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黃腸題湊”自東漢以後便幾乎絕跡了?

曹孟德青梅煮酒論英雄


“黃腸題湊”是一種等級很高的墓葬形式。出現於戰國時期,流行於漢代。只有皇室,和皇帝批准的寵臣才能夠使用。“黃腸指的是使用的木材必須是黃心的柏木,“題湊"是指層層平鋪,不用榫卯,“木頭皆內向"。

柏木的生長週期很易“黃腸題湊"對樹種的要求更加苛刻,而黃家陵墓使用的木材都是巨木,都生長在深山老林很難找尋,交通運輸極為不便,在東漢的時候,不僅交通不便,資源稀少也勞民傷財,所以在東漢以後這種墓葬形式也就取消了。


王玉潔507


“題湊”好說,無非是擺放整齊,遵循規則;這“黃腸”就讓人頭疼了,雖然能享受“黃腸題湊”的人都是不差錢兒的主,但很多東西不是有錢就能買得到。

黃腸題湊是周朝時期開始的一種最高等級的帝王葬制,最高等級,可以想象有多麼的尊貴,它使用的葬具其實很簡單——去了樹皮的柏木,這種柏木很講究,首先是粗大,至少要生長上百年的柏木才能伐下來製作,其次就是直,不能是彎曲的。

這種柏木還有一個重要的講究:柏木的木心是黃色的,這就比較難找了,這既需要柏木生長日期很長,又需要特定的樹木品種。

中國地大物博,要說這種生長上百年的柏樹還是好找,關鍵的問題的,要完成一整套的黃腸題湊,需要這樣的柏木多少呢?據現代考古發掘出了十多座黃腸題湊陵墓來看,最多的一座要使用這樣的柏木一萬五千多根。我的乖乖,一根柏木大概得有兩方木材,一萬多根,大家可以算算,需要一個大型的森林公園,裡面全部生長著這樣的柏木。

有了這些皇心的柏木,那就開始做絕世無雙的“黃腸題湊”吧。把所有的去皮黃心柏木進行木端頭向內擺放,一根這樣的柏木長度是一米二左右,一層一層的疊放,其中不使用卯榫,不使用鐵釘,完全是進行平面加工後,貼合擺放,形成一個封閉的“柏木牆”陵牆。

陵墓內的內棺需要這樣的柏木做墓室,外面的墓牆同樣使用這樣的柏木擺放形成堅固的墓牆,並與內室形成一個“回”字型的迴廊,做完葬室和迴廊後,再在上面鋪設很厚的一層黃心柏木進行蓋棺,最後填上封土,形成地宮。

這就是整個黃腸題湊的形成過程,這裡最重要的就是材質的選擇很重要,這種葬制不是一般帝王能夠享受得了的,據現代考古以及文獻記載,大多數都是財力非常雄厚的帝王、侯爵才能享受,最為著名的享受該葬制的是漢武帝和霍光。

為什麼後來這種高貴的葬制逐漸的消失了呢,這裡有兩點原因很重要:

材料難找

黃腸題湊最關鍵的是就是要找黃心柏木,這種木材生長非常緩慢,要達到使用標準,至少要一百多年,一百多年的時間,至少要死三個皇帝,還別說有那麼多的王侯勳貴了,大家排隊等柏木,等不起。

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古代王朝大多數定都北方,要在北方尋找那麼多的柏木,那是相當的困難,如果要從南方進行運輸,那成本就太大了,皇帝也要考慮死亡成本問題。

盜墓難擋

自漢朝以後,黃腸題湊就被逐漸放棄的重要原因在於,這種葬制雖然尊貴,但防不了盜墓賊,特別是漢朝後期,盜墓瘋起,他們最喜歡就是挖到黃腸題湊,一是墓主人非富即貴,墓裡寶貝多,二就是太好挖了。

只要挖到黃心柏木的墓室頂部,那就簡單了,一根木頭一根木頭的往上拿,又沒有卯榫固定,又沒有鐵釘連接,盜墓就成了簡單的體力活兒了,毫無風險,收益極大。

所以,到了後世王朝,黃腸題湊就不再被認為是尊貴的象徵了,還是石頭來得實在,既保證了材料的豐富性,又能確保墓室相對安全,特別是到了明、清時代,修建陵墓都是選擇大型的石材作為主要材料。


沉墨I方之城


“黃腸題湊”是中國古代等級最高的一種葬制,帝王一級專用,流行於西周到漢代,東漢以後逐漸消失,不再使用。

而“黃腸題湊”的消失,與一個人有很大關係,他就是曹操!

中國古代歷來講究“視死如視生”,從原始社會開始,就盛行厚葬之風,漢代時厚葬之風更是盛行,除了黃腸題湊,還有金縷玉衣等,都是帝王諸侯的標準葬制。

東漢末年分三國,曹操為了籌措軍餉,曾經組建一直軍隊,專門挖掘古墓,盜取其中金銀珠寶,這支軍隊被稱作“摸金校尉”。

曹操這隻軍隊,盜掘古墓無數,其中不乏古代帝王陵墓。於是,曹操死後,為了不被別人挖墳,便開始提倡薄葬!



曹操生前留下的《終令》和《遺令》明確表明,其死後不封不樹,不要珠寶陪葬,下葬時,也只是穿著平時的衣服下葬。

從曹操提倡薄葬開始,西周以來一直盛行的高等級葬制“黃腸題湊”,也逐漸不被帝王所採用。


其實曹操的想法很簡單,也很正確,如果有太多寶藏陪葬,那麼勢必會引起盜墓賊覬覦;所以就什麼都不帶,看你還來挖個什麼勁兒!

