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退出傳統制造業 路徑、趨勢和影響

國家電網官網近日公佈的《中共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黨組關於十九屆中央第三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顯示,國家電網將堅守電網主責主業,下決心退出傳統制造業和房地產業務,堅決按期完成深化集體企業改革任務。

這個決策一旦正式落地,個人認為對整個行業來說,應該有一定的影響,這裡做個簡單分析,供各位參考。

對國網來說,什麼叫傳統制造業

傳統制造業沒有明確的定義,只是一種比較模糊的共識,個人認為:狹義的傳統制造業,應該是指產業進入壁壘較低,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較低,市場競爭較激烈,利潤率較低的行業。

這裡就帶來兩個深入的問題:

1、國網涉及到的製造產業,有哪些是傳統制造業

電力設備製造不一定全部是傳統制造業,比如特高壓設備,一些直流電氣設備,部分電力電子設備,一二次融合的輸變配電設備等,有很多是技術含量較高,存在專利壁壘,附加值高的領域,甚至對國網來說是“卡脖子”設備,國網文件裡明確提出要加以發展的。

個人認為,國網提出退出的“傳統制造業”,主要涉及的是中低壓電氣設備製造、電線電纜、電力杆塔設備、以及部分二次設備製造領域等。

2、國網哪些製造業公司會退出

國家電網的電工裝備製造業務,直屬的產業公司,主要包括南瑞集團、許繼集團、平高集團、山東電工電氣集團、國網信通產業集團等。據個人瞭解,這些公司中的一部分,去年下半年即傳出部分或者全部剝離的消息,相關方案亦在制定過程中。

但是個人認為這並非退出的全部,上述公司是國網系製造板塊中的頭部企業,產品主要是面向輸電網。更重要也是影響更深遠的,是國網所屬的各省、地、市縣集體所有制的電力設備製造企業,他們主要提供中低壓配電設備,屬於長尾部分。

通信行業的他山之玉

網絡運營商大規模退出相關製造環節,這個事情其實在中國的國企改革過程中,發生過一次,就是中國的通信行業,主導的政府部門就是現在的工信部(之前是信息產業部,再之前是郵電部)。國網公司新任董事長毛偉明,就有工信部的履職經歷,所以研究通信行業的案例,對電力行業來說具有一定借鑑意義。

受制於篇幅和本人時間,這裡只能大致捋一下思路了。

我國大規模民用通信技術的普及,是以模擬製電話系統,轉換為數字型程控電話交換系統為契機的,也就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當時的中國電信(前身是郵電部下屬的中國郵電電信總局)也是一家獨大,以省公司為實體,承擔了本地固定電話網(類似配網)、長途通信網(類似輸網)的建設運營工作。

後來為了建設移動通信網絡,又從中國電信分拆出了中國移動,並且成立了中國聯通,才有了今天三分天下的運營商格局。中國電信作為老國有企業,當時又獨佔全國固定電話網絡,並且負責主要的傳輸幹線網絡,風頭不可謂不強,而且還擁有自己的製造業相關公司。主要包括兩類:

一、直屬的產業公司。主要是中國電信所屬的電信技術研究院改制的“大唐電信”,當年在通信圈裡號稱“巨大中華”,巨龍通信是部隊背景,大就是大唐,中即中興,華便是華為。

二、各省三產公司。90年代中期,為了緩解當時的就業壓力,國家鼓勵各類國企興辦第三產業公司(即服務業務),國網公司的集體企業也是從當時開始,同時還有省市縣電信公司的三產。華為的第一桶金來自萬門交換機,但是很少人知道,為了搞定當時看不上國產貨的電信局,華為和幾乎每個省的三產公司都成立了合資公司,把非核心的交換機配件製造,比如機櫃、電源,以及所有的工程服務都給了合資公司。

後來這些公司都逐步與主業進行了剝離,形成了規範的資本關係。主要的方式包括:

一、頭部公司完全獨立運營,參與市場競爭。比如大唐電信,在3G時代還是想努力一把的,買斷了西門子的TD-SCDMA技術,信產部讓中國移動主推TD方案,中國移動因為3G採用大唐TD技術和服務,苦不堪言,到了4G時代迫不及待的牽手華為,與大唐分手,大唐電信從此沒落。

二、各地三產,一部分優質資產整合成立了中國通信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並在香港上市;另一部分是各省成立電信實業公司,整合三產資源。這些企業雖然財務上和管理上獨立於主業運營,而且也建立了市場化的運營機制,但至今依然是為電信主業提供規劃、設計、工程、運維、增值服務等業務,雖然當年也有不少發展計劃,轟轟烈烈的要搞遊戲、社交等互聯網業務,號稱投資多少多少,幾乎無一建樹。

這個路徑,個人認為很有可能是國網剝離製造業的路徑,部分思路也可以在國網的文件裡體現出來。至於剝離之後是不是就如同電信實業公司一樣在落寞和溫飽之間徘徊,我們接著分析。

