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真的是窮,落後嗎?為什麼滅亡?

站在北京看世界


中國古代史的結束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探析清政府滅亡的原因無疑能夠幫助我們更深一步的瞭解中國近代史。而一個存在了267年的政府,它覆滅的原因無疑是多方面的,我們需要通過多個角度去分析儘可能地去追尋這段歷史的真相。  關鍵詞:清政府;滅亡原因;  清政府滅亡的內部原因:  清政府滅亡的內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原因: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由於受皇權獨尊和皇位世襲制的影響,歷代王朝的興衰更迭與皇帝本身的綜合素質有著極大的關係。在雍正帝設立軍機處之後,清代的君主專制成為了封建社會歷代王朝的最高峰,可想而知清朝十二帝對清政府的影響該有多大。而說起清朝十二帝對於清政府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的影響就不得不提到乾隆帝,清朝在乾隆帝在位期間達到極盛,然則盛極必衰,清政府也正是在乾隆帝在位後期日漸衰落的。乾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加上清太祖清太宗),準確的來講乾隆算是個“富三代”。祖父康熙帝、父親雍正帝,前者是安邦定國一代雄主,後者是經國治世一代英主。他們為清政府的發展打下了一個很良好的基礎,乾隆帝在位前期勵精圖治憑藉著祖上留下的一片基業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然其在位後期由於好大喜功、寵幸奸佞致使朝中風氣敗壞,貪汙流弊之情日甚一日。更兼大興土木,四處征戰而戰不得法耗費國力,為清政府的衰落與滅亡埋下了伏筆。其後嘉慶帝繼位雖然懲治了和珅這等鉅貪,但終究未能遏制貪汙舞弊之風。且社會危機不斷民族矛盾加深,嘉慶帝算是個守成之主然面對此等困局,其時手下又沒有太得力的臣屬,便也只得一籌莫展。清朝也便無可奈何地日益衰落了。其後的道光帝是平庸之人又在皇儲問題上選擇失誤、咸豐帝實是昏君庸主、同治帝雖有中興之名然“同治中興”不過曇花一現,且有名無實,再之後的光緒帝非但志大才疏且更是大權旁落,而那位末代的宣統皇帝也只是個空擔帝號的傀儡罷了。他們都未能真正解決清政府存在的危機,而除了這幾人之外還有另外一些人對清政府的滅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慈禧太后、恭親王奕訢及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可以說清政府滅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在政治上的,而政治上的問題又有相當一大部分原因出現在這些清政府的主要當權者手中。這些人或是才德平庸、或是不思進取、或是黨爭內耗、或是走錯了路……總之是廟堂運籌出現了極大的失誤。而廟堂運籌失誤更深層的原因除了這些人的能力才幹和立場品行等原因外更重要的還是清政府腐朽落後的政治制度,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清政府的政治制度已經逐漸的不適用了。這就直接導致了吏治腐敗還有稅收漕運河道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常年累月的堆積最終使清政府積重難返走上滅亡的道路。林則徐被貶之後雖然清政府推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但前者未能逃出時代的侷限,改革及表不及裡。妄圖在保留腐朽封建制度的同時學習西方先進器物來達到其救亡圖存的目的,那麼最終的失敗也是必然的了;後者的改革較前者有所進步從器物層面拓展到了制度層面,可一來變法無群眾基礎、君主立憲制在當時中國社會尚不得人心。二來改革者手中並無足夠權力進行改革,且過於激進。三來改革阻力過大,而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難度太大,中國有兩千多年封建歷史,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的強度遠超世界列國。在這樣的國情與形勢下想要發動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來達到救亡圖存的目的,顯然難度很大。是以最終兩場改革並未成功,雖然在客觀上也推動了中國歷史與社會進程的發展,但終究也讓清政府徹底走向了滅亡。  (二)軍事原因:  自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與列強交戰敗多勝少。其後又有了同太平天國和捻軍的作戰,前期幾乎是屢戰屢敗。雖然後來因太平天國的內鬥和捻軍的分裂再加上英法等國相助,曾國藩和張之洞左宗棠等人陸續平定了這幾方的割據勢力,可清政府在軍事上的接連受挫也使得其軍力大損。清朝自乾隆帝身故之後軍隊作戰能力每況愈下,早已不復昔年盛況。雖然因對付農民起義,曾國藩創立了十萬湘軍,終究也是獨木難支。洋務運動因政治上的缺陷,軍隊作戰意識不強,軍械生產動力不足。更兼官員貪汙舞弊使得軍隊戰力和軍械裝備始終無法達到質的飛躍。李鴻章等人的強軍夢,最終也只得淪為一個美好的幻想。甲午中日戰爭戰敗之後,洋務運動隨之破產。義和團運動失敗之後,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自此清軍幾乎再無重新崛起之可能,便只得任人宰割了。事實上自康熙帝之後,清政府軍隊的創新意識便漸漸消耗殆盡了。康熙時,入關已久的八旗鐵騎便因貪圖享樂而雄風不再,旗人上不得馬、拉不開弓。康熙帝起用漢人為清軍主力,革新軍隊火器,其後因收復臺灣又建立了大清水師。因“九龍奪嫡”的愈演愈烈,康熙被迫放棄了大清水師的擴建,自此清朝軍隊在鴉片戰爭甚至是洋務運動之前幾乎一直保持著康熙時的軍制,如此政府如此軍隊清政府最終的滅亡也就不難想見了。