220年曹操病逝洛陽,葬在鄴城西門豹祠以西的西丘陵中,2009年,曹操高陵被考古發掘!


Mr茶農姚


黃腸題湊是比“金縷玉衣”更高級別的存在,這兩樣葬制都是流行於漢代,又絕跡於漢代。很多人可能知道漢代玉衣多一點,對黃腸題湊可能不怎麼熟悉,先來給大家說說什麼是黃腸題湊。


  • 黃腸題湊模型

我在南京博物院拍的黃腸題湊模型,光是一個小小的模型看著就很令人震撼了。當時的感覺是:這就是弄這麼一個模型也得好些日子,實物得多耗費。可能看圖片感覺不強烈。


黃腸題湊是皇帝、皇后及受到皇帝准許的諸侯王、大臣才能使用的墓葬形制。“黃腸”指的是黃心柏木,這種柏木木質細膩、耐水溼、抗腐蝕、有香氣,非常名貴。而“題湊”指的是木枋的端頭一律向內排列,不用榫卯而層層鋪疊而成。目前發現的使用“黃腸題湊”的墓葬有十幾座,大多已經被盜。能確定身份的有:


江蘇高郵廣陵厲王劉胥夫婦墓、江蘇大雲山江都王劉非墓、安徽六安縣六安共王劉慶墓、河北定縣中山懷王劉修墓、北京大葆臺廣陽傾王劉建夫婦墓等9座。


以【北京大葆臺一號墓】的黃腸題湊為例,

使用柏木達15800餘根。剛剛出土時,黃腸題湊木質如新,還散發著香味。



實際上“黃腸題湊”葬制有4部分組成,除了“黃腸題湊”,還包括梓宮(梓木做的棺材)、便房、外藏槨(放車馬、金帛、食品、日常用具等陪葬物的庫房)。


漢代帝王為何會使用黃腸題湊?


漢承秦制,所以秦始皇也有可能使用了黃腸題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黃腸題湊是鳳翔秦公一號大墓。


漢代流行黃腸題湊還有3點原因:

1)自漢高祖劉邦之後,經過幾代帝王的“無為而治”,到漢武帝時已經積累了不少的財富。所以此時的漢代已經有資本使用這樣勞民傷財的葬制。


2)漢代尤其的“事死如事生”,又非常的重孝道,因此厚葬之風很濃。還有什麼比黃腸題湊及金縷玉衣更奢華的?


3)皇帝使用黃腸題湊是理所應當的,而其它人使用就是天子的恩賜,所以這也是一種天子使用的安撫手段。


黃腸題湊又為什麼在漢代之後就廢除了?

主要有2點原因:

1)在東漢時,盜墓之風尤為猖獗,雖然黃腸題湊層層疊疊的木結構比一般的棺木更能防盜,但肯定還是比不了石室墓。西漢中期以後,磚室墓和石室墓的興起,慢慢取代了木質的黃腸題湊。


2)黃腸題湊墓制實在是太耗費木材了,柏木又非一朝一夕能長成的,所以,即使是統治者也難免力不從心。比如中山簡王劉焉去世後,漢和帝與竇太后為他修陵墓時就說好集幾個郡的木材也不夠,又調集了周邊的很多州郡才勉勉強強湊齊了。


我覺得第二點應該是主要原因吧,主要還是因為實在用不起了。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歷史,用文物講述歷史,歡迎點贊關注!


文物考古聊歷史


旭哥是考古愛好者,來回答這個問題。

黃腸題湊在禮制上屬於最頂級的葬具,本來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由於禮崩樂壞或者帝王恩賜,諸侯王一級也有很多使用了黃腸題湊葬具。

根據考古發現,黃腸題湊最早出現於西周時期,盛行於漢代,考古挖掘的最早使用黃腸題湊的是位於寶雞鳳翔的秦公一號大墓。



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黃腸題湊;

黃腸”是指拋光皮,露出黃心的柏木枋,是搭建“黃腸題湊”的原材料,也叫黃腸木。

“題湊”是指搭建的結構,通俗的說,就是在棺槨的外圍,再用柏木枋圍上一圈。

一套完美的黃腸題湊,在結構上具備兩個鮮明的特點:

其一,用黃腸木層層平鋪、疊壘,不用榫卯;

其二,“木頭皆內向”,即四壁所壘築的黃腸木與同側槨室壁板呈垂直方向,從內側看,四壁都只見黃腸木的端頭;

黃腸題湊有兩個重要的功能,一個是因其搭建難度大、耗資無數,能夠體現天子的尊貴身份;另一個是防盜,一套黃腸題湊通常用一萬多根柏木枋層層疊壘,盜墓賊很難打通這套防盜系統。



如此重要的黃腸題湊,為何在東漢以後絕跡了呢?

