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农家乐变“农家哭”,为何农家乐迎来了“关门潮?城里人咋说?

Ocean_Song


这个问题太以偏概全了,官方数据是2018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规模扩大,接待人数超30亿,收入突破8000亿元。

1986年,成都市郫都区(原郫县)农科村的徐家大院,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发展至今已30多年。

从早期的提供餐饮住宿,到如今发展不错的农家乐已是吃住游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还有一些农家乐升级改造为乡土气息与奢华体验兼具的“民宿”。

至于有些农家乐为什么会沦落为“农家哭”,那就得找区位和经营管理等原因了。

农家乐一般坐落在城市郊区,1-2小时车程内(大概是1线2小时,2线1.5小时,3线1小时),供周末假期1-2天的游玩。

城里人去乡村,体验的就是山清水秀、清新怡人的感觉,但一些农家乐定位不清,向城里看齐,建造人工设施、游乐场所,糟蹋大自然赋予的风光。

另外是餐饮,农家不代表脏乱差、以次充好,吃农家饭讲究原汁原味、城里吃不到的食材和味道,如果都是外采的农产品,做的是城里饭店的味,城里人何苦大老远跑到乡下吃?

住宿也是让人诟病的一方面,对于在外住宿,“干净”是最关键的要求,不管是床品还是房间,让人觉得放心住宿比什么都重要。

对于这些,我们可以看看日本和台湾怎么做的,他们的乡村休闲农园或小巧精致、或面面俱到,奉行的是把客人带进“家”的氛围之中。

总之,农家乐不要跑偏,吃的舒坦、住的舒适、玩的舒心,就不存在“哭”之说。

你喜欢去农家乐游玩吗?有什么感受?欢迎留言交流。


乐食真选


前几年的一次郊外转山,路过一个小村庄,在紧靠道路一个转角坡上,有一户农家的屋外,坐着农户的老两口和郊游的一对城市老夫妇,他们在简单的小桌椅旁饮茶叙谈。我也凑了过去,一是歇脚,二是加入谈话中去。

我们谈的无非就是村里的水怎么好喝,瓜果菜蔬如何好吃等农家常事,后谈到如中午在他们家吃个简单饭是否可以,收费如何?这户农户男主人说,吃饭可以,我们做什么,你们吃什么,一人十元钱,行吗?

饭点到时,我们几人入座,饭就是地瓜玉米饼子和面饼,菜有素炒芸豆,鸡蛋炒黄瓜,和蒸的虾酱和咸菜,喝的是便宜的茶叶水。饭菜极其一般,但或许因为游山的劳累,或到农家吃饭的新奇,或食材的新鲜,或山泉水的甘甜,总之我们几人吃的都很舒服,相互道谢之后各走各路。

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农家饭,既沒有山珍海味,又没有大鱼大肉,所用蔬菜是自家院地里现采的,鸡蛋是自家鸡现下的,水是现取的。一切食材源于就近新鲜,所以对城里人来说,这样的饭才能体现农家饭的真谛!

以上是个人对农家饭的一点体会,各人见解不同,请积极参与评论,好吗?


沒事聊几句


我不同意有“农家哭”一说。

我最近的一次农家乐活动,是上个月在南昌梅岭,店前镇。活动很简单,吃饭、打牌,住上一夜。是下放在一起的知青朋友聚会。

今年十月份,我还有过一次在距南昌不远的奉新县九仙镇农家乐活动,也是知青们在一起。



说实话,农家乐情况是不太妙,说迎来了关门潮也不为过。

据我所知,南昌、奉新二地,将农家乐作为饭店、酒店开的主,均不幸。而现在还在开的,这些我们去的老地方,则不是酒店、饭店性质的农家乐,而是真正的农户。


为什么农家乐会出现关门潮?究其原因并不复杂,经营者自己更加清楚。

大家知道,最初农家乐火了,是因为城里人郊游,利用休息日,三五好友相约,来到农村,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山青水秀,就近歇脚,在农家顺便吃个饭,洗个脸。

