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手机干掉了电脑、干掉了数码相机,那么手机以后还会干掉什么?

80后农村人小丁


不想说手机干掉了什么,总结一下,这样大家就能从全面的方向看待手机的发展。

智能手机替换了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

传媒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是广播的天下。

90年代初是广播和电视、报纸并驾齐驱。上世纪90年代,电视迅速超过广播和报纸,变成一家独大,无论是影响力还是收入都超过了其他传媒业态。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各地方卫视的百花齐放和兴起,电视行业进入鼎盛时期。但后来因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方式,移动互联网,例如:智能手机、pad等移动手持终端成为了主流的媒体业态。


购物方式和支付方式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百姓智能凭粮票、油票、肉票、布票等通过供销社才能购买常用生活物资。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国营商店、集体商店逐渐增多。那个年代的商店,营业员在柜台里介绍,顾客站在外面看,货架靠里摆放,顾客对商品的认识完全取决于营业员推荐。

1996年后,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各种行业态陆续出现。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超市企业的进入,给消费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货架式的开架零售形式,开始替代中国历史悠久的柜台式零售。

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越来越多地接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购作为新兴的购物方式之一,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用户规模的不断增加和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购物网站向移动平台平移,手机购物逐渐替代了电脑购物。如今,购物场所仍然在不断的刷新,无人值守的新兴业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身边。不用带现金甚至不用带手机,刷脸就能支付,甚至也可以没有店员没有收银员。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消费者和商家真正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

娱乐方式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末,录音机开始在我国兴起。马路上常见留着长发、穿着喇叭裤、拎着录音机的“新青年”。他们是当时的时尚先锋,也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追星族”。随着人们对娱乐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光靠收音机难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在1979年的时候,唱片机就进入人们的视野了

进入上世纪80年初,录音机和电视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迅速流行起来。1983年央视首开的春节联欢晚会几乎成为全国上下一顿无比丰盛的美味佳肴。于此同时,录像也开始出现了,当时人们主要是在电影院看录像。

上世界90年代中期,舞厅和录像厅的悄悄兴起,舞厅和录像厅成为了人们集会和娱乐的主要场所。

多层次、多内涵的文化生活已牵动着百姓的心。泡吧、看大片、上网冲浪、去健身房、去休闲会所、听音乐会、到量贩式KTV等等。

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可以在网上学习知识,还可以休闲娱乐。通过互联网,他们大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信心和本领。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还没有反应过来,智能手机已经全面普及。智能手机功能十分强大,集文字、画面、音频、视频、通讯等诸多功能于一体。一机在受,既可以阅读电子书、浏览新闻,又可以听音乐、评书、相声、戏曲,还可以看电视、连续剧。而且,无论你是走在路上还是在公园,随时随地都可以拿着手机听和看。微信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

通讯方式的变化

60、70年代人们通讯主要看书信、电报和两条腿。谁家要办个大事儿、喜事儿,都是骑上自行车挨家挨户通知。如果是外地,就得写信或者发电报。

80年代,个人家庭安装固定电话还是新鲜事。因此投币公用电话,磁卡公用电话、IC卡公用电话相继出现,成为了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1981年,国家对普通家庭电话安装实施开放,电话从此进入寻常百姓家。由于安装及通话费用昂贵,只有城市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才可以见到。一般百姓要打电话,还是要到指定的公用电话窗口。

1983年,上海开通中国第一家寻呼台,BB机进入我国。人们开始了即时通讯。

从20世纪90年代的大哥大、BB机、翻盖手机,到后来的小灵通,再到如今的智能手机,仅从手机的变迁,你便可以领略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

进入21世纪,互联网逐步发展起来,人们通过实现网络通讯成为可能。QQ、微信等也逐步成为了人们互相交流、分享心情的主要平台,让人们实现了随时随地“音画同步”,不仅年轻人,很多老人也都学会了使用微信跟亲朋好友沟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