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視教育的經濟學家——錢穎一

錢穎一,男,漢族,1956年4月生,北京人,祖籍浙江,無黨派人士,研究生學歷,經濟學博士學位,教授。2012年當選為世界計量經濟學會會士、2018年當選為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獲得2009年孫冶方經濟科學獎、2016年度首屆中國經濟學獎。研究領域包括比較經濟學、制度經濟學、轉軌經濟學、中國經濟、中國教育,現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2006-2018),西湖大學校董會主席 ,國務院參事室參事 。


高度重視教育的經濟學家——錢穎一

教育很早就引起了錢穎一的關注和思考。豐富的求學經歷(清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和執教經驗(斯坦福大學、馬里蘭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清華大學),讓這位經濟學家深入瞭解國內外教育的實際情況,中國教育的問題所在,並積極在一所學院探索教育改革的實踐。擔任院長8年多來,錢穎一沒有再帶過一個研究生和博士生,也沒有申請過一個研究課題,而是集中精力,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推進教育改革,履行一個院長的職責,這個是在經濟學家中難能可貴的。現分享他於2018年7月15日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8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學者要具有探索真理的基因》,他在演講中說,一個偉大的大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大學中的學者具有探索真理的基因。這個基因就是批判性思維,就是善於提出疑問,並創造性地解答疑問。

高度重視教育的經濟學家——錢穎一

首先,我衷心祝賀同學們畢業。雖然我也畢業於清華,不過你們能把施一公稱為院友,而我,只能稱他為校友。

更重要的是,他也讓我可以來展現清華與北大的各自風格:饒毅的講話,我很難超過他的詩意;我的講話,只能志在勝出邏輯。不過,我的講話長度一定會超過他講的3分鐘。

科學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而大學是探索真理的地方

生命科學是自然科學,經濟學管理學是社會科學,兩者都是科學,必然有共同性。科學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真理,而大學是探索真理的地方。

經管學院與生命學院,一個位於校園東南,一個位於校園西北,在清華園裡面,都是有趣故事比較多的學院。我們兩個學院都很年輕。在我入學進校時,清華園裡不但沒有這兩個學院,甚至連經管系和生物系都沒有。

如今,這兩個學院都已桃李滿天下。我和施一公教授先後在美國大學執教多年後回國。兩個清華本科畢業生回到母校,分別擔任經濟管理學院和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這在工科傳統見長的清華,成為文科和理科建設的一道特殊風景線,應該就是你們說的“C位出道”吧。

我們兩個學院都銳意改革,遙相呼應,尤其在教師人事制度改革上,都成為學校的試點學院,在清華教育體制改革歷史上留下痕跡。

我的生命科學知識十分有限,我念中學那時候,物理課叫做“工業基礎”,化學課叫做“農業基礎”,生物課叫做“生理衛生”。今年是我走進清華,成為1977級本科生的40週年。我當時讀的是數學專業,沒有上過一門生物學課。我現在的一點點生命科學知識是被饒毅教授科普的,所以如果講錯了,也是北大教授的問題。

我從他那裡知道了,在19世紀,一個神父在修道院裡種豌豆,成為了遺傳學的開山鼻祖。在20世紀,一個博士生和一個博士後,在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寫了一篇不到1000個英文單詞的論文,用的還是別人的實驗數據,做出了生命科學在過去一個世紀中最偉大的發現。

別小看這點科普,它對我在經管學院推動教育改革富有啟迪。這個學期,我推動邀請了你們學院的楊揚老師,為經管學院本科一年級學生新開設“生命科學簡史”課,深受同學歡迎。我去聽過她的課。那次她講免疫,不僅講了從接種牛痘到發現青黴素的歷史,還講了疫苗引發的副作用,副作引起的疫苗抵制,抵制造成疾病的死灰復燃,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和倫理道德問題。

在21世紀此類問題會越來越多,值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學習探討。除這門課外,這學期經管學院還新開設了“物理學簡史”課。三天後是經管學院的畢業典禮,我邀請了物理學家潘建偉教授做畢業典禮演講。這些都是經管學院通識教育的重要範例。

學科融合是雙向的。生命學院也有一些同學,到經管學院學習經濟學或管理學本科第二學位,參加清華x-lab的創意創新創業活動。其中有的同學選擇了經濟、金融或管理作為下一步的發展方向,但更多同學還是繼續留在生命科學學科領域探索。

在這學期的“院長下午茶”第二學位專場上,我就遇到你們本科畢業生中的一位,他在學習經濟學第二學位金融方向後,繼續堅定地準備去美國攻讀生命科學博士。所以,一公教授,對於兩個學院之間的“競爭”,你不必太焦慮。

科學家批判性思維的基因是共同的

無論是什麼學科,追求真理的學者必須具備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能力。

批判性(critical)不是批判(criticism),批判性思維是以提出疑問為起點,以獲取證據、分析推理為過程,以提出有說服力的、有創造性的解答為結果。對這個結果又會提出新的疑問,導致新的發現。這就是科學探索的邏輯,而科學家的批判性思維,則是促成科學發現的基因。

在生命科學領域,你們都熟知,在沃森和克里克探索DNA結構的同時,比他們資深多的鮑林率先提出過DNA的三螺旋結構。可是,這兩個年輕人敢於挑戰權威,最終發現了雙螺旋而非三螺旋才是DNA的真實結構。沃森在後來的自傳中大讚他本科就讀的芝加哥大學鼓勵批判性思維的氛圍對他的影響。

在經濟學領域,去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芝加哥大學的塞勒教授,他對傳統經濟學中人的理性假設提出疑問,並結合心理學研究了在“有限理性”條件下,人的行為如何系統地影響個人決策以及市場,獲得了在傳統假設下無法得出的結果。

他對人的理性假說的挑戰,在經濟學上是離經叛道的,以至於一些經濟學家至今都無法接受。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科學發現的邏輯是共同的,科學家的批判性思維的基因也是共同的。

我們要善於提出疑問,並創造性地解答疑問

這些年來,經管學院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問經管學院本科畢業生們一個問題:四年中經管學院的哪門課對你們影響最大?我聽到最多的回答是“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這門課是經管學院在九年前開始推動通識教育時開設的一門課,英文名稱是“Critical Thinking and Moral Reasoning”,同學們把它簡稱為“CTMR”。


高度重視教育的經濟學家——錢穎一


現在,CTMR成為了經管學院的一張名片,以至於經管學生會下意識地問:你對這個問題CTMR過了嗎?在這門課上,同學們學習經典著作,辯論熱點問題,從提出疑問到收集證據,從邏輯推理到考察其他可能的解釋。

這個批判性思維的過程,與你們在實驗室裡的研究過程是一致的。CT(計算機斷層掃描)和MR(核磁共振成像)都是你們常用來做生命科學研究的物質檢驗工具,而 CTMR則是經管學生用來探討社會科學問題的思維檢驗工具。巧合的是,施一公教授每年在生命學院都開設“生命科學的邏輯與思維”這門課,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經管學院和生命學院有著共同的改革理念,也有著相通的改革實踐。大學改革的追求,是為了成為一個偉大的大學。一個偉大的大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大學中的學者具有探索真理的基因。

這個基因,就是批判性思維,就是善於提出疑問,並創造性地解答疑問。正是這個基因,成就了大學的價值。所以,批判性思維,是學者的基因,是大學的價值。

基因和價值,生命科學和經濟學,在我看來是如此連接的。這是我,一個在東西方的七所大學連續學習和工作40年的學長的感悟,一個經濟學學者與生命科學畢業生的分享。(部分內容來自網絡,侵權路線必刪),關注知道份子,學點經濟金融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