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聽了那麼多書和講座,比如得到、樊登讀書等,卻感覺沒學到什麼?怎麼辦?

不重則不威


說說我認識的一個朋友的故事吧。

朋友今年29歲,初次相識感覺比較精緻、幹練,但也僅僅是看起來而已。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朋友開始讀書,什麼四大名著,海內外歷年暢銷書等等。幾年下來,家裡堆滿了各種書,遺憾的是,這些書未曾被翻過幾頁,嶄新依舊……

再後來隨著《樊登讀書》的興起,朋友立刻開了會員,併到線下參加讀書會。這本來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但後來發現朋友參加讀書會僅僅是為了往朋友圈傳幾張擺拍的照片。再後來隨著對朋友的瞭解,我才知道,原來她所謂的讀書僅僅是為了讓別人覺得自己因讀書而有“氣質”而已……

為此我覺得很好笑,但念與朋友的自尊,又不好直接講出來。所謂的“腹有詩書氣自華”,竟然將朋友“引入歧途”。所以,朋友“讀”了這麼多年的書,似乎什麼都沒有改變,除了家裡越來越多的書。

培根說:“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讀書,需要思考,需要內化,需要將所讀所學真正轉化成自己的東西。


阿白讀書


看到這個問題的瞬間,我感覺這個問題彷彿是專為我量身定做,從16年開始,我陸續花在各類網絡培訓的費用超過2萬元。



我在生活中其實是一個很節約的人,但我特別捨得在學習方面花錢,大概是潛意識裡覺得這種花費不同於一般的消費,算是一種投資,另外一方面,我又是一個感性的人,容易被營銷。



比如得到剛推出付費專欄,我一下就訂閱了兩個,關注的公眾號,推送了什麼課程,只要是我稍微有點興趣的,馬上就會下單,只要別人說好的培訓,我內心就會按耐不住,因為我對現狀太不滿,太想尋求改變和突破了,一直抱著聽幾次課,吸收一點新信息,就能獲得蛻變的幻想。



我上過一天1000元的線下營銷培訓課,還買過幾千的培訓資料,花幾千塊參加一年的社群,還學過幾千塊的寫作課,但最後想想我得到了什麼呢?



說實話,從物質層面來看,沒有掙到一分錢,工作還是維持原樣,從精神層面來看,我更加空虛和內疚。我最開始的學習完全出於功利目的,我學習的初衷是想獲得更好的職位,更高的薪水,我是有所求的,但是結果並不像課程宣傳的那樣。



我不怪別人,只能怪自己太年輕,把學習想得過於簡單。現在我深刻理解到,工作後的學習還是需要聯繫實際,學跟工作相關的內容,學了馬上有用武之地,俗稱邊幹邊學,這樣的學習叫理論聯繫實際,才有意義。



19年這一年,我再沒有抱培訓課程,工作之餘的時間都在陪孩子和做家務,內心沒有功利,反而平靜很多。

我現在認為,像你問題中提到的那種學習,對我們的職業生涯幫助真的不大,還被別人牽著走,浪費很多時間。成年人還是應該有意識的尋求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哪怕對工作沒有幫助,能讓自己身心愉悅,不功利的學習,長期來看對我們也很有利。

我給你的具體建議有以下三點:

1、對那些快餐課程不要抱太高的期望;

不要幻想你學了某個課程,就能成為牛人,大部分時間你都只是參與了一下,屬於被收割的韭菜一類。

2、對工作不要太心急,允許成績慢慢來;

人的心一急,就很難做出客觀的判斷。我們要把自己當成個普通人,允許自己走得慢一點,把時間拉長看,開始慢的最後大多都走得更高。

3、投入生活中去

一個人除了工作,還應該有生活,不要忘記分一些時間給家庭,陪陪家人,一個人越多參與生活,他越可能成為一個接地氣不固執的人,他才不容易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阿川說情


對於聽書,我說一下我的看法。

我用的聽書軟件是得到和喜馬拉雅,喜馬拉雅主要是在睡覺的時候或者喝茶聊天的時候,放一些情感故事或者聽一些相聲、評書之類的。使用最多的還是得到,但是我屬於蹭課的,就是那種不繳費,天天蹭免費的課的人。先聲明,不繳費不是人品的問題,而是其他層面的問題。

