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漢字救國的魯迅,卻說字裡有病菌,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魯迅先生被稱作是民族之魂,他是近代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也是近代新思想的傳播者。魯迅的一生都在進行文學創作、文學批評,用他尖銳的筆鋒針砭時弊,來喚醒長期處在麻木狀態的世人的頭腦。

以漢字救國的魯迅,卻說字裡有病菌,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可是魯迅在新文化運動開展期間,卻曾在《魯迅論語文改革》的一書的開頭,十分肯定的寫下“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字樣。他為何一方面那漢字來拯救民族,卻又一方面將漢字當做危害民族的毒瘤?是什麼讓魯迅先生產生這樣矛盾的想法的?

魯迅棄醫從文,投身新文化運動

魯迅年少時在南京路況學堂學期,由於成績優秀,獲得的官費留學的機會。

以漢字救國的魯迅,卻說字裡有病菌,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父親被庸醫害死的緣故,魯迅先生選擇他踏上學醫救人的道路,他想改變國民的健康狀況,讓他們有強健的身體來反抗勁敵。

以漢字救國的魯迅,卻說字裡有病菌,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那一年,魯迅加入到了清政府外派到日本留學的學生隊伍之中。在學習生涯之中,魯迅感覺到“

弱國”對於留學生待遇的不良影響。

以漢字救國的魯迅,卻說字裡有病菌,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他在文中記錄了自己從東京到仙台的求學之路和當年“棄醫從文”的經過:

“但偏有中國人夾在裡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裡的還有一個我。“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閒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魯迅認為,要想救國,必先拯救民族的頭腦,讓人們徹底從麻木中醒過來。因此,魯迅毅然決然辭別了藤野先生,回到祖國加入到新文化運動的行列中。

魯迅認為漢字是瞎折騰

在新文化運動期間,魯迅先生在《關於新文字》中寫道:

“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上不首先去除他,結果之後自己死。”

魯迅並不是完全否定漢字的意義。畢竟漢字是幾千年來華夏民族的文化結晶,對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文化的傳播、對民族文化的自我認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徹底廢除漢字那就是拋棄了根本,沒有根的民族是很難生存的。

魯迅曾在《漢字和拉丁化》中寫道:

“不錯,漢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但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要古,所以我們更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為漢字而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呢?這是隻要還沒有喪心病狂的人,都能夠馬上回答的。”


以漢字救國的魯迅,卻說字裡有病菌,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作為“漢字廢止”倡導者之一,魯迅先生的意思自然是針對漢字中的弊端而說的,魯迅主張採用表音文字,將漢字簡化,避免人們將時間浪費在沒用的書寫上,瞎折騰。

那麼,魯迅先生是看到了什麼弊端,才會說出如此激進的話來呢?

魯迅反對漢字的原因

魯迅之所以會反對漢字,是因為漢字的書寫太過於繁瑣。魯迅的文章具有很多的諷刺意味。他在《孔乙己》原文中提到:

“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檯,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

以漢字救國的魯迅,卻說字裡有病菌,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孔乙己沉迷於茴香豆“茴”的寫法,還引以為豪,競顯深受封建學制的毒害的迂腐形象。

魯迅先生曾經也認為繁體字過於複雜,與其花大量的時間浪費在幾十筆畫的方塊字上,不如多空出一些時間思考新的有用的東西。

漢字作為唯一一個可以提高全國人民文化水平的文字,卻因太過繁雜而無法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而且形近字、同音字、異體字的字體變化,一詞多義的複雜程度,和諸如倒裝句、把字句、被字句、雙重否定句等複雜的語法,足以讓不識字的世人學起來頭疼,更別說領悟到文中有關新思想的內容了。

正是由於漢字的複雜與繁瑣,才導致了無法在一時之間得到大面積的普及,魯迅一幫文人救國救民的思想也就無法得到大範圍的傳播。

所以,魯迅在救亡圖存的時代背景之下,才會提出廢除漢字的激進想法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