  (三)經濟原因:

  清政府因政治和軍事的問題導致財政收入出現了越發嚴重的危機,其主要表現為:官吏貪汙、河道漕運和稅收等問題。鴉片流入中國後中國積貧積弱的程度再次加深,而這之後為了應付戰爭和各種不平等條約,清政府的財政支出日益增加。鴉片戰爭之後小農經濟又逐步解體,資本主義經濟又發展艱難,清政府的“經濟危機”日甚一日。龐大的開支和微薄的收入最終導致了清政府財政的癱瘓,而經濟問題又嚴重影響了政治和軍事,三者間最終產生了一個惡性循環。

  (四)思想文化和科技發展原因:

  除了政治、軍事和經濟之外,在清政府滅亡的內部原因中,思想文化和科技發展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自明代八股取士以來中國文化本已暮氣沉沉更兼士風敗壞。清代大興文字獄,極大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儒學、道學、理學逐步僵化窒息,限制了科技的發展,從主觀上造成了中國的落後。封建禮教對民眾的迫害以及科舉制的腐朽弊端日益顯露,民眾愚昧最終也造成了清政府的愚昧,或者說從開始清政府的愚昧造成了民眾的愚昧,而民眾的愚昧是清政府更加愚昧,最終腐朽愚昧的清政府也只有束手無策的等待入侵者的炮火將國門打開,最終使得清政府本身承受不住國內外的壓力而煙消雲散。

  社會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民族矛盾: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而清政府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且滿清貴族素有重滿輕漢的傳統。其中最明顯的一個例證便是自清廷入關之後直至請政府的最終滅亡,“反清復明”這一口號的呼聲雖然時高時低但卻一直可以聽到迴響。早在清初清政府便頒佈了《剃髮令》隨後更是大興文字獄,又下令禁止滿漢通婚,通過一系列手段打擊了漢族的民族自信心又防止了滿族被漢族所徹底同化。所以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存在。康熙皇帝是滿清貴族中少有的先進之人,但他雖然本人積極向西方學習卻禁止除他本人之外的任何人學習西方的先進理念和知識。其原因也不難想見,漢族的開放性勝於滿族即使開明如康熙皇帝也未免對漢族的戒懼。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才造成了中國的落後與清政府的腐朽。自清政府的衰敗和西方列強入侵以來民族矛盾就在不斷地深化。最終清政府的覆滅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民族矛盾沒能得到很好的處理。

  (二)社會的改變和列強的入侵:

  由於清政府長期實行“閉關鎖國”的國策導致了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而當入侵者的炮火打破了古老封閉的國門之後,中國封建社會的固有模式和清政府的統治便“譁喇喇似大廈傾”。列強的入侵使中國社會的積貧積弱局面更加嚴重,清政府原本舉步維艱的統治也變得更加艱難了,這直接造成了清政府的滅亡。而隨著列強勢力進入中國,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思想理論也被帶入中國。小農經濟解體,資本主義工商業在中國興起,先進的中國人也找到了救亡圖存的道路。而此時的清政府面臨的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不相匹配的困境,由此清政府的滅亡則就成了必然之局。

  歷史的進程

  就歷史學和哲學來看,清政府的滅亡是必然。因為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社會性質和生產關係必然會發生轉變。清政府由於跟不上歷史的進程,沒能準確把控好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自然也就會被歷史所淘汰。





易述浮生


Hello,大家好,我是專注于于歷史領域的創作者,我從小就喜歡歷史,尤其是中國古代史,平時特別喜歡看歷史類的書籍,比如太史公的《史記》。今天能被邀請回答這個問題,我感到很榮幸!