我個人來說是比較喜歡聽書的,在我小時候,文化生活是比較匱乏的,甚至於連課外書都沒有,家裡倒是有一些繁體字的書,但是看不懂。文化獲取除了上學,基本上就是村裡的廣播和後來家裡的黑白電視。廣播每天在傍晚的時候會播放一段評書,屬於連載性質的,大致要聽上好幾個月才行,早晨家裡的黑白電視也是放評書,現在還記得田連元講的七俠五義。可以說,我有很多歷史知識,基本上是靠聽評書所獲取的。

後來在朋友的推薦下,開始聽羅振宇講邏輯思維,後來他成立了得到大學後,我就下載了得到APP,說句實在話,他現在在每天一講裡面,質量明顯不比前幾年,更多的是介紹課程,不過也講新的內容。我幾乎每天都會聽,把當天的聽完還會接著聽以前的。時間主要是上班的路上和下班的路上,週末跑步也會聽,不過效果會差一些,畢竟跑步的時候思考不是很方便,總被氣喘吁吁所打斷。

我先說說我是怎麼聽的,基本上都是聽“羅胖”老師的觀點,對自己感興趣的觀點,自己會主動思考一下,對於自己不喜歡聽的,比如經濟之類、公司之類的,就做一個大致的瞭解,但不是不聽,尤其是裡面說不準有那句話就會和你的實際工作、生活經歷相貼合起來,自己以前沒感覺,有時候一啄磨,不就是這回事嗎。對於所說的一些觀點,自己會用手機的記事本先記下來,可以和別人探討,可以自己查找資料,這個過程就是自己深化認知的過程。

有時候,講的東西自己並記不住,但是有時候能夠大約記得一些觀點和做法,我認為這就足夠了。要想在做深一步的瞭解和思考,如果是想鑽研這個領域或者從事這個領域的工作,我想可以,但如果不想的話,這就足夠了。

從題主的說法來看,覺得沒有什麼用,其實聽書、看書,並不是讓你覺得自己有了多大的收穫,不能簡單的劃為能夠背了多少收唐詩宋詞,記下了多少個英語單詞,聽書和看書,會讓你增長閱歷。從我個人來講,通過聽書,有很多的觀點正在慢慢的融入自己的思想,自己雖然沒有感覺到,但是從與別人的交流中就會發現自己的思考正在進步,尤其是在與同事們溝通工作上的事情或者開會座談的時候,引用一兩個觀點,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見解,別人都感到非常驚訝。就好比羅胖老師曾經講到過的自由,自由是什麼,自由不是你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你不想幹什麼就不幹什麼。

所以,聽書、讀書是一個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但是過程中一定要自己思考,或許現在沒有收穫,但是堅持下去,自己一定能夠成為一個思想成熟的人。


傲虎樓主


20年前剛畢業時,因為不喜歡自己本專業的工作,希望跳槽到新的領域開始自己的事業,於是那段時間投入了很多時間及金錢學習各類知識。先是參加了《高級經理證書》、《中級物流證書》、《中級口譯》、《電子商務證書》的培訓班,還閱讀了很多專業方面的書籍,包括《會計學》、《韓國語入門》、《Dreamweaver網頁設計》等。最終真正有用的還是最後一本網頁設計的書,幫我成功進入一家公司做網頁編輯和設計,其餘的書不用說到現在,看完3個月內就差不多忘記了,就和沒看過一樣。

20年後,當學習資源變得更加豐富,更加容易獲得,甚至像得到、樊登讀書會幫你把知識點都梳理好了講給你聽,但是大部分覺得聽完看完後依然覺得沒學到什麼。首先要告訴你的是:這才是正常現象,並不是你比別人差或比別人傻。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感覺,我從三個方面分享下自己的觀點:

1-你學習的內容並沒有納入到你的認知體系中去

每個人有自己的認知體系,你的價值觀,這些都是從小到大慢慢養成的,在你的大腦中根深蒂固。

當你學習到新的知識或理念,對原有的知識體系來說它是陌生的,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你就需要把新的知識和原有的知識體系聯結起來,形成新的體系。

舉個例子,原先你在與他人溝通時是不會思考溝通雙方的情況的,直到你學了一個“喬哈之窗”(Johari Window)的模型,這個模型與你原先的習慣是不一致的,所以就需要你在你的溝通知識體系中加入一個新的部分,每一次在和別人溝通時調用這個喬哈之窗來分析,慢慢地這個模型才能成為你的體系的一部分。