大量城里人定期涌向城郊,或者一些交通方便的农村,给当地带来了商机,农家乐应运而生。实际上最初的农家乐经营者,是当地的家民,利用自家场地,方便游客。



后来兴起的农家乐是资本农家乐,大面积圈地,租山,豪华装修,皇家园林式搞法,菜肴上挡次,甚至动用上了陪酒等手段,逐渐脱离了农家朴素、简单本质,将农家乐办成了城里的高档酒店。

那时,农家乐还能维持,因为公款资源仍在,后来便日渐式微了,公款金主不来,普通假日郊游者不进,这样的酒店,不歇业怎么可能呢。

这是农家乐吗?显然不是,这是店家乐。以前开得红火,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和农民没有关系,现在门前冷落车马稀,和农民也没有关系。



南昌有过很不错的农家乐。南昌后院梅岭风景区,从市中心出发,只要2元钱的车程,便可以抵达。梅岭山势绵延起伏,通达周边各县,范围很大。夏天,南昌热,梅岭是最好的避暑地方,历史、人文景点特多,近人林彪在梅岭便建有打算对抗中央的指挥部,现在已开放,供游人参观。梅岭无论露营、爬山、休养都是好地方,数十年来,游客不断。这样的地方,资本农家乐一定不会缺席。

(梅岭。店前镇)


现在作为梅岭中心街的店前,它的繁荣已被相距不到5公里的太平镇取代。虽说,太平镇不如当年店前街上那么繁华,但,太平镇的农家乐至今一直在开下去,而且,基本上都是当地农民利用自己房前屋后,老灶台,为游客服务。


(政府做了工作,他们将路修好了,修成了景观路,直达山上)


前面说到的奉新,距南昌百多公里,冬有温泉,夏季凉爽,南昌人也喜欢去。可知道,当一个城市的人都季节性去一个地方时,那是一种怎样壮观的场面。实际上,梅岭、奉新二地,便是今天,真正农民开的方便店(我不叫它农家乐),照样生意兴隆。


下面来说一说梅岭和奉新两地,真正农家乐收费情况。

2019.10.1日,奉新九仙山上农家乐,收费:每人60元,包三餐,住一晚,房间分二人、三人,有空调,热水器、卫生间。这是真实的数据,现在还是这个情况,我不做广告,真正的农家乐,不需要做广告,人家忙不过来。


(我们的奉新早餐)


有朋友质疑,怎么会如此便宜?其实并不便宜,只是收费合理而已。

首先说吃,早晨照例一人一个鸡蛋,有稀饭、汤粉,盐菜。你看,汤粉,盐菜是农家自制品,蛋也是自产品,游客吃的又新鲜,奉新米粉是名吃。但,一个人吃不下3元钱,便饱了,中餐,十人,通常八菜,一汤二荤、二半荤、四素。酒自理,捉笼里的土鸡,另外算帐。晚餐,菜品不同,仍是八菜,一汤二荤、二半荤、四素规格。住宿,房子是自家的,增添了麻将机,空调,奉新天气凉爽,一年用不了几天,大多数时间不需要开机。


(中餐)


在下曾和当家的交谈,他谦虚地说,一年下来,赚不到多少钱,他一家6双手在这里做,不需要出门打工,田里、园里、笼里的东西都有出路,这是最好的。

朋友们可知道,一个6个主劳力家庭,在山里农村,他的地、山、塘,园,产出应该不少,而都有出路,副业(养鸡、养鸭等)也有出路,这是何等幸事!尽管办农家乐微利,但,一定有利。


(这是房东儿子,现在主事了)


奉新这家,我年年都去,他家四年建了一栋三层,每层6标间的新屋,事实在说话。这次国庆,一下子来客近50人,都能接待下来。我问过,假如一口气来客200人,怎么办? 他说,山里,不怕人多,只愁不来,人多,可以往亲戚家里匀分,吃住是没有问题的。

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奉新九仙山里一带,有数千户这样的农、家、乐!


