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法国战列舰上的381毫米主炮性能如何?

春暖花开003


381毫米实际上是英制15英寸换算而来,这是二战时仍采用英制单位的国家使用的口径。法国早就改为公制,所以是380毫米舰炮。

法国1935年式45倍口径380毫米舰炮(380 mm/45 Modèle 1935)是1935年设计的,主要是为了安装在法国即将建造的新式战列舰上,保证法国海军与德国意大利的战列舰相比不落下风,以保持在地中海以及大西洋上的海上优势。

这种舰炮与法国“敦刻尔克”级快速战列舰的330毫米主炮相比,口径和威力更大。

舰炮的照片如下:

数据对比

1935年式45倍口径380毫米舰炮从口径上看,确实与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的380毫米舰炮、维内托级战列舰的381毫米口径主炮相当。比英国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14英寸(355毫米)主炮大一些。

当然,美、日故意海军条约时代明面上采用14英寸主炮,暗里在研究16英寸(406毫米)及以上口径的舰炮。后来迅速给军舰安装了大口径主炮,这是西欧各国意料之外的。不过法国人确实达到了自己的设计目的。

这种舰炮计划装在黎塞留级战列舰上,阿尔萨斯级战列舰的图纸方案之一也考虑采用380毫米舰炮。但是阿尔萨斯级压根没有动工,所以只能结合实际建造的黎塞留级战列舰来看。

既然是装在战列舰上,那么这种380毫米舰炮的威力和炮塔布局也是汲汲相关的。

法国人采用了独树一帜的炮塔布局,军舰上只有两个主炮塔,全部安装在前甲板上,每个主炮塔安装4门380毫米舰炮。如此的布局使得法国战列舰在遇敌的时候,可以迅速调动所有主炮对敌人发动猛烈的射击,如下图:

而其它各国,

德国的俾斯麦级战列舰主要武器为4座双联装380毫米舰炮,前甲板2个炮塔,后甲板2个炮塔。

意大利的维内托级安装了3座三联装381毫米口径主炮,前甲板2个炮塔,后甲板1个炮塔。

英国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总共3座主炮塔,前甲板1座四联装,1座双联装,后甲板1座四联装炮塔。

黎塞留的8门炮,与她们的火力差距并不大,而且其它型号的战列舰需要改变舰体方向,以便调动舰首和舰尾的主炮塔开火,黎塞留是不需要的。

舰炮威力方面,美国海军对美国军舰以及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战列舰进行了测试、计算和评估,以美国A型军舰钢和B型军舰钢为基准,发现黎塞留级的法国380舰炮的威力丝毫不逊色于主要列强的战列舰主炮,如下图:

在舰炮射速方面,有历史研究者结合供弹机制、火控和军舰布局进行了对比,以射击周期为单位进行对比,如下:

战列舰型号 射击周期

法国黎塞留 25-40秒

美国衣阿华 30秒

美国南达科他州 30秒

德国俾斯麦 20秒

英国乔治五世 30秒

意大利维内托 30秒

与必须在固定角度装弹的其它国家战列舰主炮相比,法国的380舰炮可以在任何角度进行装弹,但是炮弹药包过重,且分布在不同的弹药舱,导致射击周期不稳定,是25-40秒。

实战表现

法国战列舰的悲剧在于二战爆发后还没有建造完成,两艘黎塞留级战列舰被迫在未完工状态迎敌。

1940年,法国兵败如山倒,6月15日,未完工的黎塞留号带着弹药和零部件,匆匆撤往法属殖民地塞内加尔的达喀尔。

7月8日,英军以鱼雷机发动第一轮攻击。9月23日,英军两艘一战时代水平的战列舰巴勒姆号和决心号与黎塞留号交火,黎塞留号击伤了决心号,自己也受到损伤,英军舰队被海防炮逼退。

1942年底,美军在北非登陆,自由法国出面与黎塞留号和解,将黎塞留号调到太平洋地区作战。

黎塞留号在美国完成了建造,并进行了改进,但是美军害怕黎塞留号在交战中出意外,只安排她炮击日军海岛防御工事,再也没有参加过舰炮对决。

黎塞留号在美国接受检阅的照片

再说说让·巴尔号,让·巴尔号在1940年6月法国本土沦陷的时候,只安装了一座炮塔,也就是只有4门380舰炮。也匆匆疏散,躲在法属殖民地卡萨布兰卡。

1942年11月8日的英美盟军登陆战时,让·巴尔只能算作一艘只有4门380主炮的海上浮动炮台,但在维希法国的严令下仍参加了战斗。美国南达科他级战列舰马萨诸塞号用16英寸主炮与让·巴尔号交火,同时盟军航母的舰载机也发动了攻击。没有机动能力,且只有一半主炮的让·巴尔号被被命中5发16英寸炮弹和3枚炸弹,舰体严重损坏。