2-你學習的內容沒有用武之地,自然就沒有感覺

有時候你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增加知識面,但與你生活中要去面對和解決的挑戰之間沒有任何關係,這樣的學習動力不足,同時學到的內容也無法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和強化,自然就忘記了。

最明顯的就是英語的學習。我們中國人學了這麼多年英語,但是一旦真的碰到和歪果仁交流了,要麼是聽不懂不敢說,或者是滿口中式英語,就是因為之前所學的知識沒有用武之地。

我從小當過英語課代表,大學是寢室裡最早過四級、六級的人,但是我到英語角的時候,也是膽戰心驚不敢說,光看別人說,學了這麼多英語實戰能力還是很差。

而我英語成長最快的時候是進了外資銀行。剛進去時,寫個郵件,開個電話會議都非常痛苦,要麼幾乎聽不懂,要麼不知道如何寫好。但是差不多兩年後,我就基本上OK了,因為你不會工作就做不了,這樣的學習才能更見實效。


3-需要通過刻意練習,才能把知識轉化為你的能力

第三個自然是刻意練習了。很多看到的聽到的只是抽象的概念,如果你沒有親身去體驗,刻意去練習,是不會有任何感覺的。這些知識頂多是你拿來炫耀或聊天時的談資。

大家有興趣可以看下奧斯卡獲獎電影《心靈捕手》中的一個片段,就是由羅賓·威廉姆斯扮演的心理學家對有著聰明才智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清潔工(由馬特·達蒙扮演)講述的一段話,告訴他光了解信息沒有用,除非你真的去體驗過才會真正懂得。


最後總結一下,要想從現在這些知識產品中真正有所收穫,要依照以下三點進行:

1-瞭解你想解決什麼真實的問題,然後去尋找相關的學習內容;2-學習中一定要不斷去實踐,去刻意練習,才能把抽象的知識轉變為真實的體會;3-把新的體會和感悟加入到你原有的知識體系中,不斷升級和迭代,慢慢地你就能從這種學習中真正受益!

斜槓大叔Erazor


量的變化有了,那麼得等質的變化吧。

這個事我迷茫了很久很久,結果有一天才開的竅,才意識到很多東西沒有白學,都需要一點一點轉化吧,學了總沒有壞處。

舉個例子,我的孩子今年7歲,從幼兒園學英語,當時我覺得也就是培養培養語感,人家別的孩子學咱也學,但是在有一次逛超市的時候,在巧克力那直接冒出“chocolate”,還有別的,孩子自豪的說“我們都學過,老師教過!”,碰到同班的小朋友,當面喊出英文名字,當時我確實受教了。


沉住氣,當你煩躁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寫寫東西,或者再回頭看看以前看的書,或者聽講座做過的筆記,溫故而知新了!


再或者,你也來悟空問答回答別人的問題,解疑答惑,把你學的知識運用一下,沒準你的回答更貼近提問者心思呢。


南中小程


聽書讀書,除非專業的書,其他則不一定是立馬用起來的,或者說跟讀者本身也有很大的關係。我給你舉例說明吧:

最近我組織了一次培訓,同樣的一批參加培訓的學員,有一部分人聽得非常認真,記了筆記,所以開展業務後,工作很順利,很少給我打電話;另一部分人培訓就是聽聽而已,所以開展業務後,什麼都不懂,也沒準備,一天十個電話不止的問。

讀書也是如此。同樣的一本書,有的人悟到了,或者直接去做了就會有用。但是沒有悟到也不著急,或許未來會有幫助的。


山丘57


有些人學習是為了解決問題,有些人學習就是跟風,有些人就是不知道該幹嘛,所以天天保持學習上進的形象。看看有些人的朋友圈就知道了,天天早起打卡記單詞,可是你要問他做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麼,有沒有什麼具體的變現途徑,他就回答不上來了。


國人現在學英語的熱情之高,超乎想象。上次我下班回去的路上,碰到英語機構地推人員發宣傳單,非得拉我上去參加試聽課。耐不過她的堅持,就上去參觀了一下。沒想到人氣還挺旺,不少附近公司上班的白領,帥哥靚女,還有家庭主婦,還有沒事幹的老爺爺老奶奶在那裡學習,戴耳機聽英語的有,一群中國人圍到一起坑坑把把說英語的有,看英語電影的有。

當時我就在想:沒事幹的時候多學習,參加類似的活動,肯定是好的。可是真的有這麼多人需要英語嗎?除了那些工作中真的有機會用到英語的公司白領,有多少人是真的需要英語的呢?比如那些老頭兒老太太,都半截身子埋土裡的人了,不想幹嘛就幹嘛去唄,為什麼要湊熱鬧要幹這些,吃力還不一定有結果的事情呢?今天記兩個單詞,明天忘記八個,越學越倒退,越學越受打擊,那你學習英語的意義是什麼呢?