旭哥想到了三個原因;

首先,原材料耗盡,剛剛說過,一套黃腸題湊需要使用一萬多根成年柏木,而柏木的生長十分緩慢,歷經周代和漢代一千多年的揮霍,到了東漢時期,柏木資源枯竭,再也無法滿足搭建黃腸題湊的需求了。

東漢時期,一度以黃腸石代替黃腸木搭建黃腸題湊,像河北定縣漢中山簡王劉焉墓就是這樣,但石頭到處都是,無法體現帝王的地位,便本快被放棄了。



其次,東漢末年,皇室衰微,天下大亂,無論是皇帝還是亂世的諸侯王,既沒有能力,也沒有心思修建奢華的黃腸題湊了。

最後,從東漢末年開始,磚室墓開始流行,和豎穴土坑墓的修建方式完全不同,磚室墓是在地面開鑿出一條斜坡向下的墓道,而後開始採用橫向打洞的方式修築墓穴,而豎穴土坑墓是直接從地面開挖,修建好墓室後再回填。

修建方式的不同,決定了黃腸題湊不適合磚室墓,這也是黃腸題湊被放棄的重要原因。


長安旭哥


黃腸題湊——中國古代尤其是西漢時期常見於帝王陵寢的一種墓葬形式,當然這種形式不是帝王專有,在帝王的恩准下皇親國戚或者是皇帝寵愛的大臣也可使用。比如漢宣帝時期的重臣霍光去世後,漢宣帝就特賜霍光黃腸題湊一具。那麼何為黃腸題湊呢?


在漢末魏初時,魏人蘇林在註釋《漢書·霍光傳》中釋該詞時說: 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使用黃腸題湊可以說有兩個特性,其一代表此人身份極其尊貴,其二由於被葬者的棺木周圍由黃腸題湊這種特殊的木材包裹,可以有效的保護棺木不受損壞。

按說黃腸題湊有如此特性,後面的朝代理應繼續使用才對,可現實卻相反,從東漢以後很少有人再使用黃腸題湊了,這是為何呢?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當時的兩點現狀了其一西漢厚葬之風盛行,當時的百姓又不是每個人都衣食無憂,相反由於動亂或者其他,許多百姓生活極其窮苦,盜挖這些有珠寶的墳墓成了他們活命的首選,簡言之偷盜之風盛行;其二從目前已知出土的使用黃腸題湊的陵墓來看,黃腸題湊使用的柏木極其多,以北京大葆臺廣陽王劉建與王后合葬墓為例,他們的那一具黃腸題湊使用黃心柏木達15880根。一個諸侯王的黃腸題湊使用這麼多黃心柏木再類比到帝王或者其他皇親國戚的陵墓上可想這對黃心柏木的需求是多麼巨大,長此以往下去這就出現一個問題,材料不足的問題。


由於以上兩個問題的困擾導致在東漢時期新的喪葬形式出現,最開始人們還是認為用黃腸題湊比較高級,可木材沒有,怎麼辦呢?當時之人開始以石頭代替木頭即以黃腸石 代替黃腸木,一來可以緩解沒有黃腸木的尷尬,二來在防盜方面也有所提升。

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墓葬形式也在改變。在東漢中後期磚室墓開始變得流行,黃腸題湊越來越沒落,以至於到東漢後甚少有人再使用。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身份的象徵

所謂“題湊”是先秦時期的一種葬制,指的是槨室用厚木累積而成,木頭皆內向。而且並不是人人死後能享有的,是身份的象徵。禮壞樂崩之後,就有諸侯國在葬制方面僭越,《呂氏春秋·節葬篇》“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題湊之室,棺梓數襲”,不過當時的題湊用的可能是松木。漢朝建立後,升級成了“黃腸題湊”,所謂“黃腸”即“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只有帝王、皇后、少數貴族才能享有這種葬制,更成了頂級身份的象徵。



為何會走向衰落

“黃腸題湊”盛在西漢,消弭於東漢末年之後,那麼為何之後就不再興“黃腸題湊”了呢?這個與時代的變化有關。漢代之前,大型墓葬一般是豎穴墓,這種墓會挖個大坑,然後放一個大大的槨室進去,然後裡面放入大量的陪葬器物,“黃腸題湊”這種葬制其實代表的就是厚葬之風。漢代的厚葬之風,盛在西漢,到了東漢,漸漸有些皇帝就下令禁止厚葬,而且“黃腸題湊”用的柏木並不是短時間就能長成,於是有了黃腸石墓,也就代替了部分“黃腸題湊”墓。厚葬之風在和平年代可以有人看守,但到了亂世,就成了一座座有著海量財寶的“大山”,成了盜墓者的眼中“肥肉”,為了防止盜墓,薄葬的風氣在東漢末年開始興起,薄葬用不上“黃腸題湊”。隨著技術的發展,大型磚室墓開始興起,特別是可以鑿山為陵,使得“黃腸題湊”進一步被替代。故而在東漢之後的朝代,就很少再使用這種葬制了。





以上就是“黃腸題湊”的一點介紹,東漢之後的朝代很少再使用“黃腸題湊”的原因,總結下來就是時代變化所導致,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風氣,亦有著不同的需求,也就有著不同的產物。


淡看天上月


我國古代的墓葬形式是不斷變化的,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特點。這裡既包含著經濟文化的發展成果,也體現著思想觀念的轉變。黃腸題湊的墓葬形式興起較早,據考證最遠可以追溯到周代,考古發現最多的是戰國至西漢時期,這種墓葬一般規模宏大,形制奢侈,是古代帝王陵墓的重要標誌。而到了東漢時期,由於材料的匱乏、喪葬思想觀念的轉變、防盜意識的提高,這種墓葬形式就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黃腸題湊的形式