让·巴尔号的狼狈之相:

二战后,法国将她修复,但也没有再参加过舰炮对决。

所以,从纸面数据来看,法国1935年式45倍口径380毫米舰炮大致性能可以和同时期的英国、德国以及意大利大口径舰炮匹敌。

但是在实战中,搭载这种武器的法国战列舰没有完工,也没有在完善的舰队编组中作战,在极其不理想的情况下与对手交战,实战的结果并不算好。

阅读更多军事内容,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


近卫步兵师


然而二战法国战列舰没有381mm舰炮呀。在采用公制单位的德国、法国,所有15英寸(381mm)的实际口径都是380mm。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唯一装有380mm舰炮的法国战列舰

1934年10月28号,意大利维内托级战列舰首舰在热亚那的安塞尔多造船厂(Cantieri Ansaldo)开工建造。她的满载排水量将达到45236吨,装3座三联装381mm主炮。

↑而在此前,意大利海军中最大最先进的主力舰,还是一战遗留下来的安德烈·多利亚级战列舰。因此对于意大利在地中海上的好邻居法兰西来说,装备有两座四联装330mm主炮的敦刻尔克级,对付装备老旧的意大利海军已经足够了。

图为敦刻尔克号战列舰,约摄于1937年。留意其独特的舰体布局,两座四联装炮塔均布置在舰桥前方,后方是没有主炮的。


↑意大利维内托级战列舰的横空出世,加上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建造也在蠢蠢欲动,给当时的法国海军军备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于是在1935年,法国人基于敦刻尔克级的整体设计,也开工了装380mm炮的黎塞留级战列舰,以与德、意的新锐战列舰相抗衡。

图为黎塞留号,摄于1940年初的法属达喀尔。值得留意的是,其主炮虽然都布置在舰桥前方,但射界并不太差。由图中可见,其主炮射界能够覆盖整个前半球和近40°的后半球。

↑而由于法国在1940年战败,法国的战列舰发展也完全陷于停滞。1943年1月16日,尚未完全完工的黎塞留号几经辗转到达了纽约,在1944年交还给法国新政府。而当时仅完成不到70%的二号舰让·巴尔号,在1940年5月6日被强制下水并被拖到卡萨布兰卡,到战后的1948年才完工服役。

图为黎塞留号战列舰驶过纽约布鲁克林大桥,摄于1943年9月。



↑至于黎塞留级的三号舰克莱蒙梭号,在法国投降后便停工,最终被盟军摧毁在了船台上。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舰名被之后的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沿用。

就这样,黎塞留级成为了法国第一级,也是唯一一级装380mm主炮的战列舰。

黎塞留380mm炮的性能

黎塞留级战列舰的380mm主炮有1936型和1943型两款穿甲弹。其中重855kg的1943型穿甲弹是黎塞留号到达美国后,由美国为其特殊定制的。而且在采用美国提供的发射药后,该炮的初速也有所下降。故此在下文我们一律采用法国原装的1936型穿甲弹的数据。



↑黎塞留级的380mm主炮使用288kg的SD21型发射药,能把890kg重的1936型穿甲弹打出830m/s的初速。理论炮口动能数值为306,560,500(3亿)焦耳。

在22000m的距离上,黎塞留级的380mm穿甲弹能击穿393mm的垂直装甲板,或是105mm厚的甲板装甲。



↑相比之下,意大利维内托级的381mm炮能用222kg的NFC或F.C.4发射药把884.8kg的穿甲弹打出850m/s的初速。理论上的炮口动能数值为319,634,000(3.20亿)焦耳。

在24000m的距离上,维内托级的381mm炮能击穿348mm的舷侧装甲或是105mm的甲板装甲。

↑上图是维内托号战列舰,摄于1940年。留意其舰桥上高耸着的造型独特的两层测距仪,它也被西方冠以“结婚蛋糕”的外号。


↑也就是说,法国人的380mm炮比意大利人的381mm炮的炮口动能低6.25%,在穿深数据上也略低一点。但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381mm炮的发射药爆燃速率较快,对身管的烧蚀损耗非常强,当然也获得了更高的弹丸初速和更好的弹道性能。因此意大利15寸炮的身管寿命只有110-130发,而法国15寸炮有200发寿命。


