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嘉賓:李玫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
主持人:範晨雪 新東方家庭教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主持人:李老師,您在論壇提到,現在很多孩子犯罪或者心理健康問題,都跟他們的養育者是有關的。您覺得什麼樣的養育者會造成這種結果呢?
李玫瑾:我研究認為,從社會廣泛角度來看,絕大多數是撫養性格培養這一部分存在問題,因為性格在心理學中屬於個性部分,個性的問題都是終身的問題。後天性格在早年形成。我常說性格和言語現象非常接近。小孩剛來到世界上並不會說話,但是他在1歲張嘴,3歲啥都會說了,他說的都是必須的,也就是他聽到什麼話說什麼話。性格跟言語學習完全是同類的,也就是說性格是後天的心理現象,主要表現在與人和社會的發展過程當中的一種固有模式,包括思維模式,這些模式不是先天的,取決於後天人的互動。孩子在18歲之前都是未成年人,未成年意味著心理不成熟。真正培養孩子性格在孩子未成年前可以做,但是這18年的影響並不均等,最最重要的時間是在6歲。
怎麼對孩子做性格培養,這是很多家長關注的問題。雖然我們很多家長也能很好地教育孩子,但是那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養育方式。我們現在壓力比改革開放前大很多。我們以前除了上班,下班後沒有什麼繁忙事情。現在下班後還有很多事情把我們時間佔滿了。對孩子某些方面進行培養,比如說第一個問題要在孩子3歲時對孩子說不行,這是很多家長根本沒有意識到的。農村地區老人帶孩子比較多。老人帶往往比較寵溺,這種寵溺早年看不出,你寵他他也不會怎麼樣,但是當他過了12歲,身高迅速達到成人高度的時候,本來家裡面父母和孩子關係很好,上網成癮,家長就會說你怎麼現在不聽話了,越長大越不聽話,其實家長不明白孩子不是長大不聽話,是你前面的性格模式沒有建立。這是我比較關注的一個話題。
我還提出心理撫養或者心理養育的理念。孩子不是吃飽喝足就足夠了,你在某些方面給他建立一些好的規範,小到家裡的規矩,大到社會的法律。社會法律也是規範。我是研究犯罪學問題的,會發現一些極端的表現。我們說的違法犯罪,實際上都有這個問題。分析發現,少年犯罪者家裡面,很多人首先經濟上並不貧困,第二父母都很愛他,還有爺爺奶奶寵愛。他的問題出在早年被放縱和寵溺。他上學會覺得難度比較大,因為初中的課程作業量比較多了,很多孩子很聰明,他能學,但是他不學。他不學的原因是什麼?坐不住,而不是學不了。所以,這個問題上基本上都是性格培養的問題。
而且,這個問題麻煩在哪呢?因為心理發展是順向的,相當於我們的臺階。很多家長不明白孩子在青春期出現的問題,實際上是孩子6歲之前或12歲前這個期間就形成了,只是積累到第三個階段才暴露出來。
教育好孩子需要具備的三個條件
主持人:的確現實情況我感受到的也是,好像大家都覺得在6歲之前都是吃飽穿暖,不會關注心理健康,就讓他玩,等到有一天十幾歲,學習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什麼問題,覺得那個問題那個時候出現,其實並不是那個時候,二十已經積累了很長時間了。那您覺得在這個過程當中家長應該注意孩子哪些表象行為,可能出現哪些苗頭需要我們注意?