得到啊,樊登讀書會啊,還有那麼多的書籍和講座,學習的機會和平臺,鋪天蓋地,到處都是。這些東西都是時代進步的標誌,肯定都是好的,可是作為你個人,你的目標一定要明確,你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自己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最近我天天看奇葩說,得到平臺的創始人羅振宇也是現場嘉賓,我經常看到有其他主講嘉賓直接就諷刺他是“販賣焦慮”的,很多人都跟著笑。當時我就在想:得到平臺做那麼大,影響人群那麼廣,而且現在也取得了那麼大市場效益,羅振宇的得到平臺,被估值十幾億美金。難道就一句“販賣焦慮”就完全講明白了嗎?還有樊登讀書會,被高曉松說成是販賣成功學,難道就是因為一部分人,尤其是這些人是名人,對這些平臺不認同,你就跟著排斥了他們嗎?不,你要做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保持思想上的獨立思考,不能盲從,對事情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

別人都說好的,也不一定適合你;別人都說不好的,也不一定就真的對你沒有幫助。一切要以自己的感覺為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檢驗標準。


對於學習,我們不能盲從;對於學到的東西,不能僅限於聽明白了。聽明白了,沒有實際去用,就還是不夠明白。一定是從自己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來學習的,而且要不斷地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其實得出今天這樣一個問題是好事兒。愛學習也是好事,總比那些什麼都不做整天在那裡抱怨的人要強。


作家楊文華


1.用費曼的一句話給你回答:凡我不能創造的,我就不能理解。

就是說你聽了就只是聽了,根本沒有輸出,那只是過過耳朵的癮,以為自己學習了,實際上啥也沒學到。

那要怎麼做呢,當你聽完一篇文章時,你覺得有用的地方,寫下來,為什麼有用,你有什麼感想,今後如何應有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分享出去,也可以自己寫在本子上,不要為了聽多少數量而聽。

讀五本書不如一本書讀五遍,把它吃透,然後再聽別的,就像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哪怕就拿一條道理去實踐,也會有成功的一天,不求廣而求精。

2.我之前也不知道這個道理,買了許多課程,聽的時候再心裡說,就是就是,老師講的很對,聽的時候激動,過後不動,越學越焦慮。

“凡我不能創造的,我就不能理解”這句話印象深刻,輸入然後輸出,輸出之後就成為我的,如果不能創造出來,那麼我輸入的東西就是沒有理解。

就像我們看一本書,如果你沒有創造出來屬於自己的東西,那麼這一本書對於你來說,就是沒有理解,看了也是白看。

這句話對我很受益,我之前也是經常學習了東西,聽聽也就過去了,其實是沒有實質性的輸出,那麼這些學習的東西就如過眼雲煙,不僅浪費了我的時間,也並沒有價值,只是讓我看起來很努力罷了。

我會時刻用這句話激勵自己,不斷去輸入再輸出,我們總是不斷強調輸入,其實輸出才是很重要的,只有輸出了,這些東西才真正屬於自己。

3.我用費曼讀書法重新讀了席慕容的《歲月》的文章,雖然很短,但是不斷去讀,發現理解的更為深刻,突然能從這些句子裡延伸出我自己經歷的很多畫面。一遍一遍的去讀,之前讀了也就過了,今天不斷去讀,卻發現簡單的句子卻有不同的深意,對於人生的理解也更深刻。

就像對於人生一樣,我想起了.《賣油翁》裡的“無他,唯手熟爾”,我們做任何事也一樣,也是不斷去練習,重複,堅持,只要是在正確的道路上,那麼量變一定可以達到質變,就跟我平時鍛鍊一樣,做不到一個動作,就重複去練習。

總有一天會有被打通的感覺,就像一個高手一樣,也是經過日積月累不斷的積累,他才稱為高手,世界上沒有什麼速成的,有的只是不斷去練習而已。








李美萱2020


樊登讀書會員,普通本科大學生,不請自來。

不知道樊登老師講的《認知天性》這本書樓主有沒有聽過,想要記住的方法,就是要讓大腦感覺到不舒服,去運用。裡面有一些關於學習的方法。

我會有過這種情況↓:

樊登讀書!啟動!