上图为维内托三号舰罗马号,摄于1943年。

多写一点:颇具特色又充满争议的四联装炮塔

关于敦刻尔克级和黎塞留级独特的四联装炮塔布局,已经有太多太多的讨论。不过在这里,小编认为有两点还是值得强调一下的:


↑许多人都知道,黎塞留和敦刻尔克的四联装炮塔实际上是由两组双联装火炮组成的。的确,敦刻尔克级上的四联装主炮是两两共鞍的,即两组主炮只能两两一起进行俯仰动作,不能像上图一样做出单独俯仰的动作。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黎塞留级四联装主炮塔里的每门主炮,实际上都是可以独立进行俯仰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黎塞留级四联装炮塔中两组主炮间的装甲防护。四联装主炮的设计固然可以提升单座炮塔一次齐射的火力投射量,甚至能减小炮弹因不同炮塔间装订诸元误差导致的炮弹落点散布,但也带来了一个很显著的风险——一旦四联装主炮被敌方炮火命中,那么很有可能整个炮塔里的四门主炮都会丧失作战能力,该舰会一次丧失一半主炮的火力输出。






↑许多爱好者都知道,黎塞留级两组主炮间是有一层舱壁隔绝的,以降低被敌方一次火力命中损失四门主炮的风险。但根据小编多方查阅的资料(包括一份颇为难读的法语资料),无论是黎塞留级还是敦刻尔克级,其四联装炮塔中隔绝两组主炮的舱壁厚度都仅有45mm。

小编个人认为,这个数据是比较合理和可信的:黎塞留级四联装炮塔中每组主炮中两门主炮的轴线仅有195cm间距,两组主炮间(同样是轴线距离)也只有295cm的间距。



↑这也就意味着,在将炮尾宽度计算在内后,两组主炮的实际间距可能也就只有不到两米。在空间并不宽裕的战列舰主炮塔里,两组间隔如此之近的主炮之间还必须留出装填、扬弹作业的空间和俯仰机构的空间,那么留给装甲隔板的厚度当然也是所剩无几的。

显然,这45mm厚的舱壁板只有抵御炮弹破片或是一般炸膛事故的能力。当被敌方大口径火炮或是重磅航弹命中,或是遭遇炮塔下主弹药库被引燃等重大损伤的时候,这45mm厚的装甲板并不能起到多有效的防护作用。



↑而且,在炮塔被敌方火力命中导致炮塔座圈卡死、旋转机构损坏等故障导致整座四联装炮塔无法转动瞄准的情况下,两组主炮间有再结实可靠的防护隔壁也是无济于事的,战舰照样要损失一半的主炮火力输出。



↑从战列舰布局设计的角度来说,法系战列舰之所以会采用如此特别的布局方式,主要还是由于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关于战列舰吨位的限制。

想要在有限的吨位里获得尽可能强的火力、装甲、机动,用这种2x4的布局是可以有效压缩舰体防护面积,以达到较良好的减重效果的。但从本质上说,法系战列舰采取这种极为紧凑的布局,实际上更多是迫于无奈的妥协产物,而非是一种高效率的舰体布局模式。

法兰西海军之绝唱

虽然黎塞留的380mm主炮比维内托的381mm炮性能要稍差一点,其四联装炮塔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争议。但不可否认,黎塞留级曾经是法兰西的骄傲,也完成了她制衡同时期德、意海军的使命。只可惜,由于法国早早沦陷,黎塞留级也成为了丧家之犬,不可能在二战中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战果。



↑1942年11月8日,美军马萨诸塞号战列舰、游骑兵号和萨沃尼号航空母舰,对在卡萨布兰卡流亡的黎塞留级二号舰让·巴尔号发动了袭击。让·巴尔号受损严重,但由于是在港内遭受袭击,该舰在1943年底便已基本完全修复。


↑在1945年2月22日(此时该舰已经归属于自由法国政府),法国政府决定重启该舰的建造工作。1949年1月8日,该舰完工服役。在1955年该舰转为预备役,并于1957年8月1日正式初籍退役,在1970年2月10日被拆毁。