李玫瑾:我認為作為一個家長,你要想教育好孩子有這麼幾個條件。
第一,孩子一定要自己帶,在他完全不能獨立的情況下你去給他帶來快樂,給他帶來舒服,當他依賴你的時候你才有教育他的資本。父母要拿出時間自己帶孩子,然後呢在孩子生病的時候你陪伴在他身邊,在他晚上睡覺之前你給他講講故事,生活當中你用更多的時間陪他玩。要跟孩子建立一種情感的聯結。
第二,在第一個條件的基礎上,第二個條件是要對他有一個性格方面的培養。這是什麼關係呢?在管理當中有一個話叫做恩威並施,3歲之前你照顧到位有恩於他,3歲之後是立威,這個威不是打他或者罵他,而是你板臉了他就知道這個事不能做了。我對於教育的定義是:父母一定親自帶孩子,讓他依戀你。
第三,思維模式,這也是我講的第三個問題。觀念,觀到的同時形成的念。觀就是眼耳鼻舌知覺到的,念就是一個結合的想法。現在有很多高智商的人犯罪,他們不是沒有知識,可為什麼還犯罪呢?這些人缺的是觀念。觀念和知識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知識是體系,觀念是隨事而就的。假如說今天社會發生什麼新聞,我們在飯桌上議論,大家在說話孩子在聽,他可能會形成:這樣的事情不能怎樣對待,什麼事情我不能做,比如說別人家的孩子把人打傷送到醫院搶救,爸爸會說這孩子打架不能這樣打,打架不能打這些地方不能打成這樣,孩子由此有了正確的思維模式。
如果家長不跟孩子一起生活,不給他立一些規矩,他可能就沒有觀念。因為無論這孩子聰明還是不聰明,父母早期的培養不到位的話,等他已經顯現問題再去做一些事情,就已經來不及了。
我在研究過程當中有這麼一個重要的發現,心理問題滯後反映,也就是說6歲之前的問題可能會到12歲才出現,它有潛伏期。為什麼12歲前後呢,因為12歲之前他還比較弱小,他對父母不會有太強烈的反抗,他反抗不了。但是12歲之後他可以離家出走,他腿長了也硬了。曾經有新聞,父母管孩子,頭天晚上管,孩子第二天死了,把毒藥喝了。還有父親不讓孩子玩手機把手機從樓上扔了下去,結果孩子就自己也從樓下跳下去了。但是一個6歲的孩子相對不會這樣做。我們重視家庭教育,要注意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教育最好的時間是在6歲之前。
孩子好性格的養成需要正確的行為方式
主持人:您剛才說這一段時間的陪伴,並不是我告訴你怎麼做,而是家長互動過程中,家長一些表現,爸爸很生氣,不想讓你玩手機了,爸爸的選擇方式就是扔掉了,孩子就習得這樣的方式。家長要讓孩子學會處理情緒或者是挫折。
李玫瑾:對,就比如說父母觀念形成很重要。但是我還特別強調什麼呢?不僅僅是表率,性格培養很重要的,要給孩子建立一個後天的行為方式。
我在很多場合講孩子性格培養。第一,在三歲上下對孩子說不,此時他大不了給你打滾,你不要12歲之後再說,那個時候再說他就直接離家出走了。第二,告訴孩子有什麼話要好好說,要學會溝通。第三點就是培養孩子如何抵制誘惑,如何克服自己的衝動。這個衝動是什麼呢,做這個事我馬上就要做,等不及,類似這樣的問題如果在6歲之前,有一些方法讓他知道,你要得到一個東西可能需要等待的,這個等待的過程當中你還要表現好。在社會生活當中,我們很多事情不能馬上實現,一個人沒有耐性做不了大事,等待是非常重要的品質。還有一個抵制誘惑。誘惑在社會中非常多,包括剛才說的玩手機,玩遊戲。有的孩子玩玩就可以停下,有的孩子停不下來。要說玩起來誰都願意玩,但是為什麼有人能停有人不能停?能停下來的一定是受過自我訓練的,這種訓練有時候越早越好,早的話就會成為習慣。
我現在有第三代,孩子到我家來也要玩手機。我給他規定時間,不能超過,我怕傷害他的眼睛。他當時也不能接受。我用一些方法讓他知道只能這麼長時間,超過這個時間就不行。現在他就很懂事。我說到點了啊,他就會放下。這個過程實際在前面有了訓練了,他會知道停下來。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面臨很多的誘惑,如果你知道這個事不對你可以停下來,這是你一生安全的保障。這就是性格,性格完全是後天養成的。
再比如,職務犯罪,不少出問題的幹部很聰明,工作表現很優秀,人際關係很不錯。為什麼會出現腐敗行為?是在誘惑面前沒有停下來,如果他們能停下來他就沒有這個危險。性格決定命運。性格是怎麼來的?可能源自他們早年的教育,不光是耳聞目睹,還包括父親母親有意給做的訓練,通過一些小小的遊戲,讓孩子知道什麼情況下馬上停下來。
全社會一起關注母親對幼童的陪伴
主持人:像我這樣的一代,現在有孩子,但工作真的超級忙,可能有的要交給爸爸媽媽來看,真的是沒有辦法每天都去陪,有時候加班到很晚。我們不能不工作,畢竟還要生活。從您的角度,有一些什麼樣的補救措施來妥善處理這個現實情況?