提到漢代的王公大墓,可能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就是“金縷玉衣”,由其是中山靖王劉勝墓被髮掘以後,出土了兩件完整玉衣,每件皆是由金絲編制兩千餘塊玉片而成。殊不知,金縷玉衣和黃腸題湊皆是漢代禮制中帝王陵墓的標準配置,另外梓宮、便房、外藏槨也是漢代禮制中帝王陵墓的要求,可以說這五大要素就能確認墓主人的身份為王公貴胄。據史料記載,漢代也有皇帝特賜寵臣黃腸題湊的葬制,這是作對大臣生前功勞的肯定。如漢昭帝、宣帝時期寵臣霍光,上官太后特賜以帝王葬儀陪葬於武帝的茂陵,其葬禮上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藏槨十五具。



“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漢書.霍光傳》

至於黃腸題湊的含義,在《霍光傳》中也有所解釋,黃腸是指在棺之外,以柏木削皮而成的黃木心圍之,製成框形的槨結構;題湊則是說木頭皆緊湊的指向棺位,即以木條木塊累疊互嵌,其端皆內向聚合,橔上成屋之四阿狀。黃色和木頭指向都代表了墓主人的尊貴身份,除此之外,於棺材周圍搭建槨結構,具有防護棺材的作用,且是存放陪葬物品的專屬場所。由於黃柏木的耐腐性強,結構緊密不易糟,可能也起到了防蟲蛀、防塌陷的功能;又因黃柏木的清香特質,也具備防腐的效果。但這種木頭並不容易收集,據《後漢書》記載,中山簡王劉焉去世後“徵發六州十八郡黃腸木為之營葬”,可見該材質木料的稀缺。
(黃腸題湊形式)


就我國古代喪葬形式看,西漢前期主要有豎穴式、土墩式、木槨式、石棚式、大石式、石棺式、磚石式。黃腸題湊就是結合了豎穴與木槨這兩種形式。典型的豎穴就是垂直下挖而成土坑,死者置於坑內的葬具之中,周邊擺放隨葬品,然後回土夯實;木槨式則是挖出一定面積的土坑,於土坑內構建大型長方體槨室,多為木製結構,槨室大小不一,用途不定,與墓主人身份有關,槨室之中安放棺槨和陪葬品。目前發現的黃腸題湊皆是在豎穴木槨墓中,結合豎穴、木槨兩種形式的喪葬風格。
(豎穴形式)


黃腸題湊的考古發現

我國首次出土黃腸題湊是在大葆臺漢墓,其所用黃白木15800餘根,皆是10釐米×10釐米×90釐米的規格,堆成高3米,厚0.9米,總長42米多的木牆。由此可見,一座黃腸題湊大墓所耗費的木料之多,並非任何王公都能承擔的起,墓主人據推測可能是西漢廣陽王劉健與夫人,也就是漢武帝劉徹的孫子,燕王劉旦之子。此墓被發現時已經被盜,所剩文物多為玉器、陶器碎片。
(秦公一號大墓)

迄今為止,我國發掘的規模最大的古墓便是黃腸題湊形式,它就是秦公一號大墓。據考古學家考證,這個墓的主人很可能是秦國第十四代國君秦景公。按照那個時期,只有周天子可以享有黃腸題湊的葬式,秦景公的這個墓葬正說明了秦國衝出關中的野心。秦公一號大墓平面呈“中”字型,全長300米,面積5334平方米,由墓道連接東西兩大墓室。墓內186具殉人是我國自西周以來發現殉人最多的墓葬;這裡發現的“黃腸題湊”槨具,也是我國迄今發掘周、秦時代最高等級的葬具。但它與大葆臺漢墓一樣,發掘之前就已經遭到盜掘,整個大墓發現了247個盜洞。


黃腸題湊落寞的原因分析

其實喪葬形式很直觀的反應了古代對死亡的畏懼與尊敬。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而在古代鬼神思想的影響下,死亡也是重生的開始,故而對死者的墓葬形式尤為重視。在等級觀念的影響下,帝王將相與普通百姓的喪葬形式也出現了巨大差異,並形成了禮法制度。如《荀子.禮論》對棺槨的重數與尺度做出要求,“天子棺十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這些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思想理論,已經足夠證明統治階層對喪葬形式的重視,並試圖以制度規範來引導和約束葬儀。黃腸題湊無疑就是由這種思想主導的帝王葬儀。


“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杝棺一,梓棺二,四者皆周,諸公三重、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禮記.檀弓上》

其實不難發現,黃腸題湊整體上與《荀子》提出的“重”之概念有所對應,可以說它既是喪葬形式,又是一種整體性質的槨具。由《禮記》集大成的禮制要求下,天子四重指的是一槨四棺,至今為止並未發現此種墓葬形式,諸公墓發現的曾侯乙墓也是一槨二重棺,與禮制有所出入。但不論如何,黃腸題湊多以內槨、中槨、外槨的結構呈現,反應了“重”的概念,也是體現墓主人身份的象徵。到了漢代,槨室也成為功能齊全的地下行宮,形成區域劃分,如江蘇高郵縣發現的漢墓,槨室隔成“食宮內戶”、“中府內府”等區域。所以常用於廟宇、殿堂搭建的黃柏木成為帝王槨室推崇的木材,這也是黃腸題湊得以盛行的重要因素。


