让竞争对手大伤元气,得到对方一位得力干将,你会把这种人才放虎归山吗?就算你放了他,其他人怎么看你?天下人只会认为你呀残忍狡猾却又有妇人之仁,所以曹老板干脆坏事儿做到底,不放了!这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个方面:徐庶不想去。有人就想问“为啥啊?”对于这个结果我有几点看法。

首先第一点:老生常谈,说是刘备已经有了诸葛孔明辅佐,徐元直去了也没他地方了!这个观点我是不认同的,人多力量大嘛!谁会嫌弃自己身边的人才多?求贤若渴的刘备自然更不会,况且当时的刘备处于创业期正是用人的时候,君不见庞统死后,刘备甚至没有军师可用,只能用法正这样的人物?

第二点:碍于名声。不管怎么说,徐庶都是从刘备阵营投到了曹操帐下,名义上来说是曹操的属臣,虽然有着所谓“一言不发”的美名,但是如果他从曹营回来了呢?徐庶的身份在刘备阵营是尴尬的,毕竟他在曹操那儿待过,又不像关公一样义薄云天,再说了天下人怎么看他?他的同僚们怎么看他?徐庶回到刘备阵营很可能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我觉得这才是更有可能的答案。


见龙在田不在天


三国是一个最不缺人才的时代,其他的时期可能加起来都没有三国时期人才之多,而且人才的流动也是十分大的,可能今天你就是辅佐这个君主,明天就换辅佐别的主上了,这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不过当时有一人却有着疑点,当初曹操利用他的母亲要挟他,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就果断从刘备的阵营跳到了曹操阵营之中,而且刘备也是同意他的离开的,这个人就是徐庶。

“徐庶”这个人,寒门出身,能文能武,真正靠本事立足于三国乱世,非常难得。大家了解到他的故事主要是,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为母亲投奔曹营,“身在曹营心在汉”三个典故故事。

公元201年,刘备投靠荆州刘表,被派往新野抵抗曹操,徐庶经过观察觉得刘备是一代明主,便欣然往之,徐庶在投靠刘备之后,打赢了曹仁,得到了刘关张的信任,就要一展宏图。

没曾想,曹操发现对手刘备阵营中的徐庶是个人才,于是把徐庶的母亲骗到曹营,又模仿徐母的字写信把徐庶骗到曹营。演义中说徐庶进了曹营后,其母自尽,徐庶立誓此生不给曹操出一计一策,不过正史上并无详细记载。真实的历史,徐庶的母亲被掳至曹营,徐庶是个大孝子,不得已去了曹营,这是真的。曹操重视人才,徐庶在曹营受到优待,所以我觉得徐庶母亲应该不会是见到徐庶就死了,但是可以肯定徐母离世比较早。

要说为什么徐庶投奔曹操,其母去世后,为何不再回到刘备阵营,那肯定有据可循的。

第一:古人非常注重气节,一臣不事二主,一旦跟定一个主公,终生辅佐,伴其左右。而徐庶被逼无奈,以孝为先,屈身于曹营在古人眼里已算是贰臣,倘若再回去肯定会令天下士人所鄙视。所以这种思想作祟,也导致徐庶投身曹营之后,也没有再仕刘备的打算。后来,曹操死后,徐庶出仕,在魏文帝时期,官至中郎将、御史中丞。

第二:徐庶就是想回去,也回不去,曹操这边已经有了过五关斩六将的教训,徐庶和关羽比起来,想闯出曹操的辖地,简直难于登天,别忘了谋臣居于内城,不是想走就能走的。如果选择逃跑,首先要出城,这一关就很难过,接下来种种关卡,无论如何是走不掉的,三国乱世,盗贼横生,想走野路逃生也不太可能,再说,曹操反应过来定会派人追捕徐庶。

第三:徐庶有一段时间漂泊在外,一直客居在荆州,属于客居荆州的名士。曹操,打败陶谦、吕布、袁绍等大大小小的诸侯后,屠徐州等事件。荆州的名士,对这个外面侵略者,印象不怎么地,当然包括徐庶在内,对曹操的印象并不好。