(在这里,和在家里一样)


政府做了工作,他们将路修好了,修成了景观路,直达山上。全面盘活了那一带农村经济。

我们一行20人,离开九仙,走时,大包小包,买有土产,米、粉,年糕、各种乡下园里的菜、乡下猪肉、牛肉(奉新肉品特好,价同南昌,质量没法比,南昌买的肉不香),等等,要买还得起早,开车去小镇集市,晚了没有......


(主妇和男人管下厨,孩子们管卫生客房及外面采购和田里的事情)


南昌梅岭农家乐情况差不多,价格约高,包住宿一人80元,菜品情况也大致相当。店前虽没有当年的繁华,但仅存的农家乐,门前来车1-20辆是常事,和一些已关门的豪华农家乐在一条街面上成鲜明对照。

(柴火灶烧的饭菜特香)


今年,我自驾游,北方行,在辽东盘锦遇上头条朋友,天津人,他告诉我,去北京玩,北京也有真正的农家乐,包吃住 ,也是80元一人,吃,上30个菜。一人也是。奇了,我问,30个怎么吃。他说,根据人多少,盘碟用大小。但是,玩的好,吃的好,他建议一定要去那儿走一趟。

(今年奉新农家乐,中间黄马甲是作者)


作为一个旅游客,我认为朋友之问中,所说的”农家哭“,不准确,关门潮并没有发生在真正的农家,那个”哭“,不属于农民,应该是投机资本。

真心期望环境条件允许的真正的农民兄弟,抓住”李鬼“败退机会,将自家的房园整理干净,灶台一新,诚恳心志,出来”收拾山河“,接待城里来的朋友,咱城里人定会坚决支持你们创业,就象今天,在下仍在南昌梅岭、奉新农民家里做客生活一样!


稀夫文字


为何农家乐变“农家哭”,为何农家乐迎来了“关门潮”?城里人咋说?现在农村开办的农家乐,早以成为过眼云烟,是一个过去式,成为一本老皇历了,城市人再没有或极少人去光顾。农村人办的农家乐,一度红火,现在风光不现,暗然失色。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第一是,过去农家乐主要是公费就餐,现在转变了消费方向,再无公费就餐,私费就餐非常少见。鄂东三农有亲身体会,我去农家乐吃饭是N次,但是在我的记忆里,从来没有私自掏过钱,都是单位或朋友请客吃饭,几乎每个月不下十次。现在,情况一反常态,一年轮不到一次上农家乐就餐。这样一来,靠公费吃喝的农家乐生意由火红兴隆逐渐变成门前可以捉雀了,生意惨淡,无人问津,靠什么来支撑着继续坚持下去?只有关门歇业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是,随着农家乐各种食料和人工成本逐渐增加,就餐费用随之增涨过大,让消费者难于接受。过去农家乐保持农民待客的纯朴风貌,热情好客,就餐实惠廉价,顾客吃得开心,农家乐也非常乐意。现在一切都变了,农家乐服务人员工资上涨,各种美食原料价格上涨,如农村清蒸腊肉来说,过去只要50元一盘,现在需200元一盘,上涨了4倍。这样的价格,现在都是私费就餐,又有谁坦然地面对,接受这高额饭钱。因此,现在农家乐的顾客越来越少,每天没有一人光顾,怎能坚持下去。


第三是,现在交通运输上酒驾管控严格,消费者前来就餐十分不方便,导致想来就餐的人害怕酒驾。现在,城市人开车前来就餐,总避免不了喝酒。一旦喝酒要么走路回去,要么走不了将会留下来等醒酒后再走。喝酒后茫然开车回去,成本代价太大,既要驾照扣分罚款,又有安全危险。因此,现在私费来就餐的城市里的人,不愿花沉重的代价来农家乐就餐,在城市就近找一特色小店就完全可以代替农家乐了。所以,现在的农家乐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风彩,再也没有那么好赚钱了。


