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璐: 如见,真实的自己

人生在世,无疑是完成自我劝解、自我救赎的过程!最后一步,必然是与自己握手言和。 ——周璐


名师画像


行者| 周璐: 如见,真实的自己

周璐,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温州市名师,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任教温州市籀园小学。从教二十五年,获全国优秀辅导员、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第六届师德标兵、浙江省教科研先进分子、浙江省首届十佳青年教师暨五星级教师、温州市教育先进个人等十九项荣誉称号。

曾参与"部编本"语文教材与"新疆版"语文教参的编写;主持《前置学习:小学语文导学单的设计与运用实践研究》等9项课题获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点燃思维:提升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等一百多篇论文、课例发表于《小学语文教与学》等核心期刊,是《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等多家杂志封面人物。


名师故事

一、冥冥中,情系教育许平生

"璐"者,白玉无瑕、通灵剔透,那是美好与怜爱的象征。尽管,《楚辞·九章》云:"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所谓"宝璐"既是"美玉"也!但我却更喜欢以"路"自勉,崎岖小路、蜿蜒生长,它坚硬、敦实却不失单调乏味,通向它的远方,永远是一个未知的、新鲜的、充满遐想与渴求的世界,那个世界里住着一个我所期待的自己,一个更趋圆满、理想的自己。

我的童年是在医院大楼旁那幢红色低矮的宿舍楼里度过的。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召集大楼内一群扎羊角辫的女娃挤在我家15平米都不到的小房间内"上课"。我当老师,她们当学生。一根从老槐树下捡来的树枝成了我最爱耍的"玩具",我拿它当教鞭,从不让他人碰。上课时的书本是哥哥读过的语文书;练习纸是妈妈随手搁置的开药处方,拿着书本、教鞭,我像模像样地教小伙伴读书认字,尽管,我识的字并不多。那一年,我才六岁,已然偷偷浅露内心的喜欢,师者之梦,早已在心底生根发芽,我是那样迫不及待想让全世界知晓。

十六岁中考那年,我放弃了读重点高中的机会,填报乐清师范普师专业,开始中等师范小学教育课程的学习,怀揣儿时的心愿守候美丽的"教师梦",三年的时光砥砺,终为有情人"教坛有约",缘定今生。十九岁,花开梦圆,我正式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行者| 周璐: 如见,真实的自己

二、行走时,扬鞭奋蹄催人进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上帝的宠儿,回眸乐师的三年,我在宽阔的舞台、狭小的广播室里尽情挥洒青春的热血,宣告自我的独立,虽成绩平平却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一口漂亮的普通话、一手娟秀的粉笔字及像模像样的简笔画而因此深受老师、同学的赞赏,并作为学生代表在华东六省一市的师范生基本功大检阅中予以展示。现在想想,这些能力与素养的培育,于我日后走上教师岗位,都是不可或缺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我总对身边的年轻教师说:"打铁仍需自身硬",做好老师首先要有技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素质过硬,才有范式。