徐庶进了曹营之后,徐庶做了哪些职务呢?他做了典农校尉。这个是彻底改变徐庶对曹营态度的重要的一个职务,因为徐庶发现在他年少记忆的深处,那个乱世的北方,那个腥风血雨的地方,现在却变成了一片乐土,安静祥和。

农民有地种,至少能够勉强吃饱。曹军训练有素,不需要打家劫舍,因为有丰富足用的粮草供给。这就是曹操强大的法宝之一,屯田制,分为军屯和民屯,两不相扰。这个不正是治世标本么?徐庶于是在这个职位上安下了那颗迷茫愤怒的心,并且做得有声有色。而他的好朋友石广元也在郡守的职位上鞠躬尽瘁,到了后来,因为工作做的好,又官升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第四:徐庶在离开刘备之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联吴抗曹,赤壁之战、进蜀地等,徐庶如果再回刘备身边,和之前相比,刘备未必能够对他依靠如初。所以,徐庶归顺曹操虽然有些被动,这是事实。但从徐庶进入曹营后的表现可以看出,徐庶并不认为跟着曹操干比跟着刘备干差。

所以说,徐庶留在曹营并不是他的不忠,反而是他的一种效忠的表现,只不过效忠的对象不是刘备而是曹操。因为曹操对他的好,让他必须做点什么来回报,没有理由让他离开曹营,而再回到刘备身边了!

徐庶的出场是精彩的,全书的军师和谋士中他只比诸葛亮的出场略逊一筹,周瑜,司马懿等都是一笔带过,旧小说中,像这种出场的人一般都是后面的主角或次主角,可徐庶却就出场精彩,后面就淡出去了,让人深深叹息,一个本应大放光彩的人物只是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











Zh上善若水W



关于徐庶进曹营,演义和正史的记载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徐庶进曹营的原因都是为了一个【孝】字。

《三国志》记载:曹操统一北伐后大举南征,刘备则往江夏逃走。刘备逃至当阳时被曹军追上,刘备狼狈逃走,曹军俘获大量百姓、物资(其中就包括徐庶的母亲)母亲被俘,徐庶心如死灰,于是决定告别刘备前往曹营以身赎母


【这事记载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里】

《三国志》中没有明确记载徐母自杀的事,当然徐庶也不可能只有母亲被曹军抓住。一旦进了曹营,几乎就等于被软禁。不管是官员还是士兵都会被朝廷安排定居于一处,以做牵制。

这就是徐庶进曹营后没有重新回到刘备身边的原因--因为徐庶以身赎母的举动本身就已经不是以天下为先,而是以家为先【这种人是最好牵制的】

我们再看演义就不好解释了:演义中的徐庶帮刘备击败了曹军。曹军便“抓”了身在许都的徐母【不同版本的演义的说法也各有不同,我们就不讨论了】徐母被抓,徐庶决定以身赎母,并且有一言不发的典故。但是呢?徐母又自杀了,按理说此时无牵无挂的徐庶是有理由回到刘备身边的,而机会也是有的,因为徐庶后来还以魏使的身份去过刘备那里,刘备想留徐庶,而徐庶也没有选择留下。

这就解释不通了。

以末将稀薄的一点点知识认为,演义此举就是趋于正史的影响【因为作为演义,你细节方面可以和正史不同,但大方向一定不能变。就好像狠司马家咬牙切齿的曹家就是杀不死司马懿、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就是北伐不成功。这不是天意不可违,而是剧本不可违】

当然,演义中的徐庶主要讲究的就是--孝,再一个就是说话算话(说进曹营就进曹营,说不离开就不离开,说一言不发就一言不发)【但是呢?徐庶对曹操说话算话了!那对刘备的承诺呢?所以演义中徐庶的举动还真不好解释】


左将军


历史上的徐庶,和演义中的徐庶,完全不同呦~

演义中的徐庶

徐庶化名单福,本来想去投靠荆州刘表,但是见到刘表后觉得刘表善恶不分,于是留书一封与之辞别,前往司马徽那里倾诉,被司马徽称有王佐之才。刘备跃马檀溪回新野之后,徐庶在司马徽的指引下,于市井上刘备的回城路上放声长歌,表达自己想要择明主而仕的意愿。刘备听到歌声后前往接见徐庶,并拜徐庶为军师。

