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趙政委工作能力突出,先於李雲龍評上軍級,為何僅是少將?

dodo0328


李雲龍確實比趙剛“進步慢”。

在參加淮海戰役時,李雲龍是華野11縱隊2師師長。當時,粟裕建議提升為2師副師長,李雲龍堅決不幹。於是,李雲龍才成了2師師長。李雲龍當了師長以後,就申請把趙剛從中野調到華野,給他當政委。可是,沒過多久,趙剛就被調往2縱隊當政治部主任。

當時,李雲龍對於趙剛被調去2縱隊當政治部主任很有意見,不想和老搭檔分開。不過,這個政治部主任相當於縱隊的“副政委”,在當時算是副軍級,比李雲龍的高一級。等到建國以後,趙剛直接升任總參謀部政委,這就相當於正軍級幹部。

再看李雲龍,因為中間傷病了幾年,在建國以後才是福州軍區C軍副軍長(代理軍長職務)。一直到1955年,李雲龍從南京國防大學畢業以後,才正式被任命為軍長。李雲龍當上正軍級幹部的時間,比趙剛晚了五六年。

在軍級幹部中,趙剛的軍銜不算低。

1955年我軍在授銜的時候,在《關於評定軍銜工作中若干具體問題的補充規定》中提出了這次授銜的原則:“授予軍官軍銜時,一般不得高於編制軍銜,但可低於編制軍銜一級至兩級”,“一般以不低至其編制軍銜三級為原則”。

也就是說,所有人的軍銜大都是低於現在的職位的。也是因此,64位在職軍長、政委中,只有2位上將(55軍軍長陳明仁、69軍軍長董其武,他們是起義過來的,有政治因素);6位被授予中將軍銜(抗戰時期主力團的團長或者參謀長)。

6位中將在抗戰時的職位:陳康是八路軍第129師386旅772團團長;範朝利是129師385旅769團參謀長,跟陳錫聯團長一起夜襲陽明堡戰鬥;張天雲任115師344旅687團團長;劉金軒任129師385旅769團參謀長。

剩下的56人中,53人被授予少將,3人為大校。軍級幹部中,83%被授予了少將!這些少將都是八路軍時的團長和政委級別,李雲龍和趙剛能給個少將真是不低了。

而且,雖然政委一職很重要,但是,軍事主官們都很“排擠"政委。四大野戰軍中,有兩個野戰軍的政委是被司令兼任的:

一野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三野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二野的政委是鄧小平,因為離開部隊,沒有評元帥;

四野的政委是羅榮桓,也是十大元帥中唯一以政委身份被授予元帥軍銜的!

這麼看,趙剛政委能授予少將,不算是受了委屈!

而且,從趙剛的履歷看,他已經算是進步很快了。他是1935年以後才參加革命的。資歷比李雲龍等人差很多。當時,因為他的學歷高,還曾領導學生運動。所以,從抗大畢業後,一上來就被分到獨立團當政委了。要知道,抗大四期招收了5500多人,為軍隊培養幹部907人!這些人大都只分了連級職位,趙剛算是“高就”了。

雖然資歷不行,但是趙剛在解放戰爭時期表現亮眼。在圍殲黃維兵團的時候,曾聯絡廖運周部起義,是立了大功的。所以,解放戰爭結束後,升到了總參謀部政委。不過,1955年軍銜授予時還要考慮資歷,“山頭”等問題。他被降級評,也是情理之中。

政委一職跟我國古代的“監軍”有些類似。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以文制武的傳統。古人認為,把軍權交給文人,比交給武將手裡更安全。這就是所謂的“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也是因此,歷朝歷代行軍打仗的時候,基本都會派文官(或者太監)去前線監軍!

“政委”是我軍實行雙主官制的表現,也算是對古代“文官監軍”傳統的進一步發展。政委是從黨的角度(政治思想角度),來管理軍隊的。他和部隊的軍事主官的工作簡單說,就是分別負責生活和打仗。但是,政委有權在軍事主官犯錯誤時,制止他犯錯。所以,這就等於給了政委監管同級別軍事長官的權利。也是因此,各級軍事主官很難避免要跟政委有一些摩擦。可能也是因此,在評軍銜的時候,政委比軍事主官不受待見。

(文|勇戰王聊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