但黃柏木畢竟是自然資源,帝王大墓動則萬餘根木料的製造規模,對木材的體量要求過大,這種喪葬形式就受到自然條件的約束。隨著大量無節制的砍伐,其再生能遭到破壞,故而愈發的稀缺。如上文講到的劉焉,以六州十八郡為木料收集區域,然而在千餘年後,當其墓被髮掘時,墓內並無黃柏木,而是黃色的石塊堆積成槨,這說明當時木料並未採集完備,而是以黃色石塊代替了黃柏木,這種石塊也被稱為黃腸石。替代黃柏木的不僅僅是石塊,還有各種染成黃色後的木材。《後漢書.禮儀志》中還有“方石治黃腸題湊便房如禮”的記載,說明到了資源匱乏的時期,官方已經認可了以石代木的喪葬形式。在河北定縣漢墓、徐州土山彭城漢墓與河南孟津邙山漢墓,都已經採用了黃腸石代替柏木,除材料不同外,結構仍然因襲原黃腸題湊墓葬制。
(東漢石板墓)


“漢氏諸陵無不發掘,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三國志.魏文帝本紀》

以石代木不僅僅是自然資源匱乏的客觀原因導致,它也包含著防盜的主觀願望。盜墓活動在東漢時期十分猖獗,在統治時期內,皇陵尚且得到有效保護,而千百年後,誰能保證陵墓的安全呢?只有做好陵墓本身的防盜措施,才能有效抑制盜墓賊的歹心。相對於木槨墓,磚室墓、石槨墓就相對安全的多,畢竟石質的堅固程度要比木質的高。這種需求在東漢以後就更為突出,三國時期曹操創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官職,為解決軍餉而組織官盜,董卓也有盜取茂陵的傳聞。所以這也更加推動了石板墓的發展,在東漢以後的皇家陵墓中,大型石板墓成為主流,以致地宮的建設規模更大,更加恢宏。
(打虎亭漢墓地宮)




綜上所述,黃腸題湊喪葬形式的衰落,主要是由於木料的逐漸匱乏、防盜的需求加強。而且西漢時期盛行黃腸題湊,是建立在強大的國力之下,前有文景之治、後有孝宣中興,支撐著帝王公侯的奢靡需求。到了東漢以後,國力逐漸衰退,帝王之家首先倡導薄葬,所以東漢的帝王墓,從規格到隨藏品上,都不及西漢奢華,這無疑也加速了黃腸題湊的落寞。


棍哥觀史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黃腸題湊”葬制是漢代帝王、後和諸侯貴族的一種特殊喪葬制度。它主要包括四個部 分“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外藏槨”,而我們通常所說的“黃腸題湊”墓簡單來說就是指“比普通 的木槨墓的規格高的特殊形式的木槨墓”。

一、漢代“黃腸題湊”葬制的基本情況

(一) 何為“黃腸題湊”葬制

“黃腸題湊”葬制是漢代帝王、後和諸侯貴族 的一種特殊喪葬制度,是一種身份和權力的象徵。 “黃腸題湊”葬制主要包括四個部分“梓宮、便房、 黃腸題湊、外藏槨”。“梓宮”一詞出現於漢代文獻 中,《漢書·霍光傳》顏師古注“以梓木為之,親身 之棺也,為天子之制,故亦稱梓宮。”應邵 注《風俗通義》“梓宮者,禮,天子斂以梓器。宮者, 存時所居,緣生事亡,因以為名。”簡單來說“梓 宮”就是用梓木做成的棺材,供皇帝和皇后殮屍的 葬具。“黃腸題湊”是“黃腸題湊”葬制中最典型的 特色,那麼何為“黃腸題湊”? 《漢書·霍光傳》中 蘇林釋黃腸題湊曰“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 “黃腸”。木頭皆向內,故曰題湊。” 簡而 言之“黃腸題湊”就是漢代帝王陵寢槨室四周用柏 木枋堆壘的矩形框架結構。“黃腸”即柏木黃心, 指脫皮的木質部分,因木色淡黃而得名。“黃腸題 湊”必須用黃心柏木構成,否則不成其制。“題湊” 在《中國考古通論》中,有這樣的解釋“以黃芯的短 木枋向內壘成墓壁,四周的柏木枋皆與最近的棺 壁垂直,“題湊”之內另有木槨。” 關於“題 湊”之制的產生,有人認為是春秋時期,有人認為 是戰國時期。另外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題湊從西周已經開始,東周時期已發展成固定形式,筆者 十分贊同這種觀點。其實早在俞偉超先生的《漢 代諸侯王與列侯墓葬的形制分析———兼論“周制” “漢制”與“晉制”的三階段性》就提出漢制是周制 的延續和發展,即漢墓是前代墓葬的延續和發展。 對於“便房”的解釋,目前在學術界是最具爭議性。 魯琪先生認為便房就是墓中前室,而俞偉超先 生認為是側室或內迴廊。黃嶽先生認為內槨正 中的棺房為“便房”等等,另外單先進先生提出 內槨和棺室總稱為“便房”,筆者十分同意這種觀 點。棺房一般處於梓宮和黃腸題湊之間,根據《漢 書·霍光傳》“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縱木 外藏槨十五具”的順序,“梓宮”是斂屍的葬具,“黃 腸題湊”是柏木枋堆壘成的木牆,“外藏槨”是存放 隨葬品的迴廊,那麼“便房”就是“棺房”。“外藏 槨”就是墓坑內外用來存放車馬禽獸、金帛、食品、 用具等的庫房。另外,“外藏槨”的多寡被視為墓 主身份地位尊卑的一個重要的標誌。

