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男大学生杀害2岁女童案:疫情和卖惨,不给罪恶买单。

1。

惨案·残忍


疫情之下的贵州,发生了一起惨案。

3月15日下午4时,贵州省清镇市一小区内,有位19岁的男大学生,拎着菜刀砍死了同小区一个两岁小女孩。

19岁男大学生杀害2岁女童案:疫情和卖惨,不给罪恶买单。


据警方通报,嫌疑人杨某某就读于广东一所高校,有病休学在家(不知道这句话的背后,是不是在疫情爆发前,这个男生已患上某种疾病)。

案发当天,杨某某情绪波动较大,他爸爸和他沟通后,得知他在大学读书期间,和室友、老师、宿管的关系,都比较紧张,学习生活都不愉快。

就在爸爸打电话和校方沟通情况时,杨某某突然情绪失控,从厨房拿起菜刀冲出家门,将正在小区内玩耍的2岁小女孩杀害。


19岁男大学生杀害2岁女童案:疫情和卖惨,不给罪恶买单。


据遇害小女孩家属说,手提菜刀的杨某某,冲到楼下后,从小女孩妈妈的身后绕过去,以极快的速度把孩子摁到旁边的小汽车上,以杀人不眨眼的疯狂,对准孩子的头部猛砍5刀,刀刀致命。

从作案到结束,不过短短数秒钟。

以至于,在旁边照顾女儿的妈妈,还没有反应过来,孩子已倒在血泊里。

凶残的嫌疑人杀人后,还高呼:“我不是弱者,我要报复社会。”

多个知情者证实:

小女孩的妈妈,还是刚从防疫一线回家的医护人员。


不敢想象,她要怎么活。


2。

争论·立场


事发当天,这个19岁的杀人犯和他父亲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都不在场,所以不妄加揣测。

但我想表达下面3点认知:

①疾病和休学,不该替他背锅。

不管案发前他患有什么疾病,也不管他是否真的休学,杀害小女孩时,这个已经成年的男生,是冷酷而残忍的。

所以,我们不希望在日后的审理审判中,让抑郁症、精神病给他背锅。


杀人偿命。


他已经19岁,当自我负责,当受到严惩。

②病毒和疫情,不会为他买单。

这几天,有一些自媒朋友,包括一些大V,谈到这起案件时,认为这是疫情之下集体心理创伤的一种极端表现。

我不认同这个说法。

疫情之下,国人禁足,复课延缓,心理创伤,肯定有。特别是受伤最严重的武汉。

但,即便在疫情中心的武汉,那些扫大街的环卫工,也从容有序地工作着,希望通过劳动为这场疫情做点什么。


而一个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仅仅因疫情给他造成了创伤,所以就把屠刀对准一个手无寸铁、和他无冤无仇的孩子吗?

说不通,也不可原谅。

所以,病毒和疫情,不该给这个杀人犯买单。


偌大的中国,人人都在承受疫情,但大家想到的是互助,而不是害人。


所以,导致这桩惨案发生的,是恶棍的恶,而不是病毒的病。

③弱者和卖惨,不能为他减罪。

作案后,这个拎着屠刀、满脸不在乎的家伙,面对倒在血泊中的孩子,还有孩子悲恸惊吓的妈妈,竟然高喊什么“我不是弱者,我要报复这个社会”。

这一句话,很容易让那些活得憋屈又满身戾气的人,找到共鸣:

杀人者一定受到过伤害,所以他才如此变态。

拜托,生命的真相一直是:


自来到这世上的那刻起,每个人都是不断受伤的连续体。用“受伤”为杀人犯开脱,是对其他人的污蔑:

每个人都受过伤害,但只有极个别才成为人渣。


而人渣之所以成为人渣,根源往往在内部。


19岁男大学生杀害2岁女童案:疫情和卖惨,不给罪恶买单。


有了上面3个基本的认知,我们再谈下面两种关系。

首先,为了避免杠精和喷子,我要声明一下:

下面的分享,不是解读这个罪犯,而是为和更多孩子一起成长。


3。

连接·自我


这起案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这个嫌疑人、他父亲、还有他所在学校,都说到这么一个细节:

在校期间,这个19岁的男生,和室友、同学、老师和宿管的关系都很紧张。

今天,我不去展开讨论这个男生到底为什么会和他人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外延,没有资料证实嫌疑人家庭关系如何,我们不臆想揣测。

我根据自己在咨询中积累的案例发现:


很多孩子在考上大学后,都自述和他人搞不好关系,或者是想融入到集体中,但总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当然,作为皮糙肉厚且无畏无惧的中年人,我们会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一个事儿,甚至拿这一句话敷衍孩子:

“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但,如果我们回顾自己的成长岁月,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几乎每个少年,都是渴望成群结队的。

