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楚国崛起的历程?

楚之南风繁花盛开1


楚国由来:商朝末年,楚人首领鬻熊协助周文王姬昌起兵灭商,成为功臣。前1042年,周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为子爵,楚始建国。

崛起历史:

1楚先民后来在商王朝军队驱逐中被迫南迁,其中的季连家族则建立了楚国(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其中的芈姓一族建立了楚国)。楚国建立后在其扩张的过程中多次发动征讨南方民族的战争,并在周惠王的允诺下镇压住了夷越之乱,夺取了南方大片领土。

2公元前757至公元前741年,楚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开始对濮地进行拓取,据《国语·郑语》云:“楚鼢冒(楚厉王)始启濮”。到楚武王时(公元前740—公元前639年),已占领大片濮人的土地,《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楚武王于是始开濮地面有之”

3楚国在楚武王以及楚文王时期开始崛起,奄有江汉,大举进攻蛮夷,史称“大启群蛮”。

4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北抗齐桓公、南败宋襄公,实为一代霸主,其北上之势直到城濮之战才为晋国所阻。

武功彪炳,又励精图治,选拔孙叔敖施行文冶,邲之战大败晋国称霸。使楚国经济繁荣、文化鼎盛,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


半夏锦年似夏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记得上学那会第一次读到这诗句时,觉得非常优美,给人印象深刻。漫漫长路,诗人立志,要百折不挠的去寻找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然而从这诗句中隐约可以窥探出楚国崛起历程。楚国文化的兴起有力的推动国家向前以展。文化兴起会渗透到楚国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等。

周谷城在其《中国通史》指出,楚人之自称“蛮夷”。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认为“楚本蛮夷,亦即淮夷”。在西周乃至东周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对楚国落后的文化视为“蛮夷”,认为楚人连刀耕火种的基本技能都没有,只会烧杀抢夺,狩猎捕鱼等等,因此楚国不得不在中原王朝先进文化的打压下艰难生存。经济上年年向周王室进贡,军事上,周王室还有各诸侯国还时不时的进攻楚国,《左传》中记载,“齐恒公伐楚盟屈完”中,管仲就对屈完说道:“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就是可以看出楚国落后就挨打的局面。楚人除贡桃弧棘矢外,还贡苞茅。看看就连茅草都要割去进贡给周王室,真是可怜楚国人民呀。然而楚国人的民族性格立志坚定,要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一方面卑事周王室,一方面“筚路蓝缕”,辛勤开发,国家已呈勃兴之势。

楚国长时期臣服于周王室,楚统治者熊渠自称“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成为楚人一大精神支柱。楚人长期以来师夏师夷、以夏变夷,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荆楚文明,与这一战略思想是分不开的。楚国的长期隐忍,国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此时楚国的崛起已是势不可挡了。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围郑国,迫郑降,晋国派兵救郑,两军于邲会战,晋大败,晋国中军、下军几乎全军覆没,左传中描写当时晋军渡河逃跑的惨状:“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弭兵之会在宋国举行。晋、楚、齐、秦、宋、鲁、郑、卫、陈、许、曹、邾、滕、蔡等14国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晋国和楚国共为盟主,各国共订盟约,不再打仗;除齐、秦外,各国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样朝贡。弭兵之会的结果是晋楚两国平分中原霸权。

楚国历经三百多年的努力拼搏,自楚武王起楚国历经大大小的战争,邲之战楚国完胜、弭兵会盟后标志着楚国完全崛起了。楚国崛起不仅仅是充满血泪的历程,更是楚族长期隐忍,励精图治后崛起的历程。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



放羊娃子哇哇哇哭


就在遥远的三千年前,由于周王室的衰弱而引发的列国相争,拉开了各个诸侯之间相互结盟相互联姻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而不可思议的是,最闪亮于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的公侯大国,而是这偏居在荆蛮之地一个方圆只有50里的子爵诸侯。在八百年间春秋争霸战国称雄,楚国势力范围遍及半个中国,楚人是以卓尔不群的气质走出了自己的强国之路

  周昭王南征而没,丧六师于汉,中原诸侯骂楚国是蠢尔蛮荆大邦为仇;而楚熊渠即故意封三个儿子僭越王尊做为回应。这是楚国向中原诸侯公开挑战的开始,楚人这种不服不屑不羁,着实让当世人膛目结舌。

  强大的君权使楚人有了民族归属感,在中原各诸侯的鄙视下,即使楚国更是炎黄正朔也毅然抛弃虚名,开始以自强而进取了。迫使周天子不得不赐予主盟的祭肉承认楚王国的强势存在: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

  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促进了强大的军事国力,楚国以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因而楚王若三年不对外征战,国人当以耻笑。

  年迈的楚武王为社稷抱病亲征,暴死于征途,楚人则继续前行,迫敌签城下之盟后才发丧;楚文王征战巴国未果,守卫之臣拒不迎纳,迫使国君移师伐黄以功补过,楚王终累死于凯旋路上;楚师伐罗失利,主帅长公子屈瑕自裁以成仁,其他将领也自囚以谢国人。还有城濮的子玉,鄢陵的子反,淮南的项燕,这些就是楚人的尚武轻生重荣誉的贵族精神体现。

  在这精神的催生下,楚成王先于公元前655年向江淮东进与“尊王攘夷”的齐桓公争霸,再在公元前639年遏宋而夺得中原之霸。到了公元前606年更为一代霸主的楚庄王,北伐陆浑,阅兵周疆,问鼎中原,饮马黄河。


战斗大黄蜂


楚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熊氏一族创业记。西周伊始,楚国渴望被中原接纳但却被鄙视。就像一个渴望得到父母关注的孩子一样,楚国需要努力让自己得到中原的关注和认可,这算是决定发展方向的内在动机。

战略得当:先搞定后方庸国顺道获取重要战略物资——铜,然后顺汉水而下扩张,继续突破汉阳诸姬进入淮河流域正式成为中原无法忽视的一支强大力量。汉水-淮河一线以南都可以成为楚国的腹地。

政治宣传:以蛮夷的姿态凝聚处于中原文化南部边缘的力量,称王是必然。这里出现了意识形态的矛盾:一方面楚国向往中原文化,事实上也在不断的中原化;另一方面,楚国又以异端蛮夷自居,导致春秋五霸之齐、宋、晋都竖起抗楚的大旗形成了与中原主流文化的无缝结合。


御前带刀侍卫


想要全方位了解楚国崛起之路,推荐一部纪录片《楚国八百年》:筚路蓝缕、起于蛮荒,值得一看!



流浪猫加菲呦


楚国的崛起是一代代楚人筚路蓝缕的结果。周室分封,楚为子爵,仅在男爵之上,然至周末,楚以为南国霸主,这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楚国地处江南两湖之地,土地肥沃,周边无大国掣肘,得以蓄养国力,昭王之败又给了楚人赫赫威名,春秋初年,齐霸中衰,楚北扩中原,打败各路诸侯,泓水败宋国,决东南霸主之资,鲁,卫,郑,陈,蔡等国均臣服于楚,楚人以踏上了中原大地,楚庄王时更是号为霸主。此后数百年就是楚晋两国的争霸赛,楚国就这样崛起于南方,成长为霸主。


义渠故人新恒


楚国(?—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在邲之战中击败晋国,称霸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