第四是,有些农家乐各种环境卫生仍然存在欠缺,让生性爱卫生的城市人来说,将会退避三舍的事。农家乐都是当地的农民自己开办,有些人卫生习惯欠佳,各种蔬菜食料清洗不彻底,不干净卫生,让城市消费者食用非常难于放心不下。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这是城市人非常忌讳的事情。另外,有些农家乐,就像农村家庭一样,环境欠整洁,有一些赃乱差的感觉,让顾客不舒心,环境装饰比较差。这样的农家乐很难迎来回头客。

总之,农村的农家乐再也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农家乐现在根本没有生意可做,农家乐变成“农家哭”了,不能坚持开办下去,纷纷出现“关门潮”了。

【以上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三农达人鄂东三农,一起探讨三农问题!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鄂东三农


农家乐的由盛到衰,是农家乐自己挖的坑,把自己埋了,是自绝其路。

想当初,农家乐真的是农家乐。城市人呆惯了城市,有了节假日,或三朋五友,或一家大小,离开喧嚣的城市,到农村游玩。亲近着大自然,闻着泥土的芬芳,呼吸着带有青草味的空气,领略着农村的田园风光,放松了身心,何其乐呀。有时偶然到农家吃一顿饭,那可是地地道道的农家菜,满满的都是乡土气息。他们会把客人当作自家的亲眷朋友,精心的招待。蔬菜是现採现摘的,鸡鸭是现捉现宰的,鱼也是现捞现杀的。

农村人是淳朴的,厚道的,大度的,价钱是公道的,不太计较利润,真的是价廉物美。

随着游玩人数的增多,有些农家感到有利可图,于是农家乐就象雨后的竹笋,冒出了很多。有的还圈个围墙,弄个牌子挂了出去,变成了什么山庄农庄。从此,那服务,那招待,那菜品,就慢慢变了味。自养自种的没有了,都来自于超市。不仅味道变了,菜量也少了,变成与城市的餐馆和酒店无异。特别是有些菜品的价格,成倍几倍地翻涨。原来很寻常的一盘小杂鱼,从几块钱涨到了十几块,蛳螺也是这样。更有甚者,把田螺论个卖,实在是令人不能容忍。以至于挂着羊头卖狗肉,这样的经营方式能不息业倒闭?

餐饮服务最讲究的就是诚信,现在有很多农家乐就是违背了这种诚信,见了利,忘了本,才造成了现在的局面。物致极,终必反。


陶田福


农家乐变“农家哭”很正常,喜怒哀乐比春夏秋冬变得快,想当初农家乐是一窝蜂式的兴起,如今关起门来看谁跑的快,农家乐兴旺的初期确实体现了农村大院的兴旺,农家菜.小笨鸡.土鸡蛋.山菜.野菜,确实招览了大批城镇的食客,我也见过农家乐式的馆子名叫"第一生产队"刚开始挺热闹结果闹了不到小半年自己就把自己闹黄了,开始是大锅炖,后来炉上烤,结果是炖的没滋味,烤的没水平,从满腔热忱到物美价廉再到宰你没商量,最后到整体消失,我们一些人就是好热闹干啥都一窝蜂,消失也是一股恼,我也挺纳闷农家乐是快钱赚足了还是赚钱足够歇业了。


杨文彪29


我有一个亲戚曾经经营过一家农家乐,在秦岭里的一个小县城,那个小城叫丹凤,因为靠近秦岭里的一个5A级景区叫金丝大峡谷,有那么几年旅游业很是火爆,最早的那几家农家乐赚的盆满钵满,当年的农家比较纯粹,空气的味道都是牛粪味,做的饭也比较朴素,菜单上的菜也不多,玉米面蒸的馒头,还有就是玉米稀饭(我们那边叫zenzen)还有就是山上挖的各种野菜,拿调料一调,城里人在城里吃惯了山珍海味,到乡下就是为了尝这一口,可是随着这类农家乐的盛行,模仿者越来越多,农家乐们开始竞争,各类农家乐开始搞些新花样,将各种肉类搬上了餐桌,

