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的教育,你認為是聽父母的好還是聽老師的好,為什麼呢?

紐哈頓國際早教


首先感謝官方激情我回答這個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的觀點是,在學習就應該聽老師的,在家裡應該聽父母的,但是聽父母的前提是、作為父母對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待人處事方面是不是講道的。

學校是老師傳授知識的,放學在家是父母引導孩子,為什麼說是引導?因為孩子的言行舉止都是受父母的影響而形成的習慣,特別是15歲以下的孩子。

有些孩子在學校非常乖,待人也非常有禮貌,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什麼放學回到家後就相反了呢?就是因為父母沒有配合老師正確的引導孩子。在這裡我先說明、我並沒有說所有家長的不對。也沒有說所有老師的教育方式都正確。

舉例說明比如:前段時間網上流傳一段視頻,老師在上課時間摔學生手機的視頻。在我們國家所有初中以下的學生是不允許攜帶手機進學校上課的,甚至在家裡也不得使用手機。相信所有的家長都應該知道這一點,為什麼還會出現上面的情況呢?很明顯就是孩子的父母沒有配合老師的良好教育,學校的老師規定不讓學生使用手機,我為了孩子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學習上,為了讓你的孩子學到更對的只是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作為這樣的父母不覺得是在害孩子嗎?

從這件事上來說說,孩子就應該聽老師的。作為父母就應該配合老師的教育。孩子放學在家,父母更應該用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為人處事來引導孩子,才學校以外父母才是孩子的真正導師,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自己的孩子的成長。


吃貨阿武


什麼是老師的話?

老師的話就是老師會結合孩子的年齡特徵來為小朋友設定一個科學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老師也會根據這個發展方向、發展目標來要求孩子。但是這個時候老師真正能夠做到根據孩子的個性特徵來設置發展目標很少。首先老師的時間平均給到每個孩子本來就不多,老師很容易就“一視同仁”的要求孩子。

所以這個時候就要求做到家園共育,首先,家長你得了解老師到底是怎麼要求孩子的;接著你要結合小朋友自身的情況去跟老師討論:老師設置的這個目標是不是真的適合於你的孩子;最後家長和老師經過雙方的討論,找到一個真正適合你孩子的發展目標,並且堅定不移地配合老師一起去實施,一起去監督鼓勵孩子。

舉個例子:

老師今天教了一個新的數學知識點,老師發現班級大部分小朋友都是可以掌握的,但是有一個小朋友小A就是沒有辦法理解和掌握,這個時候老師會去跟家長溝通,小朋友在上課的掌握情況。

家長跟老師說是因為小A本身就是早產兒,身體很多機能發展都會比同齡的小朋友要慢上很多,並且小朋友自身知道他慢他就會更加的敏感和自卑。

這樣,老師就會降低標準,別的小朋友當堂就可以掌握,小A只需要在家長陪同複習鞏固的時候掌握就可以了。並且老師還需要給予小A更多的關注和鼓勵。

所以,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說了不算,老師說的也不算,還得雙方有商有量的來一起教育。


藏在故事裡的育兒經


看了十幾位答友的回答,筆者不得不說,你們都沒看懂問題啊!這個問題的意思是: 作為年輕的家長,在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是該聽家中長輩孩子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的話呢?還是該聽幼兒園或學校老師的話呢?千萬別匆忙作答,審題很重要,我可一直都是這麼教育學生的!


家中長輩們孩子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的育兒心經,都是經驗之談,有好有壞,需要年輕家長們批判地去吸收: 不可不信,也不能全信。筆者本身也是從年輕的爸爸過來的,當時剛有兒子時,孩子奶奶和姥姥一再告誡我們,不要給孩子捂蓋那麼嚴實,小孩子怕熱不怕冷,可是我們非常固執啊,生怕凍著了心肝寶貝,結果弄得兒子經常是滿身大汗淋漓,在兒子不到一歲的時候,身子虛弱的不得了,動輒就會惹上感冒發燒,甚至還患上了特別纏手與嚇人的毛支性肺炎;當時我們那個後悔啊,真的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就是兒子患的這個毛支性肺炎,讓我們兩口子五六年都操心費力、不得安生,直到兒子8歲時,才徹底擺脫這個毛病的纏身,事實證明,老人的有些話是非常有道理的!當然,老人的話也不能全信,例如某些生活習慣、某些教育方式方法等,都可能是過時的,或者是缺乏科學性的,我們作為年輕家長必須具備一定的辨別能力,批判地去接受或吸收,既不能全盤否定,又不能毫無底線地全部接受。