晚清政府真的很軟弱嗎?清政府究竟有沒有奮鬥過?

對於晚清時期的印象,大多數人都覺得清政府十分的軟弱無能,簽訂著各種各樣的不平等條約,各種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百姓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多少人都覺著清政府的存在簡直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恥辱,使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但是,咱們換個角度來看,近代中國的清政府,又何嘗不在奮鬥,努力使自己融入到世界當中呢?

1840年,由英國最先打開了清朝的大門,發動了鴉片戰爭,迫使中國簽訂了《南京條約》這個不平等的條約。但是此時的中國是剛剛睜開眼睛,對世界還沒有概念,即使是外國侵略的中國,對當時的中國並沒有起到太大的震動。《南京條約》對清政府來說,並沒有讓清政府覺得損失什麼,於是鴉片戰爭一過,清朝又以天朝上國自居。

  隨著時間的發展,國內發生了太平天國運動,國外英法聯軍發動了對國內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個時候,中國才慢慢的意識到,其實自己和國外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我們應該效仿外國,進行改革。

  但是老祖宗的東西由不能丟,於是由慈禧太后支持,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主辦的洋務運動開始了。洋務運動主要是學習西方的技術,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自強”。在洋務運動的這幾年,由於國家壟斷經濟,各個方面的技術都有了很大的發展,現代化的企業,學校也都建立了,還建立了一支在當時較為強大的北洋艦隊。

  可是甲午戰敗,一巴掌給中國打醒了,光是學習西方的技術,並不能使自己的國家真正的強大起來,改變還要在政體上發生改變。此時中國民眾也被激發起來了,上書申請變法。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不斷的在尋找適合自己的變法之路。

日俄戰爭,讓中國看到了方向,選取了君主立憲制為改革的制度,並且清政府還立馬做出反應,讓五大臣出國考察,歸國後,清政府也是立刻付諸行動,在1908年頒佈《欽定憲法大綱》,並預備九年預備立憲,國家的改革形勢一片大好。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1908年這一天,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都去世了,國家權力陷入了真空。之後由宣統皇帝溥儀繼位,隆裕太后垂簾聽政。這個時候,立憲又陷入了困境,由於民眾對清政府這樣的政治結構的不信任,紛紛上書要求儘快迅速成立議會。

 清政府也在積極的回應,把預備立憲的時間縮短到了5年。在1911年就宣佈了議會成員名單。可是這個名單,一下子讓清政府陷入了困境,11個人當中,七個皇族,四個漢大臣,被稱為皇族內閣。同年,清政府要收歸鐵路國有,但是對民眾損失的錢卻是不予理會,爆發了四川保路運動,最終發生了辛亥革命,讓清政府退出來歷史舞臺。

  雖然清朝是滅亡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清政府在最後階段,確實是努力的改革,想把國家變得更好,只是當時積怨已深,很多問題,無法得到很好的解決,最終也送葬了清政府。



草堂閱古今


清王朝的滅亡,是封建制度沒落的趨勢下,與當時主流的資本主義制度衝擊下的必然。

在封建王朝的體制下,社會的財富主要集中於官僚、地主手裡,對於普通的老百姓來說是貧窮的。封建的小農經濟,與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大國相比較,經濟缺乏競爭力和長足發展的潛力。

另外,整個王朝都以“天朝上國自居”,對於國外的先進思想、技術都缺乏正確的認知,盲目的貶低國外的一切事物;而國內依舊是科舉八股,禁錮著讀書人的思想,在現代文化、科技等領域不能有所發展。