發呆😳+犯困

樊登讀書!關閉!

這樣肯定是學不到東西。

對我個人來說,加入樊登讀書我的收穫還是挺大的。

我是半年前偶爾下載樊登讀書的,那時候遇到一個好看的女孩,想到了《如何讓你愛的人愛上你》這本書。

(之前下載過,三年前,第一次聽的就是這本書,那時候因為覺得太貴果斷卸載)

忍痛開了會員😭,之後就覺得三百多塊花了,肉疼啊,然後給自己規定最少每天聽一本書,從人文開始到各個專欄,聽到第20幾本書時我就徹底愛上了。

然後上課不聽課,有時候從早上起來開始就開始聽,一聽聽一天,現在是聽了240本,還剩下作者光臨的幾本實在是捨不得聽了。

接著買了《高效閱讀必修課》和《論語.上》

前幾天因為有戰疫限時免費活動,《可複製的溝通力》剛聽完,現在《可複製的領導力》聽了一半,像什麼《世界的孩子》這些免費的欄目都聽了。

噹噹噹當!!

我用的都是聽,而不是學,因為我覺得我這都不算學,只是聽了一遍,發心有一部分是因為好奇,有一部分是為了刷進度。

最近打算把所有能聽的聽完,然後進行系統性的二刷。

聽完我覺得我最大的改變是,覺得之前的我真的是太淺薄了,之前的 完全是陷在達克效應中的,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現在雖然還不是很精通,不過你要中國文化,孔子,老子,竹林七賢,唐詩宋詞我懂一點。

西方哲學,伊壁鳩魯,柏拉圖,蘇格拉底,犬儒主義,斯多葛學派也不是一無所知。

世界觀:當今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成吉思汗,造紙術,玻璃等影響人類進步的幾大發明,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穆斯林什麼的也都略知一二。

當然還有

如何更好的溝通,培養領導力,什麼錨定效應,銷售是怎麼回事,如何寫好的故事廣告文案,如何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如何做一個好爸爸好媽媽,如何處理原生家庭的關係等等等等

可以說

如果不是樊登讀書,我不可能半年之內瞭解這麼多東西,我不可能找到我的人生的方向,不可能想到原來世界這麼大!有這麼多有意思的人和事情!

如果可以的話我想要改變世界!我們的目標是探索宇宙,是星辰大海!

如果沒有樊登讀書,我想都不敢想,我可能還會像其他大部分二十歲的年輕人一樣,為了畢業找什麼工作發愁,每天焦慮痛苦,

現在我知道了,“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謀食”

現在最重要的我覺得我是一個立體的人,我有著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我是誰由我自己決定,而不是像高中畢業,用十二年換了一紙分數,然後被人說我是上大學混日子的惡臭大學生。

我可以看到我的未來,

雖然我還一無所有,但是我心裡不會懼怕,因為現在的我有一顆好奇心,我有著終身成長的心態。

這是我加入樊登讀書最大的收穫,而且樊登讀書不要只把他當成是一個聽書的軟件,他還是一個挑好書的軟件,

像是《論語》《道德經》《達芬奇傳》《人生海海》《窮查理寶典》這樣老師在每一期都會反覆提到的書,我是會買來自己在讀一遍的。

具體提問的人是為什麼沒學到知識,由於對您瞭解的少不能給您一些具體的建議,希望我的經歷對您能有參考。

因為就學習來說,我們不能強求說讓任何一種學習軟件或者輔導機構做到完美。他們畢竟只是輔助工具。

學習終究是我們自己的事。


熊一頭


聽書與讀書其實是有很大差別的。

也可以說是沒有使用正確的方法去聽書,才使得什麼都沒學到。

首先談一談:什麼是正確的讀書方法?

正確地讀書需要經歷三個步驟:輸入、思考、輸出。

這三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都很重要,都需要貫徹落實。

輸入

我們讀書,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慢慢體會書中的內容,看到有不太明白的地方還可以再返回前幾頁重讀,理一理作者的思路,或者查找一些其它文獻來補充。

對不太懂的內容或者覺得很重要的內容還可以在書上做標記,或者摘抄到筆記本里。

這些都無形中強化了輸入,讓大腦記住書裡的知識點,也對書裡面的知識結構更為了解。

聽書呢?

