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军事才能怎么样?为什么三次北伐都功败垂成?

此生不悔入中华


桓温军事才能在东晋无出其右者,即使放眼当时的全中国,他也属于优秀的军事将领。

桓温北伐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将领素质上看,桓温的军事才能在东晋无出其右者,即使放眼当时的全中国,他也属于优秀的军事将领。可是他三次北伐所遇到的对手也都不是省油的灯。苻健是前秦奠基之主,虽然军事能力略逊一筹,但仍以坚壁清野的战术挫败桓温。后来的慕容恪、慕容垂兄弟更是一时之选,慕容恪十几岁就已随父征战,东败高句丽、西破宇文部,后赵亡后又消灭冉闵使前燕吞并河北,前燕皇帝慕容俊死时,东晋大臣弹冠相庆,桓温却说:“慕容恪尚存,所忧方为大耳。”慕容垂是慕容俊和慕容恪的弟弟,其才能连慕容恪也自叹弗如,在其执政期间甚为倚重,第三次北伐时,慕容恪已死,前燕内忧外患,几乎无力抵抗。桓温一路势如破竹。但在枋头却忽又逡巡不前,企图“坐取全胜”。而前燕又启用备受排挤的慕容垂,以慕容恪训练的铁甲骑兵大破桓温,致其元气大伤。自此桓温北伐以失败告终。

  从政治上看,南渡的东晋朝廷实际是北方南迁士族与江东本土士族妥协下的产物。皇帝乃至皇族都难以掌握实权。士族间的权力争夺与权力平衡成为东晋政治生活的主题。桓温的北伐无疑将破坏这种平衡,所以东晋朝廷对其多方制肘。北伐之初即任命殷浩主持大局,以削弱桓温的影响。桓温攻下洛阳后曾要求还都,东晋朝廷不予理会。东晋朝廷的不配合使桓温几乎是孤军奋战,失败也难以避免。

  从军事上看,桓温的军事才能固然不俗,但其军队却不如以胡人为主的北方军队骁勇善战。南方人的身体素质不如北方人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南迁的北方难民从郗鉴开始就被东晋朝廷有组织的收编。而且由于东晋朝廷与桓温互相猜忌,所以桓温的兵源与后勤供给也都很有限。这些军事上的因素极大的限制了桓温的北伐。

  从目的上看,桓温北伐的目的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早在殷浩北伐时他就出兵东进至武昌威胁建康,后又利用殷浩与依附东晋的羌人首领姚襄之间的矛盾整垮了殷浩,借机独掌兵权。第一次北伐进攻关中时桓温又驻兵霸上,企图坐观司马勋与前秦军两虎相争。结果司马勋败退,桓温自己也因粮草不足撤退。第二次北伐攻取洛阳后,桓温上书要求还都,实际有借机控制朝廷的考虑,被拒绝后,桓温只留下毛穆之带两千多人守洛阳,洛阳长期驻防兵力不足,结果慕容恪以倾国之力夺取了洛阳近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桓温却只派袁真和邓遐支援洛阳,自己按兵不动,以期在防御中消耗其他派系。

  总的来说,桓温北伐与诸葛亮北伐类似,都是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诸葛亮依靠益州,桓温依靠荆州)。结果综合实力的差距导致北伐失利。但不同的是,诸葛亮一心为国,北伐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桓温却企图保存个人实力,以期实现其政治目的,所以常常因坐观成败而贻误战机。客观上实力不如敌人,主观上又没有击败敌人的决心,桓温的失败可说理所当然。




老李学历史


众所周知,我国有上千五千年的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纷争不停,黎民流离失所,生活艰难。浊世出英雄,这期间也降生了许多优秀的将领,好比霍去病、项羽、岳飞等等。不外,今天要讲的不是他们,而是另一个精彩的将领,即恒温。

恒温是个军事奇才,接触很是厉害,而且极具野心。为了扩大国家领土,其不停领导队伍入侵周边小国,并凭借卓越的向导能力,乐成打下一片天地。其时,他的开刀工具是成汉这个国家。成汉君王是个只懂吃喝玩乐的昏君,对恒温来说,是最容易突破的。不外,君王并差别意这次行动。