↑黎塞留级是法国的最后一级战列舰,让·巴尔号更是人类史上最后一艘完工的战列舰。从某种意义上说,黎塞留级不仅是法兰西战列舰的绝唱,更是人类战列舰建造史的终章。

图为让·巴尔号的一个主锚,保存在圣那赛尔(Saint Nazaire)。


Sabot穿甲哥


首先,纠正一下,由于法国是使用公制的国家,因此,其火炮口径为380,而并非英美系列的381,这是法国舰载火炮和英美一个标志性的区别。

二战中,装备380主炮的法国军舰只有黎塞留级战列舰,该舰一共装备8门380主炮,8门火炮以四联装方式装备在2座炮塔内,而且全部8门主炮全部集中在军舰舰首,这一设计在二战中只有英法两国采用过。法国380型主炮装备1936年式被帽穿甲弹,该穿甲弹长度高达1900毫米,甚至超过了美国海军406毫米超重型穿甲弹。同时法制380毫米被帽穿甲弹弹重884千克,在同级口径火炮中,仅比意大利维内托级所使用的381炮弹轻了1千克。

由于法国炮弹长度极大,因此具备优越的气动外型,这让法国380炮弹能够获得更高的射程和更稳定的弹道,在射击精度方面法国380舰炮要优于同期英国和意大利的同口径舰炮,并且具备和英美等国406毫米重炮对抗的能力。

而且法国人还别出心裁的在380炮的穿甲弹上凿可四个空腔,内装毒气,一旦炮弹命中敌舰,即使没有击沉敌方,其炮弹爆炸后会散发出毒气,从而杀伤敌方水手。由于法国人非常注重最大射程,而不注重水平侵彻能力,因此380型舰炮的射击仰角被设计在-5゜~+35゜之间,在35゜仰角时,380炮的最大射程可达41.7千米,是二战中射程最远的战列舰舰炮之一。

总体上说,法国的380型舰炮通过性能细节的优化,已经具备了和英美等国406毫米舰炮抗衡的能力,在主要性能上优于意大利海军的舰炮,在二战的时代,是一款相当优秀的火炮。


史海杂谈


为了回答这问题,队长我把战列舰的祖坟都给刨了!因为我之前并没有关心法国的战列舰,更没有关注过法国战列舰的舰炮了,事实上,除了衣阿华以及俾斯麦之外,战列舰我都很少关注,那就做点功课吧。

一、寻找法军381mm舰炮战列舰的功课

上面是战列舰列表以及法国战列舰目录树,看了看,法国战列舰没有381mm口径的,但是有380mm口径舰炮的战列舰,而且不止一艘舰装了这种炮。

上面是随便给了一型战列舰的武备,可以看到有3座4联装的380mm舰炮。380毫米/45倍口径舰炮是法国海军当时最大的一种重型舰炮。也是法国军队使用过的最大口径的舰炮。法国380mm舰炮在当时有一个奇怪的设计,所有的炮安装在两个大的炮塔内,每个炮塔都有四门炮。 这种设计选择是为了减少两个大炮塔的总装甲吨位,法国并没有选择含三个或四个炮塔的典型设计。 为了减少一次直接命中可能对四炮塔造成的破坏,在左右炮对之间建造了一个装甲隔板。 这四门炮并不像其他现代舰艇那样单独使用,而是成对使用,因此,如果被击中并损坏,炮塔上的15“英寸大炮中会有一半失灵。法国海军认为,他们的战列舰在接近敌舰时将让所有舰炮开火,尤其是380mm舰炮,这实际上会提升战列舰战胜敌人的概率,能够充分利用其所有强大的武器。

这种舰炮长17.822米,炮塔重2476吨,单炮重94.13吨,俯仰速度6度/秒,回转速度5度/秒,回转角300度,射速1.8发/分,炮弹出口速度830米/秒,最大射程41.7公里,最大射程仰角35度。该炮服役时间从1935年一直到1969年,除了在二战中发声之外,还参与了苏伊士危机。

二、案例说明法军战列舰舰炮威力

二战期间,法国的表现大家都是知道的,法国海军也没好到哪里去,在法国准备投降的当口儿,为了争夺法国海军的那点家底儿,盟军和法国投降派打了一场为期三天的达喀尔之战。盟军部队由皇家方舟号航母和2艘战列舰——Resolution号和Barham号战列舰、5艘巡洋舰、10艘驱逐舰组成,投降派法军部队由装备380mm舰炮的里奇留号战列舰、2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3艘潜艇和沿海炮台组成。