曹操得知刘备于新野驻军,派遣曹仁率领大军前来攻打,徐庶用计遣张飞、赵云大破曹仁前锋,并将吕旷、吕翔斩杀。后曹仁亲自点兵前来,李典又被赵云杀败,曹仁于是摆八门金锁阵,但是徐庶很快识破阵中破绽,派遣赵云率领五百军士将前往破阵,杀败曹仁。

曹操得知刘备用徐庶为军师之后,在程昱的建议下,先将徐庶的母亲掳至许昌,后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记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徐庶见是母亲亲笔书信,向刘备告别,临走之前向刘备推荐南阳诸葛亮,自己只身前往许昌。徐庶到许昌见了母亲之后才得知自己被骗,徐母在斥责徐庶之后自杀,徐庶也发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

赤壁之战时徐庶识破庞统的连环计,但嫌曹操逼死母亲不向曹操说明。在庞统的指引下,徐庶制造谣言说西凉马腾、韩遂造反,杀奔许昌,曹操无计可施之际,徐庶当即向曹操请命,领三千兵马,以臧霸为先锋,星夜离开赤壁。

演义里的徐庶,因为孝道而辞别刘备,并向刘备许诺绝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

那历史上的徐庶,是什么样子的呢?徐庶真的如演义所言,终生没有为曹魏献计吗?

弃武从文 :东汉灵帝年间,徐庶的一位朋友因与当地一家豪门恶霸结怨而被害得家破人亡,万般无奈之际,只好请少侠徐庶为其报仇雪恨。徐庶接受朋友的请求后,以白色垩泥涂抹面孔,只身闯入恶霸家中,一剑刺死了这个仗势欺人、为害一方的恶徒。徐庶正要离去,不幸被闻讯赶来的大批官差包围。因寡不敌众,失手被擒,官府对徐庶进行了严酷审讯,徐庶出于江湖道义,始终不肯说出事情真象。又怕因此株连母亲,尽管受尽酷刑,也不肯说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官府计穷,派人将徐庶绑在刑车的立柱上,击鼓游街,要老百姓来辩认他的身份。老百姓感于徐庶行侠仗义,为地方除去一霸,所以无人出面指认。官府也无可奈何,后经徐庶的朋友上下打点,费尽周折,终于将其营救出狱。

这次事件,在徐庶思想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他认识到仅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铲除人间不平事,诛尽天下害人虫。因此,徐庶摒弃刀枪剑戟,潜心读书求学,并因此结识了石韬。

到了汉献帝时期,中原战火不断,为了避难,徐庶和石韬举家南迁到荆州,结识了荆州当地的名仕庞士元、诸葛孔明、崔州平、孟公威等人。

力荐英才:荆州刘表曾多次礼聘徐庶出仕,但徐庶观此人优柔寡断,不是成大事之人。建安六年,刘备投靠刘表,屯兵于新野。徐庶投靠了刘备。

建安九年,刘备趁曹操出兵河北之时,北上掠地,奈何兵少将寡,且刘表拒绝出兵相助,刘备被夏侯惇连连击败。此时,徐庶建议放火烧寨,佯装退兵,然后派关羽、张飞、赵云等领兵埋伏以待曹军追兵。此战曹军伤亡惨重,刘备以弱胜强,反败为胜。

徐庶展现出来的军事才能,让刘备十分欣喜。但徐庶称,自己的才能与好友诸葛亮比,犹如萤虫之光与皓月之辉,并大力向刘备举荐诸葛亮。随后,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

孝母辞刘:建安十三年,曹操领军南下征荆州。刘宗不战而降,刘备率20万民众向南撤离。当曹操追到长坂坡时,刘备大败而逃,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刘备虽然舍不得让徐庶离开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

赤壁之战时,徐庶被派往镇守长安,以防西凉马腾,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相当于副丞相)。

徐庶到底有没有为曹操献计献策?

个人认为,徐庶到曹营后,一定有为曹操献计出力,不然不会有封官的功劳,只不过都即没有涉及刘备集团,也没有在军事方面献计,算是他完成了自己对刘备的许诺。

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官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这句感慨,既是出于好友的关系,感慨二人没有受到重用,也是因为曹魏埋没了二人的才能而感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