但心高气傲的恒温掉臂君王的阻挡,直接率领1万精兵进攻成汉。未曾想,成汉士兵的战斗力如此彪悍,双方血战几天几夜,恒温队伍伤亡惨重,险些要全军淹没了。无奈,他只能下令退却。然而,耳背的传令员听玉成军出击。战鼓声响彻天空,士兵气势高昂,最后竟然靠着毅力将成汉拿下了,连恒温都以为不行思议。

该传令员也稀里糊涂立下大功,救了恒温一命。恒温违背君王的下令,若还打败仗,那真的一命呜呼了。此外,还成就了恒温的隽誉,让其名声大噪。虽然成汉君王昏庸,但想用1万军力拿下一个国家,还是很是艰难的。所以,恒温威名得以流传千古。


华严


 桓温北伐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将领素质上看,桓温的军事才能在东晋无出其右者,即使放眼当时的全中国,他也属于优秀的军事将领。可是他三次北伐所遇到的对手也都不是省油的灯。苻健是前秦奠基之主,虽然军事能力略逊一筹,但仍以坚壁清野的战术挫败桓温。后来的慕容恪、慕容垂兄弟更是一时之选,慕容恪十几岁就已随父征战,东败高句丽、西破宇文部,后赵亡后又消灭冉闵使前燕吞并河北,前燕皇帝慕容俊死时,东晋大臣弹冠相庆,桓温却说:“慕容恪尚存,所忧方为大耳。”慕容垂是慕容俊和慕容恪的弟弟,其才能连慕容恪也自叹弗如,在其执政期间甚为倚重,第三次北伐时,慕容恪已死,前燕内忧外患,几乎无力抵抗。桓温一路势如破竹。但在枋头却忽又逡巡不前,企图“坐取全胜”。而前燕又启用备受排挤的慕容垂,以慕容恪训练的铁甲骑兵大破桓温,致其元气大伤。自此桓温北伐以失败告终。

  从政治上看,南渡的东晋朝廷实际是北方南迁士族与江东本土士族妥协下的产物。皇帝乃至皇族都难以掌握实权。士族间的权力争夺与权力平衡成为东晋政治生活的主题。桓温的北伐无疑将破坏这种平衡,所以东晋朝廷对其多方制肘。北伐之初即任命殷浩主持大局,以削弱桓温的影响。桓温攻下洛阳后曾要求还都,东晋朝廷不予理会。东晋朝廷的不配合使桓温几乎是孤军奋战,失败也难以避免。

  从军事上看,桓温的军事才能固然不俗,但其军队却不如以胡人为主的北方军队骁勇善战。南方人的身体素质不如北方人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南迁的北方难民从郗鉴开始就被东晋朝廷有组织的收编。而且由于东晋朝廷与桓温互相猜忌,所以桓温的兵源与后勤供给也都很有限。这些军事上的因素极大的限制了桓温的北伐。

  从目的上看,桓温北伐的目的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早在殷浩北伐时他就出兵东进至武昌威胁建康,后又利用殷浩与依附东晋的羌人首领姚襄之间的矛盾整垮了殷浩,借机独掌兵权。第一次北伐进攻关中时桓温又驻兵霸上,企图坐观司马勋与前秦军两虎相争。结果司马勋败退,桓温自己也因粮草不足撤退。第二次北伐攻取洛阳后,桓温上书要求还都,实际有借机控制朝廷的考虑,被拒绝后,桓温只留下毛穆之带两千多人守洛阳,洛阳长期驻防兵力不足,结果慕容恪以倾国之力夺取了洛阳近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桓温却只派袁真和邓遐支援洛阳,自己按兵不动,以期在防御中消耗其他派系。

  总的来说,桓温北伐与诸葛亮北伐类似,都是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诸葛亮依靠益州,桓温依靠荆州)。结果综合实力的差距导致北伐失利。但不同的是,诸葛亮一心为国,北伐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桓温却企图保存个人实力,以期实现其政治目的,所以常常因坐观成败而贻误战机。客观上实力不如敌人,主观上又没有击败敌人的决心,桓温的失败可说理所当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