接受過正規教育的幼兒園或學校老師,一般的育兒指導,都是具有科學依據的,可以根據自家條件和孩子情況,有選擇的接受。正規大學畢業、具有專業技術資格、通過培訓上崗後的老師,所傳授給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基本都是在貫徹落實國家科學育兒觀,按照科學的家庭教育要求,對家長進行的有益指教;但是當然了,每個家庭情況各不相同,家庭條件和環境各異,孩子更是千差萬別,而老師的指導又是大而化之的,不具有特別適合的專業性和針對性,所以各位家長同樣需要認真斟酌,依據自家的實際情況和孩子的成長特點,有選擇性的去執行和落實,不要“照本宣科”,更不能不管不顧地搞“形式主義”;同時,最瞭解自家孩子的當然是家長自己,老年人的經驗也好,老師的指導也罷,都只能作為參考,“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因而家長特別需要不斷學習和在實踐中摸索,體悟老人們的經驗,感受老師們的指導,找出更加適合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並且是對孩子影響最為深遠的老師,更需要家長們“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切實做好孩子的榜樣。就在今年5月份,全國婦聯、教育部等九部門發佈關於印發《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 (修訂)》的通知。修訂後的《大綱》增加了家庭道德教育相關內容,根據時代特徵增加了父輩、祖輩聯合教養指導,多子女養育及互聯網時代的家庭媒介教育等內容。尤其是,在0~3歲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要點中明確: 重視發揮家庭各成員角色的作用,指導家長積極發揮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瞭解父輩祖輩聯合教養的正面價值,適度發揮祖輩參與的作用;引導祖輩樹立正確的教養理念。而在3~6歲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要點中指出: 積極帶領兒童感知家鄉與祖國的美好,培養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意識;堅決抵制和摒棄讓兒童提前學習小學課程和教育內容的錯誤傾向。這是國家對於家庭教育的綱領性文件,特別明確了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分工與角色,尤其是父親的重要作用,各位家長不可等閒視之哦!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對於家庭教育,家中老人的經驗之談不可忽視也不能全聽,必須“吸取精華,剔除糟粕”;對於老師的指導教育,家長們要根據自家的具體情況,有選擇性的認真貫徹落實到位;更重要的是,家長必須積極主動學習,掌握更多實用的技巧,努力做一個合格的好家長!


自在人生wub


都要聽,家長和老師都很重要,不能把兩者分開來講,如果分開來講的話,那不是教育孩子,那是家長和老師在爭寵,刷存在感,很無聊,很不負責任的行為。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環境的培養與影響,包括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這樣缺一不可,否則,就不是教育,而是遊戲!

家長和老師同時都有兩個角色,家長是老師的角色,老師是家長的角色,缺少一個角色,就不是家長和老師,也就談不上教育孩子,讓孩子聽話。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人生老師,老師不但有大愛還要有使命感,所以,家長和老師的責任和義務是一樣,角色也是一樣。如果把家長和老師分為兩個不同的角色,就沒有資格和權力談教育孩子,讓很可笑的。

教育孩子不是爭風吃醋,刷存在感,而是責任和使命。家庭和學校是緊密相連相互配合的一個整體,缺一不可。家長和老師是相互尊重和信任,因為都是為了讓孩子更優秀。如果不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家長和老師也不會認識與合作。

家長和老師越來越多的矛盾,就是因為家長和老師有隔閡,沒有信任與尊重,更沒有對教育的敬畏之心。如果家長認識不到學校老師的重要性和敬畏,不如自己回去培養孩子。

學校老師付出的代價比家長多很多,也是家長做不到的,同樣,家長的事情也是學校老師不可替代的。家長和老師爭風吃醋刷存在感,就是一對“現實版巨嬰”!!



元之創客


我認為要聽孩子的。

老師面對的是幾十,上百的孩子,你認為他會真正瞭解每個孩子?

作為家長,的確比老師更瞭解孩子,但是想想你的童年,你的父母理解你嗎?