行者| 周璐: 如见,真实的自己

师范毕业那年,幸运女神再次眷顾我,作为为数寥寥的几位优秀毕业生,我顺利进入百年老校温州市广场路小学任教语文并师从浙江省特级教师白莉莉。因为扎实的基本功,教学又有悟性,仅两年便获得在全市新课程研讨会上执教观摩课的机会。公开课的成功使我崭露头角,市里的教研员评价我的课:生动活泼、情趣浓浓,语言文字的训练体现了明显的层次性,富有低段语文教学的特色,而我,也将磨课的过程与反思提炼成论文《低年级语言训练方法探微》,作为最年轻的代表参与温州市第五届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交流,获得好评。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初出茅庐的我凭着师傅的悉心指导与自身的灵气,在这个人才辈出的小语圈里迅速成长,工作两年便获得"鹿城区教坛新秀"的称号。但我自知,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有较高的起点,更要有教师自我的专业追求与不懈努力。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和广场路小学97级(4)班的学生开始了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历程。六年内,我除了倡导学生进行高品位的阅读和积累,坚持走"读写结合"的语文学习之道,自己更是静下心来潜心阅读、研究教学。观察、行动,反思、研究成为我工作的真实写照;教育名著、文学经典、诗文杂谈成为我生活的伴侣。多少个休息日,当我的同学穿梭于热闹繁华的大街时,我埋头于学校的办公桌修改课题报告;多少个夜晚,当我的朋友光顾于影院、茶吧时,我孑身一人呆在学校的演播厅试讲第二天的公开课。正是这份守得住寂寞的修为,在理论与实践的考验中,我逐渐成长。2001年,鹿城区教育局组织教研室举行全区教师现场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四项基本功考核,我以总平均91、2排名第一。同年,课题报告《掌握语言文字,奠定语言素质基础》获温州市青年双百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工作第五年获得"浙江省教坛新秀"称号。

鹿城教育给了我一片广阔的天地,助力我梦想起飞,在入职的最初七年,我将青春与热血洒在这片沃土上,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技能,也更清晰了自己的追求与信念: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教出自己崇拜的孩子。

行者| 周璐: 如见,真实的自己

三、 拐角处,一课一例凿思想

2003年,我来到了温州市实验小学——这所充满活力、实力与魅力的梦想乐园。在这儿,差异教学、整理课、课时瘦身、特色课程建设……学校的办学理念时时冲击着我的教学视野,带给我新的启迪与思考:教育最终着眼于人的发展,而小学语文教学以学科知识为载体,着眼的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以及与之承接的学习能力、方法,并最终形成浑厚的语文素养。

因此,秉承着"读写结合"的大语文教学观,我引领着老师在校本研训的沃土上开始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系列主张。在课程设置上,积极开发"指向核心素养的小语配方制阅读课程",将具有关联的同一主题阅读材料(童诗、绘本、童书)聚焦在核心目标下,分阶分级设置书目,培养阅读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密切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起点,结合课标学段要求细化知识要点,聚焦核心内容,建构分层性教学目标;在策略方法上,倡导儿童是自由的探索者,教育要顺应这种天性。通过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挖掘基于教学组织、教学材料以及教学评价的情感导学策略,展开多角度课堂对话,充分启用语言、音乐、绘画、信息技术等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构建"以情导学、言情共生"的语文教学。2006年8月,我参与《全国小学语文优秀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的拍摄,执教《女娃补天》。这是一篇充满神奇色彩的神话故事,符合小学生天性活泼、喜爱幻想的特点。本课设计依托"以情导学"的教学主张,巧妙整合开发教学资源,运用信息技术拓宽文本阅读空间,引领学生在想象复述中扩充语言、感悟神奇,酝酿神话情缘。课很成功,得到教育部语文课程专家崔峦老师与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高度赞赏,称这是一节情韵飞扬、思维流转、妙语连珠的课,学生在课堂上较好地是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成功的课堂应是情趣与智慧并存的栖息地。

行者| 周璐: 如见,真实的自己

我将这一堂一堂有意志、有思想、有策略、有风格的课例串联起来,编纂个人专著《在"以情导学"的语文行旅上跋涉》,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再现了我朴素、真实、持续而深入的思考研究历程,记录下我躬耕课堂、持续研究反思,由学科思维走向学术思维的精神蜕变。

在实验小学(后分离出民办学校:籀园小学)任教的十六年,是我迅速转型并逐渐找到教学特色,探寻教学风格的时期。我所追寻的课堂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不仅需要理性的启发和诱导,也需要感性的点燃和熏陶。语文教学只有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密切联系儿童当下的认知心理,找寻最适切的学习内容,支撑学的活动,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所学知识,享受情知并进的语文实践过程。坚定着"以情导学"的教学主张带动一系列的课题研究,团队协作、行思结合、读写并进,梳理、沉淀、激越,一百多节公开课,一百多篇文章发表,在课堂实战与专业写作相伴而生中,我逐渐实现了自我超越,达到了专业发展的顶峰。