战争打响后,盟军舰队首先轰炸了海防,投降派部队还击。里奇留号被Barham号战列舰的两枚381mm炮弹击中,致使她的380mm大炮中的一门无法使用。 这是法国380mm舰炮愤怒地开火的第一天,当然是针对英国军舰的。结果令人失望的是,7号和8号炮塔分别在发射第一发炮弹时失败。 其原因是推进剂使用不当,致使380毫米炮弹粘在炮筒内,造成爆炸气体“反吹”到炮塔内,从而损坏了后膛机构。 随后,投降派军队决定减少推进剂的用量,但这大大降低了380mm炮的射程和精度……在两天内,里奇留号总共只发射了24枚炮弹,然而却没有击中任何盟军船只。

按照道理说,这么大口径的舰炮,威力自然是不容小觑的,然而,法军在实际作战中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这不是舰炮自身的问题,而是官兵素质的问题,简单对比一下,英国的381mm舰炮,炮弹出口速度850-870米/秒,最大射程42.26公里,并不比法国380mm炮有多明显的优势,射速也差不多。

所以在技术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装备本身的水平也不会有太大差距,最关键的还是用装备的人,用浪漫的情怀去打仗,那是走错了戏场。


科技探索队长


你好,我是冬雨AK,我来回答一下,二战法国战列舰所装备的不是381的主炮,而是380mm的主炮。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国黎塞留级战列舰上的四联装1935年型380mm主炮。黎塞留级战列舰采用了2座4联装的炮塔,都安置在前甲板上,这是因为华盛顿条约的限制。总吨位和单舰吨位都受到限制,2座炮塔前置可以缩短装甲带,降低战舰吨位,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1935型380毫米火炮为活动身管结构。内膛由三段身管组合,外部有两层身管增强层,一直从药室覆盖至炮口。从结构来看,它采用半自动契合式炮闩,由液气机构驱动。炮尾下有2个筒式驻复机。螺式炮闩由火炮射击后的后坐力自动向上打开,其动作时间 3.5秒。其单炮全重94130千克,全长17.882米,身管长17.257米,也就是“45倍径”。内膛刻有80条深 3.7毫米、宽8.9毫米的等齐阴线,而阳线宽度则为6毫米,膛线缠距25.57倍径。该炮炮口初速可达830米/秒,在炮身抬到35度时可获得最大射程,可达41700米,是射程最远的舰炮之一。炮管寿命可达200发。

其装备的炮弹是被帽穿甲弹(380mm高爆弹法国一直没能研制出来),1936年被帽穿甲弹性能优良,其长度达190厘米,重884千克,较长的炮弹外形使其气动外形很出色,因此弹道十分的稳定,射击精度和散布十分的出色。根据战后的测试表明380mm火炮穿甲弹的穿甲威力和美国自己设计的不相上下。但也意味着,需要更高的膛内压,因此对火炮内膛质量和发射药的数量有更高的要求,其每次射击的发射药重达288kg,这288Kg的发射药分装在4个药包里,每个药包重达74公斤。因此,火药室容积也达到惊人的456.6立方分米!

有人认为法式战列舰上的4联装炮塔结构复杂 操作繁琐,战时被击中一座,就会失去一半的战斗力,其实不然,法国人对于四联装火炮十分热衷,而且研究已经基本成熟(其炮塔结构和本问题无关,不再多言,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一下资料)。在敦刻尔克级上,法式四联装炮塔大获成功,所以黎塞留级也采用了这种炮塔。


冬雨AK


380毫米穿甲弹能够穿透331毫米的装甲列板)。由于主炮前置节省了不少重量,因而“黎塞留”号有足够的重量指标用于装甲防护。其水线附近的装甲列板厚度为328毫米,且有15度内倾角,装甲列板之后还有厚18毫米的防崩落衬垫。在舰首和舰尾处的非重要部位,装甲厚度为127—152毫米。炮塔也是防护重点。炮塔正面装甲厚度达到430毫米,侧面厚270毫米,座圈装甲厚度为405毫米。指挥塔是全舰的大脑,装甲防护的标准不能低于水线处。“黎塞留”号的指挥塔装甲厚度达到340毫米,不过在其服役后的战斗中,舰长通常不呆在指挥塔内部,而是喜欢跑到露天的舰桥上观察情况。


凝视未来的人


二战法国受到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的限制。再加上其作战海区主要集中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方向,面对意大利和德国海军。


所以对于数量有较高的要求。当时德国已经装备了380㎜的舰炮(52倍口径),意大利则开始装备381㎜的主炮(50倍口径)。由此针对现有的局势。法国人设计了380㎜45倍口径的主炮。