老師,家長只能起輔助作用,發現孩子的愛好,特長,並給予引導,多傾聽,少羅嗦,多陪伴,少監督。

我的孩子升小學時,只能數到10,一個字不會,幼兒園玩的很爽,考高中時,班級第二,現在很不錯大學,排名前3%,拿特等獎。

我做的就是傾聽,陪伴,引導


菜農廚子


對孩子的教育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學校教育,三是社會教育。孩子的教育是聽老師的還是家長的,要看是什麼問題。如果是學校的學科知識,主要還是要看老師的,畢竟這老師是專業做這項工作的人,除非家長髮現老師的教學有失誤,家長可以和老師進行溝通,意見統一後再教育孩子;如果是家庭教育相關的,例如孩子性格的培養,良好習慣的形成,良好家風的傳承,德行的樹立等,還是要以家長教育為主,當然,家長也是需要不斷提升教育水平的。另外,還有社會教育,適當讓孩子接觸社會活動,以適應長大後孩子對社會的適應性,這也主要靠家長的引導。



洪柳sunny


對於孩子的教育,孩子是聽父母的還是應該聽老師的話呢?

我認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有分工,孩子到底應該聽誰的,我們應該來談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自的職責。


一、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不可錯位。

家庭和學校的教育是有區別的。學校主要是教學兼顧育人。而家庭教育主要的職責是育人,兼顧教學。冢庭教育主要的功能是塑造孩子的品格,完善孩子的人格。孩子有良好的品格、有正常的人際交往、身心健康,這才是家庭教育的靈魂。只有家庭教育的基礎打好了,孩子在學校的教育才能更加順利,在學業上能走得更遠一些。

二、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家庭教育早於學校的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父母怎麼樣 ,孩子便怎樣。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寫過這樣一段話給家長: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兒童談話,或教導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是教育兒童。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在教育兒童。你們怎樣穿衣服、怎樣和別人說話、怎樣談論其他人,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麼讀報,所有這一切對兒童都有很大意義。你們態度神色上的一切轉變,無形中都會影響兒童,不過你們沒注意到罷了。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父母對自己家人的尊重,父母對自己一舉一動的檢點,這是首要的基本的教育方法。

三、家庭教育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

父母要知道教育孩子的方向應該是如何“育人”,而不是如何“育才”,父母先有正確的教育觀和人才觀,才能更好地瞭解孩子的需求和教育的內涵,清醒地認識當下教育中的問題,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注重孩子的人格培養,而不是把孩子當做分數的機器,過度關注學業,本末倒置。

四、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注重自我教育。

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父母要完善自己,對孩子有愛心,耐心,包容心,欣賞但不溺愛孩子。多身教,少言傳,打點好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人格來薰陶孩子的品格。

五、父母要合理地定位自己的角色。

尊重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是做孩子的支持者,而不是他們人生的設計者和監督者。要多給孩子自主發展的空間,引導孩子找到適合他的人生道路。

六、父母要注重孩子的品格教育。

好的品格能讓孩子受益終生,讓孩子學會體諒人、照顧人,為人和氣,與人為善等優秀的品質。

七、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互聯繫,相互配合。

學校教授學業,家庭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孩子的教育是一項複雜的系統的龐大功程,他除了會受家庭和學校的影響,也會受到外界力量的影響。家庭教育佔比最大,責任最重,應該多一些時間和精力在孩子身上,與學校保持聯繫溝通,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調整教育方式,盡最大程度幫助孩子成長。


結束語: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不是從屬關係,這兩者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彼此多一點交流和信任,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達成一致,求同存異,共同負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程俊,教育領域創作者。分享養育孩子的快樂與煩惱。謝謝大家的關注留言與轉發。

程俊談教育


這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教育問題,這就是言傳和身教,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身教重於言傳。老師是孩子啟蒙的鑰匙,言傳多於身教。孩子的健康成長,生活環境和教育環境都很重要,故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之句,有孟母三遷的故事流傳。



太極寄暢



尋陽金子


藥師小顧快要當爸爸了,也很多的時間在思考這個問題。

但唯一不變的是,孩子的父母始終是孩子的“家庭教師”,作為父母要有這個主心骨。因為孩子的一生最重要的影響基本來自父母。孩子是會模仿父母的生活態度、習慣、甚至的思想。為人父母,更要為人師者。

希望對您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