四、俯首间,课程惊醒梦中人


行者| 周璐: 如见,真实的自己

我常常问自己,语文究竟是什么?怎样才是更好的课程理解?我以为,离开了"人"的课程描述,终归只是一种伪装了生命本质,疏离了生命内蕴,拘囿了生命气象的学术修辞。小学语文教育,在注重彰显其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工具性之余不能忘却,课程本身蕴含的人文情思、道德关怀及生命价值。

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超越一堂课的视界,回归课程育人的本质,将零散的课堂串联成融合个人主张、系统思维的课程论价值体系,在课程的视界中看见"生长",看见"创意",看见发芽与生根的"生命种子"。

还记得,我与学生们一起做儿童诗课程。我赠送给他们三把金钥匙。第一把钥匙:大胆猜想,编织文趣。我对学生说:"诗是最具想象力的,尤其是儿童诗。比如,站在屋檐下避雨,你想到了什么?'哦,下雨了!'是的,看见什么是什么,那是说话,不是表达。表达要开启你的想象,让语言如诗般跳动。你看——'小雨滴在房顶上跳舞。'这样的表达赋予雨滴以蓬勃的生命力,是不是更有趣、更生动呢?写童诗需要大胆的猜想。"于是,我领着孩子们一起欣赏儿童诗《夜》(学生作品):夜空/深蓝的大锅/月亮铲子/正炒着/一锅星星豆子/豆子炸开啦/炸出一锅/闪亮的星星豆花/晚风/一直吃了一天一夜/才吃光。

行者| 周璐: 如见,真实的自己

多么新颖别致的构思,讨巧之处就在于作者运用了奇特的想象,极尽夸张与形象的描摹,仿佛漫天星辉就是好吃的"星星豆花",轻柔的晚风是那贪嘴的"馋猫",一直吃,一直吃,吃出了诗的风味、诗的意趣。令我吃惊的是,鉴赏完这首诗,居然有学生想到让"夜"拥有神奇的袋子,把地球装进了肚子,为什么东方会露出鱼肚白?那是因为"夜"饿得慌,吃光了天上所有的星星。看来,儿童天生就是想象家,他们浪漫童真的想象,是成人世界所缺乏的稀有属性。

我赠送给孩子们读诗的第二把钥匙:大声诵读,锤炼语言。诗对语言的要求十分考究,古人吟诗作对讲究反复推敲,以求"得一字而文生辉"。同样,我们写诗也离不开字斟句酌。我告诉他们:"锤炼语言最好的办法便是读,大声地读,有节奏地读,蕴含情意地读,在读中发现诗歌对韵的工整;在读中体会诗歌遣词的精妙;在读中领悟诗歌内蕴的风趣。你看古诗中: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为什么不用"忙"、不用"乐"而用"偷"呢?大声读一读,行吗?不行,换了"忙"和"乐"都无法将小娃采白莲时那份悄悄的紧张,快乐的满足表现出来。一个"偷"字淋漓极致地写出了小娃的机灵与可爱,也使整首诗因此跳跃着活泼泼的童趣。"

行者| 周璐: 如见,真实的自己

因而,在改写《秋天是怎么来的》这首诗——啊呜,啊呜,/小朋友在吃成熟的石榴。/啊,秋天是从小朋友的嘴里掉出来的。/……/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想到用"溜"代替"掉"更能表现出一个可爱又顽皮的秋天。