李玫瑾:人的成長的關鍵期是成年前。18歲的第一個6年,也就是孩子6歲前,一定要陪伴孩子。剛才你說的問題,我們應該通過大量的宣傳,讓人們逐漸形成正確的認識,然後形成共識,就是說如果全社會對孩子成長的6歲之內的關鍵時期母親父親陪伴的重要性形成了共識,我們可不可以通過立法讓孩子在6歲以下的母親的工作時間不要超過多長時間,把母親的時間留一部分給孩子。苦了累了,父母個人可以通過吃苦耐勞來改變,但是涉及到孩子,我認為不是父母吃苦耐勞的問題,是父母一定要拿出時間來陪伴。
我這些年特別想呼籲我們的社會,甚至呼籲立法,保障家有不足6歲孩子的母親有更多的時間陪孩子。我們要知道,養一個孩子,在這個時候我們可能花3年花6年,你能做到的事情,如果錯過這個時間,可能要付出三四倍的時間,還不一定能達到頭6年就培養的水準。最重要的是如果你不拿出這個時間,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可能代價是一生的,是他的一生,而他的一生就是一個家庭的全部,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希望我們社會認識到,撫養孩子不是家庭的私事,而是民族的事情,是國家的事情,為了我們國家更好,為了我們民族整體素質更好,要給母親一定撫養時間來撫養孩子。
如果我們不撫養讓老人撫養,老人因為到一定年齡以後,他們對孩子的那種感受和爸爸媽媽是不一樣的,會有更多的寵溺,除非這個老人是非常有專業知識的,這是第一點。第二就是說我們很多家庭還會找一些外來的保姆。應該這麼講,保姆撫養問題是很麻煩的,保姆一對一可能危險性更大,因為很難有旁人能夠發現問題。我們講到有很多自然的東西都是真的。為什麼老天會造出夫妻這樣一個形式組建這個家庭,我們就明白了撫養或者人的養育在家庭內完成最好的。
心理學領域發現這個問題,最早在二次大戰之後。有很多的孤兒被送到孤兒院,他們長大以後有很多的心理問題。心理學家發現這樣的現象以後他們開始調查,他們當時調查想會不會是養育院有虐待行為,但是調查結果發現沒有。問題在哪呢?養育院是一個上下班制度,他們照顧孩子是輪班的,因此孩子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一對一的關係。母親就不一樣了,她就是一對一,所以從此之後我們心理上就用一個詞依戀,就是人在早年的時候,完全不能自己獨立生存前,他是信賴和依靠這兩個連在一起了。我們更換撫養人,媽媽把孩子交給老人或者是保姆,孩子就面臨不斷更換撫養人的問題。
第一我們要通過宣傳讓社會了解這方面的知識,第二我們應該形成一個共識,人的撫養模式不同於動物,有些高級動物也是一對一,但是人的撫養模式最好是一對一放在家庭撫養,不是母親我們就和緊張的工作狀態,而是全社會給母親養育孩子的時間。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謝李老師。
閱讀更多 家教大家說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