农家乐就变味了,农家乐周围基本上全部被开发成旅游景区,全是人文景观,灰尘很大,所以那些原本愿意去农家乐的人,再来之后,发现农家乐带给自己的感觉变了,就再也不来了,所以农家乐的顾客越来越少,我家的那位亲戚借钱办了一家农家乐,在他进去这个市场的时候,这个市场就已经到了发展的末期,已经没有那些山清水秀,所以没多久就关门了,真是血的教训。


萌新美食谱


花无百日红,人无几代富。

任何新生事物有它鼎盛时期,也有它衰败时期。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任何事在它红极一时的时侯也随之而变质,但到了人们从迷惘中逐渐认识到了它的本质的时侯,人们就逐渐害怕上当受骗,所以离它越来越远,从而证明,不是农家乐关门了,而是从农家乐里学聪明了,这就是新陈代谢,人类进步的象征。


用户董永华


严重的供大于求!

而且农家乐的标准在不断的下降!

以前是自家的地,自家的猪鸭鱼羊!

现在山脚下搭个灶就敢自称农家乐了!

真实案例:

大学生带队下乡扶贫,村书记特别有魄力!

种粮土地连种三年药材失败三年终于成功!收入翻四倍!

问他接下来的计划!

他说:农家乐!旁边村农家乐赚钱了!我们也要搞!

我就差点骂出来了!

隔壁村有保护林,有小溪流!你这穷山恶水的,特产有土豆,马铃薯,洋芋。我们进来的时候不是你开车来带路,大巴车司机都迷路了!你凭什么撑得起农家乐?

苦劝无果!随他去吧!今年听说已经在修建了!


瘐人愚人寻娱自愉


为何农家乐变“农家哭“,为何农家乐迎来了'关门潮?城里人咋说?这个问题在以前的农家乐发展运动中很常见,大部分的撑不了几年就关门了。


在小编邻近的白石镇(齐白石故乡),有一个叫尹家冲的地方,那里是我们这边晨早办农家乐的地方。由于办农家乐的原因,那里是最早的打水泥路进山冲的地方,进山冲的地方还做了一下大大的农家乐牌子。

那个时候,别人过来投资,主要看中了里面有一个尹氏祠堂,据说祠堂的横梁上还有齐白石亲自写的字。另一个就是山青,全部是竹山,水呢就有一个占地二千来亩的水库。农家乐刚开始做时,投资建了火堆晩会广场,招了些人穿少数昆族服装跳火堆舞,里面新建了几栋宾馆,还修了一条上山观看竹山的小路,山顶上还修建了凉亭。在我们这边那个时候都非常羡慕尹家冲的人,认为一个农家乐可以彻底让他们那地方致富了。


但是好景不长,仅仅做了不到二年,农家乐就倒闭了,根本就没有几个人去玩,投资的老板亏了几千万走了。现在只剩下一些废弃的房屋和以前留下的招牌,一股荒凉之气笼罩在这个曾经的农家乐。

那么造成这个农家乐倒闭的原因,我做了下分析:

一、缺特色,留不住人,什么东西都是模仿其他地方的,缺少自己真正有内涵的东西,对游客缺少吸引力。因为你跑进农家乐去看,真的没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全部都是商业化,样子工程。

二、地理位置较偏,从农家乐到县城要一个小时车程,到市里要一个半小时,加之缺乏推广的资金,别人根本不知道在这个山旮瘩里还有个农家乐。


三、收费贵,不要看这个没有什么人来的地方,据说吃饭、住宿的收费都非常贵,别人来一次就不想来第二次了,没有回头客。

四、管理跟不上,农家乐管理混乱,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许多项目做了一半,又没做了,全成了烂尾工程,做了的工程,质量也很差。而在环境卫生方面也是脏、乱、差严重。

大家想一下,一个开在山旮瘩的农家乐,不仅收费老贵,而且没有什么特色,加上卫生环境又不怎么样,这样的农家乐还会有吸引力不,显然是发展不长久的。我们这尹家冲农家乐的破产,我估计和全国大多数农家乐倒闭都是同一个原因,没有特色,没有好的环境及服务,大家又不是二傻子,非得送钱来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