( 二) 漢代“黃腸題湊”葬制的發展過程

“黃腸題湊”葬制興盛於西漢,到了東漢末年 由於大型磚石墓的興起,而趨於消弭。目前已發 掘的考古界認為是“黃腸題湊”葬制的墓葬有 14 餘座,關於“黃腸題湊”葬制的發展過程,筆者根據 劉增德先生的《也談漢代“黃腸題湊”葬制》做了一些補充: 前期相當於西漢前期,這時的“黃腸題 湊”葬制中的“黃腸題湊”製作比較粗糙,平鋪疊 壘,不用榫卯,採用藏橫向壓的方法交接,主要代 表: 石家莊趙景王張耳墓、湖南長沙象鼻嘴漢墓、 湖南長沙鹹家湖陡壁山漢墓、湖南長沙鹹嘉湖望 城坡 M1; 中期相當於西漢中後期到東漢前期,這 時的“黃腸題湊”葬製作較考究,“題湊以去皮,開 始出現榫卯”主要代表: 北京大葆臺漢墓、江蘇大 雲山江都王劉非墓、山東定陶王劉康墓。江蘇大 雲山漢墓是“黃腸題湊”葬制發展至成熟,過渡時 期的一個典型代表,而“西漢晚期的大葆臺漢墓一 號墓,用一萬五千多跟柏木橡疊成的宏大題湊,高 達三米,直頂墓至頂端,其內設有迴廊及前後室, 結構上 更 具 獨 立 性,可視為黃腸題湊的成熟形 態。”另外,近兩年發掘的山東定陶漢墓是 目前我國以發現規模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完 整,最有典型代表的一座“黃腸題湊”墓,被專家譽 為屬於“亞帝王級”的墓葬; 後期相當於東漢中後 期,這時的“黃腸題湊”,改木製為石制,柏木被黃 腸石所取代,已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黃腸題 湊”墓,“黃腸題湊”葬制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二、漢代“黃腸題湊”葬制興起的原因

( 一) 靈魂觀的影響

原始社會時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擁有了靈魂觀 念,我們可以看到在仰韶文化中的甕棺的底部都 有孔,這種設置就是為了靈魂的出入。秦漢在繼 承了原始先民的靈魂觀的基礎上,強化了靈魂不 滅的觀點,人死為鬼,居於墓穴。加上那時的人們 對祖先和鬼神崇拜思想非常濃郁、深信墓室是死 者陰間生活的某種折射,於是花費大量的人力、物 力和財力來建造墓地,供死者的亡靈安寢。“事死 如生”就是他們的主流喪葬觀念。《左傳》中就是 有記 載 哀 公 十 五 年 事 時 有“事 死 如 事 生,禮 也” 的說法。另外在漢代還很流行“屍體不 朽”,漢代人認為靈魂不可能長期獨立存在,於是 他們用盡各種辦法來保護屍體,使其不朽,讓靈魂 可以依託屍體而長時間存在。那麼作為“黃腸題 湊”的材料“柏木”就是適宜墓葬的優質木材,在 《中國植物誌》中記載著柏木“紋理直,結構細,質 稍脆,耐水溼,抗腐蝕性強,有香氣” 。此 外在漢代人心中“柏木”還有驅邪的神聖作用,有 著正氣、高尚、挺拔的象徵,所以上至王公、下至平 民都對柏木都有著一種崇敬之情。根據漢人崇尚 的“事死如生”,那麼他們採用“黃腸題湊”葬制自然是符合的。

(二)漢代雄厚的經濟為“黃腸題湊”葬制的發 展提供條件

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後,實行了一系列恢 復生產發展的休養生息的政策。而後在幾代皇帝 的努力下,先後出現了“文景之治”、“漢武盛世”、 “昭宣中興”、“光武中興”、“明章之治”等繁榮局 面。在漢武帝時期的政治、經濟達到鼎盛,漢朝成 為聞名九州的大帝國。 《漢 書 · 食 貨 志》( 食貨志卷24P1135) 中記載: “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 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 腐敗不可食。”經濟的繁榮為上層貴族實行“黃腸 題湊”葬制提供了經濟基礎。另外雄厚的經濟基 礎同時也會帶動其他行業,手工業、農業、林牧業、 交通運輸業等也都相應的有所發展,而這些行業 的發展為“黃腸題湊”葬制的修建,材料的提供和 運輸都提供了便利。

( 三) 厚葬之風的推動

秦漢時期是我國厚葬之風形成之時,早在秦 王朝統治者開始就十分講究陵墓的修建。如秦始 皇的驪山墓,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 “始皇初即 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 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官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滿 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身之。以水銀 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可謂是相 當壯觀。到了漢朝時,漢承秦制,加上社會安定, 經濟的恢復,這種厚葬之風就愈演愈烈,出現了 “世以厚葬為德,薄葬為鄙”的社會現象。漢代的 這種厚葬之風可以說是自上而下興起的,新皇從 即位開始就為自己修建陵墓,《文獻通考 - 王禮 考》十九“山陵”條載“漢法,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 天下 貢 獻 三 分 之,一 供 宗 廟,一 供 賓 客,一 供 山 陵。” 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可見其奢侈 程度。皇帝既然如此,上行下效,各地的諸侯、貴 族自然也不甘落後。《後漢書·張衡傳》: “時天下 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喻侈” 。如江 蘇大雲山劉非墓,龐大的槨室、完整的江都王陵園 以及大量的隨葬品,用奢侈的厚葬來顯示墓主的 地位。由此而看“黃腸題湊”這種特殊的葬制,在 厚葬之風的環境中被許多諸侯貴族所青睞,用近 乎與“天子之制”的葬制來顯示地位和權力也就無 可厚非。