这门主炮也无时不刻显示出法兰西人的浪漫和不拘一格。她的口径比虽然最小,但是装药量很大,整体威力不低于德意主炮。 另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弹性装填”,可以在任意角度装填炮弹,比其他国家的速度快很多。通过液压控制,以2门一组,2组一座炮塔的形式,中间用40㎜装甲隔开。
全部集中在战列舰的前甲班,非常赋予法国特色。2座炮塔集中全部火力于前方,在狭小的地中海区,可以发挥巨大的火力优势。可以说是一款比较合适法国自己战略需求的主炮。


铸剑师


如果是单纯的穿甲能力,且使用Mle1936型弹北卡,南达的Mk6,衣阿华的Mk7 16英寸炮使用超重弹

维内托的M1934 15英寸炮强装药

胡德的Mk1 15英寸炮使用Mk17b弹且强装药

长门的九四式16英寸(410)使用九一式穿甲弹,大和的18英寸(460)使用九一式穿甲弹

在以上所有主要海军强国战列舰舰炮中位列第四,在欧洲海军强国战列舰中位列第二


用户54848153303


二战时期也是“大舰巨炮”发展的顶盛时期。

BattIeship〔战列舰〕-战列舰在二战时期也迎来最后的辉煌!
(1939年英国“胡德”号全家福照片中威风八面的381毫米巨大主炮)


(MK-1型42 倍口径双联381舰炮)

二战时期法国海军战列舰没有装备381毫米舰炮。
法国著名的战列舰2艘“黎塞留”



级装备了8门380毫米主炮、其他5艘战列舰装备的是356毫米舰炮、3艘“普罗旺斯”级装备10门45倍口径340毫米主炮。
2艘“墩刻尔克”级装备8门50口径330毫米舰炮。
(法国“法兰西”号战列舰装备12门45倍口径305毫米主炮)

(法国“巴黎”号战列舰装备12门305毫米舰炮)

(法国“海洋”号战列舰装备12门双联装305毫米主炮)

二战时期英国、德国战列舰装备过381毫米舰炮、美国海军也有几艘战列舰装备了381 毫米炮。


孔乙己乱弹


按照查阅的二战法国战列舰资料和一些战舰游戏的设定,目前没有发现二战时期法国使用过381毫米口径的战列舰主炮,倒是和它仅相差一毫米的380毫米口径,法国有几款战列舰使用了这一口径的主炮,比如说法国的阿尔萨斯级战列舰和黎塞留级战列舰。

381毫米口径是英国和意大利等国采用的战列舰主炮口径,比如英国君王级战列舰。

不过由于1940年法国就已经向德国投降,导致阿尔萨斯级战列舰在二战时期没有建造,只是一个建造计划。而黎塞留级战列舰也差点没有赶上二战,首舰黎塞留号1940年服役,这也是法国投降的那一年,所以这艘军舰服役在法国的傀儡政府维希法国海军名下!

所以这艘军舰在法国人的手里,几乎没有参加任何战斗,后来被美国买下,进行了一些改装,不过保留了380毫米主炮和152毫米副炮,然后在东南亚及印度洋海域作战,也参与了对太平洋地区日军的作战!那么它的380毫米主炮威力究竟如何呢?

由于其军舰服役数量少而且参加的实际作战行动不多,所以关于这款380毫米的主炮数据也是少之又少。黎塞留级战列舰一共安装了8门380毫米火炮,为两座四联装。单炮重约94000千克,全长约17.8米,身管长约17.2米,为45倍径。

火炮最大射程超过40千米,是世界上最远的战列舰主炮射程之一,由于法国人过分追求射程,导致主炮的水平侵彻力有限。下图是游戏里面的380毫米主炮截图:

使用的炮弹长度为1900毫米,单发炮弹的重量约884千克,由于炮弹很长,法国人设计了非常好的气动外形,使得380毫米主炮发射的炮弹飞行弹道很稳定。不过这样做也有缺点,让炮弹在空中的旋转难度增大!所以对发射药要求比较高,每次发射需要的推进药包分为四个发射药包,每个重74公斤,使得380毫米主炮的初速为830米每秒,对垂直装甲的侵彻力比较大,处于当时世界第四的水平!

为了增大命中率,法国人在炮弹的风帽内安装了染料包,这样就可以根据根据海水的颜色知道弹着点,然后修正方向提高命中精度。法国人甚至还在被帽里面安装了毒气腔,可以通过释放毒气杀伤对方舰员!

以上就是我知道的法国380毫米战列舰主炮的部分性能数据,欢迎交流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