当孩子们读了很多诗,自觉可以写时,我又支了一招,告诉他们:从读到写,从仿到创需要大开眼界,广泛取材。写诗不比写记叙文,有框定的主题与内容。诗歌可以驰骋浪漫的想象,取材广泛,信手拈来。如,教材里的儿童诗就是典型的例文,可以成为学生打开思路、模仿起步的"推手"。像春暖花开时,可以模仿《听听,秋的声音》创作一篇《听听,春的声音》;和同学游戏时,可以模仿《比尾巴》创作一篇《比本领》……伴随着儿童诗歌课程,我积极向学生们推荐林良、金波、金子美玲等几位作家的儿童诗,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模仿创作。

整整一年的儿童诗课程,从刚开始的品读鉴赏到后来的大胆创作,这三把金钥匙助儿童欣然神游在诗歌的王国中,用一双慧眼观察、发现、捕捉住跳跃在诗篇里的精灵,涌动着诗意蓬勃的灵感,也因此让我领悟到:一个好老师,除了会上课、研究课,还要会做课程,是课程将师生由精致的文本世界拉回到流动的生活世界中,欣喜地看见"人"站立的姿态。

五、回首处,一生踪迹一世心

一直很喜欢米切尔·恩德的作品《犟龟》,那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特别激励我:"只要上了路天天走,总有一天会遇到隆重的庆典的。"是的,从儿时玩过家家学当老师开始,语文注定就成了我终身的热爱,追求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过一种有品位的教育人生也成了我不变的信仰。

行者| 周璐: 如见,真实的自己

这一路有过艰辛与坎坷,也收获了成功和喜悦。从24岁斩获省教坛新秀到31岁成为温州市最年轻的名教师再到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有时我会想:是什么支撑着我二十多年来近乎执念地只专注这样一件事,仅仅是因为眼前这些荣誉吗?是,又或许不是。每每问自己,耳畔总会响起席慕容的那首诗《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是的,"如何让你遇见我,我心目中最美丽的自己?"

是的,人生即修炼,要在不断的反思追问中认清自己、完善自我。首先,把心愿炼简单,心无旁骛地直面"童年的倒影",干好教书育人这良心活儿,不误人子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出自己崇拜的学生,便是最大的成功;其次,把心态调节平和,最美好的是追求的过程;最成功的常常是无意的;最幸福的是行走在征途上……做一个始终在路上的行者,思考践行着属于我自己的教育理想国;最后,练出最好的心智,学会用哲学的观点思考问题:我为何教?那是价值观的审判;我为谁教?那是学生观的影射;我教什么?那是课程观的再现;我怎么教?那是教学观的展现。

而后,让教育归回原点,重新审视价值观:从知识立意走向素养立意;重新审视学生观:因为差异而愈显珍贵;重新审视课程观:从学术形态上升到教育形态;重新审视教学观: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的乐趣,并舍得用一生的志向寻求至高的教学境界:用思想引领课堂,为我的教学主张:追寻"以情导学、言情共生"的语文教学继续寻找实践皈依的价值点,带着珍惜、感恩的心坚守职业理想,心态淡定、步履坚定地行走在"相遇"的路上,相信一定会在不远的或遥远的某个地方,与理想的教育境界相遇,与一个渐趋圆满的自我相遇!


行者| 周璐: 如见,真实的自己

名师视界

1、对"教书育人"的理解: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涵养学生内在品格,使之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2、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有何建议?

第一,守心如一。当下各种思潮互相激荡,各种文化相互融合,浮躁、功利冲击着教育这片圣洁的沃土。作为青年教师,更需要一份淡定和从容,不忘教育初心,坚守教育信念。

第二,守书如痴。作为青年教师,仅仅拥有高学历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习成为终身习惯,让读书成为像吃饭和呼吸一样的生活必需。书读得多了,思考自然就多,工作中也会多一份灵动娴雅的思考,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教育工作的清晰思路和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方法。

第三,守身如玉。所谓守身如玉,就是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努力做一个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和正能量的优秀教师。人品正、口碑好,是青年教师无价的个人财富,也是青年教师在学校能够立稳脚跟、又好又快发展的制胜法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