清朝後期,政治腐朽,貪官橫行,而且政府朝堂上的掌權者,造就著大清朝堂上的保守固化、內耗爭權、揮霍無度的昏暗政治。特別是慈禧太后,為過生日,可以挪用軍費,造成日後北洋艦隊有炮無蛋的窘境。儘管有著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等一系列的能臣,卻也不能夠扭轉乾坤。

外國勢力的不斷入侵,清王朝在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事實力等都不如別人的情況下,被迫簽訂了一紙紙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賠償著一筆筆戰爭賠款。這一筆筆賠款的真金白銀,都加在老百姓的身上,觸發了不斷的農民起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嚴重的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將清王朝,進一步拖進了滅亡的深淵。

因此,僅僅是經濟的貧窮落後,一個王朝也不會那麼容易的倒下,大清王朝的滅亡是其所處時代下新舊制度衝擊,和清王朝本身面臨的內憂外患的必然結果。


閒話精彩


 對於晚清時期的印象,大多數人都覺得清政府十分的軟弱無能,簽訂著各種各樣的不平等條約,各種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百姓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多少人都覺著清政府的存在簡直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恥辱,使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但是,咱們換個角度來看,近代中國的清政府,又何嘗不在奮鬥,努力使自己融入到世界當中呢?

  1840年,由英國最先打開了清朝的大門,發動了鴉片戰爭,迫使中國簽訂了《南京條約》這個不平等的條約。但是此時的中國是剛剛睜開眼睛,對世界還沒有概念,即使是外國侵略的中國,對當時的中國並沒有起到太大的震動。《南京條約》對清政府來說,並沒有讓清政府覺得損失什麼,於是鴉片戰爭一過,清朝又以天朝上國自居。

  隨著時間的發展,國內發生了太平天國運動,國外英法聯軍發動了對國內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個時候,中國才慢慢的意識到,其實自己和國外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我們應該效仿外國,進行改革。

  但是老祖宗的東西由不能丟,於是由慈禧太后支持,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主辦的洋務運動開始了。洋務運動主要是學習西方的技術,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自強”。在洋務運動的這幾年,由於國家壟斷經濟,各個方面的技術都有了很大的發展,現代化的企業,學校也都建立了,還建立了一支在當時較為強大的北洋艦隊。

  可是甲午戰敗,一巴掌給中國打醒了,光是學習西方的技術,並不能使自己的國家真正的強大起來,改變還要在政體上發生改變。此時中國民眾也被激發起來了,上書申請變法。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不斷的在尋找適合自己的變法之路。

  日俄戰爭,讓中國看到了方向,選取了君主立憲制為改革的制度,並且清政府還立馬做出反應,讓五大臣出國考察,歸國後,清政府也是立刻付諸行動,在1908年頒佈《欽定憲法大綱》,並預備九年預備立憲,國家的改革形勢一片大好。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1908年這一天,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都去世了,國家權力陷入了真空。之後由宣統皇帝溥儀繼位,隆裕太后垂簾聽政。這個時候,立憲又陷入了困境,由於民眾對清政府這樣的政治結構的不信任,紛紛上書要求儘快迅速成立議會。

  清政府也在積極的回應,把預備立憲的時間縮短到了5年。在1911年就宣佈了議會成員名單。可是這個名單,一下子讓清政府陷入了困境,11個人當中,七個皇族,四個漢大臣,被稱為皇族內閣。同年,清政府要收歸鐵路國有,但是對民眾損失的錢卻是不予理會,爆發了四川保路運動,最終發生了辛亥革命,讓清政府退出來歷史舞臺。

  雖然清朝是滅亡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清政府在最後階段,確實是努力的改革,想把國家變得更好,只是當時積怨已深,很多問題,無法得到很好的解決,最終也送葬了清政府。


哇哦你好美


清政府的窮和落後都是朝廷自身腐朽守舊所致,也是歷史潮流之必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政治體制落後。二十世紀初,世界己進入資本主義工業社會,而清朝政府還處於手工業時代的農業社會。這種嚴重落後世界發展潮流,西方列強早己虎視眈眈,被動挨打己成必然。二是腐敗無能,一遇外侮,割地賠款求和,把國家變成西方殖民國的提款機器,豈有不窮之理?三是世界先進思想不斷深入人心,國人逐漸覺醒,遂奮起反抗,清朝政府終成人民公敵,故亡無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