國網剝離傳統制造業的影響

這個影響分為兩部分,一是對被剝離企業的影響,二是對整個行業的影響。

一、對被剝離的企業影響

1、頭部企業。短期內影響並不是很大,國網今明兩年基建規模擴大,特別是特高壓追加投資,今年總投資盤子在4500億以上,有助於被剝離企業短期業績增長,穩定業務(相當於先給張短期飯票)。就中長期而言,一方面電網投資進入中低速增長區間,這個趨勢不會變化,這些企業中期業績壓力還是比較大;另一方面隨著電力市場化的開展,面向用電側的能源互聯網新興業務將會增長,這些企業能否大船掉頭進行適應,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就像大唐電信,一旦離開了主業的保護,在公平的市場技術競爭裡,是無法與華為競爭的,更不用說進入移動互聯網領域了。當然這些頭部企業在很多領域的競爭能力很強,能否建立起有競爭力的激勵性制度,激發企業的活力,將是關鍵(國網文件裡也多次提及,並且進行試點落地,如股權激勵制度等)。

2、地市三產企業。國網對地市三產企業的態度,目前看還是以整合為主,壓減企業數量,建立省級資產運營平臺,通過參股控股方式兼併地市縣製造業三產。這些企業本質上來說屬於系統集成商,相對而言更為傳統,產業附加值比較低,如果離開了主業的支持,企業生存可能困難。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就直接推向市場,而是類似電信對三產的整合思路,在省級層面進行優化整合,在公平競爭的前提下,給與一定的配套業務(與電信三產一樣,比如規劃設計、集成調試、施工運維、增值業務)。但是就中長期而言,企業現有業務萎縮,轉型困難,核心競爭力匱乏將是最大的生存障礙,未來的狀態可能是:活著,但不會活得很好。所以作為地市制造業三產,如何順應國網能源互聯網戰略趨勢,抓住配電設備智能化、數字化的新趨勢,向能源服務業務轉型,真正下沉到客戶側,鍛造自己的真正核心能力,是一個挑戰。

二、對於傳統電力製造業的影響

對於非國網系的各類電力製造業企業來說,個人認為機會和挑戰並存。

1、機會。一是國網市場化採購的公平度會進一步上升,並且投資壓縮和加強監管的背景下,國網會更加在意設備質量和全壽命週期成本(因為新一輪輸配電價監管裡,修理費+人工費不得超過資產原值的1.5%,這條對電網企業未來的資產採購和維護策略,將會有較大影響),所以優質的民營企業產品中標的幾率增加;

二是在公開公平的市場環境裡,未來各個環節的產業集中度都會增加,優質的大型民營企業獲得更多的資產兼併、股權交易和產業鏈延伸機會;

三是電網和各類能源企業往下游業務延伸,在客戶側的服務環節裡,可能會選擇與客戶資源和服務能力較強的民營企業合作。

2、挑戰。對於缺乏核心技術的中小型集成商、工程服務企業而言,個人認為挑戰大於機遇。這種挑戰來自四個方面,

一是在用電量增長放緩,國網投資放緩的大背景下,整個電力設備製造業產能是明顯過剩的,地市三產企業在兼併重組之後,競爭力將會增加,對民營企業形成挑戰,大家都要爭搶有限的增量市場份額;

二是國網並未全部放棄製造業,而是在放棄低端、低附加值製造業的同時,提出搶佔技術制高點的口號,這個制高點主要就是:結合5G、工業互聯網、AI、電力電子技術、智能控制技術等高精尖技術的能源互聯網相關核心技術,個人認為典型特徵之一就是:電力現貨條件下的“軟件定義電力+源網荷儲智能互動”,這種一二次融合、二次和雲端大數據AI融合的產業發展趨勢,才是未來的主戰場,很多民營企業並未做好充分準備。

三是往服務業務延伸,增量市場空間逐漸收窄,那麼結合售電、增量配電、綜合能源服務,大家都在往存量設備服務市場延伸,同時還需要結合第二點的數字化趨勢進行延伸,不少民營製造企業的基因還是“項目驅動”,並未構建核心服務能力。

四是產業集中度的問題。國網在省公司層面構建集體企業資產運營平臺,整合地市縣三產,內部實現技術和資源優化配置;國網的產業公司也將進一步整合資源,搶佔高地。市場化就是專業化,市場競爭的趨勢就是資源不斷向頭部企業集中,電力設備製造的中下游環節,特別是成套和安裝,原來都是地域屬性明顯的行業,個人認為未來跨地域、跨專業的競爭和重組整合將會更為激烈,甚至可能出現局部地區的原有產業格局洗牌。

總結一下

國網剝離傳統制造業,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企業重大經營決策,即搶佔技術制高點,通過市場化推動行業發展,剝離低附加值的低端製造業。這個決策的大背景是未來用電增速放緩,投資減少的背景下,整個行業將出現五個轉型:

1、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

2、從傳統電力設備向數字化電力系統轉型

3、從機械的電力部件向電力電子固態器件轉型

4、從“配用售”各自為政向“發輸配用調服一體化”轉型

5、從傳統電網運營商向能源互聯網企業轉型

國網的戰略規劃也是洞察並且想要引領這個行業趨勢的,那麼作為非電網企業的各類電力設備製造商,應該從戰略上重視,並且提前做好佈局。未來行業競爭很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只有在業務上、技術上、戰略上更有遠見和決心的企業,才能脫穎而出。

最後再說一個有趣的觀點:世界上不存在“傳統制造業”,只有“觀念陳舊無法變革的傳統制造企業”。未來在數字化、智能化的能源互聯網浪潮裡,傳統電氣設備製造業將會實現“一次+二次+雲端AI+電力電子+服務化”的多業態融合,從而成為全新的智能電力設備行業,淘汰的只有企業,而不是行業。

改革不易,且行且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