(四) 政治原因

筆者看來“黃腸題湊”這種高規格葬制的出現 是漢代君主專制制度的產物和反映,有著一種象 徵意義,同時也有著政治考慮。

在周正義的《大葆臺西漢墓及劉建其人》一文 中提到“黃腸題湊”葬制是一種漢代統治者“霸王 道雜之”的表現,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只能說是適 合漢朝中期和中後期。筆者整理了關於全國黃腸 題湊墓的一些資料,發現目前的 14 座墓中可以推 斷確切年代和墓主真實身份的有 9 座,他們分別是 石家莊趙景王張耳墓、江蘇省高郵縣神居山廣陵 厲王劉胥夫婦墓、北京大葆臺廣陽頃王劉建夫婦 墓、河北省定縣八角廊中山懷王劉修墓、安徽省六 安縣六安共王劉慶墓、江蘇大雲山江都王劉非墓 以及最近發現的山東定陶漢墓。分析這些墓主我 們可以發現,除了漢武帝時江都王劉非和漢哀帝 劉欣之母丁姬的“黃腸題湊”墓,我們可以很肯定 是天子對其的一種恩賜,其他的諸侯王墓或許是 另有一番原因: 趙景王張耳是秦末漢初時的人,曾 參加過農民起義,後成為劉邦的部下後被稱為趙 王,死後諡曰景王,享以“黃腸題湊”的葬制,這也 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座黃腸題湊墓。趙景王張 耳為什麼能夠享受這種特殊的葬制呢? 筆者認為 這可能是出於他本人的願望。張耳先是跟隨武臣 的起義軍被封右丞相而後投奔項羽被封為常山 王,在漢高祖二年投奔劉邦,後封為景王,觀其一 生都是地位非常高的,另外,漢初異姓諸侯王普遍 想取劉姓而代之,那麼他有天子之制的嚮往自然 也不奇怪。而黃腸題湊中黃心柏木、“木頭皆向 內”的堆壘方式都是天子之制的一種象徵,正好符 合了他的要求。加上漢初又缺乏健全的禮制,那 麼在舊禮已破,新禮又未確定的情況下,諸侯王隨 心所欲,自行其事,相互僭越都是有可能的。在這 種情況下,不管皇帝是否知曉,這也是無力阻止 的,所以這一時期的“黃腸題湊”墓的出現是一種 政治象徵意義。到漢武帝時期“霸王道雜之”的 “漢家制度”開始確立的。六安共王劉慶是其父劉 寄最得寵的兒子,劉寄是漢武帝同父異母的兄弟, 在眾多的兄弟中兩人的感情是最好的。後來,淮 南王劉安謀叛的事牽扯到劉寄,謀叛暴露後,劉寄 十分害怕,發病而死。武帝窮追劉安的黨羽,株連 幾萬人,而劉寄不但沒有被追究,他的兒子還被封 爵,更加說明了劉寄身份的特殊。那麼作為劉寄 的兒子六安共王劉慶死後被享以“黃腸題湊”的葬 制,則可以說明這是漢武帝初使“霸王道雜之”的治國理念。廣陵厲王劉胥和廣陽頃王劉建是生活 在漢宣帝時期,這兩個諸侯王都是有瑕疵的,劉胥 因詛咒一事而被迫自殺,劉建曾因父親謀反受牽 連而貶為庶人,直至宣帝即位才恢復其太子地位, 任命為廣陽頃王。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宣帝曾賜予 他們“黃腸題湊”葬制,而在他們的墓中卻出現此 葬制,由此來看該葬制可能是他們自己所採用的, 雖然沒有得到皇室的正式應允,但皇帝事實上已 默許了。中山懷王劉修墓也是如此,這也是漢宣 帝時“霸王道雜之”的政治策略在喪葬制度上的影 響,一方面遵循儒家尊親的思想封賞諸侯或默認 他們的做法,實行王道; 另一方面監視或限制他們 的勢力,實行霸道。這也是為什麼“黃腸題湊”葬 制能夠在漢代中後期發展到成熟。

劉慶柱曾說過: “先秦以後進入帝國時代,人 們對於喪事的辦理已經不只是為了懷念、祭奠逝 者,還包括一些其他的目的,如通過喪葬活動達到 喪葬辦理者的某種政治目的等。”“黃腸題湊” 葬制的出現到興盛,除了前期是諸侯心繫“天子之 制”外,後期可以說很大程度是受這種政治策略的 影響。

三、漢代“黃腸題湊”葬制消弭的原因

(一) 喪葬制度的改革

我們前面提到漢代的厚葬之風尤為盛行,建 造高大的墳丘、奢華的墓室、大量精美的隨葬品等 一系列的葬俗,讓逝者享受頂級待遇的同時,也給 社會帶來了許多消極的影響。勞民傷財,甚至有 人為此傾家蕩產,《論衡》中記載: “畏生懼義,重死 不顧生,竭財以事神,空家以送終。”對於這 樣一種情況,許多皇帝也開始下詔禁止厚葬,喪葬 制度的改革也就從東漢開始慢慢興起,黃腸石墓 代替黃腸題湊就是喪葬制度改革的產物。另外在 《洛陽東漢黃腸石題銘研究》曾提到: “木質的黃腸 由多生長緩慢的柏木或硬雜木製作,其中黃心側 柏要經歷一二百年的生長期,方能成材。”可見 柏木的稀有與珍貴。加上長期大量的使用柏木修 建陵墓、宮室、甚至是家居,就會造成木材的匱乏。 《後漢書·光武十王·中山簡王焉傳》記載: “發常 山、鉅鹿、涿郡柏黃腸雜木、三郡不能備,復調餘州 郡,工徒及送致著數千人,凡徵發搖動六州十八 郡。” 由此看來長期大量的砍伐已導致 數郡之木不能滿足一葬之用,喪葬改革也是勢在 必行。黃腸石開始代替珍貴的柏木。這也是為什 麼在東漢會發現類似變質的黃腸石墓。

