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男大學生殺害2歲女童案:疫情和賣慘,不給罪惡買單。

1。

慘案·殘忍


疫情之下的貴州,發生了一起慘案。

3月15日下午4時,貴州省清鎮市一小區內,有位19歲的男大學生,拎著菜刀砍死了同小區一個兩歲小女孩。

19歲男大學生殺害2歲女童案:疫情和賣慘,不給罪惡買單。


據警方通報,嫌疑人楊某某就讀於廣東一所高校,有病休學在家(不知道這句話的背後,是不是在疫情爆發前,這個男生已患上某種疾病)。

案發當天,楊某某情緒波動較大,他爸爸和他溝通後,得知他在大學讀書期間,和室友、老師、宿管的關係,都比較緊張,學習生活都不愉快。

就在爸爸打電話和校方溝通情況時,楊某某突然情緒失控,從廚房拿起菜刀衝出家門,將正在小區內玩耍的2歲小女孩殺害。


19歲男大學生殺害2歲女童案:疫情和賣慘,不給罪惡買單。


據遇害小女孩家屬說,手提菜刀的楊某某,衝到樓下後,從小女孩媽媽的身後繞過去,以極快的速度把孩子摁到旁邊的小汽車上,以殺人不眨眼的瘋狂,對準孩子的頭部猛砍5刀,刀刀致命。

從作案到結束,不過短短數秒鐘。

以至於,在旁邊照顧女兒的媽媽,還沒有反應過來,孩子已倒在血泊裡。

兇殘的嫌疑人殺人後,還高呼:“我不是弱者,我要報復社會。”

多個知情者證實:

小女孩的媽媽,還是剛從防疫一線回家的醫護人員。


不敢想象,她要怎麼活。


2。

爭論·立場


事發當天,這個19歲的殺人犯和他父親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都不在場,所以不妄加揣測。

但我想表達下面3點認知:

①疾病和休學,不該替他背鍋。

不管案發前他患有什麼疾病,也不管他是否真的休學,殺害小女孩時,這個已經成年的男生,是冷酷而殘忍的。

所以,我們不希望在日後的審理審判中,讓抑鬱症、精神病給他背鍋。


殺人償命。


他已經19歲,當自我負責,當受到嚴懲。

②病毒和疫情,不會為他買單。

這幾天,有一些自媒朋友,包括一些大V,談到這起案件時,認為這是疫情之下集體心理創傷的一種極端表現。

我不認同這個說法。

疫情之下,國人禁足,復課延緩,心理創傷,肯定有。特別是受傷最嚴重的武漢。

但,即便在疫情中心的武漢,那些掃大街的環衛工,也從容有序地工作著,希望通過勞動為這場疫情做點什麼。


而一個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僅僅因疫情給他造成了創傷,所以就把屠刀對準一個手無寸鐵、和他無冤無仇的孩子嗎?

說不通,也不可原諒。

所以,病毒和疫情,不該給這個殺人犯買單。


偌大的中國,人人都在承受疫情,但大家想到的是互助,而不是害人。


所以,導致這樁慘案發生的,是惡棍的惡,而不是病毒的病。

③弱者和賣慘,不能為他減罪。

作案後,這個拎著屠刀、滿臉不在乎的傢伙,面對倒在血泊中的孩子,還有孩子悲慟驚嚇的媽媽,竟然高喊什麼“我不是弱者,我要報復這個社會”。

這一句話,很容易讓那些活得憋屈又滿身戾氣的人,找到共鳴:

殺人者一定受到過傷害,所以他才如此變態。

拜託,生命的真相一直是:


自來到這世上的那刻起,每個人都是不斷受傷的連續體。用“受傷”為殺人犯開脫,是對其他人的汙衊:

每個人都受過傷害,但只有極個別才成為人渣。


而人渣之所以成為人渣,根源往往在內部。


19歲男大學生殺害2歲女童案:疫情和賣慘,不給罪惡買單。


有了上面3個基本的認知,我們再談下面兩種關係。

首先,為了避免槓精和噴子,我要聲明一下:

下面的分享,不是解讀這個罪犯,而是為和更多孩子一起成長。


3。

連接·自我


這起案件中,最值得關注的一點,就是這個嫌疑人、他父親、還有他所在學校,都說到這麼一個細節:

在校期間,這個19歲的男生,和室友、同學、老師和宿管的關係都很緊張。

今天,我不去展開討論這個男生到底為什麼會和他人關係緊張——

人際關係,是家庭關係的外延,沒有資料證實嫌疑人家庭關係如何,我們不臆想揣測。

我根據自己在諮詢中積累的案例發現:


很多孩子在考上大學後,都自述和他人搞不好關係,或者是想融入到集體中,但總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當然,作為皮糙肉厚且無畏無懼的中年人,我們會覺得這根本就不是一個事兒,甚至拿這一句話敷衍孩子:

“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

但,如果我們回顧自己的成長歲月,就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幾乎每個少年,都是渴望成群結隊的。

