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在民間的票友現象


戲在民間的票友現象


如今各地盛行舉辦戲迷票友比賽,增進交流,切磋提高。特別是天津和平杯京劇十大名票稱號,猶如皇帝加冕,殊榮獨佔。仔細想想,“票友”一詞的含義頗是耐人尋味。歷史溯源不必贅述,龍票一說已廣為流傳。只說其在相當長時間內乃至今天,都並不是一個“好詞”。京劇行內人士介紹某人是票友,即業餘愛好者之意,無褒貶。若說某人唱得“真票友”,則譏諷其外行,絕非讚揚。“大票友”則不知該作何解?一笑!某年紀念張君秋先生舞臺生活,京胡大師何順信在天津八一禮堂領銜出演,演唱者都是票友,樂隊也基本上都是票友,一場清唱會也是非常精彩!其實,既然是票友,那麼其表演就屬於娛樂性質,水平高低不必過於在意,濟濟一堂,其樂融融,自是美不勝收!現在很多專業院團的舞臺演出可謂慘淡經營,相反票友演出卻是紅紅火火。演出水平當然不比專業,但這臺上的“角”離觀眾很近,而且由於發揮不穩定,觀看過程中充滿懸念與期待,恰恰體現出劇場演出的魅力。這種“票友現象”應該多研究一下,其價值也許高於“張火丁現象”的研究。戲在民間,還戲於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