( 二) 盜墓之風的盛行

在古代中國曾經出現過三次盜墓高峰,第一 次就是在漢朝,由於當時官方准許民間私人鑄錢, 因此許多鑄幣盜墓者就盯上了先秦時代墓葬中的 銅器和兵器等隨葬品。加上漢代盛行厚葬,盜墓 在那時就尤為猖獗。許多的統治者、諸侯王就想 著能夠加強陵墓的安全性來反盜墓,加固墓室當 然最為重要。黃腸題湊是木質結構,相比於石質 的材料在防盜墓上自然是遜色很多。因此許多人 為了不讓自己的陵墓被盜掘,屍體被拋之棺外,而 放棄木槨墓選擇堅硬的石質墓。由於盜墓的盛 行,人們為了能夠死後免受打擾而放棄黃腸題湊 也是有可能的。

( 三) 新的墓葬形制的興起

西漢中期以後磚室墓和石室墓的興起,木槨 墓這種漢代墓葬的主流形式逐漸被取代。這些對 最高統治者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上層貴族也開 始傾向於石質的崖洞墓或石室墓。這類墓葬形式 相比於黃腸題湊墓有著三種優勢: 第一,和木質相 比石質更加堅固並且不易腐爛。在盜墓風盛行的 漢代,這種墓葬形式更有利於保護墓室的安全,免 遭盜墓者的騷擾。第二,崖洞墓和石室墓更符合 漢人的靈魂觀,英國學者羅森指出漢王室在山洞 中修建崖洞墓或石室墓是為了像西王母那樣永生 居住,這也符合漢代的“事死如生”的靈魂觀。 第三,石材在當時比木材更容易獲得。我們知道 在當時的漢代國力強盛,生產力也大大提高,冶鐵 技術、鑿石技術相比於以前更為發達,取石鑿石相 比以前就更為簡單。此種情況下,取石築墓比花 大力氣尋找昂貴木料修建墓室要簡單的多,並且 石料保存更加持久,對棺槨的保護性上更勝一籌, 石墓取代木製“黃腸題湊”就是必然的。

四、結語

“黃腸題湊”墓現已在考古工作中被視為漢代 諸侯王墓的特徵之一,是墓葬斷代的重要依據。 鑑於它這樣的特殊地位,目前學術界對於該葬制 也有著一些的研究,除了一些考古發掘報告外,還 有著一些相關的專題研究,遺憾的是卻沒有多少 著作。另外對於“黃腸題湊”葬制的研究也主要都 是集中在其內部結構的探究,對其他的方面並未 做過多的探討。筆者通過整理相關的一些資料, 以漢代社會為背景提出了一些關於“黃腸題湊”葬 制興衰原因分析的淺顯觀點,雖少有價值,但可做彌補缺漏的材料。


杭州刺史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黃腸題湊”是一種墓葬形式,流行於秦漢時期,特別是西漢那段時間特別多,現在出土的黃腸題湊大部分都是西漢時期的。

黃腸題湊的解釋

黃腸題湊,簡單來說就是在墓主人棺槨周圍擺上黃心柏木,這個柏木的擺放是樹樁的內心向著裡面。這裡所採用的黃心柏木一般都要經過加工,削成正方形的柱子,然後截成一米左右的長度,最終擺出來就是一米厚木頭圍牆的樣子。

我們看木頭的擺法已經可以想象,這種墓葬是非常耗木頭的。如今發掘的黃腸題湊墓葬裡,有些使用了二萬多根黃腸木!如今我們看到一些古柏樹的高度也就20米左右,除去樹頂那一段細樹幹,能使用的估計也就15米左右。二萬多根黃腸木,每根長度約為1米,那也需要1300多棵這種參天古柏,而且必須是黃心的!

東漢以後為何不再使用黃腸木?

關於這個問題,有人說是因為黃心柏木越來越少,所以才放棄了這種材料。

柏樹的成材時間確實長,但是50年的種植時間還是可以達到直徑20釐米要求,西漢有些黃腸題湊使用的黃腸木厚度也只有10釐米左右。因此我認為,如果東漢的皇帝需要黃心柏木來做黃腸題湊,還是可以現實的。只是當時這種墓葬方式已經落後,有更先進的材料代替——黃腸石。

《後漢書》記載:“方石治黃腸題湊,便房如禮。”

從史書記載可以看到,東漢以後的帝王放棄了黃腸木,改用黃腸石。在定縣北莊的漢墓裡發現,該墓採用石頭代替黃心柏木擺出了“黃腸題湊”的造型,使用的“黃腸石”多達4000多根!這些黃腸石被加工成長約1米,厚為25釐米的方形柱,然後層層疊放擺成一個湊石牆。

結束語

黃腸題湊從西漢的黃腸木轉變到東漢的黃腸石,主要原因還是石頭比木頭更為堅固,對於墓室的安全更加有保障。

古代皇帝對於皇陵的要求很嚴格,特別是在防盜墓賊方面更是下了不少功夫,從商周時期的石棺,到後來的黃腸題湊,最後還發明瞭“頂門器”來封閉墓門,這些都是為了阻止盜墓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