聽一本書30分鐘或者一個小時,你有做筆記嗎?你有反覆去聽去理解知識架構嗎?

其實大多數人聽書是,只聽到了一些個人覺得比較亮點的詞,當時聽到立馬就覺得自己學到了很多。

其實不然,你只是那一瞬間被觸動了一下僅此而已。

你只是聽到了一個自己原來不知道的知識點,就像你只記住了一個英語單詞,你就能英語會話了嗎?

何況你很快又會忘記這個知識點。因為你沒有把這個知識點放在結構裡去理解,只是靠大腦短期的記憶了而已。

除去理解的深度,讀書因為是視覺記憶,視覺記憶本來就比聽覺記憶更容易記住容易持久。

思考

不管是讀書還是聽書,自己不去思考不去理解,那書還只是作者的書或者說還是作者與講書人的書,與你無關。

你只有把書看完或聽完後,有了自己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觀點,那書才能成為你的書。

有人會疑惑書是作者寫的,怎麼會成為讀書人的書?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雖然讀的是作者的書,但你擁有的是你自己的哈姆雷特。

那我們再來說一說在“思考”上,看書與聽書的差異。

看書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思考速度看,邊看邊思考,邊思考邊看。聽書你是跟著說書人的節奏走,他給你什麼節奏你就只能接受什麼節奏。

因為說書人看過整部書,他已經理解了,所以他的節奏其實很快,而你沒看過原書只能被拖拽著走,根本沒有自己思考的時間。

而且,書已經被他整理過,已經不是原來那本,你能接收的是他已經整理好的,何況他整理好了的東西你也不一定百分百聽得懂,聽得進去。

也許只是聽一聽,在耳邊刮過一陣風什麼也沒留下......只留下“我聽過了這本書”的結果,然後你開始沾沾自喜。

其實就像是你買了個英語課程,一天都沒去上課,只是付過錢而已,但你卻覺得我為英語付出了,我應該用英語能說會講了。

輸出

這個應該是最難的一部份了。

前文的“思考”是通過自己的視角、思維模式、生活閱歷等去理解書本內容,形成自己的想法。

而輸出就是把想法變現,

例如說你用你的整理和思考來說這本書,像說書人一樣。或者借鑑、引用這本書寫自己的文章。或者說用書裡的知識點解決自己的現實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的問題。

經歷了輸入、思考、輸出,書裡的知識才能真正成為你的知識,儲存在工具庫裡隨便你調取運用。

在輸出的這個步驟,看書與聽書的差距,其實也還是上面的兩個步驟,因為輸入和思考沒有做好,那輸出也不可能優秀。

那如何才是正確的聽書呢?

1、聽書甄別自己想看、應該看的書。

我們去書店選書一般看個書名或者再多一點看個目錄或者再多一點看個概要,我們就決定把這書買回家。

當然有買回家細讀之後發現自己買對了,但有的時候會發現這不是自己想買的書。

如果我們先聽書再買書,那效果就會大不一樣。因為書裡的大概框架,重點寫了什麼我們聽完書以後就會了解。然後判斷對這本書是否有興趣,判斷這本是不是我們在尋找的幫我們解決問題的書。

如此一來,節約了時間成本,經濟成本。

2、看完原書再去聽書。

看完原書,在對原書有了理解以後。去聽書,聽一聽說書人的看法,給自己提供多角度思考。

或者整本書看完以後,自己沒有理解書裡到底在闡述什麼。讀完有種似懂非懂的感覺,其實這時候我建議最好把書再讀一遍或者再讀兩遍,甚至更多。

但想走一點捷徑的話就可以選擇去聽書,這樣一遍原書一遍聽書,就能快速地理解書中所講了。

由於自己讀過整本書,聽書把骨架弄懂了,在填上自己看過的細節,也就是“血”與“肉”,那我們就能看到整體了。通過思考整體我們也就可以嘗試觸碰靈魂。

3、聽一些工具書

如果只聽書不去讀原書的話,個人建議選擇一些工具書聽。

例如《清單革命》,你不用去理解整本書,你只要使用清單這個工具,你就有所收穫。

只是聽書就能及時使用,快速進入輸出階段。

總結

  • 說到此處大家都知道重點是什麼了,重點就是“輸出”。
  • 輸出又不單獨存在,有入才有出。
  • 輸入後,不消化提煉就輸出,也就沒有了輸出的質量。輸出也就變得沒用意義。
  • 因此,【輸入、思考、輸出】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