因为,对孩子来说,“我”这个概念是模糊而混乱的。


他非常需要在群体认同中不断碰撞,然后再反弹回来,确认自己,明确自我。


所以,很多时候,大人们觉得不值一提的小事儿,却是孩子走不出来的死胡同。


19岁男大学生杀害2岁女童案:疫情和卖惨,不给罪恶买单。


所以,每当有读大学的孩子,就这个问题咨询时,我都会这样分享:

①渴望连接,没有什么错。


被接纳,受欢迎,是人渴望归属感的天性。

觉得自己不被接纳,不受欢迎,而感到委屈,没有什么丢人的,恰恰证明你是一个正常人,有着和他人发生连接的渴望。

所以,接受这样的自己:

明明不受欢迎,依然想要靠近别人的自己。


②不被接受,不一定是你的错。

任何一种关系,都需要双方的流动。


如果你付出了努力和诚意,但是对方依然抵触你,排斥你,你需要的不是过度反思自己,而是审视这段关系值不值得。


他人和我们有着不一样的出身,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感受。


所以,他人说的话、做的事、作出的评价,都是他自己历史的投射。很多时候,并不是你做错了什么。


而我们每个人,也没有必要成为人人都欢迎的人——人际关系的真相是,不管你再优秀,总有人讨厌你。

当然,如果你和很多人,甚至所有人,都搞不好关系,那需要成长的是你自己。


③任何一种关系,都是和自己的关系。

期待和结果的距离,往往取决于我们是怎样的一个人。

你从不考虑室友的感受,臭袜子到处乱扔,深夜还在宿舍打游戏,没有一点同理心和纪律性,别人会欢迎你吗?

你期待得到老师的肯定,但平常作业脏乱,考试总是挂科,论文写得一塌糊涂,老师会真心欣赏你吗?

你想要别人怎么对你,最好的办法,是先那样对自己。

你想要别人对你友好,你先要对自己微笑;你想要别人夸你优秀,你就先要自律努力;你想要别人靠近你,你就给自己肯定和能量。

说白了,就是自己争气,优秀自律,大方得体,你的磁场自然会吸引属性相同的人,和你相遇。

一直到,你一路成长,足够强大,挣脱外界评价。


19岁男大学生杀害2岁女童案:疫情和卖惨,不给罪恶买单。


这是从孩子层面的认知和成长。


硬币的另一面,是孩子身后的家长。


4。

真爱·救赎


疫情之下,不少家长和我交流,谈到孩子教育的烦恼。

有个高三孩子的妈妈来信,说她的女儿高一高二时,还很优秀,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但进入高三后,患上神经衰弱,睡眠成了难题,成绩节节后退,和老师也多有冲突。她又是给孩子治病,又是请一对一辅导,但效果并不明显。

令她更着急的是,这段时间,孩子在家上网课,积极性不高,母女关系也很糟糕,经常发生大战。


“照这样下去,一本肯定难考上。”她焦虑地说。


我问她一个问题:

你到底是想要一个考上好大学,但身体和心理都有病的孩子,还是想要一个可能考不上好大学,但身体和心理正常的孩子?

她想了一下说:“我想要我的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

是的。


这是父母最朴素的爱,但总是迷失在争吵和控制里。

孩子呱呱坠地的那刻,每个父母的最大心愿都是一样的:


“愿我的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而不是,愿我的孩子是一个考上名牌大学的人。

但是,伴随孩子的成长,和我们欲念的加持,功利心渐渐蒙蔽了真爱,我们在和孩子的对峙撕裂中,形同陌路。


甚至,悲剧发生。

19岁男大学生杀害2岁女童案:疫情和卖惨,不给罪恶买单。

或许,为人父母的第一条,是放弃幻觉,如实接受自己的孩子:

①你不够好,也是我的孩子。

记得一位心理学家曾说:


当一个母亲抱怨自己的孩子患上自闭症时,其实她不是在抱怨自闭症,而是在潜意识里期待她的孩子消失。

如果你的孩子在外面遇到了难题,比如成绩一塌糊涂,比如搞砸了人际关系,比如没有如你所愿结婚生子,再比如,他失了业离了婚……


要记得,接纳他。

接纳他,不是纵容他继续把一切搞砸,而是告诉他“你虽然不够好,但我爱你。我们一起去面对,去解决,去改变”。

让一个人变好的,从来不是嫌弃和控制,而是在接纳的爱里,他愿意主动改变自己。

②看见一个孩子,比看见一纸证书重要。

期末成绩单,高考成绩,大学毕业证,大公司的offer,结婚证书,包括他人的评价……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证明,永远没有人重要。

看见一个人,永远是亲子关系的归宿,也是一切关系的原点。

而让一个人突然觉醒,走上努力和梦想之路的,是他在被看见中,找到了灵魂的热望,在专注的心流里,做忠实于自我的沉醉者。


19岁男大学生杀害2岁女童案:疫情和卖惨,不给罪恶买单。


接受自己可能不受欢迎的现实,依然不忘成长。

接受孩子未来可能平凡的现实,依然平和去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