因為,對孩子來說,“我”這個概念是模糊而混亂的。


他非常需要在群體認同中不斷碰撞,然後再反彈回來,確認自己,明確自我。


所以,很多時候,大人們覺得不值一提的小事兒,卻是孩子走不出來的死衚衕。


19歲男大學生殺害2歲女童案:疫情和賣慘,不給罪惡買單。


所以,每當有讀大學的孩子,就這個問題諮詢時,我都會這樣分享:

①渴望連接,沒有什麼錯。


被接納,受歡迎,是人渴望歸屬感的天性。

覺得自己不被接納,不受歡迎,而感到委屈,沒有什麼丟人的,恰恰證明你是一個正常人,有著和他人發生連接的渴望。

所以,接受這樣的自己:

明明不受歡迎,依然想要靠近別人的自己。


②不被接受,不一定是你的錯。

任何一種關係,都需要雙方的流動。


如果你付出了努力和誠意,但是對方依然牴觸你,排斥你,你需要的不是過度反思自己,而是審視這段關係值不值得。


他人和我們有著不一樣的出身,不一樣的經歷,不一樣的感受。


所以,他人說的話、做的事、作出的評價,都是他自己歷史的投射。很多時候,並不是你做錯了什麼。


而我們每個人,也沒有必要成為人人都歡迎的人——人際關係的真相是,不管你再優秀,總有人討厭你。

當然,如果你和很多人,甚至所有人,都搞不好關係,那需要成長的是你自己。


③任何一種關係,都是和自己的關係。

期待和結果的距離,往往取決於我們是怎樣的一個人。

你從不考慮室友的感受,臭襪子到處亂扔,深夜還在宿舍打遊戲,沒有一點同理心和紀律性,別人會歡迎你嗎?

你期待得到老師的肯定,但平常作業髒亂,考試總是掛科,論文寫得一塌糊塗,老師會真心欣賞你嗎?

你想要別人怎麼對你,最好的辦法,是先那樣對自己。

你想要別人對你友好,你先要對自己微笑;你想要別人誇你優秀,你就先要自律努力;你想要別人靠近你,你就給自己肯定和能量。

說白了,就是自己爭氣,優秀自律,大方得體,你的磁場自然會吸引屬性相同的人,和你相遇。

一直到,你一路成長,足夠強大,掙脫外界評價。


19歲男大學生殺害2歲女童案:疫情和賣慘,不給罪惡買單。


這是從孩子層面的認知和成長。


硬幣的另一面,是孩子身後的家長。


4。

真愛·救贖


疫情之下,不少家長和我交流,談到孩子教育的煩惱。

有個高三孩子的媽媽來信,說她的女兒高一高二時,還很優秀,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但進入高三後,患上神經衰弱,睡眠成了難題,成績節節後退,和老師也多有衝突。她又是給孩子治病,又是請一對一輔導,但效果並不明顯。

令她更著急的是,這段時間,孩子在家上網課,積極性不高,母女關係也很糟糕,經常發生大戰。


“照這樣下去,一本肯定難考上。”她焦慮地說。


我問她一個問題:

你到底是想要一個考上好大學,但身體和心理都有病的孩子,還是想要一個可能考不上好大學,但身體和心理正常的孩子?

她想了一下說:“我想要我的孩子身體和心理健康。”

是的。


這是父母最樸素的愛,但總是迷失在爭吵和控制裡。

孩子呱呱墜地的那刻,每個父母的最大心願都是一樣的:


“願我的孩子成為一個健康的人。”


而不是,願我的孩子是一個考上名牌大學的人。

但是,伴隨孩子的成長,和我們慾念的加持,功利心漸漸矇蔽了真愛,我們在和孩子的對峙撕裂中,形同陌路。


甚至,悲劇發生。

19歲男大學生殺害2歲女童案:疫情和賣慘,不給罪惡買單。

或許,為人父母的第一條,是放棄幻覺,如實接受自己的孩子:

①你不夠好,也是我的孩子。

記得一位心理學家曾說:


當一個母親抱怨自己的孩子患上自閉症時,其實她不是在抱怨自閉症,而是在潛意識裡期待她的孩子消失。

如果你的孩子在外面遇到了難題,比如成績一塌糊塗,比如搞砸了人際關係,比如沒有如你所願結婚生子,再比如,他失了業離了婚……


要記得,接納他。

接納他,不是縱容他繼續把一切搞砸,而是告訴他“你雖然不夠好,但我愛你。我們一起去面對,去解決,去改變”。

讓一個人變好的,從來不是嫌棄和控制,而是在接納的愛裡,他願意主動改變自己。

②看見一個孩子,比看見一紙證書重要。

期末成績單,高考成績,大學畢業證,大公司的offer,結婚證書,包括他人的評價……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證明,永遠沒有人重要。

看見一個人,永遠是親子關係的歸宿,也是一切關係的原點。

而讓一個人突然覺醒,走上努力和夢想之路的,是他在被看見中,找到了靈魂的熱望,在專注的心流裡,做忠實於自我的沉醉者。


19歲男大學生殺害2歲女童案:疫情和賣慘,不給罪惡買單。


接受自己可能不受歡迎的現實,依然不忘成長。

接受孩子未來可能平凡的現實,依然平和去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